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苏轼与“赤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新教材】16.1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2020-2021学年【新教材】16.1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4.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5.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赤壁图片说到赤壁,只要是中国人,就会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而赤壁也因为赤壁之战而青史留名,对于军事家们来说,这是一场罕见的以小胜多的战役,对于历史学家们来说,赤壁之战改写了中的历史,对于好吟风月的人,却因为大乔小乔而对赤壁之战津津乐道,不管如何,历史中的厮杀争斗都已随风而去,当日的风华绝代早已不留痕迹然,赤壁却因一位文人而流传千史……这位文人就是?苏轼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二、作者简介1、苏轼简要介绍(苏轼何许人也)苏轼是一位说不完,说不全,说不透的人物从他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到如今,就一直被多少文人学子所敬仰崇拜,你们对苏轼了解多少,你们能具体说说吗?学生自主发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他的出现注定成为大宋文学上最璀璨的巨星,成为与大唐李白杜甫并称的奇才和大文豪,大诗人,但似乎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民间,苏轼的知名度却比李白杜甫更甚。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3)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形象。

(3)学会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3)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的字词解释和古文知识。

2. 诗的结构和意象分析。

3. 诗的情感和意境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的结构和意象的解读。

3. 诗的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诗人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

(2)让学生自主查阅注释和解析,理解诗的背景和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字词解释和古文知识。

(2)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解读诗的意境和情感。

4.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形象。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古诗文的默写和翻译练习。

(2)引导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诗的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古诗文的默写和翻译练习。

3.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态度、专注度和合作意识等。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山临水,徜徉自然——《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案江州区高级中学语文组许丹萍【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赤壁赋》《登泰山记》第三课时【学习目标】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通过对古代散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赏景悟情,品情析理。

【教学方式】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课堂教学】导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是很多人假期的绝佳选择。

可是,很多人会困扰去哪里才合适。

殊不知,我们的语文课本会给我们选择。

例如小学课本中的《望庐山瀑布》、《黄山奇石》、《日月潭》等等。

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关于景点的经典佳作呢?那是因为中国文人一向有游学之风。

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

孔子56岁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宣传礼乐文化,堪称世界研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佛经也流芳千古;李白和杜甫也是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才写出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杜甫曾作《壮游诗》:“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沈括自幼随父到处游历,成年后亦四处游学,这才有《梦溪笔谈》。

有旅圣之称的徐霞客在游历中学习研究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和姚鼐两位散文大家的脚步,在语文课本中旅游,走进黄州赤壁,登临泰山之巅,尽情徜徉山水之间,赏美品情。

任务情境:学校计划在宣传栏出版“在语文课本中旅游”的专题,包括三个栏目:赏自然风景之美、品自然风景之妙、悟思想启迪之理。

任务活动一:读赋记以赏自然风景之美为了完成“在语文课本中旅游”的栏目一,作为编辑的你将从《赤壁赋》《登泰山记》中找出最能体现赤壁和泰山美景的句子来推荐赤壁和泰山,你会挑选哪些句段,为什么?大家自行在文本中寻找完成表格内容。

预设:《赤壁赋》写景句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推荐理由(景物特点):幽美、清爽、静谧、空明、开阔、朦胧《登泰山记》写景句段: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文虚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赤壁赋》全文的背诵;2.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文虚词。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3.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体会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体会其文学风格。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深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文学风格;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艺术特色;3. 运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苏轼当时的创作背景,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赋》,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 教学素材:相关苏轼作品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群文阅读教学实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群文阅读教学实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群文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把握《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内容。

2、结合两篇作品,分析苏轼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理想。

教学重难点:分析苏轼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理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一、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戏剧性的事件——乌台诗案。

你们知道苏轼吗?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乌台诗案。

那么,什么是乌台诗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字狱呢?问题1:老师:乌台诗案中,苏轼为何被指责?他的作品被认为有何问题?学生1: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指责的主要问题是他的一些诗文被认为是在讥讽文字、愚弄朝廷,并且被解读为指斥皇帝,缺乏尊君之意,有损忠臣之节。

老师:很好,你对乌台诗案的主要指控有很清晰的理解。

苏轼的作品确实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引发了一些争议,而这也是导致他受到审判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师: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有怎样的官职经历?从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学生2: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担任过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在京判登闻股院等职务。

这些官职的变化反映了苏轼对政治生涯充满憧憬和希望,尤其是在后三年的官职变动中,他显示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希望能够为国家尽自己的力量。

老师:不错,你对苏轼的官职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苏轼在政治上的活动确实显示出他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为民众谋福利的追求。

老师: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判处何种处罚?他是如何度过在黄州的日子的?学生3: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判处贬黄州,但在那段时间里,他并没有气馁,反而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依然不屈的精神和才华。

老师:老师:很好,苏轼在黄州虽然身处低谷,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反而取得了一些杰出的成就。

这也显示出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才华。

老师: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对苏轼和乌台诗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苏轼诗词的豪迈韵味,加强朗诵技巧的练习。

2.深入了解作者报效国家的深切愿望及其未能如愿的忧伤情感,准确把握“人生如梦”的哲理内涵。

3.掌握《赤壁怀古》一词融景入情、借古喻今、抒发感慨的写作手法,提升对古典文学的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让我们一同深入品味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感受他即便在短暂的烦恼之后,也能即刻展现那份超脱世俗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词作中情感丰富、气势磅礴的主要旋律,以及他巧妙地将写景、追忆古人与抒发个人情感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那首激昂的《三国演义》主题曲。

老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那首歌,应该是每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它是《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作品的开场旋律。

听,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将历史长河中的英雄豪杰一一洗涤。

成功与失败,转眼间化为乌有,但青山依旧屹立,夕阳多次映照出红色的余晖。

白发苍苍的渔翁与樵夫,在江边悠然自得,他们早已习惯了春秋季节的更迭变换。

相逢时,一壶浊酒便能让他们畅谈古今,多少历史事件,都成了他们谈笑间的谈资。

三国,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乱世中英雄辈出,留下了许多让后人传颂的英勇事迹。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些诗句,感受其中所描绘的英雄人物吧!看这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句诗写的是谁?(写的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呢?(写的是驰骋沙场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句描绘的又是哪位?(写的是智勇双全的周瑜)还有这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大家说是谁?(写的是文武双全的曹操)那么,在这些英雄中,你最敬佩哪一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张飞,他的勇猛与豪爽让人赞叹;赵云,忠诚与武艺并重;黄忠,老当益壮,精神可嘉;周瑜,年轻有为,智谋过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那么苏轼呢?他最欣赏的又是哪一位?(周瑜)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为何苏轼偏偏对周瑜情有独钟?问一:苏轼为何偏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吧!二、朗读1.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读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学会通过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背景知识。

简述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课文朗读: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讨论朗读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

3. 文本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

解读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背景知识。

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指导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

3. 文本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事件。

2. 强调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加强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赤壁赋》与其他赤壁题材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方式。

2. 文化探究:探讨苏轼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一山一水总关情——《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山一水总关情——《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山一水总关情——《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和方法。

2.理解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所寄托的人生思考。

3.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妙以及情思之美。

■学习重点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2.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和思考。

■学习难点体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一、了解作者:苏轼、姚鼐(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二)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赤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在学生学习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比较阅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苏轼一赋一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既巩固已学知识,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走向个性化阅读。

【教学目标】
1. 把握一赋一词的内容,比较苏轼“赤壁”词、赋中的情感差异。

(重点)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清楚地陈述苏轼“赤壁”词、赋中的情感差异。

(难点)
3. 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情怀,思考自己处于困境时的应对心态。

【课前准备】
发放学习任务单。

熟读任务单上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选择一个角度,在一赋一词中找出相关语句,写下你对这一赋一词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
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他写下了被文学史所称道的“赤壁三绝”——《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苏轼笔下的赤壁位于湖北黄州附近,被誉为“文赤壁”,并非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同是一个文赤壁,苏轼在《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因写作时间不同、心境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会有怎样的差异呢?
请用一个词语,说说《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预设学生所说词语:“江”“月”“山”“英雄”“曹操” “周瑜”“主客问答”“过往战斗”等。

点拨:可将词语按不同的角度归类,比如“江”“月”“山”等属于写景,“英雄”“曹操”“周瑜”等是写人,“主客问答” “过往战斗”等是写事件。

明确: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从景、人、事等角度,对两文进行情感差异比较,学生也可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角度。

(一)从上述角度中选择一个,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用一句话写出你所体会的作者情感。

1.角度一:景物
示例:
《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色平静而富有诗意,作者怡情山水。


《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景色壮阔、雄伟,作者内心激荡、情感激昂。


明确:《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的差异,和文体有一定关系。

《赤壁赋》,有记游性质,更接近于写实;《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相比赋体,更具超越写实的、想象的自由,更易于表现词人的心境。

《赤壁赋》景色如梦似幻、缥缈无际,平静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安适自然山水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想象之笔,写出景色的壮阔雄伟,突出了作者的豪放激荡之情。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语”能更深入地体会“情语”。

2. 角度二:人物
示例:
《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賦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作者借客之口,写“一世之雄”的曹操,慨叹英雄也只是显赫一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

(周郎年轻有为,儒将风度,指挥如神,作者无限钦慕。


明确:《赤壁赋》忆一世英雄曹操,叹其功业显赫,却人去无迹;借客之口慨叹我辈自身渺小、生命短暂。

《念奴娇•赤壁怀古》忆青年才俊周瑜,羡其春风得意,对比自身年华老去、遭谗被贬,既有壮志难酬、韶华易逝的感慨,也有壮心未泯、壮志犹存的意味。

3. 角度三:事件
示例:
《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优哉游哉!)
《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周瑜指挥若神,作者也想建立功勋。


明确:《赤壁赋》叙现今之游玩,美哉乐哉!《念奴娇•赤壁怀古》想过往之战斗,伟哉壮哉!
(二)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角度交流讨论两文的情感差异。

教师根据各组具体情况.随机发放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提问、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小组一:景物角度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同一个赤壁,其景色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差距如此之大?(PPT)
(1)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写作。

……只看到一点点风景的细节,隐在空白的水天内,两个小小的人影在月夜闪亮的河上泛舟。

从此,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气氛里。

(林语堂《苏东坡传》)
(2)范成大游赤壁未见所谓“乱石穿空”的景观,认为是“东坡词赋微夸焉”。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
(3)在苏轼的心中,有两个赤壁,两种"风流”:一个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丽的、豪杰的赤壁;一个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婉约优雅的、智者的赤壁。

(孙绍振《论苏轼赤壁的豪杰风流之梦》)
点拨:《赤壁赋》中的“水波不兴”“水光接天”,是平静而富有诗意的情境;加上“白露横江”,月光迷蒙,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缥缈无际的情致。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浪淘尽”“惊涛”“穿” “拍” “卷”等词,体现的是壮阔、汹涌、奔放和力度。

明确:同一个赤壁,景色迥异,情感亦有差异。

《赤壁赋》中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景色空明、柔美、宁静、优雅,表达的情感是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其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等景色,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面。

词中所写壮丽山河,广阔天地,抒发了个体渺小、壮志犹存等情感。

2.小组二:人物角度
小乔嫁给周瑜是199年,而赤壁之战是208年,小乔并非“初嫁了”。

赤壁之战,周瑜颇费心思.也不是“谈笑间”。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为什么违背历史呢?
参考材料PPT :
(1 )艺术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尤其是这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原来就不以再现细节真实为目标,我们当然也就不必处处以生活的细节去衡量它。

(袁行需《〈念奴娇〉鉴赏》)
(2)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

(元好问语)
点拨:《赤壁赋》写周瑜,仅有一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客观写岀了曹操为周瑜所败的历史事实。

《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艺术的真实”,不必苛求细节的真实;元好问所谓的“自况”是自比之意。

明确:《赤壁赋》中写曹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意在表达自己的平庸无为之感,进而抒发个体渺小、生命短暂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先刻画英雄人物周瑜,青壮年时期就雄姿英发、才华过人,能从容地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大破曹军,建立了赫赫功勋;继而写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和迫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深感人生如梦。

在词中既有作者对英雄叱咤的羡慕,又有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慨。

3.小组三:事件角度
《赤壁赋》叙现今之游玩,《念奴娇•赤壁怀古》想过往之战斗,所写事件不同。

结合创作背景,思考两篇文章的情感异同。

参考材料PPT :
(1)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轼《答李端叔书》)
(2)读苏轼,要读出豪迈,但不能只读豪迈,悲慨与豪迈的结合才是苏轼。

(叶嘉莹语)
点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面对这一巨大变故,苏轼人生失意,“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可窥其“悲慨”之一源;但苏轼“自喜渐不为人识”,亦可见“豪迈”之端倪。

明确:《赤壁赋》叙现今之游玩,作者在享受永恒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豁达、超脱、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心态。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想到过往战斗,最后以一杯酒祭奠江上明月,在自然的永恒中旷达、潇洒起来,苏轼在赤壁的山水风物中获得了精神的抚慰。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旷达的苏轼,这份旷达在“赤壁”词、赋中均有体现。

(一)诵读自己所选词、赋中的语句,体悟二者的情感差异。

诵读指导:诵读要因声求气,注意节奏,注意声音的急促与缓慢。

如果句末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声音要舒缓些,意味悠长,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如果句末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诵读时语气要短促些、有力度,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还要注意结合语句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如一些动词的使用,应适当重读:“乱石穿空,惊涛弟岸,拳电千堆雪。


(加点字重读)
(二)小结:我们通过具体词句比较阅读《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到这一赋一词,景、人、事等各异,情亦有别,而这些情感和赤壁的山水风物紧密融合在一起。

我们还借鉴了诸多大家的评点文字来深入体会这一赋一词的情感差异。

但是,无论两篇文章的情感有怎样的差异,其总体基调是不变的,那便是作者的旷达,即心胸开阔,心境阔远,能看淡荣辱,放下得失。

课后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比较阅读的方法,联系下发的学习材料,再选择至少一个角度,比较分析“赤壁三绝”的情感异同,尝试建立多元、立体的思维方式,更深入、全面地体会苏轼在赤壁诗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