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化学”绪论课的教学设计.doc
材料化学与物理课程设计

材料化学与物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材料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2. 学生能描述不同种类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与性能特点;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材料化学与物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现象。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实验方法对材料进行性质测试的能力,并能正确分析实验数据;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材料制备和改性方案;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整理等方法,对材料化学与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材料化学与物理,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2. 学生能够关注材料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材料科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沟通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学科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引言:材料科学概述,介绍材料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质:晶体学基础、晶体缺陷、材料的电学、磁学、光学性质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至第四章3. 常见材料类型: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至第八章4. 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测试方法,以及实验数据分析。
教材章节:第九章5. 材料制备与改性:化学合成、物理制备、表面改性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教材章节:第十章、第十一章6. 材料化学与物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如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等。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设计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设计
一、选题背景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的
基本规律,为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供理论支持。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熟悉无机材料的物理化学基本原理,掌握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思路。
二、实验方案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
•学习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基本原理,了解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无机材料的制备方法
•熟悉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如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思路
2. 实验内容
实验一:合成氢氧化铝纳米粉体
实验原理
氢氧化铝是一种常用的无机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增稠剂、防腐剂等领域。
本实验主要介绍利用氨解法制备氢氧化铝纳米粉体的方法。
实验步骤
1.取一定量的铝粉置于三角瓶中;
2.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20min;
1。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一、引言教案内容:1.1 物理化学的定义1.2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1.3 物理化学的应用领域1.4 教案目标与要求教案章节:二、基本概念教案内容:2.1 物质的量2.2 状态量与状态方程2.3 热力学第一定律2.4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章节:三、化学平衡教案内容:3.1 平衡态的定义3.2 平衡常数3.3 化学反应速率3.4 化学平衡的计算与调控教案章节:四、化学动力学教案内容:4.1 反应速率定律4.2 反应机理与步骤4.3 活化能与活化理论4.4 化学动力学的应用教案章节:五、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内容:5.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5.2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5.3 晶体结构与性质5.4 教案目标与要求教案章节:六、相平衡教案内容:6.1 相与相律6.2 单相系统的相平衡6.3 多相系统的相平衡6.4 相平衡的应用与实例教案章节:七、电解质溶液教案内容:7.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7.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7.3 离子强度与离子积7.4 电解质溶液的相平衡与性质教案章节:八、胶体与界面化学教案内容:8.1 胶体的定义与性质8.2 胶体的稳定与聚沉8.3 界面活性剂与界面现象8.4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教案章节:九、化学热力学教案内容:9.1 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9.2 化学势与化学反应的方向性9.3 热力学与化学平衡的关系9.4 化学热力学的应用教案章节:十、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教案内容:10.1 核磁共振(NMR)10.2 质谱(MS)10.3 红外光谱(IR)与拉曼光谱10.4 X射线晶体学与电子显微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是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解物质的量的本质、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对于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二、状态量与状态方程:状态方程是热力学的基础,理解并能运用状态方程描述系统的状态变化是学习热力学的重要环节。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的基础,掌握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化学反应过程非常重要。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1.2 课时安排:本章共5课时1.3 教学目标:1.3.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1.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2.1 引言: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2 第一节基本概念:物质的量、状态、相等、平衡等概念的解释。
2.3 第二节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4 第三节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化学动力学等基本概念。
2.5 第四节溶液:溶液的性质、浓度、稀释、渗透压等概念。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3.3 互动教学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化学的重要性。
4.2 讲解基本概念:清晰地讲解本节课的重点概念。
4.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物理化学的应用价值。
4.4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本节课: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5.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 选择一道实际问题,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5.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6.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6.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7.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7.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7.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八、拓展阅读8.1 推荐学生阅读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物理化学教材、论文或科普文章。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2. 1热力学概论热力学的基本内容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
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
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研究方法: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
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
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
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
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
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
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教案:物理化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物理化学中的第一章节,主要内容有: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压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
4.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了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5.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压力的作用效果,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温度计、压力计、体积计、物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中温度的变化,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等。
2. 概念讲解:讲解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压力计、体积计等教具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物质的质量、体积等信息,计算物质的量。
5. 定律讲解: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温度:定义、计量单位、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 压力:定义、计量单位、作用效果。
3. 体积:定义、计量单位。
4. 物质的量:定义、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5.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物质的量已知某种物质的质量为50克,密度为1.0克/立方厘米,求该物质的体积。
答案:该物质的体积为50立方厘米。
2. 题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为20克,物质量为30克,求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
初中九年级化学绪论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绪论教案课题:化学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1.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2.化学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课件、教学实验器材;2.学生实验材料;3.教师备课内容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化学绪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二、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10分钟)1.化学的定义;2.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2.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及时整理实验数据。
四、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与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2.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3.布置课后作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重点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2.要求学生总结本课程所学内容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原理展开,通过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绪论

物理化学课程的任务
• 传授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
• 给予方法:一般的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方 法;认识论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及物理 化学自己特有的理论方法(热力学方法、量子 力学方法、统计热力学方法)。
• 要求掌握热力学方法,了解量子力学方法和 统计热力学方法。
• 方法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9/11/14
化学与化工学院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当前的前沿领域:
• 分子动态学 • 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 • 非平衡非线性化学 • 分子设计与分子工程学
2019/11/14
化学与化工学院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物理现象
化学现象
物理化学
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 研究化学变化的本质与规律
2019/11/14
化学与化工学院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 物理化学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 和科学实验中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揭示 化学变化的本质,更好地驾驭化学,使之为 生产实际服务。
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物理学中的方法。
2019/11/14
化学与化工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物理化学”绪论课的教学设计材料物理化学绪论课的教学设计摘要:在材料物理化学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采用启发式教学,围绕什么是材料物理化学、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本课程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好该课程等进行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材料物理化学;绪论课;教学设计作者简介:胡宗智(1966-),男,湖北咸宁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赵君(1980-),男,山东泰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
(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 2012 )01-0058-02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在材料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培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合成与制备、功能材料、腐蚀与防护等课程的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物理化学卷中指出:实践表明,凡是具有较好物理化学素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后劲足。
由于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他们容易触类旁通、自学深造,能较快适应工作的变动,开新的研究阵地,从而有可能站在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
[1]绪论是全书的灵魂。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
材料物理化学是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学位课程,通过调研国内外材料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及培养方向,将原针对材料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更名为材料物理化学,并选用由邵光杰主编的适合材料类专业的物理化学作为教材。
该课程是材料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但是该课程概念多、抽象、内容庞杂、公式多且应用条件严格,加上课程改革,理论课时数减少,学生在学习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学、难记、不易理解和掌握。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绪论课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讲好材料物理化学绪论课谈几点心得。
一、开门见山,明确课程研究对象、特点及地位教学之初,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材料物理化学?许多初次接触该课程的学生并不清楚,在绪论课中教师要开门见山介绍材料物理化学的概念,它的英文是materials physical chemistry ,而非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 使学生对材料物理化学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不是物理加化学,而是化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二级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几个简单的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紧密联系的实例,如炭燃烧发生化学反应同时伴随着放出热量等物理现象;光照使照相底片感光等。
并利用动画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突出课程的地位。
课程导入的环节,从简单通俗易懂的例子出发,讲述课程的研究对象,最后总结指出材料物理化学是一门由经验科学发展为理论体系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性强、抽象等特点。
开门见山的讲授方法使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有了深刻印象。
二、介绍学科发展史及最新前沿成果,捕捉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介绍物理化学发展史及前沿成果,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使学生感觉到材料物理化学是有血有肉的有机体,而不是只有生僻公式的怪物,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利。
在绪论课中向学生讲述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自1901年至今的150多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中,60%以上是物理化学家或者是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而国内自从唐敖庆院士奠定了中国理论化学的基石以来,学生们熟悉的著名科学家卢嘉锡、唐有祺、田昭武、李远哲等都是物理化学家,理论化学界的院士已有十多位。
[2]这些实例和数字都是激发学生学好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有力手段。
当代科学技术如飞秒激光技术、纳米材料、单分子膜、LB膜、自组装膜、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的研究都与物理化学息息相关。
其中,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开展了在杷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
实践表明,在绪论课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学科发展史和前沿发展动态,不但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探索、创新的学术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强调学好课程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及必须学好课程的压力,会大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及自觉性。
材料物理化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无论从本科学习的现阶段、还是毕业与就业的需要来看,都有必要用心学好。
首先,它是毕业及就业之需。
学校规定作为学位课平均成绩不得低于70分,如果成绩不理想,直接影响到能否拿到学位及能否顺利毕业,进而影响到就业。
其次,是考研深造之需。
国内很多材料类专业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明确将该课程列为必考或选考课程。
最后,学好该课程,也是将来工作之需。
将来有部分学生将从事新材料的研发或热处理工艺等方面的工作,将会用到许多材料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如相图、表面处理等。
通过从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促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树立学好该课程的决心。
四、精心设疑,导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材料物理化学绪论课教学中,教师平时多积累一些本课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的事例,通过精心设疑、诱发学生积极思考,顺利导入课程教学内容。
比如:(1 )在一个封闭房间里打开电冰箱的门,让冰箱工作足够长的时间,房子会变的凉爽吗?(2 )石墨和金刚石同为碳的同素异构体,为何不用廉价易得的石墨大量制备珍贵又昂贵的金刚石?(3)为什么在下雪的路面上撒下食盐易于清除积雪?(4 )防雨衣、防水材料的制作原理是什么?它们为何有防水的性能?(5) 化学镀层以其优异的性能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许多领域,化学镀液的稳定性对镀层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化学镀工业中如何利用活化能的大小判断镀液稳定性?[3](6) 冶金过程中,炼铁渣及炼钢渣选择什么样的组成可以有较低的熔点,以节约能源、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4](7) 插在深水中的铁管,上部和下部哪个部位生锈最严重?合理设疑,并提示学生这些问题分别对应教材中的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三章溶液、第四章表面现象、第五章化学动力学基础、第六章相平衡、第七章电化学基础等章节,这七章就是这门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些问题将在后续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得到解答,给学生留下悬念。
运用实际事例设疑,不但使学生感到材料物理化学的问题无处不在,不会感到它太抽象,而且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这种引导,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便于抓住重点,解决本课程学什么内容的问题。
五、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学习,消除学生畏难思想,树立学好课程的信心材料物理化学公式多、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较大的一门课程。
学生对其畏惧感如不能及时消除,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无所获,严重地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思想,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很有必要。
1. 讲述往届学生的成功事例,树立信心针对我校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考研率较高的情况,列举往届本专业的学生本课程以高分考入国内知名高校及研究院所的成功例子, 说明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并不难学,关键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 介绍具体学习方法与要求,提高学习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 )抓住理论学习四个环节:预习、听讲、复习、总结。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不懂的问题在上课时给予特别的关注,课后要及时有效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并按照自己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找出规律。
为避免学生走弯路,提醒学生在课程的理论学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学习方法:1 )注意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反复体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2) 抓住重点,掌握公式的应用条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3) 做好课后练习,学会解题方法。
很多东西只有通过解题才能学到,不会解题,就不可能掌握课程知识点。
4) 合理利用参考书。
目前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比比皆是,参差不齐。
好的参考资料,能启迪人的智慧,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在绪论课中务必向学生推荐课程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2 )重视实验课。
材料物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应用。
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作好实验报告,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如二元金属相图的绘制及分析实验,可加深对步冷曲线、相图等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3)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升对课程知识点的升华掌握。
用图片介绍本论文联盟学院几个与材料物理化学有关的课题组及其研究成果,如锂电池课题组、纳米材料及光催化课题组、表面技术课题组、太阳能电池课题组等。
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通过介绍以上方法,坚定学生的信心,激发学好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激情,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明白该怎样学。
六、结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对材料物理化学绪论课的精心设计,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确了学好该课程的重大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树立了学生学好该课程的信心,为课程的深入学习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