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题材的连环画收藏

合集下载

伤痕美术

伤痕美术

伤痕美术彩绘人生;祈祷平安幸福知青画家李斌《油灯的记忆》伤痕美术2014-01-15 02:55:29| 分类:【艺术百科】| 标签:绘画收藏艺术人生|举报|字号订阅伤痕美术编辑/雨浓伤痕美术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

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转变,冲破了艺术政治化虚假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

“文革”结束后,有些文学、美术作品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

画家们停下了手里那支专画阶级斗争的画笔,开始发自内心地重新打量这个平凡的世界。

种种迹象标志着,一个“神”时代的结束与一个“人”时代的开始。

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意识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他们把对国家符号的崇拜转向了对于普通社会人文生态的关注。

政治、社会形态的转变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转变,艺术冲破了原有单一现实主义虚假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

知青画家刘宇廉、陈宜明、李斌1978至1979年三人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张志新》,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作品一扫建国后极左政治路线统治下的虚假艺术模式,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其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令千百万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人为之动容。

成为“伤痕美术”的发端与代表作,之后又出现了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原名《不!》)《那时我们正年轻》《在命运的列车上》;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赶火车》;程丛林的《1968 年×月×日雪》等作品。

伤痕美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铸就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段华美篇章。

代表作品《伤痕》《枫》1978年,《连环画报》邀请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一起创作《伤痕》,这是根据当年影响很大的卢新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表现“文革”中悲剧灾难的生活历史。

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小人国商城文化部、国家出版局、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评定获奖作品共110件,计:经过一段筹备工作,1981年1月上旬评奖委员会在北京开会1、绘画一等奖共5部:《白求恩在中国》绘画:许荣初、许勇、顾莲塘、王义胜正连环画《白求恩在中国》,是近年来连环画创作中一部较为突出的作品。

作者怀着对白求恩同志崇高的敬意,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热情地歌颂了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全套画有两处高潮,即第47到57幅和第87到97幅,这两段内容都是表现白求恩火线抢救伤员,忘我地为中国抗日战争服务的情节,也是歌颂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的重点篇幅《白光》绘画:贺友直。

《白光》是鲁迅先生于1922年6月所创作的,描绘了一个辫子老童生陈士成的悲惨故事。

本连环画版是贺友直先生据之为脚本而创作的。

贺友直先生毕生致力于鲁迅青睐提倡的连环画,他取水墨写意之道,把中国画引入连延的故事之中,在白光的明灭隐现之间完成对鲁迅思想的“翻译”和诠释。

画中,无论刻画人物表述环境烘染气氛战士情节都与整个主题丝丝入扣,沉郁顿挫,活画出陈士成这一个“苦恼人”的行状来,阅罢,令人唏嘘,不忍释卷。

《十五贯》绘画:王弘力本故事通过生动曲折的艺术情节,提倡实事求是地搞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很有现实教育意义。

他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形象、/u/b_f20e1964384e3cd601384f765b370002.html深刻而细腻地将人情事理倾注在这部神话作品中,使得整个画面情趣盎然。

被译成多国文字对外发行。

《白毛女》绘画:华三川原版书,华三川绘,方轶群配文,上海少年出版社64年9月一版一次印刷,印量:65.000。

《白毛女》(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绘画1等奖)从历史角度看,他的原创作品开启了现代动漫产业的序幕,但可惜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毁灭了这一美好的前景和前程。

画家华三川的艺术态度极其认真,力求尽善尽美,他独具匠心的连环画作品精彩无比,魅力永恒。

连环画凝聚的红色记忆

连环画凝聚的红色记忆

时事 | 连环画凝聚的红色记忆□于锋 王慧事。

海娃在接受了为八路军送鸡毛信的任务后,用羊群作掩护,不慌不忙赶着羊去送信。

途中,他遇到了大队日伪军,海娃临危不惧,将信绑在羊尾巴下,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协助我军打了一个大胜仗。

连环画中的海娃,是抗战时期无数小英雄的代表,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一代儿童的集体偶像。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连环画家们用高超的绘画技法将一桩桩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艺术诠释,向读者们讲述激荡人心的党史记忆。

《地球的红飘带》讲述红军长征的全过程;《平原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地道战》等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场;《保卫延安》《淮海大战》《渡江侦察记》等展现了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穷棒子扭转乾坤》《山乡巨变》《上海的早晨》等则反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年代,连环画扮演着“纸上电影”“纸上电视剧”的角色,通过一幕幕画面,讲述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每本小人书里都流淌着一段“光阴的故事”,能唤起几代人的童年记忆,特别是其中的红色经典连环画,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浓缩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党史的特殊窗口。

几代人的“红色记忆”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连环画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对出版界领导同志说,连环画不仅孩子看,大人也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看,你们要办一个出版连环画的出版社,专门出版健康有益的连环画,以挤掉那些宣扬封建迷信等有害的旧东西。

人民美术出版社因此应运而生,我国连环画创作和出版的一段黄金时期也由此开启。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诞生的大量连环画经典之作中,革命题材作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给几代中国人心中早早埋下了红色种子。

《闪闪的红星》《鸡毛信》《英雄小八路》《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经典连环画,教会了无数的孩子以革命小英雄为榜样,从小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

知青上山下乡题材油画作品

知青上山下乡题材油画作品

知青上山下乡题材油画作品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随即开展了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几乎全部前往农村。

总共有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其实,在1967年的12月份,北京知识青年约30人,首批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牧区,插队落户当牧民。

锡林郭勒军分区司令员、锡林郭勒盟革命委员会主任高万宝扎布同志,带领党政军干部群众在积雪中迎接了这批知识青年,开创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河。

十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国计有1600万知识青年,奔赴祖国的农村、牧区、海岛和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于是有了“老三届”“知青”“兵团战士”“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些特殊年代具有特殊含义的、随着岁月渐渐淡去的名词和口号。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她)们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一个时代的召唤,把汗水和热血洒在了共和国贫瘠的大地上。

这段历史不应该泯灭,这是一个时代的痕迹,这是共和国热血儿女的足迹,这是个人命运与祖国的联系……十年艰苦的岁月,这些共和国的热血儿女以不同的形式、以不同的理解,铸造了共和国曾经的灵魂。

他(她)们不应该被忘记!荏苒的时光,这一代人已经老去。

时代的风、岁月的雨,沉淀在人们的心底,沉淀在共和国的史册里。

让我们满怀深情向在那个年代创造了不凡业绩殉难的、在苦难中逝去的、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牺牲的知识青年和兵团战士志哀。

让我们满怀深情向走过那个时代,仍然服务在共和国各个岗位上或已经颐养天年的曾经知识青年和兵团战士致敬。

下面所选的油画,有的创作于当时的时代,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有的创作于全民思考期,所反映的知识青年的生活色彩沉重、情感忧郁、憧憬惘然。

无论如何,这些油画还是反映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我国油画艺术的一些特点,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还是值得收藏以备查考的。

连环画收藏-新美术出版社历史

连环画收藏-新美术出版社历史

连环画收藏(我爱小人书)新美术出版社历史往往一册精品连环画,不仅出版社一版再版,印次也相当可观。

尤其是50年代沪美版的一批连环画作品,经历了私人书局、新美术、上美等出版社不断变更、重组的过程,亦见证了那一段连环画创作兴盛辉煌的历史。

如连友们比较熟悉的新美术、美读、新艺术、上美等出版社的运作年代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

经多方考证、总结,概况如下:新美术出版社:1952年9/10月-1956年3/4月;专门从事连环画创作,其出版作品绝大多数为60开本。

美术读物出版社:1954年9月-1955年11月;新美术的“子公司”,与前者使用同一书号。

新艺术出版社:1954年底-1956年9月;56年2月之前的作品大多以50开本、56开本以及彩色连环画为主;之后成为“新美术”最终并入“上海人美社”的过度性产物。

上海人美社连创室:1956年8/9月前与上述出版社并存,出版的连环画作品以50开本最多,另外还有除60开本以外的各开本、各类型连环画。

1956年9月后成为上海唯一的专业连环画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曾于1958年出版的了一册《图书总目(52年--58年)》,它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各类连环画的出版情况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及权威的依据。

其中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一部分书目后面的2种符号“V”和“*”,经过不断的排解、求证,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图书总目》中共有数千册作品,尾部加“V”号的较多,表示此作品系“新美术”出版,上美社没有再版。

如《赵百万》、《我们这里已是早晨》、《风云初记》、《风雪东线》、《水泊梁山》(6册/套)等等;“*”号则表示由于质量(包括脚本、绘画或印刷等)较低或其他因素,此连环画已被停版、停售甚至回收。

如《长坂坡》、《匡秀才》、《二桃杀三士》、《关羽之死》、《抗清英雄张苍水》、《老孙归社》等;还有二种符号同时出现的情况,《贼老爷》、《黄巾起义》、《岳飞大破金兵》、《新儿女英雄传》(1-6)、《飞虎山上五昼夜》等,或既未再版,并已停版;或上美第一版,且已停版。

连环画价格暴涨最值钱的本连环画

连环画价格暴涨最值钱的本连环画

连环画价格暴涨,最值钱的10本连环画小小连环画如今被卖出天价几十年前常见的几分钱一本的连环画,如今在一些爱好者手中摇身一变成了天价。

前年在合肥举办的安徽省首届连环画交流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名连环画爱好者,带着自己的收藏进行了交流。

会上,一本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连环画《柳溪战歌》,以5万元的高价成交,而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更是被估出了20万元的价格。

而这些天价连环画背后,却凸显了国内连环画创作的断代现象。

一毛三的小人书卖了可买一辆车这次的交流会选定在东二环一家宾馆内的客房举行,在一层楼的数个房间内,爱好者们将各自收藏的连环画摊放在床单上,展示交易。

因此,这次首届连环画交流会,又被“连友”们戏称为“床上的交易”。

在为期两天的交流活动中,一本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连环画《柳溪战歌》,原定价一角三分,以5万元的高价被另一位藏家买走,这个价格可以购买一辆国产小轿车。

而来自蚌埠的一位连环画爱好者,带来的一套三十多本《三国演义》连环画,则是被估出了20万元的价格。

两天时间里,连环画爱好者们相互之间的交易总额在30万元左右。

安徽省连环画交流中心会长任枫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代的时候,连环画一度风靡中国,那个时候,一本小人书才几分钱、最多几角钱。

目前安徽省内收藏连环画的人数不多,大概只有四五百人,其中只有200多人是连环画收藏市场的常客。

但是,这些人群促成了安徽连环画市场的火爆。

收藏连环画者多是60后、70后任枫认为,连环画收藏如今如此火爆,除了画作本身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一种怀旧因素的推动。

因为这些连环画爱好者大都是60后或者70后。

任枫告诉记者,连环画就是俗称的小人书。

连环画创作最早始于我国汉代,当时就有刻在砖上的单幅人物故事画,唐代开始出现连环画的雏形。

元明时代,小说、戏曲刻本上有了连环画插图。

到了清代又产生了单页的连环画故事画,一个故事印一张或印二三张。

清光绪二十五年,上海文益书店首次出版朱芝轩绘制的石印《三国志连环图画》,是先进意义上的“连环画”起源。

连环画收藏要注意的几个属性

连环画收藏要注意的几个属性

连环画收藏要注意的几个属性赵承作2015.4.10夜连环画收藏近年呈现方兴未艾之势,收藏人群逐渐扩大。

从“中国收藏热线”、“孔夫子旧书网”、“一尘网”和“淘宝网”等几个主要网络交易市场的情况看,近年连环画交易量大增,沉淀之快出乎人意料。

一些量少质优的连环画,往往拍卖后鲜有再现,沉淀进藏家的口袋中,这无疑会推动连环画收藏的向前发展。

如何从海量的连环画中挑选出保值、增值的品种,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收藏属性。

1.数量的稀缺性“物以稀为贵”、“量少为王”是收藏界颠扑不破的真理。

连环画存世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藏价值。

往往存世量又由印刷量决定的,一本印量1万的连环画与一本印量100万的连环画,按照正常的损毁量,无疑前者的存世量要少得多。

总的来讲,五、六十年代印制的连环画发行量都较少,少数销量好的才有2印、3印。

原因很简单,受社会和家庭经济的制约,不敢印多了,买的人少啊。

一些连环画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印量大,但销毁、损毁量也大。

比如有林彪题词和人物形象的连环画,自从林彪由“接班人”变成万劫不复的“叛徒”后,相关的连环画销毁、损毁量大,存世量自然就少了。

所以收藏连环画首先从稀缺性入手,把一些大小缺本收到手里,就不会偏离收藏的原则,这从各个年代小印量连环画在交易中受到热捧可以看出来。

2.题材的独特性连环画除了按照出版时间分类外,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题材,如古典题材、现代题材;战争题材、英雄人物先进人物题材、农村题材、文学名著题材、儿童题材、影视题材……每一种题材都有相对喜欢的人群进行专题集藏。

最受广大连环画收藏人士喜爱的是文革题材的连环画。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段时期,中国被毛泽东导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疯狂岁月——路线斗争、文攻武卫、斗私批修、学工学农、批林批孔、上山下乡……文革中无限上纲、磨灭人性、扭曲人性的事情比比皆是,中国陷入集体竭斯底里状态。

这期间涌现了许多特殊题材的连环画,以配合政治宣传的需要,说白了就是政治高压下的“洗脑”。

震撼收藏!36部连环画大合集,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震撼收藏!36部连环画大合集,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珍贵老照片 ................................................................今天 珍贵老照片给大家整理了36部绝版连环画和41个即将消失的老物件,值得每位朋友看一看!果断收藏!很珍贵,先收藏,再送给朋友,大家都会感谢你的!.. ..............................................................温馨提示: 【查看方式】点击下方对应的文字及图片 即可查看对应的连环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呀,就爱怀旧小时候看的连环画还有家里被淘汰滴老物件总觉着还有感情不过如今还有几个人能记得这些?.. .............................................................. 1、压 水井 老家的压水井压出来的水凉爽甘甜特别是刚压上来的水冰凉冰凉,夏天来上一口爽到心里就是得偷偷喝,不然老被家长说.. ................................................................ .............................................................. 2、黑白电视机 .. ..............................................................那个年代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最昂贵的奢侈品即便是满屏幕的雪花,也依然很开心天线一整还老不好使特别大冬天的,还得出去摇一摇老闹心了3、搪瓷杯一个搪瓷杯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也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4、缝纫机昏黄的灯光下,奶奶坐在缝纫机前慢慢地将裤子的裂口一条一条缝 所有的补疤裤子都是它的杰作!5、手电筒装两节电池,就可以用很久早上,用它照着路去上学晚上,还用它偷偷在被窝里看小说在乡下晚上上厕所必备,不然掉到坑里去 现在大家都改用手机了6、磁带也许你跟我一样早已习惯用手机听歌但是我相信,在你家的某个角落一定躺着几盘舍不得扔掉的磁带至今还记得当初的挪威森林7、双喜脸盆洗脸、淘米洗菜都可以用它哦两朵大牡丹,两只蝴蝶那个大大的囍字最醒目!时尚时尚最时尚8、脸盆架旧式木质洗脸架上面搭毛巾,下面可以放好几个盆子 一家人围在一起洗脸、说话很温馨的回忆呢9、搓衣板那个时候的搓衣板真的是用来洗衣服的现在动不动就说跪搓衣板但是很多家庭已经没有这个东西了10、铝饭盒以前读书的时候,寄宿在学校就在学校用家里带来的米在食堂蒸饭! 小时候最爱吃爷爷炒的土豆丝一半的饭,一半的土豆丝冬天放在炉子上热一热现在想想,好过现在的大鱼大肉11、泡菜坛子妈妈做的泡菜永远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菜!虽然只记得大部分时间里边装的都是咸鸭蛋12、扁担挑水用的扁担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自来水 扁担不太能见到~13、蜂窝煤蜂窝煤、煤炉、小火钳…还记得小时候把刚做好的煤炭弄个稀巴烂 然后被妈妈打~14、算盘你小时候有没有拿着爷爷的算盘 就是不肯撒手哭着吵着要买一个这玩意15、军用水壶有一个这玩意在那时绝对是相当有范16、老式摆钟90年代,农村人家盖新房在家里放这样一个摆钟很流行像大户人家一样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能听到它咔哒咔哒的摆动声现在人人有手机,也不需要钟表了17、咕噜碾子 常用来碾谷物现在在影视剧里很常见小时候家里没有不过村头的磨房里面倒是有一个 后来也换成电的了18、老式灶台这种灶台大部分是烧柴的最左边的是风箱,专门用来催火 又能做饭,又能烧炕19、镜框相镜子,老式装照片的镜框 里面都是满满的回忆!20、手工推子理发用的不过理发的感觉很痛苦,会夹住头发~21、木制托盘以前农村红白喜事离不开它 俗称“条板”22、针线筐很多老人都喜欢用来放置杂物 做针线活必不可少此物有时候用个烟盒什么的也都能装23、八仙桌农村人家里来客,必坐八仙桌 城里人家极少用八仙桌因为八仙桌比较大占地方24、箅子主要用来蒸馒头,蒸饺子,蒸菜现在都用的不锈钢的了还有一种是高粱杆做的25、油吊子粮油店打油的计量工具还有右边的油漏斗90年代后,油吊子就被付油器替代了!26、磨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推着磨,看豆花浆慢慢流淌~27、锁这是农村用来锁门的锁现在还是挺常见的~但好像大部分时间都是虚挂在那里 那个时候真的是夜不闭户28、簸箕这个应该比较常见 小时后颠苞米粒29、锥子纳鞋底专用的“锥子”小时候漂亮的绣花鞋都是妈妈拿它一针针纳出来的30、鞋样子以前的人朴素而有智慧31、皮匠刀皮匠刀,皮匠用来割皮子的刀 别看奇形怪状,锋利一流!32、木箱子纯实木的很结实,咱奶奶的嫁妆 一直觉得里面装着宝贝33、煤油炉煤油炉,是用煤油做燃料的炉具 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那时候煤油还要凭票供应呢现在人们大多选用气体炉和电磁炉 但在一些贫困或者有老人的家庭中 还是会经常出现因为煮食成本便宜也是登山远足和露营常用的炉具34、煤油灯以前没有台灯的时候经常用这个 而且有些家庭为了省钱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 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做好饭后,把饭端到里屋灯便也跟着到了桌上35、顶针这个小玩意以前经常在奶奶缝衣服的时候抢过来 套在自己的手指上金闪闪的特别好看长大后才明白这个其实是在缝针顶过衣料的时候 用来保护手指的36、老风扇虽然现在的电扇更方便更安全但是不得不说以前的老风扇在造型上真的更胜一筹啊 尤其是当时中国最为著名的华生牌风扇 但其实小时候根本用不上这玩意那时候多凉快啊37.老式手表在那个略显拘谨的年代几乎每个男人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块漂亮而精准的手表这种渴望大概就等同于现在对轿车的追求每个小孩子也会特别趴在戴着手表的长辈手边 听表针走动的声音混杂着自己突突突的心跳38.收音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年轻人结婚很时兴“三转一响”所谓“三转”指的是车轮会转的自行车飞轮会转的缝纫机以及指针会转的手表而一响则是指会发声的收音机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听收音机时的反应吗?是不是吓了一跳,小箱子里又没有人 怎么会发出声音呢?39、篦子这是不少人童年最惨痛的回忆吧据说小孩脑袋上爱生虱子就经常用这个篦子梳头真的会有很多虱子掉在白纸上40.竹壳热水壶这个真的是没见过不过似乎经常出现在很多老影视剧里 也是非常有年代感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可以加热的饮水机热水壶似乎有些过时了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结婚送对花花绿绿的热水瓶依然还是拿的出手的41. 蛤蜊油这个可以算是当时好用又便宜的护手霜啦 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偷用过反正我有看妈妈用觉得很好玩也会偷偷乱抹在自己手上还要提心吊胆地怕妈妈发现让我们收藏起来这些珍贵的照片 虽然很多物件都不再使用了但是能够勾起我们深深的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青题材的连环画收藏
知青题材的连环画,主要指1970年至1976年这段时间出版的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题材的连环画。

为了配合当时的形势,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很多以知青题材为主的连环画。

如《青春火花》,《海英》,《猪场风云》《海姑娘》,《楚英》,《赤脚医生》,《翠谷鞭声》,《黄山青松映丹心》,《春苗》,《毛主席的红卫兵金训华的英雄故事》,《红梅向阳》,《鄂伦春新歌》,《边疆新人》,《林海添翠》,《南山绿洲》等等。

时代背景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的指示。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掀起了。

震撼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影响了全国2000多万知识青年一生的命运和前途,家庭和事业。

这些文革时期的"老三届"和文革后期的初高中学生,满怀激情的奔赴祖国各地,边疆,草原,山村和农场,与贫下中农一起生产劳动,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不畏艰苦,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少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多少豪情壮志,又留下了多少辛酸血泪,令人震撼和唏嘘不已。

知青题材连环画
从1970年至1976年上海人美陆续出版了15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题材的连环画。

有《火红的青春》,《新松屯的后代》,《组织委员》,《楚英》,《牧马姑娘》《麦收之前》,《延安的种子》等等。

连环画出版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与此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出版了《猪场风云》,《海英》,《青春火花》等知青题材的连环画。

尤其是《青春火花》,画技娴熟,封面设计精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青春火花》是一篇描写上海知识青年在国营农场锻炼成长的故事。

知识青年赵凌华和她的战友们,来到东海之滨的红旗农场,扎根农村干革命。

她们在贫下中农和农场革命干部的带领下,围绕夺取亩产皮棉双百斤,和阶级敌人,自然灾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谱写了一曲农垦战士战天斗地的胜利凯歌。

本书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上海市前进农场创作组编绘)
文革时期出版的连环画大多没署作者姓名,很多是地方上的美术创作组编绘。

《翠谷鞭声》绘画是蔡一鸣,丁纯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翠谷鞭声》讲述了知识青年王翠红,经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快地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后来,组织上调她到翠谷林场当电话员,在去报到时,碰上坏分子郑山宝利用林区缺少蔬菜进行投机倒把,破坏林区建设。

不久,王翠红又揭发了郑山宝利用农业队赶车盗卖国家木材,并夺了他的鞭子,自已当了车把式。

为此,郑山宝怀恨在心,妄图暗害翠红。

具有高度阶级斗争觉悟的翠红,及时识破并粉碎了郑山宝的阴谋。

《猪场风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扬兴林,朱忠福等绘制。

这本连环画写的是知识青年唐杰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辽宁东部山区插队落户锻炼成长的故事。

唐杰来到靠山堡后,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在贫协组长姜大爷的具体帮助下,爱上了集体养猪事业。

在养猪过程中,她与阶级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揭露了阶级敌人的种种破坏阴谋。

《海姑娘》连环画由人美出版,孟庆江绘画。

这本连环画描写的是知识青年郭海岚在海岛上安家落户的故事。

海岚在城市长大,初中毕业后,她母亲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海岚送回到她原来出生的海岛上安家落户。

在新的生活中,海岚虚心接受贫下中渔的再教育,与天斗,与阶级敌人斗,在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

《海英》由人美出版,广东佛山地区革委会《海英》创作组绘画。

故事内容:知识青年海英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老船长的教育帮助下,战胜了险风恶浪,识破了敌人破坏渔业生产的阴谋,在斗争的风口浪尖上,逐步锻炼成长为一代新渔工。

收藏价值
知青题材的连环画,属于文革时期的绘画,当时有很多新老画家参与了创作。

这类连环画也是众多连环画爱好者追捧的题材,目前价格不菲。

当时,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各地出版社也出版了很多知青题材的连环画。

由于时间跨越了四十多年,能保存下来并且品相优质的连环画已经很少,其收藏价值日益凸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