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心态的变迁-最新范文

合集下载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文化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需要探讨其平衡路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表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受到冲击。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纳程度不高,传统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在这个方面存在不平衡,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表现在对待自由与个人权益的态度上。

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普及,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个人权益的尊重程度不断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个别人和群体对权益的过度追求,可能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失衡。

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道德的关系,是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变迁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表现在对待道德与法律的态度上。

法律是同全体人民的意志相统一的行为准则,道德是社会共识的基础。

近年来,个别人和群体的追求私利、破坏社会规范的现象不容忽视。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在对待道德与法律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失衡情况,需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加强法治建设,来实现道德与法律的平衡共存。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表现在对待科技和创新的态度上。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机遇。

一些人和群体在追求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对科技的合理应用和社会道德的考量,从而导致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平衡。

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平衡科技创新与社会道德的关系,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平衡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文化教育和传媒的力度,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度,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加强个人权益保护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个人追求自由与权益的注重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从-自身的角度谈谈个人民族心理的作文

从-自身的角度谈谈个人民族心理的作文

从-自身的角度谈谈个人民族心理的作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民族心理这玩意儿,就像空气一样,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

先来说说我小时候的事儿吧。

记得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过年是我最盼望的日子。

为啥呢?不光是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更重要的是那浓浓的年味儿。

一进腊月,家里就开始忙乎起来了。

老妈会带着我去集市上,那场面,简直了!人山人海,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我们会买上大红灯笼、对联、福字,还有各种各样的年货。

老妈在挑选的时候,那叫一个仔细,嘴里还念叨着:“这福字得买金色的,吉利!对联得选字写得好的,有气势!”我就在旁边跟着,心里头满是兴奋和好奇。

到了年三十那天,全家人一大早就起来忙活。

老爸贴对联,我在旁边给他递胶水,还时不时地瞅瞅贴得正不正。

老妈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年夜饭,那香味儿一个劲儿地往我鼻子里钻。

我一会儿跑到厨房瞅瞅有啥好吃的,一会儿又跑到院子里跟小伙伴们炫耀我家的新灯笼。

等到年夜饭上桌,那可真是丰盛得让人眼花缭乱。

有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饺子,象征着团圆;还有各种鸡鸭鱼肉,满满当当摆了一大桌子。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爷爷先端起酒杯,说了一堆吉祥话,然后大家才开始动筷子。

我呢,眼睛盯着那些好吃的,嘴里塞得满满的,心里头那个美呀!这时候,我还不太明白这就是民族心理在作祟。

只知道过年就是要这样,热热闹闹、团团圆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再大点儿,上了学。

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博物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多么厚重。

看着那些古老的文物,听着讲解员讲述着它们背后的故事,我心里头涌起一股莫名的自豪。

特别是看到那些精美的陶瓷、华丽的丝绸,我就在想,咱们老祖宗可真是厉害!还有端午节,老妈会早早地准备好粽叶、糯米和红枣,包起粽子来。

我也跟着凑热闹,学着老妈的样子,结果包出来的粽子不是漏米就是奇形怪状。

可老妈一点儿也不嫌弃,还笑着说:“没事儿,多包几次就好了。

从-自身的角度谈谈个人民族心理的作文

从-自身的角度谈谈个人民族心理的作文

从-自身的角度谈谈个人民族心理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啊!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民族心理"这个话题。

你们可能会觉得这个词汇有点太难了,不过放心,我会用简单的话语来解释,希望大家都能听懂。

我们每个人都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比如我是汉族人,有些同学可能是其他民族,像是回族、壮族或者朝鲜族等等。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所以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也会有一些差异,这就是"民族心理"的由来。

我最先接触到民族心理这个概念,是从我爷爷那里听来的。

我爷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对我们汉族的传统文化了如指掌。

记得有一次,我问爷爷为什么过年的时候一定要贴对联、吃团圆饭,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呢?爷爷就告诉我,这些都是我们汉族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习俗,代表着对家人团聚、和睦相处的向往,体现了汉族人的家庭观念和价值取向。

从爷爷的话里,我初步了解到,一个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加之受到风俗习惯、信仰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就会逐渐形成一些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民族心理的表现。

比如我们汉族人比较讲究"中庸之道"、"相安无事"的生活态度;而内蒙古的蒙古族则更崇尚英勇好斗、热爱自由的个性等等。

不过,我们不能把民族心理理解成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民族也会产生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民族心理自然也会发生改变。

就拿我爷爷来说吧,他保留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但同时也十分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并鼓励我将来要好好读书。

可见,尽管我们汉族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但思想观念并非一成不变,仍然在不断更新。

我觉得,了解自己民族的心理特点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比如,我们汉族人讲究谦逊有礼,这种优良传统值得弘扬;而对"吃苦耐劳"这一民族品质,也应该有所保留,但不能被理解为"遭罪"。

民族心态的反思

民族心态的反思

民族心态的反思(一)历史已经被工业革命一分为二,这一分际产生的差别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中国是这一历史过程中最典型、最独特的一个类型,中央大国曾经的辉煌,使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智慧有一种强烈的迷信和自大,使得在需要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方面总表现得十分不以为然。

一个历史大国,在接触外界新思想、新技术方面不会比别人落后,但要其真心接受却十分困难。

中国对现代社会研究上的贡献是空白,没有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成果,然而这不妨碍国人自大的心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行动最体现智慧。

曾经有一帮中国人崇拜一种外国学说,并勇敢地付诸实践,然而,内心的自大使他们没有进一步汲取新思想的行动,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并且所做出的选择一定是最正确、最英明的。

现代文明表现为综合一体的,单独的模仿是不会成功的,特别是其根本特质,如果你的社会没有这一特质,即使你最虚心地学习其它任何东西,其成效是很有限的,或者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我不知道我们凭什么对自己的智慧如此迷信?有谁能给我说清楚?民族心态的反思(二)公元前祖国与古罗马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社会东西方文明中两朵竞相媲美的奇葩。

公元后,这两朵无与伦比的奇葩逐渐枯落、落伍、凝聚为历史。

古罗马暂且不论,就祖国而言,公元前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由强到弱的历史。

如今,中华民族依然没有摆脱弱智民族的阴云。

中华民族智商在约近两千年的蜕化过程中致命的损伤源于专制主义或非民主主义。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至今依然绽放着璀璨的夺目的光芒。

那时,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仁人志士若满天星云,与日月同辉。

沿着百家争鸣、言论自由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民主意识势必应运而生。

可是,巨大的历史的偏差让祖国背离了自由和民主的运行轨迹,步入专制和非民主的歧途。

千古一帝的中央集权——超前的武力统一、不成熟的政治统一为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埋下难以逆转的历史祸根——民族弱智由此开始且极其漫长。

弱智到什么程度呢?弱智到几乎每个皇帝理所当然的把国财当家财,把人民当仆人;弱智到中华民族数十次将自己的命运交给20多个乳臭未干的儿皇帝;弱智到极端暴虐,淫乱无度的皇帝层出不穷;弱智到开明皇帝、太平盛世成为昙花一现;弱智到尽管没有一个皇帝长命过百,却将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祝福呼喊数千年;弱智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宦官成为宫廷政治中一条肮脏的指鹿为马的裹脚带;弱智到……不是没有思想,不是没有智慧,不是没有发明,不是没有创造,不是没有前进。

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现状及其反思

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现状及其反思

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现状及其反思导言: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近年来逐步上升,从社交媒体到现实生活,民族主义者的声音越来越高,并在特定领域引发热议。

例如:南海争议、台湾问题、历史纠纷等。

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现状和表现并非完全一致,这种现状和表现的多样性让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和思考。

渐渐地,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疑虑问题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和争议,因此需要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情况作出反思,以期更好地促进国内和世界的和谐发展。

一、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大幅增长的原因1、经济发展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成长可以说是世界经济的奇迹,这也是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和自信来源之一。

由于经济的体现,许多中国人开始有了更强的自豪感,开始更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形象,民族主义情绪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2、国际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和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外交和经贸合作上与中国展开联系和互动。

这也让中国人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更有关注,特别对于一些不尊重中国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愈发高涨。

3、领土和历史问题中国的领土历史问题纷繁复杂,历史上的殖民、侵略和屈辱经历的铭刻让许多中国人对领土和历史问题十分敏感和痛感。

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南海、钓鱼岛等地的争端上的坚定态度和强硬措施也助长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

二、民族主义情绪丰富的表现形式1、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当代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的互联网数量和用户规模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第一,但由于受到审查和封禁的影响,中国的互联网世界是一个不同于国际上的世界。

这让许多中国民众在新浪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愈发支持国家的政策,提高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2、多媒体电视、电影、出版等文化产业在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政治广播、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气息,强化了民族自尊心。

例如:中国电影产业中,热血爱国片的数量与主流地位都明显提升。

3、节日和纪念日期民族主义情绪也可以通过庆祝节日和纪念日来表现和表达。

论述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现状和分析及当代大学生应持何种心态及其心态培育

论述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现状和分析及当代大学生应持何种心态及其心态培育

当今中国,全国各族人民正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为复兴而努力奋斗着。

我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今中国,急剧变革,飞速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就是在这个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社会里,部分偏离主流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开展。

当前我国,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依旧处于主流地位,始终引导着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首先,当前我国社会心态趋于成熟、开放包容,人们的行为倾向更加理性平和、务实进取,积极向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们对于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更加理性。

许多人依旧认清自己,理性面对和处理各种事情,对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慎重地寻求对策。

其次,社会的良好新风和正气成为社会心态主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热情踊跃地参加社会管理和各种活动,政府和人民共同倡导新风。

例如,5·12汶川地震,全国人民倾力相助;涌现出一批批感动中国的优秀人物、道德模范等;人们对各种丑恶现象予以谴责、批评和抵制……人们始终坚持真理、追求正义,体现了新风和正气的社会主流。

第三,人们拥有的社会心态始终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据一份社会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对我国的现状表示满意和对我国未来的各项事业充满信心。

我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被提升,我国各方面趋于完善、合理。

因此,我国人民拥有相信未来是美好的社会心态。

第四,我国社会心态在多元多样多变中形成成功是,人民的价值观趋于好的方面。

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趋于理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国家、社会、人民等有了更高的期望。

人们的精神层面日益丰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人们更加努力地尽其所能创建和谐社会,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合理、积极向上。

现实当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主流心态,我们也应该发觉,并继续坚持,发扬光大。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偏离主流的社会心态,去发现、引导,使其走向主流。

中国发展与民众心理变化

中国发展与民众心理变化

中国发展与民众心理变化XXX学院XXX专业姓名:XXX 学号:XXX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增长的GDP显示了我们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断丰富的人民生活表现出我们国家的繁荣;不断提升的军事武器更是展现了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

然而,在看到这些成就的时候,谁愿意更多的去关注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呢?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等等,无一不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更严重的是,民众心理日趋扭曲的现实将严重阻碍我们国家进一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他们不会(或极少数)不择手段来谋取暴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产生了不良心态,有人为了掩饰自己,有人为了证明自己,其实这本来是很好的结局,可他们偏偏走偏了,扭曲的心理让他们不堪重负。

当今社会中,我们已经看到民众心理表现出了部分失衡的倾向。

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被父母逼着参加补习班,更不用说小学和中学了。

虽然大学里不是很强调学习成绩,可是大学里竞争压力更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踏入社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问题,怎能疏忽?步入社会,现实更残忍,这时候就不能只顾自己了,还要照顾家人,支持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家庭。

越来越多地听到有人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放弃生命,以前却很少听到这样的新闻,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呢?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中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虽然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所以,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扶正民众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我们党十分重视民众心理的健康发展。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观念;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紧密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着力消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导致了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并提出平衡社会文化心态的路径。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主要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文化信息。

这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过去,人们注重的是温饱问题,现在则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这种变化导致了社会文化心态的多元化和个体化。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沟通的速度。

这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挑战。

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成长在数字化时代,接触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这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了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

在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需要寻找平衡的路径。

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可能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碎片化。

人们在面对各种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不知该选择何种价值认同。

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价值取向的混乱。

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可能会引发传统文化的丧失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可能会被忽视和淡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这可能导致文化的断裂和社会的失衡。

为了实现社会文化心态的平衡,我们需要寻找一条中庸之道。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尽管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变迁,但我们仍然可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心态的变迁
摘要:19世纪40年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也历经了一个起伏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前的“夜郎自大”以自我为中心,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自信心的重新确立,再到对外开放后民族心态的平和,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鸦片战争、现代化、民族心态、变迁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

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

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16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

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

”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

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
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

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从一个君临世界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国人由原来的敌人或远远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大国,变成了在新兴科技面前无所适从的国家。

巨大的落差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伤,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出现了“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之西学东渐主张。

掀起了一股向外国学习的浪潮。

一些鸦片战争先进的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隐患意识从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挣开一条缝隙,开始重视西方文化,思索鸦片战争中彼强我弱的缘由急于筹思挽救之方,然而,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挫伤,使中国士人常处于自尊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中,很难以一个平常心态来
对待外来文化,于是出现了对西学又爱又恨、又接受又排斥的现象。

时而把洋人神秘化,崇拜西学,主张“全盘西化”,时而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矣。

”三、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国人又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长期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

新中国的成立,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艾恺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的那么快速。

”对内,我们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土改,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封建因素进行彻底扫荡;对外,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新中国的独立外交。

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在短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了国家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内外环境。

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人民打败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帝国主义,这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空前膨胀,在强烈的主人翁的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支配下,广大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然而,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现实落后的反差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导致极左思潮。

四、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态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70年代以来我国在外交上的重大发展,是民族心态从偏激走向平衡的前提。

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从1970年到1982年,同我国建交的
第三世界国家达56个,继而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外交胜利,使新中国摆脱了与一些强国的对立和对一些强国的依赖,世界强国逐渐平等地接受新中国。

中国也逐渐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外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外兄弟变为朋友和伙伴。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国民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思想日益解放,社会的宽容度进一步提高。

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越来越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坦然的心情接受先进事物,逐渐形成一种平稳的心理。

长期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解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