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常见题型____归类示例
高考历史题型分类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题型分类归纳总结一、选择题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学生需要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是最基本的选择题类型,要求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通常涉及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永队中济北前队总分司虞允文所起兵事被称为()。
A.玄武军起义B.黄巢起义C.安禄山起义D.黄袍加身2. 判断选择题判断选择题是指给出一个陈述,要求判断其真实性,选择正确的选项。
通常涉及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发生在()。
A.1905年B.1911年C.1919年D.1937年二、解答题解答题要求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解答,展示出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其答题形式多样,可以是问答题、填空题、论述题等。
1. 问答题问答题是考生需要对出题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简洁明了的回答。
通常涉及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回答问题:列宁在哪一次革命胜利后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
”这一术语?回答:1917年十月革命。
2. 填空题填空题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填写正确的答案,通常涉及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马可波罗游记》是由意大利旅行家()所撰写的。
3. 论述题论述题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常涉及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论述题: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论述:...三、分析题分析题要求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分析题通常涉及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某历史事件描述材料2:某历史人物言论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四、综合题综合题是对多个历史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的题目。
23年山东历史高考题

23年山东历史高考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古代史部分1.论述秦朝的统一战争及其影响。
2.解释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分析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4.讨论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
5.考察唐朝的疆域扩张及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1.评析清朝末期的变法运动和维新运动。
2.探讨辛亥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3.解读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意义与独特价值。
4.剖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
5.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
1.评述中国改革开放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考察香港回归对中国现代史的意义。
3.解释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探讨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5.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道路。
通过复习历年历史高考题,考生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理清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备战历史高考。
希望考生们能够认真对待历史学科,扎实备考,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祝愿大家在23年山东历史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第二篇示例:23年山东历史高考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涵盖了历史的各个领域,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能力。
下面就来逐一解析这些高考题,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
第一道题目是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考察,要求考生分析“封建政府与君主封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一命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需要考生深入理解封建政府与君主封制的内涵,掌握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第二道题目是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道选择题,要求考生判断“辛亥革命推翻的政府体制是哪种政权”。
这个问题考察了考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和影响的理解程度,考生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历史进程,把握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深远影响。
第三道题目是一道论述题,要求考生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展开论述。
这个问题要求考生全面了解二战后世界的格局变化,掌握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结合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分类例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分类例析1.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史料主旨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
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
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
[解题技巧]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其具体做法如下:(1)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
(3)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课本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所学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的题目。
这类题目具有情境新、结论新的特点。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型题与文字史料型选择题相似,但又有极大的不同。
文字史料型选择题多是紧扣史料的主旨信息,理解史料蕴含的观点或者历史结论,而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是理解题干材料,判断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或结论,材料只是试题的依托。
一般运用读、联、析三步法解答。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两大类型(含例题)

⾼考历史选择题的两⼤类型(含例题) 已经进⼊紧张备考冲刺阶段,掌握⼀些考试技巧,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是YJBYS⼩编为⼤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历史选择题的两⼤类型(含例题),欢迎参考学习,希望对⼤家备考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培训⽹! 组合型选择题 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度有两种,⼀是将同⼀历史时期或同⼀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但分析得深,⾓度多,考查学⽣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
⼆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较能⼒。
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类的事件或现象按⼀定的关系进⾏组合。
此类选择题的结构⼀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根据题⼲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排序。
此类题考查的容量⼤,信息范围⼴,能多⾓度、多层次考查学⽣的综合能⼒。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定的分析能⼒和史学理论⽔平。
解答此类题的⽅法主要是筛选法,⽽筛选法⼜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否定筛选法⼜称排除法,即确定⼀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 【例1】通过农民战争建⽴的新王朝是 ①西汉②西晋③隋朝④唐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题思路】西汉和唐朝分别是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建⽴起来的,⽽西晋政权是司马⽒取代魏政权建⽴的,隋朝是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的。
【答案】D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较能⼒,试题难度不⼤。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指导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原因。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因果关系的设问形式,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某一事件的发生?或者为什么某一现象会出现?四.解题方法1.准确理解题干,明确考察的是哪种原因。
2.对历史事件、现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
3.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最可能的原因,并进行论证和解释。
比较对比型一.什么是比较对比型试题?比较对比型试题是要求对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得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
二.比较对比型试题的分类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事件对比、人物对比和文化对比三种。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对比、分析、评价的设问形式,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
三.解题方法1.准确理解题干,明确比较的对象和要求。
2.对比两个或多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和归纳。
3.从中找出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进行评价和总结。
综合型一.什么是综合型试题?综合型试题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材料,对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展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型试题的分类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材料分析、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等。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综合、分析、评价的设问形式,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阐明其历史意义等。
三.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材料,理解题目要求和考点。
2.分析材料,找出历史事件、人物的特点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3.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对材料进行补充和印证,展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3)根本原因:是影响全局、具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主要原因的基础和根源。
改写:原因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内因和外因,包括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及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梳理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梳理——以2013年高考为例●广东/刘国伟选择题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等特点,是当前高考不可或缺的重要题型。
在高考历史中,选择题的分值比重占到全卷总分近半。
从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选择题解答的准确性,决定了整份试卷的总成绩,选择题的位置一般处在试卷的前半部分,选择题解答是否顺利且时间耗费多寡,直接影响了考生解答后续题目情绪与考试总体时间分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题的成败直接关系历史考试的成败。
可见,提高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对提高整个试卷的考试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考历史来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除了平时多练以外,还必须分析、把握其题型的特点,研究其内在规律,做到胸有成竹。
虽然选择题数量较多且考查非常灵活,但选择题有其特点和规律可循。
下面笔者结合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对历史高考选择题的题型进行总结归类,并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梳理,基本囊括了选择题的所有类型,希望能对学生2011年备考有益。
1.表述型表述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容易设计且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按照题中提供的选项选出应该肯定的一项。
此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识能力。
按照题干的表述类型可分为三种。
(1)表现型关键词有“表现在”,“体现”;(2)评价型关键词有“表明”、反映了;(3)概念型关键词有“标志是”“内容是”“性(本)质是”“特点有”。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法,即辨析比较选项的词语含义与句意,辨析其与题意的合适程度。
例1.1:(2010江苏1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解析】:本题所给材料完整。
高中历史七大题型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七大题型答题模板客观题(选择题)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通常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类型。
在答题时,学生应该先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所问,然后再从选项中寻找符合题意的答案。
对于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学生可以通过口诀、图表等方式进行记忆。
主观题(非选择题)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通常包括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论述题等类型。
在答题时,学生应该先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和问题,理解题目要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在回答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并尽可能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开放题开放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通常包括小论文、论述题等类型。
在答题时,学生应该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在回答时要注意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同时要注意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填图题填图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地图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通常包括历史地图填充图和历史地理填图等类型。
在答题时,学生应该先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地图和填图要求,明确填图范围和标准,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填写。
在填写时要注意准确无误、规范整洁。
连线题连线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联和理解能力,通常包括时间轴连线题、事件关联题等类型。
在答题时,学生应该先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将相关事件进行连线。
在连线时要注意事件的准确性、逻辑的严谨性。
排序题排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通常包括时间排序题、事件排序题等类型。
在答题时,学生应该先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将相关事件进行排序。
在排序时要注意时间的准确性、逻辑的严谨性。
列举题列举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通常包括列举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类型。
在答题时,学生应该先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列举。
高考历史题型分布

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布一、题型设置新高考历史选考试卷题型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即“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暂未有消息出现新题型(填空、绘图等)。
(1)选择题从目前已确定的消息来看,新高考历史选考选择题共设置15道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设置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即全部为单选题。
(2)非选择题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新高考历史的非选择题依然以材料分析题为主,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每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在10-12分左右,一般会有两道题是论述题(史论结合)。
非选择题的总分为55分。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构成整套试卷,共100分!二、考察内容新高考历史选考在2021年仍然考察新人教版三本必修内容,必修一、二、三均有所涉及。
选修方面,改革、20世纪的战争和人物评价是考察重点,一般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请各位考生注意!三、复习备考(1)新高考背景下,历史选考难度势必提升,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较高。
在当前9月,第一轮复习工作刚刚全面展开之时,要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总结。
具体而言,在高三第一学期要主抓选择题的练习,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
具体目标如下:选择题准确率选择题正确数对应高考水平预计历史总分93%以上 14~15道 985高校85~90分86%~93% 13道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0~84分80%~86% 12道弱211或强普通一本 76~79分73%~80% 11道普通一本或强二本 70~75分66%~73% 10道普通二本或三本 66~69分66%以下 10道以下三本或大专院校 65分以下(本表主要参考湖南省的情况,其余各省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仅供参考)(2)非选择题新高考背景下,非选择题难度因各省自主命题,难度各异。
一般江苏、湖南、湖北等省难度较大,辽宁等省难度较小。
非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是一轮复习后期及二轮复习的重点,在当前9月只需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就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2011年5月(一)文字型材料解析理解文字1、概括归纳(1)注意提示性文字(注解、出处及材料的开头和末尾)(2)抓住关键句、词、字。
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
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
(3)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4)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5)尽量不要照抄原文例1、阅读下列材料:(2003年高考文综)(陈启源)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源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源)亦绝不为动,共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
然以事招众忌,乃攻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
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
今(1900年)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南海县志》卷21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2、评价、影响、作用: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积极和消极)3、观点论证题型:第一种:无需判断,直接用史实论证(如:有人说…你对此观点是如何理解的?)第二种:先判断观点(正确、错误或片面),然后用史实论证第三种:开放性试题: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论证。
第四种:陈述观点题。
综合所列观点,找出合理之处,陈述自己的观点。
例2、2005年是甲午战败110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1)1995年4月,台湾《马关条约》百年百人访日团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上举行纪念会,认为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
结合所学知识,批驳上述观点。
(12分)(2)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祝贺。
”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10分)例3、(2007年高考文综)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5分)4、认识谈认识、启示、经验教训、结论:[答法提示]:(1)结论:一般是指有规律的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举例:在近代的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例4、结合例1材料和设问1(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3分)(2)认识以及启示:①根据材料,找准主题②根据材料及设问(包括答案)组织③一般是指有规律的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经验与教训:经验往往是成功之处;教训强调的是以史为鉴,怎么办。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5.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2)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
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3)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
当时的人们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到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地定量供应。
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为改变上述状况,党和政府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哪些认识(二)数据型材料解析--数据图表(1)注意数据图表和具体事项的名称(2)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格注意横纵栏间的数据大小变化,饼状图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柱状图注意相互间数据的高低变化,曲线图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解答:(1)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2)采用动态回答,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或者什么比什么多、快等等(3)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例6、材料一、广交会创办至今从未中断。
改革开放双为广交会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86届广交会(1999年),机电产品成交量首次超过轻工工艺品,居成交第一位。
目前,全世界有2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万多采购商到会,形成了“万商云集”的盛况。
材料二、2006年第100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依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交会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7分)表3 西、中、东部地区在GDP全国所占的份额(%)(1)读表1,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2)读表2,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2分)(3)读表1—3,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2分)据此你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需注意什么问题?(2分)(三)、从材料(文字、插图、地图等)中提取信息:[答法提示]:要注意挖掘文字、插图、地图等的表层、深层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一摘自《礼记》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木夹,其无菜者不用木夹。
(木夹,筷子)摘自《礼记》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
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
(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例8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
(8分)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
(5分)[评分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一层次,要求考生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层次,要求考生在第一层次信息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出信息间的某种联系。
例题9(31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语》曰:“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4分)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分)材料四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
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
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分)例题10. (32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6分)材料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
《隋书-百官志》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科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食货志》(2)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材料二图7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签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图8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7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2分)图8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4分)(4)历史发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会转型?(2分)特别提示:组织答案注意事项总体要求: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1、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
2、问什么答什么。
3、注意分值。
4、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5、注意用语。
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6、注意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