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

怕是时日无多。其中“艰难”二字,语意双关,
既有对自我命运坎坷的归结,又有对乱局生民
涂炭的忧患。收结处无限凄凉。
前两联写景,诗人以悲凉的秋景、深沉的感受、凝重的语 言,表现这悲秋意境。后两联述怀,诗人将万千愁思发诸笔端, 沉郁顿挫,既有身世潦倒之情,又赋伤时忧国之意,人生太多 苦难一时充塞于天地之间。此诗八句皆成对偶。明人胡应麟誉 其为“旷代之作”。
【诗歌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树叶风落,江水逝去。这里,既有宇宙 恢弘的感慨,更有人生末路的伤痛。连用 叠词“萧萧”“滚滚”,使败叶纷扬、怒 涛汹涌的声、形入于眼在于耳。更用“无
边”“不尽”领起一联两句,字里行间传
达出浓浓的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悲怆。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是全诗重心。上句写飘泊苦况,下句写老病孤愁,意象 叠现,表达了诗人久客他乡、悲秋苦病的孤独心境。宋人罗大经 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 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 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抒悲,字字血泪。登高远眺,天地一
牵动我对故园的思念。黄昏,白帝城高处,听
砧声四起,急促而繁密;妇女们正拿着刀尺,
为在外的亲人赶制御寒的衣服。
【诗译】
安史之乱后,蜀地战乱不息,诗人年 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心情抑郁。飘落夔州,当此秋风萧飒之时,
遥望长安、洛阳,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
兴,故曰《秋兴》。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
有议论点题之意,“千载”而下,怀才飘零,
终归不遇实在多多。
【每诗一题】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登高(其一、二)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一、解读诗歌。
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
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
他瞄准郁闷写诗,留给我们的是千古名篇《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自画像。
叹息的声音是巨大的,如明月掷入大江。
古人针对这类大情绪发明了一个词,叫浩叹。
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没钱,走不动。
他种地卖药糊口,全家总动员,能填饱肚子,只是不停地换地方,两年搬了五次家。
大儿子宗文非常能干,养了六十多只乌鸡。
杨氏种莴苣,却长出一地野苋菜。
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
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课件

•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举行三个盛典, 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 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 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却又没有下文。 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 活相当困难。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 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有时候也 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官府低价出售的 粮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 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 韵》)有时候也去亲戚家里混饭吃,‚平明骑 驴出,未知适谁门。‛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 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 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 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 县南瑶湾村。他的家庭是世代“奉儒守官” 的官僚地主家庭。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 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杜预的文治 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因为杜预是京兆 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 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 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 近,所以又自称“少陵野老”。杜甫的10 世祖叫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到襄阳,所 以杜甫又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曾 自称“襄阳杜甫”。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 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 “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 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 称为“诗圣”。
• 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 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杜甫的母亲崔 氏是初唐著名诗人崔融的女儿,而且与李唐皇 族有亲戚关系。崔融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第十 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崔融的妻子也就是杜 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之次子义 阳王李琮的女儿。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 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家 族都让杜甫感到很荣耀,这一特定的家庭出身, 对他的政治态度和诗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5.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杜甫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了解近体诗相关知识。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4.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2.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文本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人们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作为美女的代称。
同学们知道这几个词分别对应的是哪几个美女吗?(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2.近体诗相关知识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1)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律诗①每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句数固定。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讲究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押韵严格。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选取了杜甫三首代表作《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的豪放与激情,以及哀怨与乐观并存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特点和主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杜甫《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并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
2.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析法:逐行或逐句分析诗歌,解读其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拓宽思路。
•归纳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杜甫的诗歌特点,梳理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杜甫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好奇心。
2. 分析《登高》(30分钟)(1)朗读和感受首先,请学生自行阅读《登高》,然后按照节奏逐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放和壮丽。
(2)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3. 分析《月夜忆舍弟》(30分钟)(1)朗读和感受让学生自行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让全班感受诗歌中的哀怨和离别之情。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三、杜甫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 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 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 寓居近10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 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 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 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显 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 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 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 联结合景色人事,缝合细密,结构谨严。
枫叶凋零 秋气萧森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骇浪滔天 秋 阴云匝地 景
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
时局的动荡不安 国运的光景暗淡 心潮的翻卷不息 内心的阴沉郁闷 悲
秋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 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一阵秋风 一片捣衣声
在外游子无家可归 之惆怅凄凉
(深沉怨恨)
五、主旨
•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 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 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 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诗人怀 古伤己,借昭君的悲剧人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怅惘。
“故园心”
四、主题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 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 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 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 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 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特色]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
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
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章法谨严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二、情景无间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参考资料]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兴感也。
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又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
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
(明·周敬等《唐诗选买会通评林》)若谓玉树调令,枫林叶映,随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
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可谓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清·金人瑞《杜诗解》)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1。
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
语速。
感情。
2。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四、赏析诗歌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板书)3。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4。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