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病毒学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病毒学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病毒学

病毒学

Virology 传播性广;占传染病的80%。病死率高;持续感染;肿瘤的形成关系;第一节病毒形态学单正链RNA=mRNA 结构和非结构蛋白中间复制体正链翻译晚期蛋白负链复制子代核酸单负链RNA 正链RNA 中间复制体(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裂解(Disintegration): naked virus cause the host cell lysis 出芽(Budding): enveloped viruses 亚病毒:一类比病毒还小的、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包括类病毒和Prion。Penetration、Uncoating 融合---有包膜病毒胞饮---无包膜病毒直接穿入在溶酶体酶作用下,脱壳。Biosynthesis (隐蔽期)6大类型: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正链RNA病毒单负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区域:DNA病毒核内(除痘病毒)RNA病毒胞质(除流感病毒及逆转录病毒)dsDNA病毒复制示意图亲代DNA mRNA 早期蛋白(功能蛋白)子代DNA 子代mRNA 晚期蛋白(结构蛋白)子代病毒复制子代核酸蛋白RNA病毒复制示意图逆转录病毒复制示意图逆转录病毒复制动画Assembly and Release 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所产生的子代病毒。辅助病毒可以辅助缺陷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病毒。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细胞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称为顿挫感染。非容纳细胞、容纳细胞。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干扰现象。机制:IFN、受体、DIP。二、与病毒增殖有关的异常现象第三节病毒遗传学(一)基因突变条件致死性突变株:温度敏感突变株:28-35℃可增殖,37-40 ℃不能增殖,具有减低毒力而保持免疫原性的特点。宿主范围突变株:病毒基因组改变影响了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范围,可感染野生型病毒不能感染的细胞。耐药突变株病毒的基因重组(二)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重组:两病毒的基因组发生互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病毒特性的子代病毒,并能继续增殖。互补作用当两株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有其中一个病毒株提供另一个病毒增殖所必须而不能生成的基因产物,使后者能增殖。表型混合一种病毒的衣壳或包膜可以包在另一种病毒体的核酸外面,称为表型混合。多倍体有些病毒的不同株同时感染同一细胞,许多基因组的子代病毒常是多倍体。(三)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第四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一、物理因素的影响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70℃(数月)或-196℃(数年)条件下,病毒感染性可保持数月至数年。一般加热60℃经30min或100℃数秒钟可使大多数病毒灭活。pH值多数病毒在pH6~8范围内稳定。射线和UV 射线使核苷酸链发生致死性断裂;UV则是在病毒的多核苷酸上形成双聚体(如胸腺核苷与尿核苷),抑制病毒DNA 或RNA的复制。* *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3000BC,埃及孟非思壁画中长老患小儿麻痹症。1、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并定名为滤过性病原。2、1898年,荷兰学者Beijerinck命名此种病原体为病毒。3、1898年,德国学者Loeffler和Frosch发现了口蹄疫病毒,揭开动物病毒学新篇章。4、十年后,相继发现了鸡瘟病毒(1900年)、黄热病毒(1901年)、鸡痘病毒(1902年)、狂犬病病毒(1903年)、鸡白细胞增生病病毒(1908年)、细菌病毒--噬菌体(1915、1917年)等。病毒的发现第三十四章病毒的生物学形状什么是病毒?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比较- - - - - + 干扰素敏感性+ + + + + - 抗生素敏感性有性或无性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复制增殖方式+ - - + + - 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DNA+RNA DNA+RNA DNA+RNA DNA+RNA DNA+RNA DNA或RNA 核酸类型+ + + - + -

有无细胞壁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原核细胞非细胞结构- + - - - + 通过细菌滤器(0.45μm) 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病毒特性病毒性疾病的现状及特点病毒体: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大小:50-250nm左右。形态:球形、杆状或丝状、砖形、子弹形、蝌蚪形等。葡萄球菌(1000nm)牛痘病毒300×250nm A B C D E F G 立克次体450nm 衣原体390nm A、大肠杆菌噬菌体( 65 ×95nm ) B、腺病毒(70nm ) C、脊髓灰质炎病毒(30nm ) D、乙脑病毒( 40nm ) E、蛋白分子(10nm ) F、流感病毒( 100nm ) G、烟草花叶病毒X线晶体衍射法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基本结构:nucleocapsid 辅助结构:viral envelope 核衣壳核心衣壳一种类型的核酸小量非结构蛋白壳粒螺旋对称20面体立体对称复合对称包膜蛋白质多糖脂类病毒体结构模式图壳粒衣壳核心(核样物)核衣壳包膜包膜病毒包膜子粒化学组成-病毒核酸? 分子量差别显著:3KB-400KB; ? 多种形式存在:RNA或DNA;? 不同形式复制;? 病毒基因组可相互重叠,转录的RNA前体可以多种方式拼接;? 与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相似,有内含子及非编码区;? 具有感染性。化学组成-病毒蛋白质? 结构蛋白:capsid, envelope protein ? 非结构蛋白:酶: 与病毒复制有关的酶;与致病有关的酶;调控蛋白:HIV Tat,rev etc; 病毒衣壳―病毒20面体立体对称模式图不同病毒核酸结构不同,壳粒数目和排列也不相同。根据壳粒的排列方式称为对称,病毒结构由以下几种对称型:五邻体六邻体Icosahedral symmetry 病毒衣壳―螺旋对称模式图病毒衣壳―复合对称模式图衣壳的主要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感染性病毒衣壳―电镜照片病毒包膜―电镜照片包膜的主要功能: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与病毒入侵有关具有抗原性三、研究病毒形态学的方法电子显微镜检查法超过滤法超速离心法X线晶体衍射法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一、virus replication circle: 吸附(Adsorption) 穿入(Penetration) 脱壳(Uncoating) 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 Adsorption(几分至几十分钟)*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 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授课专业:医学检验 学时:4学时 实验十三沙门菌属和变形杆菌属检验 ( Salmonella test and Proteus test)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模拟临床标本,模拟临床情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掌握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检验程序及鉴定方法。 二、实验设计及安排 ㈠模拟标本:血液(正常血液中分别加入3种沙门菌和大肠杆菌,并编成1、2、3、4号。 ㈡实验分组:2人为一组,每组鉴定一种标本,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㈢实验教学过程: 第一天 1.布置任务(检验程序设计、增菌培养、看书、查找相关沙门菌检验、血培养的资料) 2.发标本 3.教师需提供的材料:增菌液 第二天:增菌结果观察,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 1.教师需提供的实验材料: 培养基:SS,EMB 试剂: 0.5%美蓝水溶液,2%伊红水溶液,20%乳糖水溶液等 其他:无菌平板, 1ml无菌吸管,5ml无菌吸管,吸头若干,革兰染液,玻片,显微镜,镜油,擦镜纸,电吹风等 2.教师提示:细菌生长的现象;取菌操作需严格无菌。

第三天:分离培养结果观察、涂片染色镜检、初步生化反应。 1.教师需提供的材料 培养基: KIA,MIU,半固体,蛋白胨水,葡萄糖蛋白胨水,枸盐酸盐琼脂斜面培养基,硝酸盐等 试剂:20%尿素水溶液,0.4%酚红水溶液,1%溴麝香草酚兰酒精溶液,20%葡萄糖水溶液等 其他:无菌中号试管,无菌小号试管,1ml无菌吸管,5ml无菌吸管,吸头若干,斜面板,革兰染液,玻片,显微镜,镜油,擦镜纸,电吹风等 2.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能分析选择培养基上出现不同的菌落;染色结果不正确。 3.教师提示:SS、EMB的结果分析结合这两种培养基的原理来解释 第四天:生化反应结果观察,最终鉴定 1.教师需提供的材料 靛基质试剂,甲基红试剂,VP试剂(40%KOH肌酸溶液) 沙门菌属诊断血清 2.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各项生化反应的结果判断;进行血清学诊断的方法及步骤;根据片面的实验结果做最终结论。 3.教师提示:生化反应结果要结合培养基的成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细菌的最终鉴定要综合形态染色、菌落性状、生化反应和血清凝集的各项实验结果。 三、实验报告: 1.写出检验程序; 2.详细描述实验结果并分析; 3. 结果报告;注意列出各种细菌的鉴定依据。 四、实验小结: ㈠实验准备 1.标本1:伤寒沙门菌+大肠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具体内容及要求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种类与分布,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2.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掌握) 3.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发展史(熟悉) 第一篇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包括排列方式,细菌的多形性(熟悉)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L型)、细胞膜、细胞质内物质、核质的组成及 其功能(掌握);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掌握) 4.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的使用、常用细菌染色法(熟悉) 5.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原理与方法(掌握) 第2章细菌的生理 1.细菌的理化性状(了解) 2.细菌的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和营养机制(熟悉) 3.生长繁殖所需条件,对氧要求: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 需氧菌(了解) 4.生长繁殖:细菌分裂方式及速度、生长曲线及其分期(掌握) 5.细菌的能量代谢:需氧呼吸与发酵的概念(熟悉) 6.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 7.人工培养细菌:人工培养基的种类及细菌用途,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熟悉) 8.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分类法和命名原则(了解);菌株、菌种和菌属的概念 (熟悉)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消毒、灭菌、无菌和防腐的基本概念(掌握) 2.高温灭菌法的种类及用途(熟悉) 3.紫外线和滤过除菌的原理及应用(熟悉) 4.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种类及用途(掌握) 5.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熟悉) 6.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掌握) 7.实验室安全法律与法规(熟悉) 第4章噬菌体 1.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熟悉) 2.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及溶原性转换(掌握)

医学微生物ppt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ppt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资料 该资料主要是以该科教师课件里的内容为主,加以和,能力有限,不免会有不少错误,望大家能理解。 绪论章节 目的要求: 1. 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奠基人的工作; 3.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 本篇主要结构:一、微生物的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发展史(主要人物) 1) 荷兰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2) 法国巴斯德:发现微生物与人、动植物疾病的关系 3) 德国科赫:创立细菌分离培养和染色法,并发现多种致病菌4)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医细学真病菌微毒学生B物MVa学yi cr to 2 微生物的分类 一、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含一种核酸(DNA或 RNA); 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 是最小一类微生物. (病毒是典型代表,还有比病毒更简单的类病毒和朊粒)。

非细胞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 完善, 只有核糖体。DNA 和 RNA同时存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结构,进行有丝分裂,胞 质内细胞器完整,同时含有两类核酸。真菌属此类。 课后思考题 1) 定义: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 2) 微生物分哪3类,有什么区别?并举例说明。 3) 微生物的主要两位奠基人是谁?

4) 近年医学微生物学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 医学微生物学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3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 L 型、质粒、荚膜、鞭毛、菌毛、芽胞、异染颗粒、外膜蛋白的定义 2. 掌握细菌的测量单位及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3. 掌握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区别 4. 掌握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 5. 了解革兰染色原理,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医学意义 6. 熟悉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的结构、功能 本篇主要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