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00001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概论与基本理论

医学心理学概论与基本理论
处于大脑最前部的额叶是大脑中最晚发育成熟的部分,正常 情况下,对皮层下结构有控制作用,当额叶没有发育成熟时, 这种调控作用较弱,因此,青少年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冲动 行为
心理活动的脑功能定位
(一)脑的皮质三级区与心理机能 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将大脑皮层分成三级皮质区。 一级区(又称投射区),主要结构是皮层第IV、V层细胞,
意识活动的每一种形式总是依靠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的协同工作 来实现的。
基本机能联合区的皮层结构活动具有三个规律:皮层区的分层次结构 规律;从一级皮层区至 三级皮层区特异性递减规律;机能渐进性偏侧化 规律。
(三)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
右半球缺乏语言分析器,左半球则缺乏完形的综合器。 两半球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代偿,两半球协同活 动。
人脑的机能是高度专门化的,左半球机能具有分析的、 抽象的、继时的、理性的和主题的特征,右半球机能具 有全息的、具体的、同时的、直观的和同格的特征。左 半球在语言的和与语言有关的概念、抽象、逻辑分析能 力上占优势。右半球则在空间知觉、音乐绘画等整体形 象、具体思维能力上占优势。两个半球好象是两套不同 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 协作,以实现人的高度完整和准确的行为。
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型学科,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 心理现象的科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医学心理 学是心理学(psychology)的一个分支。 二、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或交叉 学科。
医学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中的位置及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 应用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公关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 教育 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等
4、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绪论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绪论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
➢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 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 慢慢的开始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环境,对健康和疾病 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
➢ 自然哲学医疗模式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医学思想 来解释疾病和防治疾病的,以“唯物论”、“整体论”、 “心身一元论”为指导,使“巫”、“医”分离
一、神灵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
➢ 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与医学相关的科 学技术非常贫乏,加之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非常有 限,对人体结构、生命活动、疾病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非 常肤浅
➢ 根据直观的医疗经验和想象,用神话、宗教和巫术予以 解释,把疾病看成是鬼神作祟、天谴神罚,对疾病的治 疗则是有限的药物与祈祷神灵的巫术交错混杂
国内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况
医学心理学
➢ 我国医学心理学近30年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 其未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已逐渐扩大到基础医学和内、外、 妇、儿各临床学科以及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各领域
➢ 在各类学术年会以及有关刊物发表的论文中,心身医学 和临床应用性论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反映我国医学 心理学开始向广阔的领域发展
国外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况
医学心理学
➢ 1879 年冯特(Wundt W,1832—1920 )在德国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认为自此心理学开始成为 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
➢ 心理学科在百余时间以飞快速度发展,形成许多心理学 学派,同时也派生出许多分支学科
➢ 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Freud S )、坎农(Cannon WB)、巴甫洛夫(Pavlov IP )、塞里(Selye H )、 华生(Watson JB 、斯金纳(Skinner BF )、罗杰斯 (Rogers C )、贝克(Beck AT )……

医学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医学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医学心理学》精品课程教材电子版第一章绪论一、定义、学科性质、任务(一)定义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

从广义来说,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与疾病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从狭义来说,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和用心理学技术来诊断疾病和促进健康。

从学科定义上来说,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促进病人康复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医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介于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课题,因此它既是心理学的分支,也是医学的分支。

归纳起来,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相互作用机制;③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保持和疾病防治。

(二)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不仅有自然科学还有社会科学基础,所以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同时还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还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边缘学科:前面已经提到医学心理学不仅有自然科学还有社会科学基础,所以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2.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

就医学来说,医学心理学涉及基础医学(如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学)、临床医学(含神经精神和临床各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许多医学课程中的有关基础知识。

就心理行为科学来说,医学心理学涉及普通、实验、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以及人类学、行为学等广泛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

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学科内容,既包括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心理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还有各种心身疾病的医学基础知识,以及语言、交际、习俗、婚姻、家庭、社区等方面的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知识。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4.主要的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二章心理过程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强度。

差别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⑴感觉的适应⑵感觉的相互作用⑶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是通过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再现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识记(memorization)个体获取知识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

也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

6.影响识记效果的原因:⑴识记的目的性,即提出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是提高识记效果的重要条件。

⑵识记活动的实践性和独立性。

⑶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⑷识记材料的数量。

⑸材料的性质。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它研究在医疗过程中有关诊断、治疗、护理中的心理问题,并且应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为临床实践服务。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

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医学模式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研究任务(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6.基本观点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7.研究对象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8.研究方法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两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方面。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3.91879年,德国冯特简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

(一)概况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心理学流派三大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文主义。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1、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①随着生物因素疾病如传染病得到控制,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②这些致死性疾病与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各种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③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竞争加剧,这些都对人类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理状态,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④通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已有较深入的了解,许多实验和临床证据也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⑤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结局其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3、医学心理学与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4、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①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②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③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对人的心身健康产生剧烈影响。

④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三)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特点:①基础理论的多样性②心理因素的主观性③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量化方法:①描述②序量化③间接定量④直接定量研究过程:提出假设、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确定临床研究范式、选定研究样本、检验假设、结果的解释和发布。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注:标※的表示出到的几率小;老师保证“心理学基本理论”章节仅考蓝色字体的名解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health):人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

※心理生理学(psychological physiology):研究心理活动和各种行为引起某些生理变化的机制的学科。

其自变量是心理行为活动,因变量是生理变化过程。

※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研究生理活动尤其是脑神经活动导致心理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学科。

其自变量是生理活动,因变量是心理功能的变化。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其既能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能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在一定时期内,医学界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加推理”的认识论、方法论认识疾病和健康,故医疗活动带有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行为及社会各因素的综合作用。

4.心理现象(psychological phenomenon):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

5.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受性(sensitivity):又称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可用感觉阈限衡量,两者间成反比。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医学心理学概述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医学心理学概述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医学心理学概述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尚未形成一致公认的定义。

目前,国内有许多作者认为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心理变量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或者说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科学。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
医学和康复医学)联系紧密。

医学工作者更好的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理论
和技术,才能在医疗实践中体现新的整体医学模式的作用。

我们国家在学科门类上将其列入应用心理学。

(二)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1.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心理学的出现是医学和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伴随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诞生的。

由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使医学界更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及其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影响,并使现代医学更加人性化,从而提高了临床工作效能。

2.适应疾病谱的转变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之而来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因素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疾病谱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已由昔日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转变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就是在 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 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反映人 与人之间的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距离。
2020/11/21
二、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 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人际关系 的建立以社会认知的结果为化: 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期望继续享有病 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
2020/11/21
⑸角色行为异常: • 病人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不良
心境导致行为异常。如攻击性行为指向 医护人员,病态固执,坚持不让改变行 之无效的治疗方案,抑郁、厌世,直至 以自杀手段以求解脱等。
2020/11/21
1.主动—被动型模式
医护人员处于完全主动地位具有绝对权威 ,病人则完全服从。如病人已处于昏迷、休克 或全麻醉手术的过程中,但对于普通的患者, 这种模式难以发挥病人积极性。
2020/11/21
2.指导—合作型模式
医护人员与病人同处于主动位置。但医生具有 主动性,他们对治疗方案提出决定性措施,病人则 按其吩咐执行。所不同的是病人除了尊重医务人员 的决定外,也可以向其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医务 人员的解释和帮助,具有一定的主动权。
2020/11/21
(一)言语性交往(晤谈)
1.晤谈 2.交谈的原则 3.交谈过程 4.交谈技巧
2020/11/21
1.晤谈:
言语交往是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主要 指以口头语的交往方式即交谈或称晤谈( interview),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也是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2020/11/21
2020/11/21
二、影响病人求医行为的因素
⑴ 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 ⑵ 症状质和量的影响 ⑶ 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2020/11/21
三、病人患病期间的心理需要
1.接纳的需要 2.尊重的需要 3.提供诊疗消息的需要 4.安全的需要
2020/11/21
四.门诊病人的心理问题 五.急诊病人的心理反应 六.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 七.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
2020/11/21
3.共同参与型模式
医护人员与病人同处于平等的、共同参与的位 置。多见于慢性病人。其特点是医患彼此之间能够 发挥双方的积极性。
这三种模式临床实践中难以截然分开。但通常 应以尊重病人的权利,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共 同参与疾病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为原则。
2020/11/21
五、人际交往与医患交往
⑴角色行为冲突 ⑵角色行为缺如 ⑶角色行为减退 ⑷角色行为强化 ⑸角色行为异常
2020/11/21
⑵角色行为缺如: • 即未能进入角色。在疾病的早期,虽然医生诊
断为患者,病人否认有病,根本没有意识到或 不愿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
2020/11/21
⑶角色行为减退: ➢ 因其他角色冲击病人角色,从事了
➢ 相似吸引:以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或一致性 特征如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兴趣、爱好 等为基础的吸引。
2020/11/21
➢ 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以及期望成为互 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 相悦吸引:由于双方在心理上的接近与相互肯 定,因而减少了人际间的摩擦事件与心理冲突 ,这种相互间的赞同与接纳,是成为彼此间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3、4实际是报偿 性吸引)
医学心理学
(medical psychology)
第十章 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
2020/11/21
第一节 病 人 心 理
一、病人角色
1. 角色概念
角色是社会学用以描述社会生活中的人所具 有的身份。社会角色即社会身份。一个人患病 以后就进入病人角色,也就有了病人身份。
2020/11/21
2、病人角色的适应问题
交往(communication)是人们以变换意见 、表达情感、满足需要为目的,彼此间相互 了解,认识和建立联系的过程。
2020/11/21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交往的过程是信 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编码、发送、 接收、解码和反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交往的偏 差或失败。一般认为,交往过程主要是以言 语交往和非常语交往两种方式进行的。
2020/11/21
(二)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
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并 建立感情的过程。人际关系以人际交往为基础, 而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2020/11/21
2.产生人际吸引的原因
➢ 相近吸引:相近吸引是由于时间及空间上的 接近而产生的吸引。
2.交谈的原则
⑴ 尊重病人 ⑵ 有针对性 ⑶ 及时反馈
2020/11/21
3.交谈过程
⑴ 交谈初期:应该采用开放式晤谈( openend interview),促使病人用自己的语汇 表达问题,从而建立起一种鼓励交往的氛围 和有效的继续交谈的条件。
2020/11/21
3.提高遵医率的方法:建立融洽的医患 关系;纠正病人对检查及防治措施的错 误认识和不正确的态度;对病人进行耐 心解释,反复说明,提高其对医嘱的理 解和记忆;采用必要的行为技术,如订 立协议、自我监测、刺激控制等。
2020/11/21
第二节 医 患 关 系
2020/11/21
一、人际关系概念
2020/11/21
八、病人的遵医行为
1.遵医行为:是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 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 。
2.遵医行为的影响:一般包括:病人的 人口统计学特点,不同的人群对疾病治 疗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2020/11/21
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计划是否符 合病人的条件,是否方便;病人的顺从 性等。
2020/11/21
➢ 仪表吸引: 仪表包含先天和后天两部 分素质,前者如身材及容貌,后者 如衣着、打扮、风度等。
➢ 敬仰性吸引:这种吸引关系一般是因单方 面对某人的某种特征的敬慕而产生的人际 关系。如球迷
2020/11/21
四、医患关系模式:
1.主动—被动型模式 2.指导—合作型模式 3.共同参与型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