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论文

合集下载

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范文_毕业论文(20200210123434)

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范文_毕业论文(20200210123434)

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范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逐渐为政府和民众所重视。

在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

以下就是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

加工食品过程中,病菌常常会随原料的生产、成品的加工、包装与制品贮运进入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影响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研究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简便快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和体系迫在眉睫。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需要专门的仪器和技术设施,并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负责操作进行,正是特殊的工作环境,形成了食品微生物检验自身的特征。

(一)涉及微生物范围广、要求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相当广泛,一般包括:第一,引起人畜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如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黄曲霉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十几种之多的病菌;第二是经食物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是人类疾病病原微生物、畜禽疫病的病原微生物、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微生物。

这几类微生物的种类更多,一般情况下就可达1 / 2数百种之多;第三是食品工业微生物,如酿造、发酵工业用霉菌酵母等曲种。

除了微生物检验的范围广泛,并且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采集样品也极为重要。

在采样时应对食品的原料来源、加工方法、运输、保藏条件及销售中的各个环节等在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采样过程,需追求无菌操作,采样数量及方法与检验目的相适应,采样现场的温度、湿度及卫生状况同时监控。

(二)受检细菌数量少,干扰性大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受检菌株,主要是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而感染的,大量存在的是非致病性微生物,而致病性微生物数量却相对较少,两者之间比例悬殊。

此外有些致病菌在热加工、冷加工过程中受到损伤,也会使受检菌株不易检出,从而给检验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得出。

应用微生物论文1200字_应用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应用微生物论文1200字_应用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应用微生物论文1200字_应用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应用微生物论文1200字(一):应用快速检测方法准确测定食品中的微生物论文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病原微生物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很多应用广泛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并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准确性高等优点。

一、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方法1.PCR快速检测方法。

PCR技术是一种能够检测已知核酸序列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其通过大量复制微生物菌种的部分特异性强的DNA,如果食品中存在微生物菌种,能够复制出相关的特异性DNA片段,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出微生物菌种,从而快速地检测出病原微生物。

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很多微生物菌种的精确检测,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定分酵母、啤酒酵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肉毒梭菌等非常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

2.核酸探针快速检测方法。

核酸探针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快捷、直接、准确度高等特点,其核心原理是碱基配对,主要过程如下:首先,选择一段DNA片段,对其进行标记;其次,提供一个可以使目的菌种的DNA和所标记的DNA片段进行杂交的环境;最后,根据杂交的结果,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目标微生物。

二、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1.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法。

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法利用荧光物质来标注抗血清抗体,从而使之形成抗抗体,然后用荧光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通过对比来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菌种,并且确定微生物的类别。

2.免疫酶快速检测法。

免疫酶快速检测法的检测原理是利用酶对抗体进行标记,通过使酶标记的抗体与抗原、酶标记的抗抗体与抗原结合物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特殊的组,而酶反应能够显色,从而检测出抗原抗体的存在,并计算出具体的浓度。

3.免疫磁珠快速检测法。

免疫磁珠快速检测法的原理是通过连接抗体的磁珠对目标菌种进行跟踪和捕捉,从而发现目标菌种,然后将发现的目标菌种样品放置到选择性平板之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微生物菌种的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能够利用荧光标记抗体或者是酶标记抗体来对微生物菌种进行检测,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来确定菌种的浓度等详细信息,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的检测中有很好的效果。

(整理)食品论文食品检测论文

(整理)食品论文食品检测论文

食品论文食品检测论文浅谈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摘要: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近几年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很重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worldwide. It not only affects human health,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country's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many institutions and scholar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n test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food microorganism.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is in detail.关键词:检测技术;微生物;食品安全Key words: detection;microorganism;food safety中图分类号:T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157-01 0引言多年以来,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通常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共需2-3d才能完成。

近几年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已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文章对近几年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进行介绍。

1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食品微生物无特殊的分类系统。

按照微生物分类系统,可将与食品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分为细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很多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根据生物的外部性状、内部结构、生活特性等加以确定)尚未清楚,所以尚不能完全按照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细菌有3种不同分类系统,即克拉西里尼科夫氏、伯杰氏和普雷沃氏分类系统。

食品微生物卫生与检验课程论文.doc

食品微生物卫生与检验课程论文.doc

我国食品常见污染微生物及其监测分析摘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

而微生物污染又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食品法典委员会将微生物健康危害列为食源性危害的三大原因之一。

我国对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资料显示,微生物食物中度比例高达67%。

在国家质检总局每年的食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也相当严重。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奶制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奶制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程度令人震惊, 2004年爆发的劣质奶粉事件促使全国的奶制品行业进行新的整顿;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致使三鹿企业倒闭关门;然而蒙牛眉山黄曲霉素事件又一次挑战了消费者的底线。

关键词:奶制品微生物污染一、奶制品的供应链奶制品供应链是指以奶制品企业为核心,有关奶制品生产销售和流通的相关联的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网链结构我国奶业多采用公司+ 奶站+ 农户模式,即分散饲养集中挤奶模式,使得奶制品供应链涉及原奶环节奶站环节生产企业环节流通销售环节消费环节等奶农分散饲养奶牛,将原奶销售给奶站;奶站将统一收购的原奶再汇总卖给奶制品加工厂;加工厂将原奶制成各式奶制品,包括奶粉纯牛奶酸奶冰激凌等等;再流经销售环节(包括批发商各大超市便利店等),最后进入到消费领域二、奶制品的污染微生物奶与奶制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适宜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

但奶与奶制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在适宜条件下,微生物在奶和奶制品中可迅速生长和繁殖,这不但降低了奶与奶制品的营养价值,影响其风味,而且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奶制品的营养成分比较完全,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极易吸收的钙和完全维生素等。

所以奶与奶制品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

奶与奶制品被为污染后不及时处理,乳中的微生物机会大量繁殖,分解糖、蛋白质和脂肪等,产生酸性物、色素、气体及有碍产品风味及卫生的小分子产物及毒素,从而导致奶品出现酸凝固,色泽异常,风味异常等腐败变质现象。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本文从实验教材内容、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对高校开设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教改如何提高大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动手能力满足食品检验行业的人才需要,是当前教育界及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载体。

然而,有些高校所开设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并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功能,也仅囿于教学现状不积极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这导致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培养不出实用性很强的食品检验专门技术人才。

为此,对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改进实验教材的内容当前,传统的高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材存在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新检验技术与方法等问题。

所以,应该加大实验教材内容的改革力度,编写适应新课改发展需要的新教材。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编写教材:一是纳入一些新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编入国内外一些先进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三是纳入最新国标所规定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方法,并适当增加主要的检验方法之详细注释,以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四是结合新时期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趋势,适当增加pcr技术、快速酶触反应法等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既快速又准确的食品检验方法。

2. 按照职业岗位技能重构课程教学体系2.1 调整基础性实验应该精心选择、优化调整此门课程的基础性实验项目。

所选择的实验项目要贴近食品生产与食品检疫的实际,以激发出学生学习食品检验技术的兴趣。

笔者认为,可以将若干个比较简单之基础性检验实验进一步融入到某个基础实验当中,把分散的实验项目融合成系列组合实验。

如此一来,可以增加每一节实验课之知识容量,同时也可以节约不少的实验经费。

比如,把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食品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以及接种等基础性的检验项目,有机地融入到“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这个实验中。

食品微生物论文

食品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食品——单细胞蛋白PS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 524048摘要:微生物都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实体,大多是单细胞,用发酵法生产这些单细胞微生物就可以得到极为丰富的单细胞蛋白。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一头体重500千克的牛,每天只能合成0.5千克的蛋白质。

而500千克的活菌体,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在24小时内能够生产1250千克的单细胞蛋白质。

单细胞微生物制造出来的蛋白质可以制造人造肉、人造鱼、人造面粉等食品。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单细胞蛋白、营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有意无意,经常直接食用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食品。

平常我们吃的蘑菇就是微生物的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含有和牛排一样多的蛋白质。

微生物食品在人类食谱中的比例越来越重。

目前,世界上还有2/3的人营养不良,缺少动物性蛋白,可见人类对蛋白质的需要越来越大。

毕竟地球上的动植物有限,产生的蛋白质更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在微生物方面做文章,势在必行。

(一)单细胞蛋白概念196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单细胞蛋白的概念。

单细胞蛋白又叫微生物蛋白、菌体蛋白。

按生产原料不同,可以分为石油蛋白、甲醇蛋白、甲烷蛋白等;按产生菌的种类不同,又可以分为细菌蛋白、真菌蛋白等。

1967年在第一次全世界单细胞蛋白会议上,将微生物菌体蛋白统称为单细胞蛋白。

(二)单细胞蛋白含丰富营养物质及其原料来源单细胞蛋白所含的营养物质极为丰富。

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80%,比大豆高10%~20%,比肉、鱼、奶酪高20%以上;氨基酸的组成较为齐全,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是谷物中含量较少的赖氨酸。

一般成年人每天食用10~15 g干酵母,就能满足对氨基酸的需要量。

单细胞蛋白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如辅酶A、辅酶Q、谷胱甘肽、麦角固醇等。

而且单细胞蛋白质里氨基酸的种类比较齐全,有几种在一般食物里缺少的氨基酸,再单细胞蛋白里却大量存在.另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这也是一般食物所不及.正是由于单细胞蛋白具有这些突出的优点,现在人们用它加上相应的调味品做成鸡、鱼、猪肉的代替品,不仅外形相象,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也不亚于天然的鱼肉制品;用它掺和在饼干、饮料、奶制品中,则能提高这些产品的营养价值.在畜禽的饲料中,只要添加3-10%的单细胞蛋白,便能大大的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用来喂猪可增加瘦肉率;用来养鸡可多产蛋;用来饲养奶牛还可提高产奶量.在井冈霉素、肌苷、抗菌素等发酵它又可代替粮食原料.原料来源广泛:可作为单细胞蛋白生产原料的资源有:矿物(石油、液蜡、甲烷、泥炭等)、纤维资源(秸秆、木屑、糠稗、蔗渣等)、糖类资源(糖蜜、甘薯、木薯等)、工业有机废液(味精废液、淀粉废液、豆制品废液、酒精废液等)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3篇

食品微生物检验3篇

食品微生物检验第一篇: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概述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针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的检测,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造成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食品微生物检验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主要涉及到食品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

检测的项目包括总菌落数、致病菌、霉菌、酵母菌等。

其中,总菌落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菌落总数,该测试反映了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程度。

致病菌是指一些在食品中比较常见的病原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霉菌和酵母菌多见于芝士、酱油、醋等发酵类食品中,如果数量过多,将会对食品的质量造成影响。

这些检测都需要高度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知识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同时,需要检测的标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食品质量和人民健康。

总之,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保证食品品质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食品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第二篇: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设备和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室操作,包括样品制备、培养基制备、微生物的生长和检测等。

这些检测需要用到一系列的实验室设备和方法,包括:1.显微镜:显微镜是用于观察微生物的一种重要设备。

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鉴定。

2.平板计数器:平板计数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微生物计数设备。

它基于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的原理,可以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可靠有效的统计和计算。

3.培养箱:培养箱是用于控制微生物生长环境的设备。

其中包含了温度控制装置、适当的通风装置等,以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

4.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柜是用于防止微生物污染的设备。

在样品制备和分离过程中,生物安全柜能够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不受微生物的污染。

5.酶标仪:酶标仪是用于检测微生物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设备。

通过对代谢产物的浓度进行测量,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论文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开放管理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2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食品微生物学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培养、正确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实验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灭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

但基于很多原因,学生的这些基础技能还是很薄弱,所以我们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只要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会给予强调,亲自演示。

学生微生物基础技能培养和形成,不是一两堂课能完成,也不是单单有老师演示后学生就可以掌握,必须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硬件等条件限制,人手一套实验器材不现实,那么在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情况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并熟悉实验过程,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就尤为重要。

(1)首先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做好预实验,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操作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有重点地强调,并分析某步骤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3)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

课堂理论教学课和实验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以及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及时解决。

(4)教师要严于律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实验过程中耐心指导,热情帮助,回答好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随时纠正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

实验课的成绩给定,往往包括实验课出勤率和实验报告成绩两方面综合。

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考勤,只有学生的出勤率有保证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其次,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详细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失败要分析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生物检验论文
摘要: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反映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和致病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法为主要检测技术。

要从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正确使用、采集有代表性的检测标本和运输保存过程中避免污染等方面,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检测技术质量控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监测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是判断被检食品是否可被食用、衡量食品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判定依据之一。

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反映出食品卫生环境和食品加工环境的具体现状,能评价食品为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为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饮食安全,笔者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项目、检验技术和质量控制进行分
析。

1 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
1.1 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
在食品加工、运输、储存一直到食用前的任何环节,微生物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品中造成污染。

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可以评定食品污染的程度。

大肠菌群是指载7 ℃的条件下,能分解乳糖、产气、产酸的需
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与粪便污染有关,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因此将其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表明食品是否存在粪便污染。

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是指在100 g或100 mL样本中,大肠菌群数的最近似数(MNP)表示。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直接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间接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可能出现食物中毒和流行病,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菌落总数是指载37 ℃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1 g或1 mL样品在培养24 h后所生长的菌落总数,是评定生活饮用水和食品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

1.2 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在国家相关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食品中某些微生物的含量,除要检测上述反映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外,还应检测其中的致病性球菌、肠道致病菌和其他致病菌[2],主要包括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等。

2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涌现出准确性高、可靠性好、特异性强和快速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也从传统的培养水平转向现代的分子水平,并逐渐向自动化、仪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可靠性[3]。

其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核酸探针和酶聚合技术。

前者的基本原理是将已知的采用同位素或其他方式标记的核苷酸序列DNA片段,加入到已经变性的需要检测的DNA样品中,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杂交双链,达到判定样品DNA的目的。

其最大优点在于敏感度高,特异性强。

后者是一种在机体外扩增DNA片段的新技术,又可称为体外DNA扩增技术。

岑定聚合酶产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比色测定法、凝胶电溶法和化学发光测定法,灵敏、准确和快速是其优点。

免疫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得到广泛应用。

乳胶凝集技术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高,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人工大分子乳胶颗粒发生的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而检测的。

酶联免疫吸附法可定性定量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用抗体包被的聚苯乙烯孔捕捉抗原,用另一个结合了酶的抗体[3]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左后用比色法记录结果或生成酶底物观察。

随着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生了半自动或自动微生物检测仪,以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居多。

常见的仪器分析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技术(FCM)、免疫磁性分离技术、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VITEK-AMS系统、电阻电导检测器和ATP生物发光法等[4]。

其中FCM逐渐用于细菌、病毒的鉴定、检测盒计数等;与以常规方法比较,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以快速为最大优点;VIDAS全
自动免疫分析仪和VITEK-AMS系统实现了检测过程的的自动化,且快速、精确度高;电阻电导检测器能推算出样品中的原菌数;ATP 生物发光法是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最方便可靠的技术和方法。

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准确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保证,从而达到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的目的。

3.1 检测人员素质
食品微生物检测人员必须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具有相应微生物资质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认真负责,坚持准则,不断提高检验技能。

3.2 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正确使用
实验室应该配备适用的微生物检验设施设备,包括基本的检测设施辅助设施,另外要注意在特殊环境下放置操作特殊设备。

在第一次安装水浴锅、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热灭菌箱等设备时,要进行温度一致性和稳定性检验;以后使用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和清洁消毒工作。

培养基采用高压湿热灭菌,部分煮沸灭菌,对热敏感的培养基采用滤膜过滤法。

3.3 采集有代表性的标本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无菌并以无菌操作采样。

要选择具有耐消毒灭菌性能的采集工具和容器,在使用之前要认真清洗,之后采用常规方法使其内部干燥,还要消除其内的细菌。

其次,在采集完成后,样品需放置在合适的容器内密封,然后将不同样品
贴上相应的标签,填写名称、编号、时间、地点、数量、采样人等,并做好资料记录,冷藏处理并在最短时间内送检;另外,采集样品数量必须为检验所需量的3倍或更多,以满足检验、复检和存档备查的需要。

送检样品必须注明数量、质量、采样条件、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收到后必须签字,注明接到时间,并立即化验。

3.4 样品的运输和储存
在运输和储存样品时,要避免阳光照射和外来物的污染。

采集的样品应尽可能在接近原有温度的条件下送往实验室,防止样品中固有微生物的生长变化。

如不能及时运送,要接近原有储存温度。

运输时应保证样品的完整性[4],一般不应超过3 h。

参考文献
[1] 唐倩倩,叶尊忠,王剑平,等.ATP生物发光法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8,29(6):460-465.
[2] 林蕾,张炜.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0):97-99.
[3] 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其动向[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2):14-17.
[4] 林文辉.浅谈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进展[J].才智,2009(20):295-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