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教案设计(2课时)

合集下载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2)请论述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升降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影响海平面升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海洋的温度和盐度,进而影响海水体积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升降。
(3)请论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人类大规模的填海造陆活动改变了海岸线,影响了海洋的形态和面积。此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会影响海陆变迁,例如,污染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5)互动式白板:教师使用互动式白板,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和总结,方便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2.4海陆变迁”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海陆变迁的内容做好准备,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7)学生可以关注地理学科相关的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了解地理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有趣知识。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讲授了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展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下列哪项不是海平面升降的原因?(A)地壳运动(B)气候变化(C)人类活动(D)地球自转(答案:D)
(3)下列哪项不是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改变交通线路(B)提供新的土地资源(C)引发环境污染(D)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答案:C)
(4)下列哪项不是海陆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A)改变地表形态(B)影响气候(C)改变水文特征(D)影响生态系统(答案:D)

2.4 海陆变迁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2.4 海陆变迁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2)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德育目标: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2、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学生看图回答。

由上节课的知识引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听课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引入新课小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思考对所讲内容有整体认识海洋生成和发展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都会经历一个生成和发展的阶段。

观看动画1过渡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

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录象。

刚才从录象中我们看到,火山喷发的时候真是惊心动魄!而在地震发生后又是满目疮痍,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

看录象通过直观画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思想上带来震撼——地震的危害如此严重!火山和地震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地震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 海陆变迁 教案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  海陆变迁  教案设计

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教学难点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板块构造学说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二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二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自然演化的结果。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认识火山和地震这两种地质现象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质图、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变化2. 大陆漂移假说3. 板块构造学说4. 火山与地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质图、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二、新课讲解(30分钟)1. 地表形态变化- 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的变化。

- 讲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大陆漂移假说-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若干块,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 展示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种群的分布等。

3. 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分离,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 展示板块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各大板块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 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海沟和海岛弧的出现等。

4. 火山与地震-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种地质现象的威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二、设计思想:[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和观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五、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课件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六、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南美洲和非洲及六大板块卡片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或教师总结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猜成语:我们中国有许多成语,现在播放一个小故事, 请同学们猜猜描述的是哪个成语?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这个故事描述的是成语“沧海桑田”,指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课程名称:海陆变迁授课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湘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能够描述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2.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3.掌握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了解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

4.学习海洋的主要类型,如海湾、海峡、海峡和海平面等。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了解自然界的变迁和地理演变。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3.海洋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

教学方法:1.讲授法:针对知识点,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2.探究法: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利用问答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二、讲授(40分钟)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1)板块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演变。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海洋温度的上升等。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1)海岸线的概念和类型。

(2)海岸线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海平面的变化、长江河口的侵蚀和堆积等。

(3)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和影响,如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等。

3.海洋的主要类型。

(1)海洋的概念和类型。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如海洋浮游生物、珊瑚礁等。

(3)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渔业、石油等。

三、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总结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5分钟)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自己找一些图片或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海陆变迁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海陆变迁展开,讲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板块运动、全球气候变化、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海洋的主要类型等知识点。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教案2 湘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教案2 湘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教案2 湘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以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3.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4.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大陆漂移假说”进行由浅入深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质疑、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与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学情分析我所教的学生刚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科。

地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所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多动手,让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课件出示:“七大洲和四大洋”师生通过互动式电子白板一起复习海陆分布相关知识.师:这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那过去和将来的海陆分布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海陆变迁》.板书题目——2.4海陆变迁【活动】地表形态变化探究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然后我们每组派一个代表起来交流.1.小组交流2.共同交流3.教师资源分享得出结论:总结刚才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海陆变迁的事实,大量事实表明:地表形态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海陆变迁的证据的分析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地图
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 探究星海湾的变化
培养观察能力
二、探究过程
1、海陆在变迁
1、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
2、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教学课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一)
教学
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地震前兆:1、动物反应异常;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3、有地光和地声。
进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2、躲在坚固的家具下;3、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思考、听课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2-48后,(1)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2)做题,要求个别回答后,屏幕显示正确答案
思考
看录像
分发材料——“地震的有关知识”
阅读材料“火山”和“智利大地震”
学生讨论、回答
三、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
反思
人类活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1、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
2、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3、阅读魏格纳的故事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
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3、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难点
1、大板块示意图2、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二、火山和地震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屏幕显示的火山地震图。屏幕显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这里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思考: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学生看图回答。
二、探究过程
总结学生的答案
过渡
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三、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
反思
教学课题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二)
教学
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
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屏幕显示:在“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上叠加“板块构造示意图”
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提问: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细讲地震
讲述: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那么,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们刚才看到的地震破坏性那么的大呢?
实际上,地震是有大小等级之分的。下面给大家看看地震的有关知识.
1、板块构造学说
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表示。
3、安第斯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屏幕演示六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
小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过渡
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录像。刚才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火山喷发的时候真是惊心动魄!而在地震发生后又是满目疮痍,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