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讲座报告-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前沿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前沿讲座》课程教学大纲The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环境科学前沿讲座旨在向学生介绍环境科学的发展并结合本教研室所从事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全球大气增温、水体富营养化、环境纳米材料、有机污染物污染等方面的新理论和热点问题有较全面和深入理解。
— 1 —(二)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学术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三)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跟踪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动向及最新的资料及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
(二)理解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全球大气增温、水体富营养化、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生物响应、有机污染物控制与生态修复、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前景等方面的新理论和热点问题。
(三)掌握环境科学学术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动态。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4学时第一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2学时知识点: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及不同重金属来源特点。
第二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行治理方法2学时知识点:工程治理方法、生物治理方法、农业治理方法等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重点: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污染修复治理原理及技术。
难点: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技术及理论。
思考题: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特点。
作业:如何防治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
建议教学方法:板书、多媒体第二章全球大气增温4学时第一节温室气体排放2学时知识点:温室气体清单及排放规律。
— 2 —第二节温室气体增温规律2学时知识点:温室气体如何引起可全球大气的增温。
本章小结重点:全球大气增温原因。
难点:温室气体效应机制。
思考题: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大气增温的原因及后果。
作业:简述温室气体的危害。
教学方法:板书、多媒体第三章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研究4学时第一节富营养化概念、状况2学时知识点:世界与中国的富营养化问题第二节赤潮的爆发原因及研究2学时知识点:赤潮的概念、暴发原因与状况;赤潮研究的监测手段及环境效应。
环境科学的趋势

环境科学的趋势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关于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也逐渐明朗。
以下是环境科学的主要趋势。
一、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环境压力不断增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方式,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环境科学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生态学的兴起: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成为环境科学中的热门领域。
生态学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方法。
生态学的发展为环境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三、环境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提升:环境监测和评估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了解环境质量、明确环境问题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近年来,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使得对环境问题的监测更加精确和全面。
环境评估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规划和决策中,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治理的综合化:环境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治理不仅涉及技术和工程手段,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法规。
因此,环境科学正走向综合化的发展方向,将技术、社会科学和政策合并起来,实现环境治理的全面推进。
五、环境风险和适应能力的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频繁发生,环境风险和适应能力的研究成为环境科学的重要方向。
环境风险评估可帮助识别和评估环境风险,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适应能力研究可以探讨个体、组织和社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环境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响应和恢复能力。
最后,环境科学的发展还受到新技术的推动。
随着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科学的观测、建模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快捷和精确的手段。
Environmentalscience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science环境科学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环境科学应运而生。
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旨在研究和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和减缓环境问题。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人类的工业活动、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都导致了大量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如雾霾频发、气候变化等。
水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资源的短缺。
土壤污染则导致了农作物减产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因此,环境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污染源、评估污染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
除了污染问题,环境科学还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此外,环境科学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自然栖息地,合理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措施,环境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环境科学也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大量的温室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地球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带来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可以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等措施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重点。
此外,环境科学还关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潜在的环境风险,如化学品泄漏、核辐射危害等。
环境科学致力于评估这些风险的概率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保障公众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环境科学的新技术与新进展

环境科学的新技术与新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环境保护和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环境科学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进展,为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智能传感技术智能传感技术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常用技术之一,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等特点。
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污染、水质监控、土壤污染等各种环境参数。
监测数据可以实时上传到云服务器,及时分析、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为了解决环境中某些因素的失衡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
生态修复技术引入了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种植植被、创造适宜的环境、修复土壤等手段,重建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恢复工程中,如森林修复、草原修复、湿地修复等。
三、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新能源的应用既可以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又可以降低环境污染,从根本上保护环境。
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这不仅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是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而发展的一种技术。
通过监测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全球变暖趋势进行监测和分析。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帮助科学家分析大气中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
这有助于研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五、智慧城市技术智慧城市技术是以工业4.0为基础,集成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形式。
该技术可以帮助城市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等的高效管理,减少城市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远程监测城市环境污染指数,帮助城市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智慧城市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推动城市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年生态环境学汇报演讲稿模板

2024年生态环境学汇报演讲稿模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关于2023年生态环境学的汇报演讲。
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使命。
在之前的这一年里,我们见证了生态环境学领域的许多重要进展和成就。
接下来,我将以2023年为切入点,向大家展示一些关键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成果。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研究。
在2023年,科学家们对生态环境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他们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观测和监测生态系统,提高了我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
比如,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科学家们可以高效地获取大范围的生态环境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变化趋势。
此外,利用基因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各个物种的基因组,有助于全面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我想重点介绍一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前沿技术和方法。
在2023年,我们在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例如,通过土壤修复技术,我们可以修复受到化学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使其重新具备生态功能。
同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包括水资源的智能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水体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此外,我们还发展了新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促进物种栖息地的恢复和改善。
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全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教育。
在2023年,生态环境治理已经不再是政府或专业机构孤立的事务,而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过程。
我们鼓励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中来,培养环境责任感和意识。
例如,通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推动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等,我们可以共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生态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环境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如气候变化、污染、生物多样性等。
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同时也给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应运而生。
环境科学通过研究环境现状和环境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环境科学的现状如今,环境科学正面临着多层次的挑战。
一方面,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气候变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物种灭绝、水资源紧缺等。
另一方面,环境科学的数据、技术和研究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环境科学研究人员们正在积极探索和创新。
例如,他们正在试图通过发展先进的技术和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来提高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与此同时,环境科学家们正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鼓励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环境科学领域中的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科学领域也不断取得进展。
下面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几个重要的领域。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因此对其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模型来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其中,全球气候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全球变暖的趋势、模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环境污染全球范围内的污染问题也是当前环境科学中的热点之一。
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更好地解决污染问题,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技术和治理方案。
例如,使用先进的污染处理技术和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环境监测能够提供环境数据和信息,为环境决策提供基础支持。
近年来,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更新。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研究热点话题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研究热点话题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和应用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显,环境科学研究也成为了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围绕着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科学研究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一、气候变化与环境响应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当前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通过对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其中,环境响应是关键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研究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可以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着重研究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旨在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进行科学研究,探索高效、可持续的治理技术。
例如,对于空气污染问题,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关注新型净化材料、低碳排放技术等;对于水污染问题,重点关注生物处理、环境修复等技术手段。
三、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系统,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注重探索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技术,以维护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热点话题之一,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法律与政策研究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而环境法律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则至关重要。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也关注环境法律与政策的研究,通过对环境法律体系和政策的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五、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应用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致力于研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倡导绿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绿色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效途径。
环境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环境科学的学术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的环境科学家张教授。
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张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指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旨在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二、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张教授在讲座中分析了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他指出,我国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空气、水、土壤污染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也日益严峻。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环境问题。
三、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张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
他强调,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开展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四、环保意识的培养与践行张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环保意识的培养与践行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他建议,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环保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2. 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等。
3. 参与环保活动:积极参加各类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倡导绿色消费: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张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报告题目:
系别: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某某某
2008 年月日
中文摘要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关系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
开展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对科学制定农业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采用1999年~2001年北京市永乐店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进行ThuSPAC-Wheat和CERES-Wheat模型参数率定的基础上,模拟和分析了1951~2006年气候变化条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进一步设置7种气候变化情景,应用CERES-Wheat模型进行产量模拟,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产量的变化。
关键词:气候变化产量冬小麦ThuSPAC-Wheat CERES-Wheat
ABSTRACT
Climate change has raised attention worldwide, whose impact on crop yield is closely concerning to food security. So it is vital to assess its impact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calibration of ThuSPAC-Wheat and CERES-Wheat models, using the field experiment data of Yongledian Winter Wheat Station from 1999 to 2001,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Beijing Weather Station from 1951 to 2006,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the potential wheat yield is studied. In addition, yields in diffe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re simulated.
Model simulation using genetic parameters of Jingdong No. 8 shows that in ThuSPAC-Wheat Model, the wheat yield, the top weight and the LAI are well simulated, and in CERES-Wheat Model, the growth period and yield are well simulated.
Keywords:Climate change yield winter wheat ThuSPAC-Wheat CERES-Wheat
题目
1.1 研究背景
2007年初,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发布第四次主报告,《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提出全球气候变暖并引发全球范围内气候要素变化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已远超出工业化前几千年来的浓度值,其中CO2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280ppm增加到2005年的379ppm;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最近12年中有11年位于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之列,最近50年的线性增温速率为每10年0.13℃,几乎是近100年的2倍;至少从1980年以来,陆地和海洋上空以及对流层上层的平均大气水汽含量已有所增加;已在许多大的地区观测到降水量在1901~2005年间存在显著增加或减少的长期趋势。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0.65±0.15℃,略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尤其是华北、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升温显著。
1.2 研究现状
1.2.1 作物模型发展概述
作物模型从定性的概念模型发展为定量的模拟模型,已成为农业生产与研究领域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和荷兰率先开始研究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荷兰的作物模型研究主要强调作物的机理性、研究性、数学性,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深入研究基本生理过程,适用于不同种类的作物,较为深入地进行了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农场决策方面的研究工作(某某某等,2003)。
1965年,de Wit 发表“叶冠层的光合作用”,奠定了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的基础。
1970年,在光合作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呼吸作用,提出了早期完整的作物模拟模型ELCROS,1978年在其基础上做出碳平衡和蒸腾方面的机理性阐述,提出BACROS模型,后来进一步建立了PHOTO模型。
由于这些综合模型将许多过程描述过细,需要大量数据,不适合1980年~1990年阶段的农业生态规划、定量土地评价和产量预报等研究。
实际生产的需要促进了面向应用的SUCROS概要模型的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模拟潜在生产情形的SUCROS1与土壤水平衡模块
SAHEL 联结而成的SUCROS2可用于模拟水分限制生产情形。
此后SUCROS 成为面向特定目标模型进一步简化和发展的前导模型,导出了WOFOST ,之后又开发出MACROS 。
(某某某等,2003;某某某等,2003)
1.3 气象资料
在对气候变化下过去55年冬小麦生长趋势进行分析时,采用的气象数据取自北京气象站(No.54511)(表2.1)。
表1.1 北京气象站基本信息
站点
Station 站号 No. 纬度 Latitude
(°)
经度 Longitude (°) 高度 Altitude (m) 北京 Beijing 54511 39.8
116.5 31.3
气象资料包括:日期、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
因缺少辐射监测资料,由纬度、儒略日、日照时数,依世界粮农组织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提供的方法,进行日平均净辐射和净短波辐射的推算。
1. 太阳的磁偏角
2πδ0.409sin J-1.39365⎛⎫= ⎪⎝⎭
(0-1)
其中,J —在年内的天数。
2. 日落时角度
()s ωarccos tan tan δϕ=- (0-2)
在该模型的研究中,依据CERES 模型与WheatGrow 模型的基本原理,分别建立了生理发育时间与干物质积累的模拟模型,并根据田间观测资料建立了冬小麦各部分干物质分配的子模型。
模型的基本框架如图2.1所示:
图1.1冬小麦生长发育模型基本结构
1.4 原料结构变化趋势①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提高、社会经济高速稳定发展,我国对纸及纸制品的消费量近年来呈现增速上升趋势。
纸制品消费大幅增加,推动我国制浆造纸业产能快速扩张。
②
1995年至2001年间,纸浆消费总量平均年增长4.9%,2001年为2980万吨;此后纸浆消费增速大幅提高(实际反映的是全社会作为最终产品的纸及纸板消费量剧增),2001年至2004年间,年均增幅高达14.3%,2004年总消费量为4455万吨。
造纸工业加速发展势头明显。
①本节各类纸浆及纸制品产量、进口数量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源与《中国造纸年鉴2002》及《中
国造纸年鉴2006》
②本节各类纸浆及纸制品产量、进口数量数据
参考文献
[1]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4.
[2]程根伟,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与减灾对策[M]//许厚泽,赵其国. 长江流域洪涝
灾害与科技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2-36
[3]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罗云.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
[4]张志祥. 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 北京: 北京大学数
学学院,1998: 5-10.
[5]PACS-L: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s forum[EB/OL].Houston, Tex: University
of Houston Libraries, 1989[1995-05-17]. ./;acsl.html.
[6]Dubeck, L. (1990). Science fiction aids science teaching. Physics Teacher, 28, 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