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城市规划
二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

法国的区域规划
01
着重研究在增长率水平之下的区域的发展,以关心落后地区的 区域性增长成为区域规划的主题。为有效控制巴黎地区的膨胀, 克服西部地区的人口急剧下降,农业地区的衰落和煤炭工业地 区的不景气景象,制定了21个规划大区的区域规划,并在全国 范围内均衡发展8个平衡性大城市,对国民经济实行平衡发展
世纪年代以来的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三、世纪年代以来的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化进程继续,发达国家中小城市不断增长; 第三世界人口大量增加; 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受到
重视; 在大城市布局上,封闭的单中心布局发展为开敞的多中心布局。规划范围从国土、区
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
英国坎伯诺尔德
年代,英国总结了第一代新城的缺点:密度低、人口规模小、不足提供文娱或其他服 务设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够繁华、缺乏生气和活力等,于年决定建设第一个第二代新城 坎伯诺尔德 此新城建设目的是吸收格拉斯哥的人口和工业,规划人口万,用地公顷, 改进之处:规划上比较集中紧凑,改变了过去邻里单位的结构形式并努力使新城大部
01 英国的城市规划
02 法国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
波兰华沙
03
波兰、前苏联,日本的战后重建
前苏联斯大林格勒 与莫斯科
日本
波兰华沙的战后重建
年波兰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建城市,制定了 《华沙重建规划》。 年的规划,规定限制城市工业发展,要求沿 现有交通运输线建造住宅区,扩大绿地面积, 其中包括建立一条南北向穿过市区的绿化走 廊,扩展维斯杜拉河沿岸的绿色走廊。不到 一年,华沙人口恢复到万人,重建了历史性 建筑──华沙古城,并使它有机地纳入现代大 城市的布局之中。 规划的原则是:限制增加职工;控制城市人 口增长速度;合理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扩大 城市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 华沙市区和地区内城市组群之间的联系;严 格保护环境资源;在森林地、低洼地和肥沃 的农业生产地段不设置居住区;扩大绿地系 统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等。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外国现代建筑历史---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四章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战后各国的发展不平衡一西欧――战后恢复,许多国家出现了应急的重建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
英国和荷兰干的不错。
英国:卫星城镇规划建筑设计上:史密斯夫妇A.and P.Simthson 和斯特林Jamess tiling 为代表新粗鲁主义New Brutalism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
60年代以库克Peter Cook为代表的――阿基格拉姆派Archigram 所提出的未来城市的设想,对当时的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
虽然阿基格拉姆学派提出的插入式城市plug in cith没有实现,但却一度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了钢筋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来综合解决多种途径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High-Tech 的来临。
20C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
1..建筑架空的陆地层New Land――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South Bank Art Center,1967年和其东侧的国家剧院.20C70年代,掀起后现代形式主义思潮――私人住宅或面向中下层的公众住宅。
高技派不是英国特有,但其贡献最大:福斯特Norman Foster 罗杰斯Richard Rogers 格里姆肖Nicholas Grimshaw 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阿普鲁Ove Arup和他的联合事务所Arup Associates是世界是最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1949---1969年,建筑活动活跃。
城市规划:勒阿弗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的主要城市。
佩雷规划与重建――采用了房屋预制构件的6.24米作为模数。
法国的工业建筑体系,使其迅速解决了住房尖锐的问题。
并因其组合上的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而受到世界的关注。
二战后城市规划word版本

二战后城市规划理论解读园林81001刘晔100013121——目录——前言- 3 系统规划理论- 3理性规划理论- 3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理论- 4政治经济规划理论- 5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 5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5 实用主义规划理论- 6 协作式规划理论- 6 城市规划从战前到战后的转变: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6 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 7 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 9 集中与分散- 10 结语- 13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解读前言: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
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一、系统规划理论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
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二、理性规划理论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战后重建[1]
![战后重建[1]](https://img.taocdn.com/s3/m/226bae2c2af90242a895e562.png)
⏹第十六章战后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战后社会状况和恢复重建⏹1.战后面临的任务:⏹战后欧洲与日本面临的的任务:一是要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建设;二是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整治区域与城市环境,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
⏹(二)英国战后重建⏹英国在战后的恢复重建中做的比较好。
英国本身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已率先看到要适应工业社会发展必须对大城市人口无限增长加以控制;⏹战前英国已经对一些城市进行了规划,战争结束后这些城市的修建和重建按照原有规划有条理地进行。
⏹ 1. 大伦敦规划⏹⑴规划内容:⏹规划方案在半径约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为四个圈层——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
⏹内圈是控制工业、改造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制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人口密度;⏹绿带圈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供应新鲜蔬菜和农副产品,圈内严格控制建设;⏹外圈计划建设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接受中心地区的疏散人口,另外还扩建了原有的20多个旧城镇。
⏹⑵规划结构⏹大伦敦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系统,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⑶规划不足⏹ a. 新城建设并未能有效吸引市中心人口;⏹ b. 新城建设投资大,新城人口大都来自于外地,在某些方面反而增加了对伦敦的压力;⏹ c. 规划还对60年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估计不足,伦敦中心区的第三产业大量涌现,大量居民每天去伦敦市区上班的时间长;⏹ d. 伦敦市区工业迁出后,没有进行有效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 e. 距市中心3—10公里的区域内环形和放射行形的道路上汇集了大量的车流,交通负荷不断增长;⏹ f. 铁路和快速干道延伸至郊区后,沿交通线路又自发修建了大批房屋,使城市的无计划扩张无法控制。
⏹⑷规划影响⏹体现了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观点;⏹规划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协调解决中心城市各种矛盾的同时,通过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发展卫星城方式解决大城市过度集中的人口和工业问题,探索了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城市发展的出路,对20世纪40—50年代各国大城市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2. 新城建设:⏹(1).背景介绍:⏹新城建设是二战结束后英国等一些国家开展的一种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
巴黎城市规划

巴黎城市规划巴黎作为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向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巴黎的城市规划情况。
一、历史沿革1.1 巴黎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城市主要环绕着塞纳河展开。
1.2 在十九世纪,拿破仑三世下令重新规划巴黎,开辟了许多大街道和广场,为城市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3 二战后,巴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更新,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布局2.1 巴黎的城市布局以塞纳河为中心,城市分为左岸和右岸两部份。
2.2 巴黎市区被划分为20个区(arrondissements),每一个区都有独特的特色和风貌。
2.3 巴黎城市规划注重保留历史建造和文化遗产,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三、公共交通3.1 巴黎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交车和有轨电车等,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
3.2 地铁系统覆盖了整个城市,路线密集,运营时间长,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3.3 巴黎还鼓励市民骑行和步行,建设了许多自行车道和步行街,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四、绿化环境4.1 巴黎是一座绿化率较高的城市,公园和花园遍布城市各个角落。
4.2 塞纳河两岸有许多漂亮的公园,如图榭花园、卢森堡花园等,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4.3 巴黎还注重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积极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致力于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五、未来展望5.1 未来,巴黎将继续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5.2 巴黎将继续推动绿色出行和环保措施,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5.3 巴黎还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工作,保留历史建造,促进城市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结:巴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其城市规划向来走在时代的前沿。
通过不断的更新和改善,巴黎将继续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之一,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阐述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趋势和改革

阐述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趋势和改革城市规划专业在我国发展历程已经有很多年了,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尤其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这对于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是具有着很大的价值的。
1城市规划专业发展历程1.1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专业之发展二战结束后,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国外的城市规划专业历经了根本性变革,虽然各个国家的演变方式、内容以及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大阶段,首先是物质形态规划为主导的时期,在本阶段诸如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益推进,对城市规划的需求较大,所以,在此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物质形态规划;第二阶段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主导,本阶段的关注重心逐渐从重视建设规划转为关注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并日益向区域拓展,也正是在此阶段出现了区域科学;第三阶段是以政治为主导的规划时期,也正是在此时期,规划师受到政治抨击,再加上空气、噪声以及河流等污染的日益严重,城市规划领域越来越关注环境科学;最后就是以经济为主导的阶段,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规划经费明显减少,城市人口大量外流,所以本阶段的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力较之社会及自然科学要大得多。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发展趋势:第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重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第二,从基础角度而言,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呈现出不断拓展的趋势;第三,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安排城市规划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案;第四,国家城市规划机关以及相关的制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相统一;第五,在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关注现代分析统计的使用;最后,作为相对独立且综合的学科,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融合了较为宽泛的基础教育和具有特有方向性的专业教育。
1.2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之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早在1952年就出现了,但1956年才算真正成为高等院校一大独立专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都需要大批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城市规划专业正式成为高校独立专业学科正是为了满足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
柏林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

柏林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二战结束后,柏林作为战争的重要战场和苏联的军事占领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建压力。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努力下,柏林经历了一段令人惊叹的重建与发展时期。
本文将对二战后柏林的重建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战后重建的挑战二战后,柏林面临着战争的破坏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城市建筑严重毁坏,基础设施几乎全部崩溃,人们面临着无家可归和生活困境。
同时,苏联占领军的控制和管理对柏林的重建和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二.重建计划的制定针对战后柏林的重建问题,各界开始着手制定重建计划。
重建计划的制定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城市规划和建筑重建。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序的重建,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城市的功能和美观。
三.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在柏林的重建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恢复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方案为柏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城市规划还注重绿化环境和人居舒适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建筑重建的成就柏林的建筑重建工作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重现战前的辉煌和历史,柏林选择了重建毁坏的历史建筑,如勃兰登堡门和博物馆岛,以及兴建新的建筑,如国会大厦和柏林电视塔。
这些重建和新建的建筑,不仅恢复了柏林的城市形象,也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点。
五.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经济发展是柏林重建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引入外商投资和发展本土产业,柏林成功地重塑了自己的经济体系。
特别是科技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柏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
六.文化复兴的重要性文化复兴也是柏林重建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文化活动和艺术节的举办,柏林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七.柏林的现代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柏林在重建的基础上,逐渐迈向了现代化建设。
高楼大厦的兴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城市管理的良好运作,使得柏林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重建

公园建设:欧洲各国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公共设施建设:欧洲各国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提 高市民文化生活水平。
欧洲文化遗产在战争中遭 受严重破坏,包括建筑、 艺术品和文化遗址等。
欧洲各国在文物保护与修复 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成功案例介绍:如意大利的 古罗马遗址、法国的凡尔赛
宫等
欧洲各国努力恢复战前的文化活动和节日,以重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举办各种艺术展览、音乐会和戏剧演出,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欧洲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刻。 文化遗产重建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修复,还注重传承和弘扬欧洲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许多文化遗产在战争中遭 到轰炸、掠夺或破坏,导 致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或受 损。
文化遗产的损失对欧洲文 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需要长期的修复和保 护工作。
欧洲各国在战后重建过 程中,采取了各种措施 来保护和恢复文化遗产 ,包括文物保护、修复 和追索流失文物等。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措施和政 策
欧洲战后文化遗产重建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
汇报人: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欧共体扩大:吸收西欧国家加入 欧盟成立及其发展历程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 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 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联合国成立背景:二战后,各国意识到国际合作 的重要性,决定成立联合国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 全。
大量移民涌入 欧洲,为战后 重建提供了必 要的人力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城市规划理论解读园林81001刘晔100013121——目录——前言- 3 系统规划理论- 3理性规划理论- 3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理论- 4政治经济规划理论- 5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 5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5 实用主义规划理论- 6 协作式规划理论- 6 城市规划从战前到战后的转变: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6 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 7 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 9 集中与分散- 10 结语- 13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解读前言: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
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一、系统规划理论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
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二、理性规划理论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 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
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
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1)今天对规划的理解,已经不再把规划作为分离于政治过程的一个类别,而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2)理性的思想受到批判,韦伯指出人类总是在行动中找寻形式上的理性主义,但他们越去尝试,就越碰到麻烦,社会不是由工程师设计的合乎逻辑的结构,而是包含逻辑与非逻辑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3)把过于狭隘、技术的理性主义注入规划中,使规划失去了更近人性的东西。
三、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理论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的理论源于1970年代。
其代表人物是丹尼斯(Dannis)、戴维多夫(Davidoff)。
其主要的观点是针对规划师过去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评价者和决策者而言的。
该理论认为规划师应该作为倡导者,作为政府利益、集团利益、组织利益或政策可能影响到的社区个人利益的代表,参与到政治进程中去。
倡导性规划引发了关于规划实践的严肃争论,对经验性研究、增加规划新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四、政治经济规划理论政治经济规划理论,亦称西方马克思主义规划理论,是1970年代西方兴起的理论思潮。
当时城市研究、城市规划领域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热,由此认为规划是一个集中调整空间和土地使用临时发展的方法。
其代表人物是哈维(D.Harvey),他认为规划应当作为政府职能的组成。
这一理论的本质是城市与规划作为一个客观事物,不能分离于社会。
西方马克思主义规划理论认为城市与规划是资本主义的反映,同时帮助构成资本主义。
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没有所谓的“公共利益”,只有资本的利益。
资本的利益通过诸如规划这样的手段,形成国家的机制,实现对公众控制。
五、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产生于1980年代。
其代表人物是哈耶克(Hayek)。
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其经济理论被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因此在西方曾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理论是市场导向促进竞争(自由主义)和政府强干预(保守主义)的结合,这也是冠以“新”的缘由。
这一理论强调规划对促进经济效益的作用,并且认为规划的首要职能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六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是1980年代中期影响全球思想界的一个潮流。
其代表人物是桑德库克(Sandercock)等人。
它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公正性、参与性、社区性,强调不同性质的团体在规划中的作用。
走向后现代和多元形式的规划,桑德库克定义出新的5项原则:(1)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与市场效果同等重要,而且,不公正和不平等需要广泛定义,不限于物质范畴和经济范畴。
(2)不同性质的政治团体。
对一个问题的界定要通过不同政治团体之间的讨论达到共识。
(3)公民性。
建立包容性的道德观。
(4)社区的理想。
去除传统社区概念,代之以多重性质的社区概念。
(5)从公共利益走向市民文化.规划师理解的公共利益与实际的公共利益有差异,经济的力量已经把社会分化,公共利益应该走向更加多元和更加开放的“市民文化”。
后现代主义规划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多元性的开放性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对规划中权力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所做的批判有相当的价值。
七、实用主义规划理论实用主义是1980年代后期的一种规划思潮。
其代表人物是第威(Dewey)和罗迪(Rorty)。
对规划来说,它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它强调在特定的条件和形势下对特殊问题的直接解决。
这一思潮主要在美国盛行。
八、协作式规划理论当今一种渐渐流行的规划观点是将规划看作沟通和协作的过程,这一规划理论通常称作协作式规划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Habermas)和福柯(Foucault)等人。
城市规划从战前到战后的转变:一、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1)P.Davidoff的“倡导性规划”理论:强调社会群体价值观的自主性,城市规划必须与不同的价值观及表现出来的活动相匹配,因此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其倡导性。
(2)S.Arnstein的“市民参与阶梯”理论:公众参与可分为不同的层次,要把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市民参与规划分为8个阶段,即执行操作、教育后执行、提供信息、征询意见、政府退让、合作、权利代表、市民控制。
(3)Sager&Innes的“联络性规划”理论:规划师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发挥更为独到的作用,以改变那种传统的被动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信息的角色,运用联络互动的方法以达到参与决策的目的。
代表作:D.Harvey《社会公正与城市》二、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1)文脉思想:文脉是一种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体城市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它们相互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整理、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间的关系。
代表作:舒马什《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林奇《城市意象》、A.Rossi《城市的建筑》、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芒福德《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延伸:芒福德——当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城市观: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城市,倾力于研究城市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高度强调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区域观:将区域理解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并把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区域。
这里的区域更多的是指人文区域,即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综合体。
规划观:“城市的最好运作方式是关心人、陶治人”。
(2)拼贴城市:城市的生长、发展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而成的,反对现代城市规划按照功能划分区域、割断文脉和文化多样性。
代表作:柯林·罗《拼贴城市》(3)场所精神: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内涵,即当空间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及所在的地域特定条件发生联系时,也就获得了某种文脉意义,空间也就成为“场所”。
代表作: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诺伊曼《可防卫的空间》、培根《城市设计》(4)日本“新陈代谢”学派:认为从宇宙到生命,都有新陈代谢过程,人们的任务是促进这种新陈代谢的实现,发表了“新陈代谢(Metabolism)1960宣言”。
他们各自的创作理论虽然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把现代文明和作为这种文明集约化场所的城市,看成是新陈代谢的哲学范畴。
代表人物:丹下健三、桢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5)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的综合规划思想城市研究的综合观: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强调要用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要重视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要把城市的规划与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来。
区域协同的综合观: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指出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和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集聚区的概念。
勤奋务实的实践观:提出了“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路线,制定了“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
深切的人文关怀观:认为应该以人文地理学来为规划思想提供丰厚的基础,主张规划要在经济上和社会上促进各系统的协调统一。
代表作:《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进化中的城市》(6)社区邻里思想与居住区规划: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Clarence Arthur Perry)提出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概念并出版《邻里单位》一书。
佩里所提出的邻里单位的核心思想是,以一所小学所服务的范围形成组织居住社区单元的基本单位,其中设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道路系统、绿化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生活不受机动车交通的影响。
三、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1、人本主义强调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建筑景观。
2、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斯模式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美。
3、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以数的和谐为基础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性主义与以人体美为依据为依据的希腊人文主义统一起来,强调建筑物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城市防御和方便使用的需要,由此提出了“理想城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