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哈迪德_浅析解构主义及哈迪德作品

合集下载

浅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风格

浅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风格

浅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风格2019-09-26摘要:通过对扎哈·哈迪德设计风格形成的研究,探究她的成功之路,理解她设计创作的思维和⽅法,从⽽对影响设计风格的因素产⽣新的认识。

对她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进⾏系统分析,不难发现,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解构主义的理念在其中。

扎哈反对极简主义,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和块⾯的充分使⽤,作品风格柔中带有刚毅,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刚毅⽽⼜带有⼥性柔美的性格相关。

总的来说,她的作品风格夸张惊异,却⼜不失美感,块⾯和线条的使⽤,有⼒带有柔和。

从扎哈设计风格的形成,可以认识到,设计思维⽅法及个⼈性格可能是决定设计风格成功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解构主义线条和块⾯刚毅柔美设计风格个⼈性格扎哈·哈迪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是⼀位英籍的中东⼈,1950年出⽣于伊拉克巴格达,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是第⼀位获得此奖项的⼥性设计师,也是最年轻的⼀位。

她在1972年进⼊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并获得伦敦建筑联盟硕⼠学位。

此后便加⼊了著名的⼤都会建筑事务所。

然⽽,她的成功道路并不⼀帆风顺,固然她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解构主义风格,但要想在建筑界取得如此⾼的成就,离不开她⾃⾝的努⼒,她个⼈的⽕爆和刚强的性格,让她对待⼯作持之以恒和坚韧,坚持⾛⾃⼰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令世界瞩⽬的伟⼤成就。

关于扎哈的设计风格⼀直存在很多的争论,有赞赏的⼈,就有质疑的⼈,有⼈批判道:“扎哈的设计全是奇怪复杂的形状,没有规则的,杂乱的,⽽城市需要的是更加简洁有序的建筑格局。

”投资商对于她的设计,也⼀直在探讨,尤其是关于成本和可实现性⽅⾯。

但是扎哈遇到这些看法,还是坚持⾃⼰的想法,她觉得杂乱中也存在妙趣,她的夸张⽽令⼈惊异的设计风格已经对设计界产⽣了深远的影响,众多设计师在形成⾃⼰的风格时,或多或少都有扎哈的“影⼦”,尽管她的设计需要很多⼯程技术⽀撑,有⼀定的施⼯难度,但其独有的建筑风格,还是得到了很多⼈的⽀持。

解构“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

解构“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

解构“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扎哈穿着她毕生热爱的叶状结构(foliation)。

扎哈的衣服被分解为许多片“叶子”,这些叶子层叠联缀成曲面,一如她设计的建筑顾险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终身教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访问教授,计算共形几何创始人)2016年愚人节前夕,国际建筑界公认的“解构主义大师”,素有“女魔头”之称的英籍伊拉克裔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因心脏病发作辞世。

扎哈的设计惊世骇俗、突兀大胆、超越时代。

她被公认为是最独一无二的建筑天才,其创意天马行空,空前绝后。

她的设计不仅仅开创了一种风格,形成了一个流派,更影响甚至颠覆了当代设计美学。

扎哈·哈迪德于2004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该奖项的折桂也让她创下了两个之最: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得主,以及该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她于今年刚刚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牌(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Gold Medal),并成为获得该殊荣的首位女建筑师。

扎哈的突然早逝让热爱她的人们无法接受,全球都用特殊的方式缅怀她那不可一世的霸气和永垂不朽的曲线。

那么,扎哈为什么能够解构现代建筑设计,她究竟是如何解构和突破传统的设计美学的呢?虽然老顾对建筑设计一窍不通,但是依然能够从拓扑和几何的角度领略到扎哈设计的精妙之处。

对第一个问题,扎哈的个人经历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地位显赫的家庭。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因此发展了基于几何的视觉艺术,丰富而抽象。

童年时期,扎哈痴迷于精美繁复的波斯地毯,总是专注地观察着波斯地毯中神秘玄妙的图案。

扎哈的父亲送给她一面不对称的镜子,使得她爱上了不对称。

因此,在扎哈后期的设计中,我们极少看到整体的对称性。

与之相反,在荷兰画家埃舍尔的作品中,对称群实际上成为了艺术的灵魂。

解构主义-扎哈哈迪德

解构主义-扎哈哈迪德

迪拜前卫博物馆
多方位出击 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 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 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 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
0
扎哈·哈迪德的作 品并非全然地西 化与现代性。在 伊拉克长大的扎 哈,从小便迷于 波斯地毯繁复的 花样,藉由织工 的双手,波斯地 毯将现实转化为 交缠丰富的世界。 织工也多半为女 性。
设计思想
扎哈·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信仰新视点 信仰新的结构方式 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
设计手法 “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 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 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 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 开始移动了。”
扎哈·哈迪德 主要作品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是广州市 新建的七大标志性建筑之 一,其地处珠江新城。其 外部形态独特,犹如一个 平缓的山丘上置放的大小 不同的两块石头,被形象 地称为“双砾”。
扎哈·哈迪德主要作品
哈迪德说:“就像巴赫音乐中 的节奏和协调一样,我们的设 计将在正式和结构化的逻辑中 找到符合其音乐多样性的要 素。”
总结---总结 conclusion
扎哈—一个把阿拉伯的传统文化 阿拉伯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阿拉伯书法)成 阿拉伯的传统文化 功地转换到世界建筑的最前沿。世界上没有一位建筑家能够完 成具有这种高质量的转换。 扎哈—彻底地、高傲地、孤独地进行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设计 扎哈—刷新了我们对建筑的知觉。 扎哈—用建筑去追随资讯时代的速度,她的建筑是资讯时 代的速度固体形态。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目录一、扎哈哈迪德1.简介2.主要作品二、哈迪德的建筑思想与手法1.哈迪德的建筑思想(1)空间的透明性(2)空间的流动性2. 哈迪德的空间创造手法(1)拼贴与破碎——水平方向的空间组织(2)层叠与转换——垂直方向的空间组织(3)折叠——水平与垂直的空间交融3. 哈迪德的建筑与时尚三、哈迪德主要作品收集与分析1. 广州歌剧院2.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3. 银河SOHO四、个人启发一、扎哈哈迪德:1.简介: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硕士学位。

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

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2.主要作品: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1)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2)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3)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4)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 ),(5)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6)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7)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8)广州歌剧院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1)伦敦的Bitar( 1985 ),札幌的Moonsoon餐馆( 1990 )(2)由Sawaya and Moroni制造的Z-游戏( 2002 ) 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3)Alessi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 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 1995 ),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英国伦敦盘旋形画廊的夏亭( 2000 ),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亭阁( 2001 )。

扎哈-哈迪德简介及作品分析教学提纲

扎哈-哈迪德简介及作品分析教学提纲
诠释现代 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
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 ,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 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 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关键手法
1.隐喻法:扎哈的工作就是设法在建筑空 间内找到当代信息科学和电子科学的规律:以大 量的资料相互作用、模拟产生效果。这些都是以 强烈且十分有效的造型实现的,而“流动感”在 她的许多设计方案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扎哈 哈迪德作品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4.6万平方米,包括一 个有1800个座位的大剧场、4000平方米的前厅、2500平 方米的多功能厅和75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库。歌剧院建 成后,将满足大型歌剧、芭蕾舞剧、大型综合文艺演出 的需要,成为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设计中力图实现建筑的城市尺度与广场的人文尺度并置,并重新定位二 者的关系,实现良好的城市形态。这里,建筑不再是广场的主宰,而成 为广场所代表的公共生活的城市背景,广场真正成为城市的“客厅”。 建筑与广场强调公众活动的连续性,实现“场景的漫游”。
这个展廊和 相距不远的 维特拉消防 站在图形上 有许多共同 之处,最大 的特征就是 都使用了一 束管状物。
纤细的建筑如地 表的一道波纹, 从平坦的废弃矿 床上隆起,变成 一束道路然后又 没入地表。中间 的一条路采取屋 顶布道的形式爬 上展廊的屋顶, 在建筑一端脱开 一段距离以桥梁 连接,划出一个 浅浅的弓形回到 地面。另一条路 呈S型曲线穿过 整个建筑,终止 于一堵墙。
大“砾石”歌剧院钢结构由64个空间倾斜的三角形或四边形平面组成。 相邻两个平面间夹角最小为79。,最大为177 5。。面与面相变形成104 条空间棱线。棱线相交形成41个空间角点;小“砾石”多功能剧场共 37个面.54条棱线和18个转角.平面夹角43.9。~174.1。。每个钢结 构面与建筑型体的组成面一一对应

建筑大师的文案

建筑大师的文案

建筑大师的文案中国建筑大师:塑造城市天际的艺术家中国,这片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土地,自古以来孕育着无数卓越的建筑师。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国建筑大师的世界,了解他们如何通过建筑艺术,塑造着中国的城市天际。

1.扎哈·哈迪德:解构主义的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这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大师,以其独特的解构主义风格,为中国的建筑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她的作品充满着流动的线条和独特的空间感,如广州大剧院、南京青奥中心等,无愧为当代中国建筑界的杰出代表。

2.梁思成: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梁思成,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一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

他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不乏现代建筑的元素。

他所设计的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图书馆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3.贝聿铭:将现代美学融入传统建筑的翘楚贝聿铭,这位华裔建筑大师,凭借其卓越的现代美学理念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成功地将两者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如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时尚感。

4.王澍:倡导“本土化”的建筑大师王澍,这位中国建筑界的后起之秀,始终坚持“本土化”的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大量运用地方材料和传统技术,如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等,都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以上四位中国建筑大师,他们的作品都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们的理念和风格各异,但都致力于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中国的城市天际线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建筑的美丽,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浅谈解构主义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

浅谈解构主义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

浅谈解构主义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杨凱智【摘要】扎哈·哈迪德作为为数不多的优秀女建筑师,她的作品对世界建筑界影响颇深,已故的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业界占据一席之地,她除了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扎哈在跨界设计的领域也有涉及.本文从扎哈·哈迪德的本体出发,探讨她的建筑的创作理念和解构主义的实践,通过对扎哈设计思想的理解,分析她作品中体现她个人观点和建筑风格的特征.了解扎哈创作中的精髓、她的追求,从而更深一步的体会和领略扎哈的内心世界的她建筑的独特魅力.【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2页(P133-134)【关键词】生动;想象;流动;革新【作者】杨凱智【作者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01引言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的扎哈·哈迪德于2016年遗憾去世。

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1972年在英国伦敦建筑学会开始学习。

直到毕业后在伦敦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事务所。

扎哈的建筑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幻想,她通过对建筑外表柔和、优雅的营造而声名远著,1993年她的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消防站就体现出扎哈建筑的思想效果。

扎哈一直坚持着自己建筑的独特风格从未动摇……1 “我的建筑属于未来”1.1 创作理念扎哈曾说过:“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

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知道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

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

”扎哈为什么会有突破陈旧模式转变成超现实主义思维的建筑作品呢?一直以来扎哈本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想法,打破传统建筑模式为目标,深信为她带来建筑创造的刺激是“至上主义”。

扎哈玩转建筑形式的态度确定了她非凡的成就。

她提倡对立中带着统一的空间,注重虚实、轻重的对比,同时,在她的诸多设计方案中表现的最强烈的就是建筑的流动感。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扎哈.哈迪德在20世纪70年代求学期间,开始对20年代的苏联前卫艺术感兴趣,包括***维奇的至上主义和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

她说:过去我认定有无重力的物体存在,而现在我确信建筑就是无重力的,是可以漂浮的。

她在1979年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在她设计中出现锐角三角形和长弧曲线,那些炸裂开的碎片在城市的上空横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

学数学出身的哈迪德认为,建筑设计就像科学实验一样,你必须抛弃现有的语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试验再试验,所有现有的语言都有他的局限性。

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被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情。

从字义上看,解构主义是指对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解构主义的最大特色是: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的,没有次序,没有固定形态,流动的,自然表现的,没有正确与否的二元对抗标准,随心所欲的,多元的,非统一化的,破碎的,零乱的。

哈迪德的建筑是继承前苏联至上主义的传统来进一步阐释解构主义。

至上主义(终极,绝对的意思)画面是由简单的几何形体作各种组合,色调平整单一,却传达了一种动力感和空间感。

***维奇试图通过这种抽象的语言来表达超越可视世界的感觉,表达艺术的绝对性,通过各种基本要素的构成并遵循其自身的普遍规律,去创造“纯粹的艺术”,从而象征新时代的秩序与和谐。

哈迪德是现代主义的信仰者。

现代主义有三种模式:1.信仰新的结构主义。

2.信仰新的视点。

3.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型的重组。

哈迪德是玩弄形式的大师,她的形式技巧通常被定义为“动态构成”,就是用不动的画面表现运动的效果。

它们包含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在静止的艺术作品中运动感的产生有许多种途径,例如改变形状的比例或透视的角度,使画面变形或者倾斜,还有重叠,频闪等手段哈迪德的设计手法:1. 契形物的运用2. 倾斜于变形3. 形式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哈迪德———浅析解构主义及哈迪德作品贾玲利(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从解构主义理论及其在建筑学上的表现出发,结合哈迪德多项著名的建筑作品,探讨了现代解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扎哈・哈迪德的主要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提出哈迪德解构主义建筑思想及其创作中存在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 建筑学; 解构主义; 扎哈・哈迪德; 和谐 【中图分类号】 T U-86 【文献标识码】 A1 哈迪德其人 2004年全球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授予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53岁的哈迪德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女建筑师,也是普利策奖最年轻的得主之一。

这两点使得建筑界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哈迪德。

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毕业于伦敦AA建筑学院,其作品以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为特征,也因此被冠以解构主义大师称号。

2004年的普利策奖评审因哈迪德“突破了陈规和高科技,总是具有独创的东西,而且改变了建筑的几何意义”而将今年的奖项授予她,解构主义与哈迪德也一度成为2004建筑业界的焦点之一。

2 有关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最早是在1960年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提出的哲学观念。

德里达的理论批判客观理性恢复世界秩序的形而上学传统,试图恢复非理性和伦理性事物。

解构主义在建筑学上的观点表达为:(1)强调理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2)疯狂和机会也是肯定性因素,口味是重要的;(3)它是一种将走入政治和社会的概念结构,解构建筑,是要从政治、文化、哲学、实体上错位,而非仅仅在材料结构意义上[1]。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非中心的、无次序的、流动的、非二元对立的、破碎、凌乱的[2]。

提到解构主义建筑,出现更多的词语是分离、瓦解、移位等,使得解构主义建筑总是以不完整的片断、无规则的扭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及脑海中。

在解构主义大潮中,弗兰克・盖里和彼得・艾森曼、屈米等人用他们各具特色的手法将解构主义建筑演绎的淋漓尽致。

扎哈・哈迪德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着解构主义建筑的动人之处。

3 哈迪德解构主义建筑思想311 面向未来的建筑观有人曾经说哈迪德的作品“好像不是为地球上的人设计的”,对此,哈迪德回应说,如果说我的作品是不现实的,那是错的,但如果说我的建筑是属于未来的,那是对的。

哈迪德对媒体曾多次表达她“建筑应面向未来”的观点。

哈迪德最新中标的广州歌剧院“圆润双砾”,是珠江水冲来的两块大石头组成(图1)。

对此方案,有记者问道与周围环境谐调与互动时,哈迪德用激烈的言语来表达她的建筑未来观。

她说她不相信和谐,她更愿意用语境一词。

“语境”即不再试图模仿毗邻的东西,而是使得看上去达到一种和谐,这是在肇始一种新的观念,使下一个建筑有一个不同的语境[3]。

这一点也体现了哈迪德大胆而勇于标新立异的风格,是哈迪德作为解构主义者“打破建筑传统”的言语体现。

图1 广州歌剧院中标方案解构主义者认为要置疑建筑的传统标准,宣称设计可以不对历史踪迹的记忆场所作出反应的共时性观点,强调理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

正因为此,哈迪德不相信和谐,她提出“语境”一词,试图对某一历史地段创造新的和谐模式,“试图为城市建造一个新的平台,城市可以在其上真[收稿日期]2005-03-27[作者简介]贾玲利(1978~),女,博士研究生。

23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正的发展”。

312 追求自然与地方文脉的延续哈迪德追求自然的曲面和斜线,她的建筑表现出呈自然的力量,如同雨后的春笋。

哈迪德所说的自然不同于赖特的有机建筑中强调的自然。

赖特强调自然的和谐,而哈迪德不相信和谐,她只是用倾斜的不规则的东西来表达自然的张力。

在哈迪德的冰与火的餐厅设计中(图2),弧线的吧台犹如冰山状,橙黄的色彩是旋转的火焰,螺旋楼梯从一楼盘旋而上,犹如层叠的旋风,充分表现冰与火的自然爆发力。

图2 冰与火餐厅室 哈迪德另外一个作品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图3),用连续的底层城市肌理对抗地段周围的高层体量,使这个中心更像是一次城市移植,成为地段的第二层皮肤。

参观流线更是与城市文脉缠绕在一起,路径和开放空间相互重叠。

从城市文脉中发掘出来的建筑走向和面貌也使建筑把自己纳入地段的特殊条件之中[4]。

哈迪德在德国莱茵河畔设计的LFone 亭,位于一处荒废的采石场,设计采用石料为主要材料,简陋而又粗犷,颇像史前时代的巨石构筑物,延续着地方材料的真实性与文脉。

图3 辛辛那提艺术中313 哈迪德建筑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哈迪德称自己不相信和谐,宣称自己要打破历史传统,试图为城市建造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她说她的建筑是面向未来的,她要使下一个建筑有一种新的语境,是现有语境她不屑于去和谐?抑或是下一个建筑要来和谐她所创造的新的语境?不论如何,和谐看来还是需要的,只是谁和谐准的问题。

显然,这与哈迪德不相信和谐的言论在本质上是矛盾的。

哈迪德一方面不愿与周围环境谐调,坚持解构主义者置疑历史与传统的风格,一方面,她又讲求地方文脉与城市肌理的延续,虽然这一观点只是在她及少数作品中有所体现,但是也正体现出她建筑思想复杂的一面。

4 哈迪德设计手法特征411 分解与整合分解是在描述解构主义建筑时使用较多的一个词。

解构主义建筑在形态上表现为散乱破碎,不遵循古典的轴线与秩序。

哈迪德的建筑创作中,分解的手法更是得到很好的说明。

在香港山顶俱乐部设计中,她利用很多交叠的横梁,形态如同工地的木材堆,横梁构成悬臂梁和层叠的空间,延展了空间的垂直性。

建筑远观如同一堆杂乱无章的铁片,并不能给观者产生愉悦的感觉。

也许这正是解构主义者追求的视觉冲击和破碎之美。

在广州歌剧院的中标方案中(图1),哈迪德却将庞大的体量整合成相对规整的形态。

复杂的功能,富于变化的空间包裹在不规则表面的灰色大石头中,并赋予诗意的名字“圆润双砾”,这是解构主义整合手法的一个体现。

412 倾 斜图4 维塔消防站 在哈迪德的维塔消防站中,倾斜的手法得到了最多的体现(图4)。

维塔消防站是哈迪德早期得以实现的一个著名例子。

造型主要由三个放射型的体量组成。

水平板块与干净利落的墙面传达出消防队快速而时刻准备的精神。

建筑墙面基本上都是倾斜的,体现出动态的美。

这种动感也正是哈迪德所追求的自然的力量。

413 流动性“过去我认定有无重力的物体存在,而现在我可以确定建筑就是无重力的,是可以漂浮的”。

哈迪德的建筑没有停留在静态的功能分区和这些分区的单一联系上,而是在运动的观念和形态下解决建筑的使用功能问题。

在她的建筑中,一切皆在闪烁、冲击、流淌,凝固只是瞬间的[4]。

在2004年初的北京未来家居展上,哈迪德的未来家居设计采用了她最钟爱的流动交错的线条(图5),内部看不到横平竖直的墙体图5 哈迪德未来家居33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和门窗,而是通过一系流动的空间和组合形成了客厅、卧室的分隔。

室内室外空间也在不断的交错,空间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可能性。

充分体现了解构主义者所说的流动性。

未来家居在色彩的选择上也选用了大胆的玫瑰红,有人甚至用“性感”来形容哈迪德的未来家居。

随着哈迪德越来越多的方案在中国中标,哈迪德及其所代表的风格也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视野,是中国人的包容给予异域来客及其作品落地开花的条件,抑或是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给予大众视觉上的冲击?就像是有人将周星驰的电影称之为电影上的解构一样,或许就是这种“击中眼球就跑”的戏谑与无厘头才能获得好票房。

参考文献[1] 吴学轩.后现代建筑一种潮流———解构建筑[J ].建筑师.[2]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82.[3] 李宏宇.扎哈・哈迪德:我不相信和谐[N ].南方周末,2004-03.[4] 方振宇.扎哈・哈迪德:策动建筑流[J ].时尚家居,2004(2).(上接第31页) 作品中,如前所述的那些具有超强吸收力的词汇往往会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将以上两种不同尺度的控制概念性地整合起来。

图4 赫尔辛基当代艺术中心鸟瞰图 比如,他的赫尔辛基当代艺术馆就在从城市、形体到室内空间等不同的层面上将“交错(Kias ma )”这一概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Kias ma 原来既可指遗传学里染色体的交换,也可指语言学上词序的反转,在这里,霍尔有意让这个建筑从头至尾都染上了这个词语的神秘色彩。

实际上,这个概念有部分是他早前作品中相似主题的延续———它表明,他关注的仍是将建筑的内在品质与特殊场地的环境和城市结构联系起来,以体现其现象学的建筑观:建筑是与特定情境相联系的,是被束缚在特殊的地点上的,建筑一旦与场所融合在一起就超越了物质和功能上的要求。

整个建筑起始于南侧的一对超大平行结构,向北延伸,随后东侧体量后部逐渐变异为郁金香球根状的金属外壳,与西侧矩形结构陡然相交于基地北端(图4)。

这样特别的形体处理除了很好地回应了环境的各种挑战外,本身也在诠释着“交错”的精义。

室内复杂的空间组织更是如此,参观各展厅的观众必须频繁地穿越两体量之间的中庭,这使得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交错搭接的概念。

此外,这个词语具备的那种张力和朦胧的意境还进一步渗透到建筑的许多其它层面:如直线与曲线、(中庭的)内与外、空间与日光、明朗与幽暗相互交融,意味深长。

(图4)总结说来,由外而内地从外部环境尺度归纳到人体尺度,注重的是确定性、实效性;由内而外地逆向生长,讲究的是一种灵活性和体验性。

可以简单地认为,库哈斯和西扎的建筑分别是这两种操作恰切的注脚。

然而,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则可以认为霍尔采取的是一种折衷的立场。

所以我们发现霍尔的建筑既契合城市环境又极为自律;既平和又不乏力量;既内省又醒目抓人……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也许会因具体项目的条件不同和建筑师的个人因素而摇摆,但我相信,对此加以自觉地把握,将会有助于我们在今天日趋复杂的建筑环境中看清方向,给予建筑以合适的地位。

更 正 本刊2005年第四期,夏阳,周让《引入客运专线后旅客列车停车方案研究》一文中(P40),左栏的第四行起公式应为:max ΔF =(α(sx )×l ~sx -β(sx )×l ~sz )×Q (s ,j )×P-∑3x,y =1γ(s )×u (x,y )×l ~(s ,i )×Q (s ,j )×ΔP (x,y )-(β(iz )×l ~iz ×Q (i ,j )×P+∑3x,y =1γ(i )×u (x,y )×l ~(i ,j )×Q (i ,j )×ΔP (x,y ))+∑nk =1(1-X (i ,j ,k ))×A (i ,j ) st ・N (i ,j )×q (i ,j )+∑nk =1X(i ,j ,k )×p (i ,j )≥Q (i ,j )16×(1N (i ,j )+∑nk =0X(i ,j ,k )-1N (i ,j )+n)≤ε(i ,j )X (i ,j ,k )=0或1其中:i,j ,k =1,2,3,4…n 右栏的第9行到第12行应为:分年度分方向计算出经由郑州站的A 类的旅客列车在郑州站的最佳通过对数为∑nk =1(1-X (i ,j ,k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