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彩绘
故宫彩绘分类

故宫彩绘分类
故宫彩绘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分,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 壁画彩绘:在故宫的宫殿、庙宇和厅堂内部墙壁上进行的彩绘,包括宫殿大殿、内庙、太和殿等地方的彩绘。
这些彩绘主要以宫廷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自然景物等为题材,色彩丰富、构图精美。
2. 屏风彩绘:在故宫的宫殿中设置的屏风上进行的彩绘,屏风一般用于分隔空间或装饰环境。
屏风彩绘常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用以增添宫廷氛围和美感。
3. 门楼彩绘:故宫的门楼和城墙上进行的彩绘,主要用于标示建筑的身份和地位,也可起到装饰作用。
门楼彩绘通常采用华丽的色彩和华贵的图案,展示出宫廷的尊贵和庄重。
4. 宝匣彩绘:故宫收藏了大量的宝匣,宝匣上的彩绘多为装饰性彩绘。
在宝匣上进行的彩绘常以花卉、动物、祥云等为主题,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5. 宫廷服饰彩绘:故宫收藏了丰富多样的宫廷服饰,其中一些服饰上也进行了彩绘。
宫廷服饰彩绘通常以华丽的花纹、图案和颜色为特点,展示出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
故宫建筑的装饰艺术与细节

故宫建筑的装饰艺术与细节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建筑装饰艺术精美绝伦,汇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在这座宫殿巨作中,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彰显着中国古代工艺精湛的技艺,同时也凸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考究和庄严。
一、层层叠叠的飞檐与斗拱故宫的建筑外观以层层叠叠的飞檐和斗拱为特点。
飞檐是屋檐的悬挑部分,起到保护墙体和屋顶的作用,并且给建筑增添了一种轻盈而优雅的感觉。
斗拱是横跨在柱子之间的构件,既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了一种高大和宏伟的气势。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使整座宫殿构筑得更加牢固,还赋予了建筑一个独特的特色,成为故宫建筑的标志之一。
二、精美的彩绘和华丽的瓦当故宫的建筑外墙以彩绘和瓦当装饰着,让整座宫殿展现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彩绘是将颜料色彩施加在墙面上,以图案和图像的形式来进行装饰。
这些彩绘精美而细致,充满了民族特色和优雅气质。
瓦当是一种放置在屋檐边缘和屋脊顶部的特殊瓦片,起到了防水和装饰的作用。
故宫的瓦当采用了精致的花纹和图案,使整个建筑更加华丽,给人一种高贵和庄重的感觉。
三、精雕细刻的门楼和护栏进入故宫的门楼和护栏也是建筑装饰中的亮点。
门楼一般分为五间和七间,形制庄重严肃,门额上经常雕刻着龙凤和花纹图案,寓意吉祥和繁荣。
护栏是保护内部建筑安全的一道隔离设施,常常以石材雕刻成栏板,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花草和动物纹饰,给人一种典雅和华贵的感觉。
四、曲面结构和镂空雕花故宫的建筑大量采用了曲面结构和镂空雕花的技术手法,使整个建筑体现出优雅的线条和精致的细节。
曲面结构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上采用弯曲的线条和曲面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和流动感。
镂空雕花则是将建筑的木制构件进行雕刻成花草、动物等图案,然后再装在建筑的墙面和梁柱上,具有装饰和通风的双重作用。
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使整座建筑充满了变化和层次感,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
五、文化符号和寓意故宫的建筑装饰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寓意。
故宫墙面彩绘设计理念

故宫墙面彩绘设计理念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故宫的墙面彩绘设计是故宫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宫殿建筑的美学原则,展现了中国古代宫廷艺术的独特魅力。
故宫墙面彩绘设计的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祥瑞吉祥的寓意:故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因此墙面上的彩绘设计常常以吉祥的寓意为主题。
比如,一些动物和植物图案象征着吉祥和福气,如龙、凤、狮子、孔雀等;而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如蝙蝠、莲花、寿桃等也常常出现在墙面彩绘中。
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能够给人一种神圣和庄重的感觉,增加了宫殿建筑的艺术价值。
2. 对称和和谐的美学原则:故宫建筑注重对称和和谐的美学原则,墙面彩绘设计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
墙面上的彩绘往往是左右对称的,从整体上营造一种和谐的美感。
墙面的彩绘设计常常通过精心的构图、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来达到这一目的。
比如,宫殿建筑常常采用红黄色调来进行墙面彩绘设计,通过对比鲜艳的色彩来突出建筑的华丽和庄重。
3. 以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为主题:墙面彩绘设计常常以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一些墙面彩绘设计会描绘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战争、宴会、祭祀等;另一些彩绘则以古代文学作品和传说故事为内容,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彩绘设计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文化。
4. 手工艺传统的延续:故宫墙面彩绘设计还延续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术,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巧。
墙面上的彩绘常常采用滚绢、光绢、颜料等传统材料进行绘制,并通过精湛的工艺技巧,打造出细致、华丽和精美的彩绘效果。
这种手工艺技术的延续不仅使墙面彩绘设计更加注重细节和质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之处。
总之,故宫墙面彩绘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它将祥瑞的寓意、对称和和谐的美学原则、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以及手工艺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故宫建筑的建筑技术与工艺

故宫建筑的建筑技术与工艺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故宫不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工艺的精湛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建筑材料、结构设计以及装饰工艺等方面阐述故宫建筑的独特魅力。
一、建筑材料故宫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其中主要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砖石和琉璃等。
在故宫的建筑中,木材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材料,而且不同的建筑部位选择了不同的木材。
例如,主要的楼房大殿都采用了名贵的楠木,而次要的建筑则使用了松木和柏木等。
除了木材,砖石也是故宫建筑中重要的材料之一。
故宫大部分建筑的墙体都是由黄色琉璃砖镶嵌而成,这种砖石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久性。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青砖,它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不仅给建筑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还提供了良好的防水效果。
二、结构设计故宫建筑的结构设计以“四合院”为主体,即由一方正厅(大殿)和四个围合的侧厅组成。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为皇帝在宫殿中行走提供了便利。
在故宫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檐口的设计是一大特色。
故宫的檐口设计错落有致,非常精美。
特别是屋檐下的斗拱和彩画,采用了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雕刻和彩绘技术,图案繁复而细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同时,故宫的柱子也是结构设计中的亮点之一。
在故宫的建筑中,采用了数不清的大柱与小柱的组合方式,给人一种轻盈而稳定的感觉。
大柱上还雕刻着精美的龙纹、云纹和花纹,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
三、装饰工艺故宫建筑的装饰工艺堪称精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琉璃和彩绘。
故宫的琉璃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瓦当、砖雕、壁画等。
这些琉璃制品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多以动物和植物为主题,寓意吉祥。
而彩绘则是故宫建筑装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彩绘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和功能,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和图案样式。
例如,在宫殿的天花板上,出现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宫廷生活的图案,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灿烂。
故宫建筑的艺术细节与装饰

故宫建筑的艺术细节与装饰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之一。
自建造起,故宫以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精美的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故宫建筑的艺术细节和装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一、建筑的艺术细节故宫建筑以其精细的工艺和考究的细节设计,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1. 大门的雕刻和装饰故宫的大门非常庄重壮观,门前通常有石狮和大型铜质铜锁装饰。
这些装饰物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中对气势犹如山河的追求。
门上的雕刻图案精美复杂,往往包括了传统文化元素和吉祥图案,以示尊贵和吉祥。
2. 屋脊的瓦当和脊饰故宫建筑的屋脊上通常有一排排的瓦当,它们起到保护建筑物免受风雨侵袭的作用。
瓦当的形状各异,有方形、圆形、凤形等,寓意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脊饰则是装饰在屋脊上的彩绘木制造型,常用龙、凤、狮子等吉祥动物形象,让整个建筑充满灵动和活力。
3. 窗户和栏杆的雕刻故宫建筑中的窗户和栏杆都充满了艺术的细节。
窗户的雕刻图案通常以花草植物、神仙仙鹤等为主题,形象生动。
栏杆的雕刻则追求精细和华丽,常以龙凤、花鸟等图案作为装饰,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二、建筑的装饰故宫建筑以其丰富多样的装饰和考究的色彩运用,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髓。
1. 彩绘壁画故宫建筑中的壁画是其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壁画往往描绘了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和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象,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装饰,也传达了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这些壁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中。
2. 木雕和石雕故宫建筑的木雕和石雕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木雕雕刻精细,常见的有屏风、扇面等,题材多样,以花鸟、人物等为主题,栩栩如生。
石雕则常见于台基、门楼等建筑部分,形象逼真,具有浓厚的雕琢艺术风格。
3. 陶瓷和琉璃故宫建筑的装饰还有丰富的陶瓷和琉璃制品,它们常用于宫殿的顶部和屋脊的装饰。
故宫建筑的建筑色彩与装饰品

故宫建筑的建筑色彩与装饰品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一。
故宫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色彩和精美的装饰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的建筑色彩与装饰品,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一、建筑色彩故宫建筑色彩丰富多样,主要以黄色、红色、绿色、蓝色为主调。
其中,黄色是故宫建筑的主要色调,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象征色彩。
黄色代表着皇室的尊贵和权威,它使整座建筑显得庄重肃穆。
故宫的黄色采用了特制的琉璃瓦来呈现,瓦片经过特殊的工艺,色彩鲜艳明亮,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黄色的光芒,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红色是另一种重要的色彩在故宫建筑中被广泛使用。
红色代表着喜庆和祝福,也代表着皇帝的权力和威严。
在故宫内,红色常用于门楣、檐口、栏杆等装饰上,使整座建筑充满热烈和喜庆的氛围。
绿色是故宫建筑中的一种常见色彩,它代表着自然和生机。
绿色主要用于庭园和廊道的装饰中,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在故宫内,绿色与红色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整座宫殿更加生动活泼。
蓝色是故宫建筑中的一种少见色彩,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蓝色代表着水,它被运用在一些水景建筑和宫殿的装饰中,给人一种宽广和深邃的感觉。
蓝色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故宫的色彩,也与其他色彩形成了和谐的对比。
故宫建筑的建筑色彩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折射出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这种色彩的运用将用户体验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给人一种恢弘庄严的感受。
二、装饰品故宫建筑中的装饰品也是其独特之处,精美的装饰品不仅烘托了建筑的氛围,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造诣。
首先,故宫建筑中的雕刻是最为突出的装饰之一。
雕刻包括了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内容涵盖了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动植物等各个方面。
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反映了古代建筑师对细节的严谨追求。
其次,故宫建筑中的彩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彩绘主要出现在宫殿的壁画、各种天花板和龙柱上。
中国古建筑彩绘

中国古建筑彩绘老北京的宫殿、王府、官邸、庙宇、住宅……无不遵循着“官式”建筑。
这是一种被官方规范化了的建筑形式,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在建筑物上的体现。
如果不按一定的规矩建,即为“逾制”,会受到惩罚。
官式建筑已经融于古建之中,成为建筑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北京地区的官式建筑金碧辉煌,不过等级也十分森严,这与连续几个朝代在北京建都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官式建筑中,殿顶就有很多变化,也都有讲究,一般可分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卷棚顶。
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长陵祾恩殿,就是这种殿顶。
重檐歇山顶除了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
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现在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
单檐庑殿顶就是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
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单檐歇山顶则是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
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
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
硬山顶也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殿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
攒尖顶一般有多种形式,也容易辨认。
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
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
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传统彩绘艺术故宫的装饰之美

传统彩绘艺术故宫的装饰之美传统彩绘艺术:故宫的装饰之美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其中,传统彩绘艺术作为故宫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美。
本文将探讨传统彩绘艺术在故宫的装饰中所展现的美感和历史价值。
一、彩绘装饰元素1. 彩绘图案故宫中的彩绘图案极为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吉祥和寓意深远的图案。
如龙、凤、麒麟等神兽形象,以及花卉、动植物等自然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彩绘艺术中。
这些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2. 色彩运用在彩绘艺术中,色彩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宫彩绘以鲜艳明快的色调为主,如红、黄、蓝、绿等。
这些色彩的巧妙搭配和运用,使故宫彩绘呈现出绚丽多彩、充满活力的视觉效果,为故宫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二、彩绘装饰的技艺1. 传统工艺故宫彩绘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工艺,经过层层审核和反复推敲,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的细致。
彩绘师傅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传统技艺的执着追求,使得彩绘艺术在故宫得以完美呈现。
2. 细腻精湛故宫彩绘装饰的精湛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是线条的勾勒还是色彩的着色,都体现出了匠心独运的精妙技艺。
彩绘作品中的细节处理非常考究,每一笔每一点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斟酌,力求呈现最独特、最完美的效果。
三、彩绘装饰的价值1. 文化传承故宫彩绘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现实的表达。
通过欣赏和研究彩绘艺术,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2. 艺术价值故宫彩绘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卓越的技巧手法,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彩绘作品中所融入的图案、色彩和线条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标准。
它们的精湛程度和美感都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了艺术收藏家们的钟爱之物。
四、保护与传承1. 保护意义作为故宫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彩绘艺术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故宫的彩绘艺术,不光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热切盼望。
关键词故宫彩绘艺术盛名
故宫,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上颇负盛名。
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古建筑。
修缮前,当你漫步在故宫殿宇之间,感叹它昔日雄伟庄严之余,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在许多光鲜宏伟的殿堂背后,更多的是经年维修的古建筑,像摇摇欲坠的雕梁画栋、退色脱落的油漆彩绘和积满污垢的汉白玉石等等。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能供游人参观的地方不足故宫的三分之一。
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
和玺彩画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
它们是根据所绘制的彩画内容而定名。
全画龙图案的为金龙和玺彩画。
一般应用在宫殿中轴的主要建筑之上。
如故宫三大殿,以表示“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意思;画金凤凰图案的为金凤和玺彩画。
一般多用在与皇家有关的如地坛、月坛等建筑上;龙凤图案相间的为龙凤和玺彩画。
一般画在皇帝与皇后皇妃们居住的寝宫建筑上,以表示龙凤呈祥的意思;画龙草相间图案的为龙草和玺彩画。
用于皇帝敕建的寺庙中轴建筑上;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的为苏画和玺彩画。
用于皇家游览场所的建筑上,代表园林风格。
“和玺彩画”使用有较多的讲究,凡画这种彩画者,在明间是上蓝下绿,明间两旁的次间、稍间则上下互换分配,次间上绿下蓝,稍间又上蓝下绿。
垫板都用红色,平板枋用蓝色,梁上要画“跑龙”,如果用绿色时则画“工王云”。
“和玺彩画”的箍头、藻头都用线将它分成整齐的格子,把各种形式的龙都画在格子内,通常在箍头盒子内画“坐龙”,藻头画“升龙”或者或“降龙”,枋心之内画“行龙”,间或画龙凤,整个彩画的分布从枋心开始,向两端做对称式。
还有一种是在枋心进行旋子彩画,枋心画找头,璇子花一整二破,箍头花形同菱花。
其中旋子彩画与和玺彩画匀属殿式彩画。
此外宫殿彩画使用较多的还有一种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是写实的笔法,它的内容有云冰纹、葡萄、莲花、牡丹、芍药、桃子、佛手、仙人、蝙蝠、展蝶、福寿鼎、砚、书画等等。
除宫殿彩画外,还有民居建筑、寺院、贵族府第等建筑上装饰的彩画。
这些彩画均不能按宫廷建筑的样式来进行。
而彩画的作者多民间的匠师,他们可以随便选题材绘画。
例如北京的许多寺庙的彩画富于地方特色风味,不按官式做法由当地匠师自由绘画。
这些民间建筑的大梁、二梁彩画的梁底与梁帮均用蓝、绿、红、粉四个色调。
在枋心上画红色莲花,两侧面画西番草,然后绕一圈蓝色。
至于找头则用退晕边线,绿色与蓝角尖排纹样,上施红色莲花,箍头中间不画盒子,而画出红色莲花。
大梁之上的单步梁只画找头,没有箍头,找头与大梁相同。
山面平梁,只有找头并不做箍头,短柱用蓝色,山边大梁与中间大梁彩画相同。
北京官式彩画,要求非常严格;出了宫廷要求则不那么严格,可自由创作了。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
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
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行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
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改为“Σ”形线。
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
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青地灵芝绿地草”等,逐渐完善成为规则最为严明的彩画形式。
根据不同内容,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不同种类。
和玺彩画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
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宫殿多采用“金龙和玺彩画”;交泰殿、慈宁宫等处则采用“龙凤和玺”彩画;而太和殿前的弘义阁、体仁阁等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则是龙草和玺彩画。
使用和玺彩画的各处宫殿,由额垫板均为红色,平板枋若用蓝色,则绘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工王云。
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
旋子彩画最早
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旋子彩画在每个构件上的画面均划分为枋心、藻头和箍头三段。
这种构图方式早在五代时虎丘云岩寺塔的阑额彩画中就已存在,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角叶”的做法更进一步促成了明清彩画三段式构图的产生。
明代旋子彩画受宋代影响较为直接,构图和旋花纹样来源于宋代角叶如意头做法。
明代旋花具有对称的整体造型,花心由莲瓣、如意、石榴等吉祥图案构成,构图自由,变化丰富。
清代旋子花纹和色彩的使用逐渐趋于统一,图案更为抽象化、规格化,形成以弧形切线为基本线条组成的有规律的几何图形。
枋心通常占整个构件长度的三分之一,枋心头改作圆弧状,枋心多绘有各种图案:绘龙锦的称龙锦枋心;绘锦纹花卉的称花锦枋心;青绿底色上仅绘一道墨线的称一字枋心;只刷青绿底色的称空枋心。
藻头中心绘出花心(旋眼),旋眼环以旋状花瓣二至三层,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头路瓣、二路瓣、三路瓣。
旋花基本单位为“一整二破”(即一个整团旋花,两个半团旋花),视梁枋构件的长短宽窄组合,又有勾丝咬、一整二破加一路、加两路、加勾丝咬、加喜相逢等多种形式。
岔口线和皮条线由明代的连贯曲线改为斜直线条。
旋子彩画按用金多寡及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五墨、雄黄玉等几种。
旋子彩绘是用或圆润饱满、或流畅柔韧的
各色线条旋转盘结而成,带给我们的却是满眼的瑰丽奇巧,眩目迷幻。
旋子彩绘比和玺、苏式彩绘的形成时间都早,是中国建筑装饰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彩绘种类。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
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是一大类彩画的总称,它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兽、鱼虫等,成为装饰的突出部分。
在包袱两侧均画有体量较小的聚锦、池子等陪衬性画面以及卡子、箍头等固定格式化的图案,这些都是苏式彩画最常见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征。
然而人们在欣赏苏式彩画中,往往会发现:虽然大体的格式相同,但风格却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有些非常精致华丽,有的则相对简单素雅,这便是苏式彩画分级的结果。
苏式彩画在固定的格式下,对个别部位的图案做法作适当的调整,可分别形成金琢墨苏式彩画、金线苏式彩画,黄线苏式彩画等不同等级,其中金琢墨苏式彩画便是诸苏画中最精致、华丽的一种,它在许多方面,从构思到表达方式都有独到之处。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
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
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
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兼施。
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
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
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作多层叠晕。
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
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
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软绿”。
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根据建筑规模、等级与功能之分,并依工艺、用金量、退晕层次等不同,可将苏式彩画分为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黄(黑)线苏画、海墁苏画等不同种类。
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
慈禧太后对苏画特别偏爱,将其居住过的宁寿宫等处彩画均改作苏式,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建筑原有的统一风格。
近年,故宫博物院根据档案记载逐步恢复了彩画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