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学情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3.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高一语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必修二1. 引言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将接触到多种不同的文学作品,其中《高一语文必修二》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
本文档将对《高一语文必修二》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包括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
2. 课程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本教材,在整个学年的教学中,学生将学习以下内容:2.1 鲁迅的散文和小说在《高一语文必修二》中,学生将学习鲁迅的经典散文和小说。
通过学习《故乡》、《药》、《风筝》等作品,学生将了解到鲁迅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2.2 古文阅读与鉴赏本教材还涵盖了古文阅读与鉴赏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如《木兰辞》、《陋室铭》等。
通过分析这些古文作品,学生将提高对古代文化和文学形式的理解。
2.3 形式与修辞课程还包括对文学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学习。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文学形式,如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等,并学会分析和欣赏这些文学形式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3. 教学目标《高一语文必修二》的教学目标如下:3.1 掌握基本的文学作品分析方法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将能够掌握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他们将学会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要素,并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3.2 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作品,学生将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他们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在写作中运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达能力。
3.3 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学习《高一语文必修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
4.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文学作品的内容,并进行详细解读和讲解。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课程安排高中语文课本包括 5 本必修和13 本选修。
高一上:必修1 必修2高一下:必修3 必修4高二上:必修5 选修高二下:选修高三:复习(选修是穿插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学习其中两本)二、教材的特点和结构(一)题材教材以单元来对题材进行分类,必修课本每一册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题材来展开学习。
如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古代抒情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等;每个单元选取3到4篇相关文章进行该文体的学习。
选修课本是每本围绕一个主题来学习,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外国小说欣赏》等。
这些题材的内容会涉及到各个时代,各种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历史性的、戏剧性的、人文情怀的、现实性的等等。
(二)基础教学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基础部分与初中相比,词汇量增加了很多,对字形部分难度也相应的加大。
对每个文体的理解也要更高一个水平。
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以教材为翘板,更多在课外阅读和训练中进行知识的延伸与积累。
(三)能力提升高中语文要求学生在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有很大提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能在读懂课本内容的同时,理解古今中外大部分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文章,要有独自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和鉴赏的能力,进而达到有高水平写作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
(四)考试注重的考擦方向1、基础部分字、词、句的书写与辨析能力2、阅读鉴赏与理解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三、课本每个单元内容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新诗(新诗的基本常识、写作手法、感情特点)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古代散文分析能力,文言知识积累)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写人散文和记事散文的特点,写作方法,自己会写)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题材了解、文章特点分析)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的方法、步骤、特点)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古代诗歌的特点,文学常识积累)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游记的特点,古文知识积累)第四单元演讲辞(演讲稿的书写方法,格式)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外小说阅读(中外小说对比,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唐代诗歌(背诵、唐诗特点,诗歌鉴赏)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议论文的特点,基本知识,写作特点,会写议论文)第四单元科普文章(说明文的说明语言和方法,科普类文章的写作手法)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作品阅读(戏曲常识积累,戏曲特点分析)第二单元宋词(背诵,了解宋词的代表人物,写作手法)第三单元杂文、随笔(随笔类作文的特点)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文学常识积累、人物传纪的写作方法,会写这类文章)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随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小说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演讲与辩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民俗文化》。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篇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篇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__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__的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背诵)。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咱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对应的诗文幻灯片)师: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出相应的诗文的幻灯片)师:另外还有些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是故乡明等。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样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打出相应的幻灯片)二、作者简介:师:说到老舍先生咱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
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边说边打出老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三、__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__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作者当时在不在北平啊?生:不在。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期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狄金森的简历与创作。
2、懂中意象转达的情感及领会诗的意蕴。
3、培养学生思维迁移、拓展能力;培养学生寻求美好、进步的情操。
[教学重点]1、诗歌诵读要领。
2、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多元解读。
2、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他们寻求美好、进步的素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一)导入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诗歌,感受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优美,闻一多反讽中的愤激;还有穆旦的沉重与激越,郑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时期的爱情宣言。
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女诗人的作品,《竹篱那边》。
(二)作者简介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故乡度过,生活圈狭窄。
当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
她的诗歌创作,突破美国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表达内心深处的痛楚、疑问和矛盾。
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诗歌艺术,常常以简短情形形象表达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诗歌,生前不被人知道和重视,之后时间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她才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
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她,本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诗歌朗诵训练1、自由朗诵,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2、交换,明确:诗歌情势短小,语言朴素,意思似浅近透亮,却让人产生无穷遐想。
(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第1节以轻松腔调诵读,“草莓,真甜!”腔调稍长,读出“孩子”对草莓的强烈向往;第2节前两句腔调稍慢,读出“孩子”的迟疑,后两句腔调轻快,读出“孩子”突发奇想的惊喜。
高中语文_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涵咏,赏析品味,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和词人复杂的情感。
3.深入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体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二、学习重点1. 诵读吟咏,感受诗词豪放的意境。
2. 赏析品味,感悟词人复杂的情感和旷达的情怀。
三、学习难点解读“人生如梦”的深刻思想内涵,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设计创意】1. 教学目标方面:通过解读文本,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和人生境界。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品读文本,在把握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上,重在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词人在诗文中展现出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从而思索人生,升华人生境界。
2. 教学方法方面:一是采用主问题导引式,推进学生探究活动,逐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进一首词”——“了解一种人生”——“感悟一种情怀”——“升华一种境界”,即“解读文本——体悟情感——升化情感”,最终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深化对诗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诵读。
【学习过程】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1)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特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
(2)苏轼除文学领域外,在其他领域做出的贡献。
(3 熟读这首词,体悟这首词的情感。
一、导入余光中先生在央视推出的一期人物专访里面说过这段话:……我如果去旅行我不要和李白一起去他这个人不负责任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可是他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PPT1)那么,这个很有趣的人是谁?(生答:苏轼)公元1082年,历尽了人世风波,已经47岁的苏东坡你那对来到刻满历史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遂写下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PPT2)今天我们就来赏析本词。
首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第2课时)【课前准备】:请同学们拿出课本、笔记本、古代汉语词典等学习用品,准备上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背诵课文第一段及第二段重点语句!【知识回顾】:名句填写•(1),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
•(3)问征夫以前路,。
•(4),鸟倦飞而知还。
【导入】同学们,经过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又一次回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摆脱束缚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欢,下面,请我们继续随着作者的笔端,继续了解陶渊明的田园情结。
【学习目标】•1、掌握三、四段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2、背诵并默写部分句子。
【学习指导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注意易错字音、断句等,并标出易读错字词!•3分钟后检测,看哪位同学朗读的准确、流畅!【朗读比赛】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发现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断句等问题,等朗读结束后及时更正!【教师指点】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
“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学习指导二】: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古汉词典等,疏通文意,并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4分钟后检测,看哪个小组理解的更为准确、翻译的更为流畅。
温馨提示:请大家关注课文上下文的联系!【学生】1、学生独立学习,疏通课文第三、四段课文的文意标注出存在的疑难点。
2、小组合作探究,通过交流碰撞,最大程度解决自主学习所遗留疑难问题。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
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
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
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
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
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二包括四个模块,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每个模块下又有子目录。
首先,阅读鉴赏,共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和演讲辞,共计十三篇课文。
其中两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
第一单元教学说明
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我们现在基本都已完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我不再多做分析,(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
尽管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
二是意蕴深刻。
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三是语言美,语言是支撑文章思想情感、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它是最能体现散文语言的美。
)下面是第一单元的一点不成熟的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这些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体验,抒写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学习,我们要试着与学生一起体验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感受作者的情怀。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我们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要尽量创设环境,关注学生阅读,尊重学生个体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我们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点拨,但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独立阅读。
第二单元教学说明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是祖国语言中最为精粹的部分。
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我们可以汲取多方面的养料。
本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共七首。
《诗经》两首:一为《氓》,偏重叙事;一为《采薇》,偏重抒情。
《离骚》在课文里所节选的是全诗感情最浓烈、诗人形象最鲜明的部分,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屈原执著、高洁的风范等有一定了解。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最后三首分别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受曹操这位“乱世枭雄”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本色;还可以体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的乐趣。
本单元7篇诗歌,可以从题材上加以整合,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类:
一、男女之情:《氓》、《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
二、家园之情:《采薇》、《离骚》
三、理想追求:《短歌行》《归园田居》
这单元也展示了近体诗出现以前的古体诗的几种主要节奏形式。
从表达方式看,《氓》是赋比兴结合;《离骚》是叙事抒情结合,注意意象的创造;《孔雀东南飞》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加入浪漫主义的因素。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让学生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况。
比如《诗经》是四言诗,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而缺少变化;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有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又不乏韵律感;五言诗也是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相结合,
有两个节拍,读起来比较活泼,韵律感强。
第二,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地评价,要从具体历史背景出发,立足于文章。
第三,本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时应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第四,通过学习本单元,让学生模仿比兴、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并能写一般性的鉴赏短文。
第三单元教学说明
本单元学习古代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继续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此类文章,不但要欣赏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文章寄予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1.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者中,词汇是重点,其他内容带过或不讲。
2.重点放在理解词句含义上,舍弃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传授上。
3.选择文中重要段落精讲,次要段落略讲或不讲。
第四单元教学说明
本单元学习演讲辞,侧重拓展运用。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向来以含蓄内敛著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演讲的作用。
在中学阶段学习演讲的技巧,体会演讲的魅力,提高演讲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四篇演讲辞各有侧重。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之初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
《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发表的讲话,意在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四篇演说辞涉及教育、政治、哲学、等各个领域,题材非常广泛,富有代表性。
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境界。
从风格上来讲,这四篇演说辞各具特色。
有的心平气和,诚挚恳切;有的慷慨激昂,奔放热烈;但无论哪种风格,都与它们各自的内容水乳交融,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体会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多方面了解演讲辞的特点,体会演讲辞优美的文辞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演讲一般来说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往往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因此,学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其次,演讲要以说服听众为目的,往往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因此,教学时还要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其说理的深刻透彻及其丝丝入扣的论证力量。
另外,演讲还讲究内容的鼓动性和表达的艺术性,演讲者总是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听众的情绪,并运用语言的力量和多种表达方式激起听众的共鸣,所以,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体会演讲词的情感力量,学习其中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
本单元的教学还要注重说写结合,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和口语训练,让学生在实际的朗读和演说中,体会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必修一样,这本书除了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以外,还有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这三个模块,表达与交流与前四人单元中的内容基本是配套的,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写景、描写、抒情和虚构的写作技巧,边读边写。
梳理探究模块涉及成语、修辞、姓氏与文化三个内容。
同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兴趣非常深厚。
名著导读仍然选入两本书《家》和《巴黎圣母院》,仍然是一中一外的安排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