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提升12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明清之际的 批判继承 晚清时期的 借用
正统地位受冲击, 但仍占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康有 为维新思想的外衣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封建统治的腐朽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 阶级软弱性;封建势 力强大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学习西方,弘扬科学 与民主,宣传西方自 由、平等思想
新文化运动 时期
受到猛烈的批判
1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
“ 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
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
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 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 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A.爱无差等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 A 项是墨家的思想。 C 项为治国方针, D 项
2.(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 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 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C.礼法并重 【解析】 ) B.仁政思想 D.礼治为先
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
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 “ 礼、义、信 ” 则民
历程
地位
原因 “仁政”、“德治”等主张 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 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 烈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儒 儒家思想受 学创立和发 到统治者的 展时期 冷落
秦朝时 儒家思想受 期 到压制 汉代儒 儒学处于独 学改造 尊的地位 时期 宋明儒 儒家思想正 学转型 统地位依然 和成熟 如故 时期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整合12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9-
16—18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的结局及其原因
科技项目 结局 经济基础 经济政策 原 因 思想条件 政治制度 中国科技 欧洲科技 未能形成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并发 具有分散性和狭隘性 展 欧洲先进国家实行保护 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 科学发展的政策并推行 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商主义 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 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 欧洲向资本主义政治制 中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度过渡
魏晋 时期
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 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4-
项目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明清 时期
科技 文学艺术 医学成就比较突出, 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 出现药物学巨著《千 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唐诗代表了这一 金方》 ,火药和雕版印 时期文学的最高水平 刷术发明 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 四大发明已全部出 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 现,并传播到世界各 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 地 最高成就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 传统科技继续发展, 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 但未转化为近代科 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 技 的最高成就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2-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9-
16—18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的结局及其原因
科技项目 结局 经济基础 经济政策 原 因 思想条件 政治制度 中国科技 欧洲科技 未能形成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并发 具有分散性和狭隘性 展 欧洲先进国家实行保护 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 科学发展的政策并推行 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商主义 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 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 欧洲向资本主义政治制 中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度过渡
魏晋 时期
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 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4-
项目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明清 时期
科技 文学艺术 医学成就比较突出, 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 出现药物学巨著《千 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唐诗代表了这一 金方》 ,火药和雕版印 时期文学的最高水平 刷术发明 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 四大发明已全部出 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 现,并传播到世界各 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 地 最高成就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 传统科技继续发展, 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 但未转化为近代科 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 技 的最高成就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2-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及详解) (12)

课
内心世界,故 B 项错误;印象画派侧重于把“光”和“色彩”
报
告 一
志对教会的影响,而早期城市中的市民主要从事工商业,所以
课
反映出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 A 项正确;结合时
时 作
业
间,13 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
报 告
到广泛传播,故 B 项错误;尊重市民意愿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
二
提高,故 C 项错误;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
名师伴你行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3.(2018 海南单科)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 1550 年出版
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 13—16 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
报 告
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
一
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 课 时
作了。这表明( C )
运动中,故 D 项错误。
第3部分 第13单元 第47课 第15页
名师伴你行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2.(2019 四川泸州三诊)下表中某一时期的部分文艺作品具
有共同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C )
报
告 人物 作品
主题
一
米开朗
《哀悼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
课 时
作
琪罗 基督》 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作 业
报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告
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第3部分 第13单元 第47课 第20页
名师伴你行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2020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专题总结提升(十二)

知识框架· 宏观概览 专题归纳· 纵横拓展 学科素能· 史学前沿 专题提升训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RM)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 地位 原因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 春秋战国儒学 创立和发展时 期 儒家思想受到统 治者的冷落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 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 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 革需要
知识框架· 宏观概览 专题归纳· 纵横拓展 学科素能· 史学前沿 专题提升训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RM)
[针对训练2]
(2018· 四川乐山一模)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
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 的大赋。这说明( C )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知识框架· 宏观概览 专题归纳· 纵横拓展 学科素能· 史学前沿 专题提升训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RM)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 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 宋明儒学处于 儒家思想 转型和成熟时 正统地位 期 依然如故 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 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 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 到心学,儒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 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 判继承
知识框架· 宏观概览 专题归纳· 纵横拓展 学科素能· 史学前沿 专题提升训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RM)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 古逆流, 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 新文化运动 受到猛烈抨击、 时期 正统地位动摇 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 德. 提出“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 以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 解放人 们的思想 “文化大革 儒家思想进一步 命”期间 遭到批判 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 规模最 大的破坏, 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影 响进一步减弱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整合十二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11-
对点训练 3.(2018黑龙江哈三中第三次验收考试,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中指出:“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的大部分科学进 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 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反映出( ) A.工业革命是科学革命的根源 关闭 B.19世纪科学革命的中心发生转移 材料强调的是科技革命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而非“工业革命是科学革 C.工业革命推动科学革命深入开展 命的根源 ”,故A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科学革命中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 D.科学进步是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13-
对点训练 4.(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重义轻 利”;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由此可见,两位先哲的相似点是 ( )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加强个人修养 D.公民意识
关闭
根据题目中“为政以德”得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并未对时代提出批判性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2-
第十二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3-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时 期 古 希 腊 文 艺 复 兴 阶 代 表 段 普罗泰格拉、苏 起 格拉底、柏拉 源 图、亚里士多德 但丁、薄伽丘、 复 彼特拉克、莎士 苏 比亚 思 想 影 响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

参考答案:角度一:深入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或探究人 文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启蒙运动)。理由:由指定参考书《文艺复兴 史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 承和发展,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
角度二: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或探究启蒙运 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或法国大革命中的启蒙运动)。理由:由指 定参考书《法国革命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 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如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直 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
-18-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4.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 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 D)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解析:由“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可知他挑战了教皇 的权威,故A项错误;主张圣像崇拜与自由阅读《圣经》无关,故B项 错误;题干材料只涉及能自由阅读《圣经》,与倡导信仰自由无关, 故C项错误;由材料“自由阅读《圣经》”,可知威廉·廷得尔主张人人 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与宗教改革的主张相符,故D项正确。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 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略。
-21-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 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被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的共和 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然后选择史实作为依据加以论证 即可,如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其在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等,言之有理即可。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 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角度二: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或探究启蒙运 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或法国大革命中的启蒙运动)。理由:由指 定参考书《法国革命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 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如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直 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
-18-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4.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 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 D)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解析:由“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可知他挑战了教皇 的权威,故A项错误;主张圣像崇拜与自由阅读《圣经》无关,故B项 错误;题干材料只涉及能自由阅读《圣经》,与倡导信仰自由无关, 故C项错误;由材料“自由阅读《圣经》”,可知威廉·廷得尔主张人人 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与宗教改革的主张相符,故D项正确。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 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略。
-21-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 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被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的共和 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然后选择史实作为依据加以论证 即可,如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其在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等,言之有理即可。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 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2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课件ppt版本

衡的重要力量。 2.二战后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美国为扩张在东亚的势力,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
领日本。美国占领日本之初的政策是:尽量削弱日本,使之不能再成为 美国的对手;同时在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但保留了天皇制。
(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军事后勤物
考点一
资,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为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 据点,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
(3)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1.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进行⑥ 民主改革 ,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 国的扶持;制定出⑦ 合乎国情 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考点一
解析 “阳台对话”发生在1973年,美苏领导人亲切交谈意味着美 苏关系缓和,故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于1962年,多极化世界至今 尚未形成,冷战格局全面终结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A、C、D三项错 误。
考点呈 现
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考点二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点一
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自主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1)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外部因素: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
① 苏联的威胁 。 (3)根本原因: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日益密
提示: 新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 新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因素:大国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界舞台主角的角力与暗战”的 探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领日本。美国占领日本之初的政策是:尽量削弱日本,使之不能再成为 美国的对手;同时在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但保留了天皇制。
(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军事后勤物
考点一
资,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为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 据点,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
(3)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1.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进行⑥ 民主改革 ,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 国的扶持;制定出⑦ 合乎国情 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考点一
解析 “阳台对话”发生在1973年,美苏领导人亲切交谈意味着美 苏关系缓和,故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于1962年,多极化世界至今 尚未形成,冷战格局全面终结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A、C、D三项错 误。
考点呈 现
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考点二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点一
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自主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1)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外部因素: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
① 苏联的威胁 。 (3)根本原因: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日益密
提示: 新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 新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因素:大国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界舞台主角的角力与暗战”的 探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2单元 单元整合(十二)

学科技能提升
历史素养
素养十二 12分开放性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 题型特点
开放性探究题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问题情境,以图片、历史地图、 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 定的探究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或判断其所属社会现象、解答(或论证)相关 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此 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有积极作用 认识
(2)人文主义也有局限性,过分地强调人性而掩盖了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造成了人的私欲膨胀
专题纵横拓展
【考题例证2】 [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测]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 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 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 套。他旨在说明 ( ) 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B.思想启蒙的艰巨性 C.政治革命的重要性 D.专制统治的顽固性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B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思想启蒙的艰巨性,而不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故A项错误; 据材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 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 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可以得出思想启蒙的艰巨性,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 旨是思想启蒙的艰巨性,政治革命的重要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思 想启蒙的艰巨性,专制统治的顽固性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促进了人们思 打破了天主教会 为资产阶级取得统
是近代西方
历史
想的解放,推动了 的精神枷锁,为资 治地位、建立资本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 话剧《黑奴恨》 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
(1961 年上演) 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 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 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解答模板 第一步 判断题型,提出论题 明确题干主旨要求“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本题需要提炼材 料中信息形成观点,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述,可以提取西方文 学翻译呈现鲜明的时代性或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等观点。
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
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
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
哲学家是( )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知这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体的美 德,都主张社会的和谐,这两位思想家应该是孔子和柏拉图, 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史学界关于“唐宋变革说”的争鸣 [观点] 1910 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 差异”“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 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 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 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 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 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 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 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故 C 项错误;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尚
力,故 D 项错误。
二、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特点 (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 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 适应性。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对西方文学的翻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论述:1901 年,尚在清王朝统治时期,此时翻译的《黑奴吁天 录》增加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体现了对清王朝的维护;在 1907 年,随着革命思想的兴起,此时翻译的《黑奴吁天录》则 增加了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内容,体现了鲜明的反清革命的色彩; 1961 年翻译的《黑奴吁天录》名称改为《黑奴恨》,增加了一些 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 的内容,这与当时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高度一致。综上可以看 出,对西方文学的翻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对点训练] 3.(2019·海门调研)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 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 人、贫苦农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 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学逐渐成为大宗
背景
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
主题
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
同
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对各
成就
自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对点训练] 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
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
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
三、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兼容并包、宽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
先秦
开放
百家争鸣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 秦汉 恢宏大度
化迅速发展
兼容并蓄、全面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
隋唐
繁荣
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 明清 承古萌新
(1)历史开放性试题,评述类题的基本模式是:阅读材料,提炼 观点(从材料中直接获取)+阐释评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回答结果或特点),也就是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2)根据试题的类型,抓住材料的观点及反映的主题,紧扣题眼, 迁移所学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角度回答,注意 解答时有叙述、有评论,不可以只堆砌史实,也不可以空论。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 《黑奴吁天录》 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
(1901 年译) 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 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 录》(中国留日学 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 生改编,1907 年) 最后胜利出逃
[对点训练] 1.(2019·蚌埠模拟)《史记》载,伍子胥(楚国人)为
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之仇,逃至吴国,最终引吴兵攻楚并破城。
当时对此持肯定态度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 A。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宗法血缘,故 A 项正确;法
家强调服从君主,法家对伍子胥的行为会反对,故 B 项错误;
中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 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如何正确 评估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 注意的问题。将这种史学上的争论引进课堂,有助于学生独立 思考、开放思维的养成,能够多角度客观地认识唐宋时期历史 的变化,以避免极端的或以偏概全的评价。
3.消极影响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自身的消极作用是 很明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 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 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 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该批判和抛弃。
——摘编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解读] 1910 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 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欧美史 学界也多主张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宋代 在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陈寅恪认为: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 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 隋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
同时,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 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 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 演化。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 期,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
解析:选 A。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 了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故 A 项正确。
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
比较项 中国“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位
经济发展,兼并战争频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 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 权的问题。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 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 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突破高考全国卷压轴大题——开放类材料解析题之主题论述型 (2019·高考全国卷Ⅱ·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 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 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 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原因
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决实
繁,各国需要人才
异
际问题的需要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
目的
统治者服务
量的发展
比较项 中国“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研究
家出现,法家思想受宠,
异 历程
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世纪
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儒
的黑暗后,人文主义复兴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专题综合提升
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 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 落。
[对点训练] 2.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 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这从本 质上反映了( ) A.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B.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D.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
(1961 年上演) 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 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 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解答模板 第一步 判断题型,提出论题 明确题干主旨要求“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本题需要提炼材 料中信息形成观点,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述,可以提取西方文 学翻译呈现鲜明的时代性或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等观点。
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
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
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
哲学家是( )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知这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体的美 德,都主张社会的和谐,这两位思想家应该是孔子和柏拉图, 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史学界关于“唐宋变革说”的争鸣 [观点] 1910 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 差异”“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 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 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 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 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 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 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 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故 C 项错误;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尚
力,故 D 项错误。
二、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特点 (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 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 适应性。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对西方文学的翻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论述:1901 年,尚在清王朝统治时期,此时翻译的《黑奴吁天 录》增加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体现了对清王朝的维护;在 1907 年,随着革命思想的兴起,此时翻译的《黑奴吁天录》则 增加了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内容,体现了鲜明的反清革命的色彩; 1961 年翻译的《黑奴吁天录》名称改为《黑奴恨》,增加了一些 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 的内容,这与当时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高度一致。综上可以看 出,对西方文学的翻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对点训练] 3.(2019·海门调研)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 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 人、贫苦农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 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学逐渐成为大宗
背景
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
主题
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
同
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对各
成就
自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对点训练] 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
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
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
三、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兼容并包、宽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
先秦
开放
百家争鸣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 秦汉 恢宏大度
化迅速发展
兼容并蓄、全面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
隋唐
繁荣
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 明清 承古萌新
(1)历史开放性试题,评述类题的基本模式是:阅读材料,提炼 观点(从材料中直接获取)+阐释评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回答结果或特点),也就是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2)根据试题的类型,抓住材料的观点及反映的主题,紧扣题眼, 迁移所学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角度回答,注意 解答时有叙述、有评论,不可以只堆砌史实,也不可以空论。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 《黑奴吁天录》 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
(1901 年译) 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 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 录》(中国留日学 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 生改编,1907 年) 最后胜利出逃
[对点训练] 1.(2019·蚌埠模拟)《史记》载,伍子胥(楚国人)为
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之仇,逃至吴国,最终引吴兵攻楚并破城。
当时对此持肯定态度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 A。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宗法血缘,故 A 项正确;法
家强调服从君主,法家对伍子胥的行为会反对,故 B 项错误;
中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 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如何正确 评估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 注意的问题。将这种史学上的争论引进课堂,有助于学生独立 思考、开放思维的养成,能够多角度客观地认识唐宋时期历史 的变化,以避免极端的或以偏概全的评价。
3.消极影响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自身的消极作用是 很明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 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 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 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该批判和抛弃。
——摘编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解读] 1910 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 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欧美史 学界也多主张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宋代 在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陈寅恪认为: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 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 隋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
同时,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 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 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 演化。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 期,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
解析:选 A。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 了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故 A 项正确。
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
比较项 中国“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位
经济发展,兼并战争频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 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 权的问题。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 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 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突破高考全国卷压轴大题——开放类材料解析题之主题论述型 (2019·高考全国卷Ⅱ·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 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 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 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原因
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决实
繁,各国需要人才
异
际问题的需要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
目的
统治者服务
量的发展
比较项 中国“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研究
家出现,法家思想受宠,
异 历程
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世纪
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儒
的黑暗后,人文主义复兴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专题综合提升
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 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 落。
[对点训练] 2.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 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这从本 质上反映了( ) A.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B.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D.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