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练习

中国新闻事业史练习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一、填空1.宋朝设立的对邸报进行统一管理的中央机构是( 都进奏院 )。

2. 《新青年》上掀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页的人是( 李大钊 )。

3. 《新华日报》的董事长为( 周恩来 )。

4.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蜜蜂华报))。

5. 1919年12月,由(徐宝璜)撰写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6.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官办性质的(哈尔滨)广播电台。

7. 在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是(字林西报)。

8. 《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创办人是(康有为)。

9. 1907年,《中国女报》由(秋瑾)创办和主编。

10.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11. 《读开元杂报》一文的作者是( 孙樵《经纬集》 )。

13. 《知新报》的创刊地点是( 澳门 )。

14. 散文集《赤都心史》的作者是(瞿秋白 )。

15. 国民党的《中央日报》1927年3月创刊于(汉口)。

16. 《解放日报》整风改版地点发生于( 延安)。

17. 1937年8月,上海文化界救国协会主办。

郭沫若任社长的 ( 救亡日版) 在上海创刊。

18. 在宋代,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称为(定本制度)。

21. 十年内战期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是(红色中华)。

22.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决定将原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二、选择1.在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

A、《京报》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D《蜜蜂华报》1.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

A、《向导》B、《新青年》C、《前锋》D、《人民日报》2.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是()。

A、《人民日报》B、《解放日报》C、《热血日报》D、《新华日报》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的地点是()。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全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

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

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

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基本目的:参政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填空选择1、唐代,孙樵《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2、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有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

3、明代:1)通政司(通政使司)2)六科:吏、户、礼、兵、刑、工六科3)提塘官4)《万历邸钞》《天变邸抄》5)图书馆《急选报》,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6)明代出现了“报房”7)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8)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4、清代出现一种提塘小报,又称小钞。

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

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②报道失实。

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何遇恩、邵南山因编发小报被斩决。

清代民间报房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

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限制: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PS:民间报房的发展和京报的刊行,是清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

二、名词解释定本制度时间: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全国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考前试题和答案

全国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考前试题和答案

全国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考前试题和答案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考前试题和答案0065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周刊()A. 《蜜蜂华报》B. 《广州纪录报》C. 《中国丛报》D. 《中国之友》【正确答案】 A本题分数1分第2题清政府的正式机关报是()A. 《商务官报》B. 《北洋官报》C. 《南洋官报》D. 《政治官报》【正确答案】 D本题分数1分第3题 19 创刊于上海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A. 《每周评论》B. 《新青年》C. 《湘江评论》D. 《劳动者》【正确答案】 B本题分数1分第4题()措施是台湾实行“报禁”政策的标志。

A. “限印”B. “限张”C. “限证”D. “限发”【正确答案】 C本题分数1分第5题“新闻”一词最早见于()A. 初唐B. 晚唐C. 宋代D. 汉代【正确答案】 A本题分数1分第6题()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A. 《循环日报》B. 《汇报》C. 《述报》D. 《昭文新报》【正确答案】 A本题分数1分第7题()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A. 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B. 哈尔滨广播电台C. 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D. 北京广播电台【正确答案】 A本题分数1分第8题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是()A. 周麟之的《论禁小报》B. 赵升的《朝野类要》C. 尉迟枢的《南楚新闻》D. 孙樵的《经纬集》【正确答案】 B本题分数1分第9题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白话报刊是()A. 《中国白话报》B. 《杭州白话报》C. 《安徽俗话报》D. 《苏报》【正确答案】 B本题分数1分第10题()是《女星》的主要编撰人。

A. 向警予B. 恽代英C. 萧楚女D. 邓颖超【正确答案】 D本题分数1分第11题 1938年1月25日,《文汇报》创刊,创办人是()A. 严宝礼B. 范长江C. 郭沫若D. 夏衍【正确答案】 A本题分数1分第12题()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服务对象也扩展为全国人民。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通讯社是()A. 国闻通讯社B. 新华社C. 中央通讯社D. 申明通讯社答案:A2.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新华社社长是()A. 毛泽东B. 周恩来C. 胡乔木D. 陆定一答案:D3.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由范长江所著?()A. 《中国的西北角》B. 《赛金花》C.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D. 《西行漫记》答案:D4. “文革”期间,中国新闻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下哪项不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A. 新闻媒体被大量关闭B. 新闻内容受到严格控制C. 新闻工作者被批斗D. 新闻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答案:D5.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下哪项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A. 新闻媒体数量的增加B. 新闻报道内容的多样化C. 新闻审查制度的加强D. 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A. 党性原则B. 真实性原则C. 多样性原则D. 独立性原则答案:A B C7. 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包括()A. 传播信息B. 引导舆论C. 监督政府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8. 下列哪些属于中国新闻事业史的重要事件?()A. 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闻报道B.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C.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改革D.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新闻控制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国家建设的成就,团结人民,教育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同时,新闻事业还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形象,介绍中国政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的任务。

10. 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出现了更多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二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深度;三是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四是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中国新闻事业史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A.汉B.唐C.宋D.明2.在我国出版的第—份外文报纸是A.《中国丛报》B.《广州周报》c.《广州记录报》D.《蜜蜂华报》3.最终发展成为英美诸国在华总的言论机关的是A.《上海新报》B.《字林西报》C.《申报》D.《新闻报》4.《申报》创刊于A.1882年4月B.1893年2月C.1868年9月D.1872年4月5.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这一时期宣潍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时务报》的创刊是A.黄遵宪B.梁启超C.康有为D.唐才常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王韬D.严复7.《新民丛报》的宗旨是A.“开民智”、“造新民”B.“主持清议,开发民智”C.“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D.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鼓吹变压8.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是A.《中国女报》B.《中国日报》C.《神州日报》D.《大江报》9.1905年11月,由东经创刊的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是A.《大公报》B.《时报》C.《大江报》D.《民报》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新闻出版的专门法规是A.《报章应守法规》B.《报馆暂行条规》C.《大清报律》D.《大清印刷物专律》11.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A.黄远生B.邵飘萍C.刘少少D.徐凌霄12.创办并长期担任《新青年》主编的是A.胡适B.陈独秀C.李大钊D.蔡元培13.五四时期,毛泽东创办的革命学生报刊是A.《天津学生联合会报》B.《新湖南》C.《湘江评论》D.《少年中国》14.最早以《劳动歌》为题译载了《国际歌》歌词的是A.《劳动界》B.《劳动音》C.《劳动者》D.《劳动与妇女》15.连续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和其他作家的大量作品的是A.《觉悟》B.《学灯》C.《晨报》副刊D.《京报》副刊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A.1919年4月B.1918年10月C.1920年12月D.1919年12月17.我国第十个新闻学专业刊物是A.《东方杂志》B.《北京大学月刊》C.《实际应用新闻学》D.《新闻周刊》18.第一个中央机关报《向导》是在哪里创刊的?A.北京B.广州C.上海D.浙江1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报刊是A.《劳动周刊》B.《工人周刊》C.《真报》D.《中国青年》20.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个月报是A.《政治周报》B.《热血月报》C.《中国军人》D.《真报》21.1926年9年新征公司《大公报》继刊,由谁担任总编辑?A.吴鼎昌B.胡政之C.张友鸾D.张季鸾22.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创办的时间是A.1920年B.1922年C.1923年D.1924年2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在哪里开始播音?A.北京B.上海C.南京D.浙江24.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A.红色中华社B.红色中华通讯社C.中央通讯社D.国闻通讯社25.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是A.《红色中华》B.《红星报》C.《斗争》D.《青年实话》26.1937年8月,邹韬奋创办了什么刊物,大力宣传全面抗战?A.《生活日报》B.《生活》周刊C.《抗战》三日刊D.《全民抗战》27.《新华日报》创刊于A.1939年B.1941年C.1937年D.1938年28.《文汇报》的创办人是爱国人士A.邹韬奋B.史量才C.成舍D.严宝礼29.1947年6月在哪个刊物上发表了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部分情节,并借用“客里空”作为—切不真实的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A.《文萃》B.《新民报》C.《晋绥日报》D.《译报》30.1948年4月2日谁接见《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A.陈毅B.周恩来C.毛泽东D.刘少奇参考答案1.C 2.D 3.B 4.D 5.B 6.C 7.A 8.B 9.D 10.D11.B 12.B 13.C 14.C 15.C 16.B 17.D 18.C 19.A 20.B21.D 22.B 23.C 24.B 25.C 26.C 27.D 28.D 29.C 30.C二、多项选择题1.从1906年到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报刊出版法律有A.《大清印刷物专律》B.《报章应守规则》C.《大清报律》D.《报纸条例》2.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的报纸有A.《世界晚报》B.《立报》C.《民生报》D.《世界日报》E.《世界画报》3.下列属于传教士办的报刊有A.《遐迩贯珍》B.《六合丛谈》C.《中外杂志》D.《字林西报》E.《子子刺报》4.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限制新闻出版,而挑起的一系列事件有A.羊枣事件B.较场口事件C.下关事件D.新生事件E.“诚言”事件5.鼓吹“第三条道路”的主要报刊有A.《观察》B.《新路》C:《大公报》D.《文萃》E.《大学评论》三、填空题1.____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封建官报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和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第一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1、中国新闻史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关于邸报的产生,“周朝说”的代表者是________。

3、宋代统治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制度”来控制邸报的内容。

4、小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___报纸。

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称,“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要务”。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重镇是《__________》。

7、《_______》的创刊,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进入到利用新闻媒介的阶段。

8、1918年11月,__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两篇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20年8月,《新青年》杂志由同人刊物改组为_____________。

10、1925年6月,________组织出版了《诚言》,专门制造谣言。

11、古田会议后,中共中央军委规定,各军办一种《________》。

12、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13、30年代中后期,鲁迅利用《申报》副刊《_________》发表了大量杂文。

14、_______年10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15、1947年3月后,新华社分东渡黄河部分,称“_________”。

二、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划?,错误答案后划?,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中国古代报刊从唐代到辛亥革命,存在1000多年。

()2、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干提出了创办“新闻馆”的主张。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4、外国传教士报刊一直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

()5、《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刊。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行小册子完全是为了“排满”。

()7、“暂行报律”风波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虚伪性。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复习资料

一、填空、判断、单选1、最早的传播载体是金石碑刻。

2、古代官方报纸称为邸报。

3、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4、唐代的邸报叫进奏院状,是上行官文性质的一种半官方的情报。

[4]5、小报的产生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7]6、明代邸报的三个层次:通政司、六科、提塘。

[9]7、《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11]8、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它是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14]9、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5]10、第一份外文报纸为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澳门,1822年。

[18]11、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

但是,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水平较高,均已达到近代报刊应有的水准。

12、1827年,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18]13、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是:《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和《孖剌》。

[20]14、《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

[21]15、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50年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

[23]16、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是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

[24]17、《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25]18、最早认识报刊及其社会作用的中国人是林则徐和魏源。

魏源将林则徐的思想简要地归纳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33][34]19、洪仁玕,《资政新篇》。

[34]20、比较系统地提出办报主张的是六七十年代时出现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王韬和郑观应。

[35]21、1873年,《昭文新报》在汉口问世,由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

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

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

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基本目的:参政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

易于表达民意舆情。

(5)于今天的报纸最为接近。

4.香港近代报业的宗教类中文报刊《遐迩贯珍》(1)1853年8月1日创刊,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1856年5月停刊,出得迟,关得早。

(2)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热点,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3)宗教性减弱。

因为中国香港可以直接传教,不必依靠报刊。

(4)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5)对太平天国运动追述性报道。

5.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经过:英国伦敦布道会派来威廉·米怜充当马礼逊的助手。

经过八个月的考察,米怜向马礼逊建议在马六甲建立出版基地,因为马六甲与中国很近,周围居住着大量的华人,和广州来往方便,见中文宣传品从马六甲运到中国并非难事。

于是,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威廉·米怜自创刊起一直担任主编,并以“博爱者”为笔名。

《察》为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发散。

1821年2月因米怜病重停刊。

宗旨:阐发教义,介绍《圣经》文章,宣传西方文化特点(1)附会儒学,借儒学之口宣传基督教教义,认为二者相通相汇。

但是并没有深入理解儒学。

(2)文章写作运用章回体(3)写作方法经常用自家人的口吻讲话,拉近关系。

6.简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经过: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

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宗旨: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特点:(1)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自大骄傲的排外心理。

(2)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人的思想,让国人摆脱视西方为蛮夷的落后思想观念。

(3)擅长取悦读者,以缩小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4)讲求宣传方式,如用书信的方式展示西方文明,编纂一些小故事。

7.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著有《弢园文录》,《弢园文录外编》等。

(2)论述了几个重要的问题,A办报的目的和意义:是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的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之后“办报立言”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同时也开政论性报刊的先河。

B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慧得以下逮。

达内事于外,通外请于内。

C新闻自由: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D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E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得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8.报章文体怎样形成,有何特点。

形成: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首先是在王韬的《循环日报》上运用的,但是并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在康梁办报之前,我国仍流行的是桐城派的古文。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变革的激情。

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

于是报章文体出现了。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常带有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9.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开端:6月1日,《苏报》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革命军〉》、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革命书》等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并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过程:上述断论,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七人进行抓捕。

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开始会审“苏报案”,清政府为原告,章、邹等为被告的审讯开始了。

结果: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10.《时报》简要介绍(1)是戊戌政变以后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在上海创刊。

早期的《时报》曾是康梁在国内的重要言论阵地。

(2)也是第一家在评论,编辑等各项业务上勇于创新的报纸。

(3)将时事短评移植于日报;(4)设置“北京特约通讯”专栏,聘黄远生任驻京记者,为其撰写新闻通讯;(6)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用字号区别新闻重要性,便于阅读。

“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5)设置报纸周刊专版;(7)改变书本式的旧的版面模式,为对开全张的版面模式。

采用两面印刷,彻底摆脱刊的形式,报刊分家。

11.“横三民”与“竖三民”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该报编辑力量雄厚,其中宋教仁用“渔父”,“桃园渔父”的笔名发表政论,深受读者欢迎)。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打头,创办时间相互衔接,办报精神相同,史称“竖三民”横三民:《中华民报》、《民权报》、《民国新闻》1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二次革命”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

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也被沉寂剿灭。

一些原本拥袁的报纸也因“城门失火”被殃及。

在上海租借内出版的的《民立报》,《民权报》等,袁世凯政府无权直接查封,但由内务部明令各地“禁止售卖”。

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有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因而成“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打扫荡称为“癸丑报灾”13.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

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忧国忧民,记载重大事件,针砭时弊,经常入木三分。

(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思想:(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4.邵飘萍的对新闻活动的贡献。

贡献:(1)他即办报社也办报纸;即精通采写业务也善于经营管理;即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称其为新闻全才。

(2)组织东京通讯社;担任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负责撰写“北京特别通讯”;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

(3)1918年10月4日北京大学的新闻研讨会成立,这是中国将新闻学视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邵飘萍为专任导师。

他的名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也是讲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的。

15.简要评述《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贡献。

创办经过:三阶段(1)1915年9月——1917年12月:陈独秀主撰阶段。

(2)1918年1月——1920年5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3)1920年9月——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机关刊物贡献:三破三立(1)立民主,破礼教。

大力介绍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新思想,新道德,批判中国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并针对当时的尊孔复辟逆流展开批判孔孟之道的斗争。

(2)立科学,破迷信。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主要倡导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和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愚昧现象。

(3)立新文学,破封建文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1917年,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

16.工人报刊(1)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音》、《劳动与妇女》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

(2)《劳动界》该报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

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还以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为榜样,鼓动工人联合起来结成团体,为改变受压迫的地位团结斗争。

还报道国际国内工人运动的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信息,促进工人觉醒。

(3)《劳动音》着重反应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发表评论,给予支持,并指导工人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

(4)《劳动者》向工人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放。

最早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响,该刊存在无政府主义倾向和工团倾向。

(5)《劳动界》被工人看作是政府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

这批刊物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

17.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大副刊①1918.3.4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②1919.2.7北京《晨报》副刊《晨报副镌》,为发展新闻学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