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卷二(带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卷二(带答案)
44.百日维新后,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除了()。
A.奖励新著
B.奖励创办报刊
C.京师大学堂
D.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我的答案:C正确答案:C得:1.00分
45.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洋务派的论战
11.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A得:1.00分
12.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我的答案:B正确答案:B得:1.00分
A.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C.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D.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E.一场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运动
我的答案:BCD正确答案:BCD得:2.00分
5.《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有()。
A.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B.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C得:0.00分
37.下列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梁启超
D.蔡元培
我的答案:C正确答案:C得:1.00分
38.在甲午战争后,通过翻译《天演论》为戊戌维新运动提供理论根据的是()。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2)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2)

中国近代史高考复习专题训练(二)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选择题(共117题)1.(2012年江苏卷)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A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 .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C .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 .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2.(2012年上海卷)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武汉会战3.(2012年浙江卷)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B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C .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D .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4.(2012年海南卷)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A .生产关系的变革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 .金融资本的发展5.(2012年海南卷)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A .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 .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C .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6.(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2次作业材料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2次作业材料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阶段测试试题(第三、四专题)专题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选自《列宁选集》材料2: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当时国内的客观形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遍布全国各地的群众反清斗争。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对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做一些变革,实施所谓“新政”、“预备立宪”。

“新政”的施行,使大量捐税增加。

当时,“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菜蔬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

各级官吏乘机从中勒索中饱,广大民众难以为生,民怨沸腾。

人民群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于是纷纷起而反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抗捐抗税、抢米风潮、会党与农民起义等各种类型的反清斗争,遍布全国城乡,连绵不断。

据统计,从1902 年到1911 年,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 300 余起。

日趋尖锐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其陷于困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

二、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日益将主张改良的立宪派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1905 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面对革命风暴的来临,1906 年清政府迫不得已宣布“预备立宪”,但预备期为9年,立宪派以为他们所主张的君主立宪将要实现,于1910 年发动了三次颇具规模的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尽快转入君主立宪的轨道。

然而,清政府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立宪派的要求,到立宪派准备第四次请愿时,清政府即命令禁止请愿活动,明白宣布,各省如果再有“聚众滋闹情事”,该省督抚立即“严拿查办”。

四川省2021年中考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2)

四川省2021年中考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2)

2021年四川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阶段检测卷(二) 中国近代史(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C C D A B D B B A B C D B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0·黔西南州)联合国“国际禁毒日”的确定与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

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领导人分别是 ( A) A.1839年,林则徐 B.1841年,关天培C.1842年,陈化成 D.1851年,洪秀全2.(2020·北京)如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前期的有识之士的探索历程,①处应填 ( A)主要内容代表言论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政治制度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思想文化科学与人权并重A.军事技术 B.文学艺术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3.(2020·鄂州)如表显示的是列强在中国办厂数目的变化。

导致列强办厂数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时间1898年1900年列强办厂数目(个) 800 1231A.开辟五口通商B.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4.(2020·镇江)如图是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C)A.有田同耕 B.自强求富C.维新变法 D.三民主义5.(2020·常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

这一变化发生在(D)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6.(2020·湘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A)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7.(2020·德州)某班开展“看口号猜历史事件”的竞猜活动。

检测02-03 【中国近代史】-2020年4月九年级历史开学大串讲(部编人教版)

检测02-03  【中国近代史】-2020年4月九年级历史开学大串讲(部编人教版)

2020年4月九年级下册历史开学大串讲(部编人教版)检测02-03 【中国近代史】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 年到中国起, 是他们积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如图是1843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

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A.割地赔款B.五口通商C.协定关税D.公使进京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与如图线路图相关的史实是A.关天培虎门炮台殉职B.“万园之园”惨遭浩劫C.太平军挥师北伐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

4.“这次叛乱的唯一良好后果,就是上帝借助它作为一种动力,打破一个伟大民族的死气沉沉的气氛,使他们觉醒,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新国家。

1894年、1895年、1898年、1900年、1901年和1904年到1905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次叛乱”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5.创立于1854年的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逐步明确征税范围、完善征税手段、强化追欠制度、细化征税标准、取得各国驻沪领事的同意支持,到1869年终于建立起成熟的税权制度。

此事说明A.中国近代化在缓慢前进B.各国全力支持清政府改革C.洋务运动取得重大成果D.百日维新推动法治化进程6.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A.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B.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中国走上了富强民主的道路D.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7.右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二)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二)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二)一、选择题。

(共25小题,每题2分)1.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单选题] * 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B.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彭德怀: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正确答案)2.“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单选题]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正确答案)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

陈独秀为了“战胜恶社会”,希望青年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单选题] *A.自强求富B.爱国救亡C.民主科学(正确答案)D.实业救国4.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

这表明() [单选题] *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正确答案)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5.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单选题] *A.戊戌变法(正确答案)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6.下图是近代某次侵华战争示意图。

侵略军的暴行是()[单选题] *A.拆毁大沽炮台B.割台湾、澎湖列岛C.洗劫焚烧圆明园(正确答案)D.开放通商口岸7.爱国将领张学良在自己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这样做”。

2023国开《中国近代史专题》形考任务二

2023国开《中国近代史专题》形考任务二

.揭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会议是.单选题 (4 分).. A.中共十一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2..针对1977年至1978年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单选题 (4 分).. A.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调整、改革、充实、提高.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单选题 (4 分).. A.1971年10月.. B.1972年2月.. C.1973年1月.. D.1979年1月..4..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是.单选题 (4 分).. A.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5..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单选题 (4 分)..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不断趋于成熟。

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其中第二步要达到的目标是.单选题 (4 分).. 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020年,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7..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单选题 (4 分)..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8..中共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提出了.单选题 (4 分)..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近代史(二)

中国近代史(二)




2、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 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 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 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 地。 主要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晋绥根 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中心和大后方是 陕甘3、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原因:一年多的战争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 力量,侵华日军再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 敌后战场的迅速发展,日军在沦陷区 的统治无法巩固。 抗日力量相对弱小,无力发动战略反 攻。 结果: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战争 进入相持阶段。
第五讲 抗日战争 (1937.7.7——1945.9.2)



阶段特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 战。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方针政策。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一、“七七事变”和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 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近代以来最严重的 民族危机,全民族抗战开始。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通电全国,呼 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 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 我们的出路!”
井冈山会师
临时中央政府礼堂
三、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1、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 1930年——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 行了五次围剿,红军在反围剿中不断壮大。由 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0月——1934年10月)失利,红军被 迫长征。 王明“左”倾错误就是照搬苏联经验,在 反围剿中采用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 守主义。几乎给中国革命带来灭顶之灾。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 吴起镇会师。 1936年十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 宁会师,长征结束。 意义: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 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 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检测(二)中国近代史
(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近代史上中国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A项。

2.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即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选C项。

3.下图为《近代中国史纲》某章的目录,该章的主题应为()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革命军的兴起、袁世凯的机会、妥协中诞生的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章的主题应为辛亥革命。

C项符合题意。

4.“国民若是有救国的决心,要先把私通日本的卖国贼政府推翻,然后可以废除密约,争回山东,除了这个法子,是万万不行的。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秋收起义
“可以废除密约,争回山东,除了这个法子,是万万不行的”可知反映的是五四运动。

1919年4月末,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战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这引发了五四运动。

故选C项。

5.“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

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中共一大的召开。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遂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故选A项。

6.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对应的内容或意义搭配正确的是()
A.秋收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八七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C.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D.井冈山会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故B项错误;井冈山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故D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C项搭配正确。

7.“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抗战通电的发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A.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发动百团大战
,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故选C项。

8.1942年1月,美国《先驱论坛报》报道:“湘北之大捷,其重要性最低限度可媲美英军在阿比西尼亚之胜利”。

文中的军事胜利是指()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5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赢得会战的胜利,这一胜利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反法西斯联盟的斗志,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故选D项。

9.1949年初,经过三大战役,包括144个整师正规军在内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歼灭和改编,人民解放军控制了大片国土,国民党政权已濒临崩溃。

三大战役指的是()
①台儿庄战役②渡江战役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平津战役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故选D项。

10.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史料。

据此判断。

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A.民主政治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故选C项。

二、材料题(第11题14分,第12题16分,共3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1895年春,1 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4分) 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

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
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4分)
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2)变化:从学习西方模式到学习苏俄模式。

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

(3)救亡图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四年抗战”完整包括了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阶段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是以局部抗战为起点,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回顾历史,抗日战争由局部逐渐演变为全国抗战,是一个连贯、发展的历史过程。

具体来说,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基础和起点,全国抗战是局部抗战的延续和扩展,二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民族抗日战争的完整历史框架,前后连贯,不可分割。

——摘编自冯俊新《尊重历史面向未来
——为“抗战历史”正名》
材料二抗战中中国战场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节选)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卷) 材料三从欧洲战场的军事作战来看,中国多年的艰苦抗战,不仅消耗日军实力,还把日军牵制在中国战场上,阻滞了日本与欧洲战场德意法西斯的联结,从而延缓了整个法西斯集团扩大战争的步伐。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不断催促日本出兵西伯利亚,目的是配合德军合力夹击苏联,使苏联处于东西两面作战的危险境地。

斯大林对苏联的处境十分清楚,要求中共要拖住日本,中共根据当时的形势,制订了战略配合苏军作战的原则。

这一时期,经过几次会战,日军损失惨重,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日本对帮助德国出兵苏联无能为力,对此状况日本政府很明白,不得已改变其计划,决定“暂不介入德苏战争”,而“继续努力解决中国事变”。

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减缓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压力,对苏
军最后的战略反攻,直至苏军出境作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戴燕《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四年抗战”开始于什么时间。

(2分)历程分几个阶段?(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中“中国战场”的主要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最黑暗的邪恶力量”是什么。

(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4分)
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

由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组成
(2)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的兵力,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

(3)德意日法西斯。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