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寓言四则》(二)课文详解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37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37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课文解读
节省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课文解读
2. 产生误传的关键一句是什么?为什么?
具体的 人
“吾穿井得一人”
节省
劳动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寓意)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整天在地上活动, 为什么担忧它坏呢?
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其人


那 “舍”通“释”,解除、消除 ……的样子
晓那个之人者消除疑亦虑, 非舍常然高大兴,喜。
大喜,
非常
开导的人

开导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理解课文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 不下饭,睡不着觉。
学习指导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3.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 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第一问:探询 第二问:“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 第三问:他觉得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 显得很狂妄。
蚊 子

狮 子
挑战书
尊敬的狮子大王: 我想向您讨教武艺,请于明日上午九时到动物王国
理解课文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理解课文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理解课文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 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 ,还是值得称赞的。

ppt《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ppt《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赞美有自知之明的人; 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方能百战不殆。
2.回顾寓言,试比较两则寓言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不同点: 1.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
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2.描写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 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 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 里。
爱慕虚荣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 “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自以为是
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 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 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 更尊重些。
自命不凡
4. 赫耳墨斯问价的结局又说明了什么?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
《蚊》则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 3.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是讽刺那些战胜狮子却成了蜘 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而 忽视了自己短处的人,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个算添头,白送。”
一文不值,盲目自高自大。
概括主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赫 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因对自己的雕像估价过 高而遭遇尴尬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贪慕虚荣、妄 自尊大的人。
写作特色
❶构思精巧。
这则寓言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 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尔墨斯的虚 荣心越来越强之时,他却听到了雕像者淡然的答话, 情节陡转直下便戛然而止,短小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 宕有致,耐人寻味。
3.说一说:赫尔墨斯此刻的心理是怎样的?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 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 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 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为下文他满怀信心地询问自己雕像的价钱作 铺垫,起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寓言四则》课文讲解

《寓言四则》课文讲解

《寓言四则》课文讲解寓言是一种以虚构的动物和事物为形象,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手法,用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触动心灵的文学体裁。

它常常以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教育。

在文学史上,寓言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寓言四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组寓言,下面我们将对这四则寓言进行解读和讲解。

一、《卑鄙的裁缝》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名叫裁缝的小人物,他以自己的卑劣行径蒙蔽了全村人。

故事让人深思:卑鄙的手段可以得到短暂的成功,但最终会被真相揭露并受到惩罚。

这给我们带来了对于言行正直和诚实的思考。

人们应该学会辨别正邪、善恶,选择正确的道路,避免走向卑鄙与道德堕落。

二、《怨天尤人的狼》这个寓言讲述了一只狼以各种借口抱怨天命和众生不公,却不愿意检视自己的错误。

通过这个寓言,我们可以看到狼尤人的典型心理状态:心怀不满,抱怨天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而不自我反省。

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益,教育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要一味地怪罪他人,而是应该检讨自己,积极改进,不断提升自我。

三、《贪婪之害》这个寓言讲述了一只兔子因为过于贪婪,而失去了自由。

通过讲述兔子在追求草地上的胡萝卜时被猎人捕获的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贪婪的危害性。

贪婪使人们失去了理性思考,沉迷于物质欲望的追求中,最终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

这个寓言提醒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贪婪地追求无尽的物质财富。

四、《聪明与愚蠢的牡羊》这个寓言讲述了两只羊分别面对困境时的不同选择。

一只机智的羊选择了绕过山脚下的道路,而另一只愚蠢的羊却被山脚下的悬崖所吞噬。

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警示:聪明和愚蠢的差距在于眼光和抉择。

聪明人会在困境中冷静思考,找到合适的途径解决问题,而愚蠢人则常常轻率行事,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抉择。

通过对《寓言四则》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到寓言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内涵。

这些故事启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教导我们学会选择正确的道路,正直诚实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知足常乐,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进。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原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原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原文
(一)蝉与桃树
一只蝉在一棵桃树上找到了一个舒适的窝,在每天受宠的状态下,它
对桃树以及周围的环境非常满意,于是决定一辈子都待在这里。

半个月后,可怜的蝉开始感到有点窝火,曾经的美好梦想已经开始变
得虚幻,它知道只有自己靠自己才能拥有一个空间,探索另一方天地。

于是它振翅而飞,不再回头。

(二)智慧老人与狐狸
曾经有位智慧老人,拥有一座山庄,夜间他会站在山头欣赏繁星点点,尤其是最闪亮的繁星,老人仿佛能听到它们沾沾自喜的歌声,他也开
心得像孩子一般。

这时,一只狐狸蹦了出来,问老人,“你为什么会如此开心?”老人抬
头看了狐狸一眼,微笑着对它说:“繁星之所以闪亮,全在于它们并不
在乎别人尊重它们多少,只要无论任何情况下,它们都能照耀另一边
的天空。


(三)老虎与狗
有一只老虎被困在一座深渊中,它无力地嚎叫天下,只希望有一个能
够解救它的人。

这时,一只小狗突然出现在渊边,它站在老虎面前,对它说:“别担心,你一定会有人来救你的,也许不是马上,但是别忘了,只要相信,你
最终会获得释放。

”老虎听了狗的话,眼中的绝望瞬间消失,它抬起头,
深吸一口气,决定坚持到有人来救它为止,最终被救了出去。

(四)蚂蚁与长颈鹿
有一群蚂蚁,他们正在寻找一种可以让他们看到远方景色的办法,他
们把长颈鹿当成他们的朋友,希望它可以把它们捆在自己的脖子上,
以便看清远处风景。

长颈鹿不仅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还很乐意帮助,它把蚂蚁们捆着脖子,慢慢地在旷野上行走,每次都可以让蚂蚁们看到不同的景色和景象,
蚂蚁们开心得就像站在山顶上一样,尽情欣赏风景。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ppt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ppt教学课件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1
寓 言: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 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 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 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 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 法。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智慧女神雅典娜 的诞生是最为奇 特的:传说她是 从宙斯的头脑里 长出来的。
10
赫耳墨斯为什 神
使
么来到凡间?
赫 耳


因为赫耳墨 斯想知道他在 人间受到多大 的尊重。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 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 刻的心理?
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 秋》。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 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 此,不若无闻也。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使听见 当“被”讲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谈论
代词,这件事
翻译: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
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
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这件事很快被宋国 国君听见了。
这件事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派,命令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2课寓言四则(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2课寓言四则(学生版+解析)

第22课 寓言四则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积累词语。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等有关的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点01 整理基础,梳理文脉。

【即学即练1】(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了解文体知识。

【知识点一】:1.给加点词注音赫.拉(H è) 庇.护(b ì) 较.量(ji ào ) 爱慕.(m ù)添.头(ti ān ) 蜘蛛..(zh īzh ū) 溉汲..(ɡài jí)杞(qǐ) 坠(zhuì) 躇.步(chú) 跐.蹈(cǐ) 中.伤(zh òn ɡ) 舍.然(sh ì) 2.解释词语。

①庇护: 袒护; 保护。

②虚荣: 表面上的光彩。

③较量: 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 实力的高低。

3.翻译重点词语:(1)国.人道.之:古代国都也称“国”。

道,议论。

(2)闻之于..宋君: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3)问之于.丁氏:于,介词,向、对。

(4)常一人居外:常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5)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6)崩坠:崩塌,坠落。

(7)晓:开导。

(8)只使:即使。

(9)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10)四虚:四方。

(11)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12)行止:行动和停止。

(13)舍然: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其人曰:“奈地坏何?”
地塌怎么办?奈……何, 拿……怎么办?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太阳、 月亮、星星,他们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踩踏。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塞了各方 的空虚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 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天,积气尔,亡处亡气
忧 晓: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

地,积块尔,充塞四虚
寓意: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从今天的天空变化趋势来 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1、全球逾万种动物濒临灭绝 乱砍滥伐森林是祸首
2、黄河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来越“烫”了
4、北京面临被沙淹没危险
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 陷下去。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 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 而高兴。
深入探究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示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 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 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结构梳理
杞 忧什么: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2017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解析

2017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解析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使唤,这里指一个人的劳力。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的 这里指 在 “发现”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 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 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 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 没听到的好。)
我国的寓言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 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 传下来。《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 相矛盾》
国外的寓言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 《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 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伊 索 寓 言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
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 理,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 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 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 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 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 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 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 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 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 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 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 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伊索,公元前6 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 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 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 成为《伊索寓言》, 流传于世。《伊索 寓言》故事短小精 悍,描写形象生动, 语言简洁朴素,富 有幽默的特点。
赫耳墨斯

雕像者
宙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上《寓言四则》(二)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穿井得一人》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题目为编者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一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
本文选自《列子·天瑞》,题目为编者加。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所作。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知识重点
穿井得一人
一、全文展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主题概述
本文告诉我们对任何传言都要动脑经想想是否真有其事,不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甚至上当受骗。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2.国人道之
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二)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曰(动词,听说)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到)
求闻之若此(传闻)
(三)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到)
(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

(“于”表示被动)
2.倒装句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四、鉴赏品读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做铺垫。

2.本文中的讹传是怎样造成的?
造成讹传的原因有很多:①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容易让人产生误会;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消息传播出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样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

3.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
启示: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做法:①避免盲从,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②重视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力辨真伪。

杞人忧天
一、全文展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讽刺了一个杞国人,他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寄居,于是寝食难安,实在可笑。

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担心。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古今异义
1.身亡所寄
古义:无,没有;今义:死亡。

2.天,积气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3.若屈伸呼吸
古义:你;今义:如果。

4.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三)一词多义
终日在天中行止(名词,天)
日月星宿(名词,太阳)
(四)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奈地坏何?(“奈……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五)成语积累
1.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2.废寝忘食:形容非常勤奋专心。

四、鉴赏品读
1.如何看待开导者“日月星宿,亦有所中伤”的解释?有什么作用?
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

同时,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忧”是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2.文章最后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劝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

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

如李白《梁甫吟》中的“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中也有“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全文翻译
穿井得一人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以后,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个听说这件事就去传播的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让宋国国君知道了。

宋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地)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担忧而担忧的人,于是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身体屈伸和呼吸,整天都在天空进行,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聚集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应当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什么。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于是)那个杞人消除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