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
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壳变动以及地球历史演化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球上岩石、矿物、地质构造和地层等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地球上数十亿年的演变历史,为我们认识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
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由不同矿物组成。
地质学家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特性。
矿物是岩石中的化学成分,地质学家通过对矿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化学反应和矿物的形成过程。
地质学还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由固态地壳、流动的地幔和固态的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流动的岩石层,它对地壳的运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地质学家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地壳变动。
地壳变动包括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地壳的隆升和沉降。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的断裂、褶皱、断层等地质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变化反映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形过程。
地壳的隆升和沉降是地壳表面相对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它们与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热对流有关。
地质学还研究地层,即地球表面上不同时期形成的岩石层序。
地层是地球上各个时期的沉积物的堆积,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中化石的发现和分析,可以推断出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组成和环境条件。
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和矿产。
地质学还研究地球的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为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壳变动以及地球历史演化的学科。
通过对岩石、矿物、地质构造和地层等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地质学家揭示了地球上数十亿年的演变历史。
地质学课件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研究方法
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 验和数学建模等。
意义
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 来,预测和规避地质灾害,以及合理 开发利用地球资源。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自文艺复兴以来,地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早期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矿物和化石,后来逐渐扩展到地球的构造和 演变。
地球的公转
地球沿着一个椭圆轨道绕太阳旋转, 这就是公转。
地极的变化
地球的极点位置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和长 期变化所致。
地壳的运动
地壳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运 动,这些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 同作用的结果。
04
自然地理环境与资 源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特点
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周期相关。
地形形成
地壳运动导致地形地貌的形成 ,如山脉、河流、峡谷等。
岩石循环
岩石在地球表面经过风化、侵 蚀、搬运、沉积和固结等过程
,形成新的岩石。
地壳演变的驱动力与影响因素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导致地壳运动 和地形的形成。
地球重力
地球重力作用于地壳, 导致地壳运动和地形的
形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是地壳运 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水资源
地质学可以帮助人们寻找和评估地 下水资源,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 所需的水资源。
能源资源
地质学在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 的勘探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供应。Leabharlann 地质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土壤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
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绪论-21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3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3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4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地质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学科。
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固体外壳—岩石圈。
特点1.学科的实践性.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3.认识的局限性方法1.野外观察.2.现实类比与历史分析法.3.综合分析法.4.实验模拟将今论古现实类比法——“将今论古”对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现象进行研究,对地质历史时期同类地质现象进行类比,得出其相应形成原因与过程。
“将今论古”其根本思想为:今天是研究过去的钥匙。
例如,通过对现今植物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不可盲目、不加分析地套用,而应用历史分析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氮气78.1,氧气20.9,氩气0.93,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
生物圈主要是呈液态及部分呈固态,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形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水圈是独立存在的,但又是和其他圈层渗透的。
水圈:生物存在并感受生命活动影响的圈层,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大地热流地球内的热能不同形式进行释放,火山喷发、热水活动以及构造运动等,但地球释放最经常和持续的形式是地球内部热能从地球深部向地表的传输,这种现象称为常温层地壳表层日变化和年变化,但从地表向下达到一定深度,其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温度叫常温层。
增温级在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m/℃,其平均数值是33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称地热梯度,即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单位是0.01℃/m,其平均数值是0.03℃/m。
地磁要素:A磁极条形磁铁的北极指向地球的南磁极,磁力线从南磁极出发进入北磁极。
B磁场强度确定地表任何一点的地磁场、单位A/m C磁偏角指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以指北针为准,偏东为正D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的夹角,随纬度变化,在两磁极α角为90°,以指北针为准,下倾角为正E地磁异常磁偏角和磁倾角与理论值不符,称地磁异常。
地质学

㈠名词解释①零点边界线:矿体厚度或有用组分含量趋近于零的各点的连线。
②矿石自然倾角:指矿石堆成圆锥体时,圆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③可采边界线:按最小可采厚度、或最低工业米百分值等矿产工业指标所圈定的矿体界线。
④矿石回采率:采出的工业矿石量与该采场(或采区)原拥有矿石储量的百分比称⑤矿床: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⑥断层:是地壳表层中岩层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⑦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⑧地层层序律:正常的地层总是老的先沉积在下,而新的后沉积在上,地层的这种新老覆盖关系即地层层序律。
⑨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⑩矿物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㈡问答题①.矿石质量均衡的原则②.•贫矿石的加入量,必须保证高质量矿石品位降低后仍能达到利用的规定标准;③.•矿石品位及特性相差悬殊时,不能搭配,否则会给选冶部门造成技术上的困难;④.•不同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的矿石,因加工利用方式、方法不同,不能搭配;⑤.•两种颗粒规格相差过大的矿石不能搭配,因质量不同、用途不同,价值也不同;⑥.•耐火材料及某些利用其特殊物理性质的矿产,一般不能搭配。
⑦.⑧.断层的识别⑨.1.地质体不连续⑩.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⑪. 3.地貌上的标志⑫. 4.水文上的标志⑬. 5.断层泥和断层角砾⑭. 6.断层擦痕和断层擦光面⑮.7.牵引现象⑯.8.硅化和矿化现象⑰.9.顶板压力增大⑱.10.岩层产状要素发生了剧烈变化⑲.11.塑性较大的岩层或矿层突然变厚或变薄⑳.21.活断层的鉴别22.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标志;23.据历史记载、考古方法;24.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标志;25.地震台网观测。
26.潜水与承压水的区别1.承压水受地面气候影响较小,动态变化稳定;潜水则受大气圈和地表的各种现象、水文条件的变化的直接影响。
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历史、结构、成分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对岩石、矿物、地层、构造、地貌等地球物质和地理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和事件的成因和演化规律,为人们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层的分布与演化、地壳的构造与变形、地球的演化历史等。
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揭示地球的起源、演化和变化过程,为研究自然灾害、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研究和数学模拟等。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构造、岩石、矿物等的野外观察和采样,收集相关数据和样本,并结合实验室分析和测试,通过对地质现象和物质性质的研究,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此外,地质学家还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力学等交叉学科的方法,进行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以推断地质现象的发生和演化。
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球演化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规律,为灾害防治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的研究还可以帮助人们探测地下资源,如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地质学的研究对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地质时间尺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地质时间尺度是根据地壳层序和地球历史事件确定的一种时间划分方法,用于描述地质过程和地球演化的时间。
地质时间尺度包括四个层次:纪、期、世和时代,依次从大到小划分。
地质时间尺度的建立是基于对地层的研究和对地球演化过程的认识,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分析和对地层的地质特征的观察,地质学家可以确定地层的年代和地球演化的时间。
总结起来,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历史、结构、成分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球物质和地理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和事件的成因和演化规律,为人们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学学科门类

地质学学科门类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涉及地球内部、地表和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过程和现象。
地质学可以分为几个学科门类:
1. 物质成因与地质力学(Lithology and Geomechanics):
- 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结构和性质,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作用、沉积过程等;地质力学则研究地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地质体的形变、破裂和应力分布等。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
- 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包括地质构造形态、地层变形、褶皱、断裂、地震等地质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3. 矿床学与矿物学(Mineralogy and Economic Geology):
- 研究矿物的性质、分类和分布规律,以及矿床的形成、类型、勘探和开采;经济地质学则关注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 地球化学(Geochemistry):
- 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构造、变化和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以及地球化学过程对地球的影响。
5. 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Paleontology and Paleogeography):
- 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的演化和地球的演化过程,通过古生物和古植物的化石记录重建古环境、古气候和古地理条件。
6. 地球动力学与地球表层变化(Geodynamics and Surface Processes):
- 研究地球表层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地貌变化、河流、地质灾害、海岸线变迁等,以及地球的自转、地磁场和板块构造等动力学过程。
地质学的不同学科门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对地球形成、演化和现象的全面研究。
地质学学科一级二级三级分类

地质学学科一级二级三级分类
一级分类:
1.实地地质学类:包括矿床地质、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等实地勘探与开发类专业。
2.理论地质学类:包括古生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理论与基础研究类专业。
3.工程地质学类:包括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资源地质工程等与工程实用强相关的专业。
二级分类:
1.实地地质学类:
(1)矿产资源地质
(2)地质工程
(3)石油天然气地质
2.理论地质学类:
(1)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2)岩石学与矿物学
(3)构造地质与地质成因
3.工程地质学类:
(1)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2)地质灾害与防治
(3)资源地质工程
三级分类:
1.实地地质学类-矿产资源地质:
(1)金属矿产资源
(2)非金属矿产资源
(3)石油天然气资源
2.理论地质学类-构造地质与地质成因:
(1)构造地质学
(2)地质成因学
(3)固体地球物理学
3.工程地质学类-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1)施工地质与环境影响评价
(2)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
(3)土壤与工程环境地质
以上就是根据您提供的标题的地质学学科一级二级三级分类内容,如有需要请补充或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层层序律:岩层本来是一层层依先后次序沉积的,时代老的岩层先沉积,然后较新的岩层叠覆在它的上面。
这样由它们组成的地层就有了先后顺序,只要它们未经过强烈的构造变动而发生地层倒转,地层总是上新下老,这就是地层学的最基本的规律—地层层序律。
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
与土壤水区别:潜水为重力水,有自由表面,有隔水底板,土壤水以毛细管为主,无自由水面,无明显隔水底板。
5、顺地形:为遭受强烈外力作用破坏的褶曲,在地形上的表现是背斜山向斜谷的正常状态。
6、逆地形:长期受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地形倒转7、阶地:分布在河床两侧成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它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8、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9、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10、矿物: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包括主要矿物、次生矿物和副矿物)13、原生矿物:由内力作用形成的矿物。
14、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5、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矿物间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16、岩石的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及集合体在空间的排列、配置及填充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的外貌特征。
17、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18、地质构造: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中岩石受各种内力作用会发生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如褶皱、断裂、节理等,岩石中的这种构造叫地质构造。
19、风化壳:由风化形成的残积物就地堆积和经过搬运的风化物质所构成的地壳疏松表层。
20、类质同像:岩石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1半径大小相似2对周围其他离子作用力性质相似3电价总和相似4外界条件相似特别是温度)21、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22、河漫滩二元结构:河漫滩的组成物上部与下部有明显的不同,下部是早期形成的,在早期由于河谷还很狭窄,洪水期时,河水会急剧上升,流速也大,沉积的是一些较粗大的沙粒和砾石,为河床相。
随着河谷变宽,流水速度变小,这样的条件下才可以沉积一些黏土、粉沙等较细的物质,为河漫滩相。
这种上下组成物质不同的情况,叫做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23、新构造运动:发生在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
24、古构造运动: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
25、角度不整合:地壳上升且发生构造运动,导致老地层产生构造变形且沉积作用变为剥蚀运动,经过一段时期侵蚀作用后,地壳下降,再次接受沉积,新老地层间隔有侵蚀面,且侵蚀面上下地层之间的产状彼此斜交,即角度不整合。
(地层间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1、地球内部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2、摩氏硬度计: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3、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都是有(硅氧四面体晶片)和(铝氧八面体晶片)两个基本单位组合而成4、石灰地区,岩石风化主要表现为(化学风化)5、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层间水)6、地质五代:(太古代、元古代、震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7、褶皱的构成地形:(背斜山和向斜谷)、(背斜谷和向斜山)、(穹隆山和构造盆地)8、花岗岩的组成矿物:(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黑云母)9、辉长石由(辉石、基性斜长石)组成,(粗粒)或(中粒)结构10、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科学。
1、断层在地貌上表现:1)断层崖:2)三角面:3)断层谷:4)地垒和地埑:5)断块山:2、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影响岩石风化作用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植被等环境条件及岩石本身的性质3、褶曲构造在地形上有哪些表现:1)顺地形:即背斜山和向斜谷,2)逆地形:即背斜谷和向斜山,3)穹隆山和构造盆地:4、潜水面形成与地形的关系:潜水面:潜水有一层自由水面叫潜水面。
潜水面的起伏形状基本上与地形起伏形状相符合,但他的起伏比地形缓得多,主要是因为潜水面是由易流动的液体形成的,在蓄水层不能蓄得太高的缘故。
5、石英岩与石英砂岩区别:石英砂岩为沉积岩,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形成,为变质岩。
两者相比,石英岩更加坚硬质密,光泽强,颗粒与胶结物界限不明显,当外力使之破坏时,往往切过石英而裂,断面比较平坦,石英砂岩则往往沿沙粒与胶结物之间断开,在断裂面上可以看出完整的沙粒,断面比较粗糙。
6、如何区分节理、片理、层理、解理: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是断裂构造的一种。
片理是由于岩石中片状、板状或柱状矿物,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重结晶并沿着垂直压力方向成平行排列所形成的构造,顺着平行排列的面,可把岩石劈成小型片状,称为片理。
层理是沉积岩中由于物质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方向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
解理是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7、河流阶地的形成:阶地是分布在河床两侧成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它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多数河流成阶地是河谷底部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而形成的,每一级阶地的形成都经过下列两个时期:1)地壳相对稳定时期:河流以旁向侵蚀为主,形成一个比较平坦的地面,这是将形成的阶地面。
2)地壳上升或寝室基准面下降时期:河流以下切寝室为主,使河漫滩或侵蚀平面上升,形成了河流阶地。
8、河谷流水造成的沉积岩地形是什么?岩相变化如何?河谷出口,坡度骤减,流速降低,水流迅速分散而形成放射状水道,流水搬运能力大大削减,沟口堆积大量的砾石、沙、亚黏土等,形成半圆形的扇形地,小的扇形地叫做冲出锥,大的叫冲积扇。
自扇顶到边缘可分为三个岩相带:1)扇顶相:为粗略平行的巨砾、砾岩层,空隙中有沙、黏土混杂充填,分选差,砾石磨圆度也不好。
2)扇形相:位于中部,是夹砾石、沙透镜体的亚粘土层,磨圆度较扇顶相稍好。
3)滞水层:位于边缘部分,沉积物以亚砂土、亚黏土和黏土为主,有近于平行的层理及波状层理,形成地表滞水。
9、形成泥石流的条件:1)流域内具备丰富的固体物质,这些物质有多半由坍塌、滑坡所造成。
2)水分、水分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
3)比较大的沟床纵波。
11、如何区分长石、石英、辉石?长石辉石石英晶体板、板柱状短柱状柱状颜色白色、灰色黑绿or褐色浅解理中等or完全解理中等无,断口油脂光泽光泽均为油脂光泽1)用小锤敲打,若无解理,断口油脂光泽则为石英2)剩余两种若色深,黑绿or褐色则为辉石,色浅的为长石。
12、闪长岩与花岗岩有什么不同?1)矿物成分方面;闪长岩主要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还有白辉石和黑云母,少含石英;花岗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
2)颜色方面::闪长岩一般为灰色或灰绿色,花岗岩一般为灰白色或肉红色。
3)结构方面:闪长岩多为粗粒、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花岗岩似斑状结构。
13、矿物质的几种光学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颜色无色或白色浅(粉)色彩色黑色或金属色条痕无色或白色无色或浅色浅色或彩色黑色或金属色光泽玻璃——金刚半金属金属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14、对未知矿物应从哪些方面去鉴定?1)矿物的形态A单体a一向延长型(柱状、针状)b二向延长型(板状、片状)三向延长型(粒状)B双晶C集合体a显晶集合体(纤维状、放射状;片状、鳞片状;粒状;致密块状体)b隐晶或胶态集合体(结核体;钟乳状体)2)矿物的物理性质:A颜色和条痕B透明度和光泽C矿物的解理与断口D硬度E密度F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15、肉眼区别花岗岩与花岗片麻岩?颜色矿物成成分结构构造花岗岩浅色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中粒等粒结构、全晶质致密块状片麻岩黑白相间条带石英、长石、角闪石、辉石中粒磷、片粒状晶或斑状片麻状或条带状16、影响潜水埋藏深度的因素?潜水埋藏深度:潜水的自由水面至地面的距离。
影响因素:1)季节变动:多雨季节、潜水面上升,埋藏深度浅。
干旱少雨季节相反。
2)地形、土壤、植被、灌溉、排水条件17、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1)水下三角洲阶段:它由一系列水下浅滩、边滩和喝口沙坝构成。
河流自出口门之后,在宽浅的口外海滨,能量消耗,泥沙发生堆积,从而出现水下浅滩、心滩,以及水下水流分叉。
与此同时,口门两侧亦发育了水下边滩。
这时,口外海滨仍为一连续水体。
2)沙岛及汊道形成阶段:水下心滩或边滩,不断接受陆源及海源物质的沉积而增高,变成沙岛和沙嘴汊道低洼地带在洪水泛滥时淤积泥沙及黏土,死亡了的植物发育成了泥炭层,这样,洼地便不断消失成了沙岛的组成部分。
3)三角洲形成阶段:由于一些支汊道的淤塞和消亡,导致了沙岛的联合和并岸,于是某些汊道发展成为主河道,这样沙岛,沙嘴通过塞支、并连,最后成为三角洲平原。
18、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的区别?1)坡积物为片流作用的产物,特点:a由上坡向下坡,厚度逐渐加大b其内部物质不含过大的砾石,由黏土、粗砂与碎石等组成,有上坡粗、下坡细的趋向c坡积物搬运距离不远,分选程度较差d沙粒与碎石磨圆度不高e略有与坡面大致平行的层理。
2)洪积物为沟谷流水作用产物,有三种岩相,a锥顶相为粗略平行的透镜状层理的巨砾、砾石层,空隙中有沙、黏土混杂充填。
分选差,砾石磨圆度也不好。
b扇形相位于中部,是夹砾石、沙透镜体的亚沙图亚粘土层。
砾石是倾向上游的迭瓦装构造,磨圆度较锥顶相稍好。
C滞水相位于洪积扇的边缘部分,沉积物以亚砂土、亚黏土和黏土为主有近于平行的层理及波状层理,磨圆度好。
3)冲积物a范围大中心坡度大,总的坡度小,外位与后相接b坡度自重心向外围急剧减小有弯曲河流和错落河。
1、河漫滩形成过程:河漫滩是在一定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部分。
1)通常河谷的发育都是从年轻的V形谷开始的,当时谷底几乎全为河床所占据,由于谷地狭,流速高,一般堆积物很少,只有在河床的平缓地段及河流的转弯处,有冲积物形成,是河漫滩最早的雏形。
2)随着河床向旁侵蚀的发展及河曲的移动,谷坡逐渐后退,谷底的范围逐渐扩大,冲积物的范围也渐扩张,河漫滩便随之形成。
2、三大岩类区分:岩浆岩:结晶岩石,粒状、斑状结构,块状、流纹、气孔及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泥沙结构,层状构造。
变质岩:重结晶岩石,粒状、斑状、鳞片状结构,片理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