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释

合集下载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托尔曼和他的《翻译艺术》赫伯特. 库欣.托儿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的《翻译艺术》(Art of Translation)发表于1901年。

它是美国理论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属于西方传统理论研究的范畴。

在该书中,托儿曼谈到了翻译的本质,翻译的过程,翻译的标准和译作的风格等问题。

一.翻译的本质托儿曼谈的是文学翻译。

首先,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

翻译家应是艺术家,就像雕塑家,画家和设计师一样。

翻译的艺术,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之中,即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之中。

托儿曼认为,翻译艺术与绘画艺术最相近。

二.翻译的过程作者指出:“翻译的心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我们必须掌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第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这里,托儿曼像一般传统的理论家一样,把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

1.理解:托儿曼强调,必须从原文的观点理解原文,才能掌握原作的精神。

他说,译者只有从原文的观点出发去阅读,才能使自己沉浸在原文的思想和感情的激流之中,才能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

他把译者阅读原文的过程,比作画家落笔前的构思过程。

画家只有知道自己要画什么,才会动手去画。

他不会随便去画一丛灌木,然后再画一颗树,接着再画一块石头,而是头脑里首先有了整幅风景的轮廓,心领神会,然后才动手去画。

翻译艺术也正是这样。

译者只有透彻地理解了原作的思想之后,才应动笔翻译。

(泰特勒也把翻译比作画画,但泰特勒强调的是翻译的困难,因为,画家临摹可用相同的材料,翻译家模仿却用的是不同的语言。

)2.表达:托儿曼指出: “译者对原文的精神领会越沈,就越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也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传达原作结构的精神实质之困难。

”他说:“翻译要能在英语读者或听众中引起像原文读者或听众所感受的同样的感情。

”他也意识到,译作要像原作一样,在译文读者中产生原作在原文读者中完全一样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关于这一点,他又把翻译比作绘画艺术。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翻译观点和方法,对于翻译实质分析有着不同的影响和理解。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和文本的结构和系统性,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结构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结构的过程。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点主张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结构和系统,尽可能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结构主义的翻译方法通常侧重于对原文的结构和元素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丢失原文的信息和表达方式。

结构主义翻译方法可能会对原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重要结构和关键词,然后在目标语言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和词语来进行翻译。

解构主义则强调对文本的解构和批判,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固定和单一的,而是被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影响和塑造的。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点认为翻译是一个无止境的解构和再构建的过程,目标语言版本可能会与原文有很大的差异。

解构主义的翻译方法通常会对原文和目标语言进行对比,揭示其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和隐含意义,并通过解构和重新组合的方式来呈现和传达原文的意思。

解构主义翻译方法可能会对原文进行解析和挖掘,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化差异,然后在目标语言中重新构建一个符合目标文化理解的版本。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翻译观点和方法,对翻译实质分析有着不同的影响和理解。

结构主义注重保持原文的结构和信息准确性,解构主义注重翻译中的文本解构和再构建。

在实质分析方面,结构主义重点分析原文的结构和元素,解构主义重点揭示文本的多重意义和文化差异。

解构主义对国内文学翻译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国内文学翻译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国内文学翻译的影响作者:刘萍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04期摘要:作为一种反传统思潮,上世纪60年代中期崛起于西方的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

1967年,德理达的《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

它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启迪,另一方面却不无消极影响。

本文就解构主义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影响,探讨了翻译研究究竟应从解构主义的思潮中吸取或者舍弃一些什么。

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学翻译;忠实一、解构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在西方崛起的解构主义思潮,不仅对西方的学术界、也对当代国际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把解构主义的一些观点引入翻译研究,对于拓展翻译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重新认识翻译活动,建立翻译学科具有启迪作用。

作为一种反传统思潮,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其代表人物是德理达、福柯和海德格尔。

1967年,德理达的《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其中《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

德理达是解构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

他的批判主要围绕语言文字的问题,并由此引向对西方哲学传统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攻击。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像粗俗的肉体。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结构主义思想的核心。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的描述。

解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超然结构或内在中心,认为文本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没有终极的意义,就像Roland Barthes所说的那样,“文本就像一个葱头,是由许多层(或层次、系统)构成,里面并没有心,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不能再简约的本质,唯有无穷层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的统一”。

解构主义者所理解的文本或“互文”不是给我们以唯一不变的意义,而是为我们提供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原文、译文、作者和译者的存在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原文、译文、作者和译者的存在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原文、译文、作者和译者的存在
安澜;蒲艳梅
【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5)003
【摘要】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先叙述和分析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随后又分析了原文作者与译者的关系.虽然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颇受责难,但却也有其可取之处,并且在翻译领域,它的正面影响要大于其负面影响.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安澜;蒲艳梅
【作者单位】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甘肃,兰州,730050;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解构主义的视角看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读《林纾的翻译》 [J], 安丽娅
2.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J], 黄培清
3.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中原文和译文关系解读 [J], 张英华
4.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J], 杨晶
5.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林纾的部分译作读后思考 [J], 曹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作者:任淑平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8期摘要: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

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

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966年,年仅36岁的雅克·德里达以《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语惊四座,次年更以3本文集《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érance)、《言说与现象》(Speech and Phenomena)和《论书写学》(Of Grammatology)奠定了他作为“解构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的词根来自“解”、“瓦解”(to“undo”、“de-construct”),由否定性词头de-和construction(结构)组成,正体现了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否定性的前后相继关系。

因此,解构主义也被翻译成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与翻译息息相关,对于翻译过程中不可捉摸的现象,德里达提出了“延异”(différance)这一概念。

在《哲学的边缘》(M argin s of Ph ilo sophy)的论文中德里达杜撰了一个新词“différance”,“延异”被规定了两个含义:一是指差异或区分,即“to differ”,二是指延期或推迟,即“to delay”,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间。

德里达有意改变一个字母(difference—différance)意在表明,语言中任一要素都不是自足的,必与其他要素相关,但又彼此有别。

例如,所指与能指相关,能指并不就是特定能指的能指,所指也不一定先于能指存在,两者的联系是有差异和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与翻译

解构主义与翻译
阐明他们的哲学思想 , 尤其是他们关于语言的本质和意义的观点 。 因此 , 中外古今几乎没有一位哲学家不谈翻译问题的。 解构 主义作 为一种语 言哲学 , 反对传统 的恒定 中心论 , 反对
其三 、 解构主义翻译观使 传统 翻译理论走 出 了语 言和 意义 的 同一性 、 确定性这样 一些凝 固 、 僵化 、 止的形而上 的认识 误 静 区, 使之迈 向差异 、 多元 、 开放 的广阔天地 。 有 关语 言与意义 的关 系 , 传统翻译研究的观念是 , 文本 的意 义是语 言通过规律去预先 设定 的 , 其意义是具有确定性 的, 任何 人 只要按 照语 言规则 去解读 , 都会获得同样的理解 ; 翻译可 以在 不 受外 界干扰 与影响的条件下 进行 , 既无需 太多注意 在翻译 活 动中起 着重 大影 响甚 至制约 作用 的外 部 因素 ( 如政 治 、 意识形 态、 道德等 ) 也不必太 多考虑 翻译活动 的场所和 文化语境 。这 , 样 的认识无 疑忽视 了语 言所蕴 含的人 文精 神和 时代 的脉象 , 忽 视 了作 为语 言主体的人 的能动性 和创造性 。
因此 , 翻译 理论 家们 巧借 解构主义思想 , 反思传统 翻译研究 中的 得失 , 拓展研究 范围和领域 , 阔理 论视野 和实践方法 , 开 从而 使
翻译研究 上升到文化 、 历史 、 哲学 等层面 , 这正是对 翻译 这一 学 科 的推 动 和 发 展 。
五、 解构 主义 理论 给我 们 的三点启 示
墨l 等教育研究
解 构 主 义 与 翻 译
河 南省商丘师 范学院
【 摘
张礼敏
4 6 0 700
要1 解构主义是 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 统思潮。本文主要介绍 了解构主 义与翻译 的联 系, : 以及解构 主义翻译观的 内涵和给

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建构精神_翻译学视角下的阐释

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建构精神_翻译学视角下的阐释
[ 9]
因而,
延异 !一词的杜撰, 本身就是反对传统语言观点 的一个例证。 在德里达看来, 语言不是可以被自 由支配 的工具 , 语言所表达的是文字本身或者语言本身, 而不是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先在的意义。 ! 语言本身是一个意义开放的系统 , 而且其结构本 身也是不稳定、 不明确的。每个语言符号的意义 都没有明确的边界, 所以说 意义不是来 自语言 之外的 所 指 , 而 是 来 自 与 其 他 能 指 之 间 的 差 [ 6] 异 ! 。在此基础上, 德里达又认为, 任何语言符 号都带有其他符号的印记 ( trace), 它的意义总是 在语言符号漫无目的的自由嬉戏当中 , 以延异的 形式存在。而且 ,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延迟和差异, 符号的意义无尽地 散播 ! ( d isse m ina tio n) 开 去, 这里一点 , 那里一点, 没有任何的中心 , 没有任何 的明确意义 , 最终消解在无穷无尽的符 号当中。 意义就像流淌在语言符号之间的幽灵 , 彼此之间 都有存在的痕迹 , 似乎相识 , 但又全然不是。所有 的意义永远都是语言符号中的 进行时 !而不是 完成时 !。另外, 德 里达的名言 语 境外无 物 !, 也是对 延异 !的准确阐述。任何意义都是 一种语境事件, 而我们所看到的语言 , 都是经过时 间、 空间延异的意义的踪迹 ( trace) 。这些意义环 环相扣 , 既没有起点, 也没有终点。脱离了原先的 语境, 就不可能理解语言符号在当时语境中的意 义。显然, 德里达在否定了语言的终极意义的同 时 , 也肯定了语言的历史语境, 并不是有的学者所 抨击的那样, 认为他 割断了文本生成的 历史条 件 , 又脱离了作者作孤立的分析 , 是一种极端的反 历史主义倾向 ! 。 解构主义显著的成果之一就是证明了意义或

试论解构主义对翻译“原文中心论”的冲击

试论解构主义对翻译“原文中心论”的冲击

德 里达 在美 国霍 普 金斯 大学 举 行 的 “ 文社 会 人 科 学讨论 会 ”上发 表 了题 为 “ 文科 学话语 中的 人
翻译是人类一项古老的活动。西方的翻译实
践 和理论 研究 源远 流长 ,据 现有 的文字 记载 ,历
结构、符号和游戏” 的讲演 ,在这个 以结 构主 义 为主题 的会 上宣布 了结 构主义 的不可 能 ,被 认 为是解构主义的宣言 。“0 J 6 年代末期 ,德里达 陆续在他 的三部著 作 《 语音与现象》 ( peh Sec ad hnm nl y 、《 n eo eo g) 论文字学》 ( f r m — P o O a a Gm toy 、《 o g) 文字与差异》 ( i g n i r c ) l Wri dDf e e t a n en 中系统地提 出 了 自己的解 构 主义 哲 学 ”4,并 发 【 J
与其他文本 ( 在空 间上 的) 不 同而得 以出场 , 又因为 ( 时间上的)延宕 而无法充 分在场。每 次翻译都是译者对原文意义的暂时捕获。本文浅 析解构 主义对 翻译 “ 原文 中心论 ” 的冲击 。
l 翻译 “ 文 中心论” 原
20 )倡导 的一 种反传 统思潮 ,是西方整个 04 后 结构 主 义 思 潮 最 重 要 的组 成 部 分 。 16 96年 ,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第 2期
试 论 解 构 主 义 对 翻 译 “ 文 中心 论 " 的冲 击 原
章 亚琼
( 遵义 医学 院外 语 系 ,贵 州 遵 义 5 3 0 ) 6 0 3

【 关键词】解构主义;异延 ;翻译原文中心论;冲击 【 中图分类号】 H 1. 【 359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0 — 932 L)2 04 — 3 1 8 48(OOO — 1 0 0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释 内容摘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涵盖了一些较为偏激的理论观点,因而争议较大。但是通过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分析不难发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重新确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肯定了译文的地位和译者的主体性及创造性,并将之与原文和作者相提并论,肯定了译文的文学和社会意义,对处理原文与译文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各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解读,分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处理原文与译文关系方面的发展进程,进而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解构主义 翻译理论 原文 译文 关系 19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最早初出现于哲学领域,之后开始影响文学批评,建筑,翻译等社会学科,运用解构主义的思想观点来分析解释翻译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也带有了解构主义部分偏激的、不可知的因素,因而遭到了诸多反对。但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问题上却是积极的,肯定译文和译者地位,并与原文和作者相提并论,一改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把译文和译者当作原文和作者的附属的观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讨论解构主义精神在翻译理论中的体现,浅析不同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阐释。 一.解构主义思想简介 解构主义是当代哲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理论,最早出现于哲学领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在其著作《存有与时间》(being and time) 中提出了“毁坏”(destruction)这一概念,对西方传统哲学提出质疑。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借鉴了这一概念,融汇了尼采的反传统思想,提出“de construction”的哲学原则。 在德里达看来,自柏拉图以来几千年,西方哲学所固守的信念是形而上学的,其原型将“存在”定为“在场”,通过借助海德格尔的观点,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就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通俗地说来,就是一种“中心主义”思想,而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这一概念,就是要反对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于是,“反中心”,“反权威”就成为解构主义思想的最重要的特点。 1967年,德里达的作品《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相继,标志着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简言之,解构主义思想所持的“毁坏”这一观点,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 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于是,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首当其冲,成为解构主义者挑战的对象。解构主义的核心论点,即社会现象的意义可以做无限的解读和延伸,以及挑战反对权威,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一直以来以原文为中心为权威,译文忠实于原文、唯原文马首是瞻的翻译理论界。 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对原文和译文关系阐述的基本观点 20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在欧洲文学批评领域兴起,翻译解构主义学派也随之渐渐发展。然而被奉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开端之作的文献却并不是出现在这一时期。192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本雅明翻译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巴黎雕像》,他为译文作序言《译者的任务》,文中把译文喻为来生,是最早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当时却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重新发现并分析,如德里达在1985年发表的《巴别通天塔》,以及德曼的《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的结论》等著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文中都对《译者的任务》做了详尽的分析讨论,将其奉之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之作并把文中的一些观点发扬光大。1992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编撰了翻译论文集《重新思考翻译》,大量涉及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而另一位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e.gentzler)在他1993年的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专门用一 章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质。翻译理论研究的解构学派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悄然形成。 解构主义以消解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为基本观点,根据逻各斯中心主义,原作与译作,原作者与译者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原作和原作者是中心,而译作与译者处于从属地位,从属于原作和原作者。原作是创造的,领导的,独立的,建设的,主动的,灵活的,阳刚的,翻译则是模仿的,次要的,机械的,阴柔的。因此,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作是原作的复制品,译者要尽可能地把原作固定不变的意思传达给读者。而解构主义翻译论完全颠覆了这一种二元对立,认为原作与译作之间没有所谓的“中心”和“从属”的关系,认为原作与译作,原作者与译者不是从属关系,他们都是出于同等地位的创作主体,原作与译作,原作者与译者之间没有所谓的“中心”,而原作的意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译者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能使原文存活的因素,利用语言的转换,使原文得以发展并走向成熟,使译文和原文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廖七一,2002)。 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明提到了“后起的生命”一说,即“译作也以原作为依据,不过它依据的不是原作的生命,而是原作的来世,翻译总是晚于原作,世界文学的重要作品也从未在问世之际就有选定的译者,因而它们的译本标志着它们生命的延续”(本雅明《作品与画像》,1999)。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原作通 过翻译已经起了变化,况且,没有蜕变,“后起的生命”也不可能产生。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否定了读者主导的观点;译者的任务不至于把意义复制,让读者理解原文。译者要利用语言之间的差异,借外语来颠覆原语的秩序,又把潜藏于原文中,原语无法表达的意念展现出来。本雅明一再谈及“再生”,叶维廉就推而广之,将翻译譬为“异花受精”,“异种繁殖”(叶维廉,1994,p83-84)的过程。 1985年,德里达发表《巴别通天塔》(des tours de babel),运用解构主义的见解谈论翻译。德里达认为,符号(semiotics)本身不存在统一性,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差距难以弥合,意义在差异中扩张,文本在差异中发展,字词的含义不断地因时空的转移而产生延异(difference)。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不是同一的,并且有赖于其他的符号,故而其意义是不确定的,由靠语境来辨别。符号的意义只不过在文本中暂时确定,但是随着空间上的区分和时间上的延搁,意义又不断变化,因此任何符号都没有终极意义。既然语言符号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那么字,词,句,段,篇,章,到整个文本,都是不能最终确定的。基于以上观点,德里达不再把文本视为封闭而完整的系统,而是将其看成开放的,不完整的系统。在翻译中,原文本身并不是完整和统一的,存在多重意思,因此任何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都不能穷尽可能的意义。因而,翻译不可能将原文意义移入译语中,译者的目的也不是再现原文或者传达原文意义,翻译被认为是产生多种意义的过程。翻译不仅在分延和踪迹中 寻找意义,而且还为那些不在场或语言中丢失的,遭压抑的东西提供讨论的场合和机会。翻译过程中,原文被不断地改写、重组,不同的译文的产生都依赖于译者的个人经验,因为译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不同,对原文的理解认识就不同,这也叫做创译,通过译者的创译,原文中不显之处得以发掘,不足之处得以弥补,原文通过译文走向成熟。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对译文的历史时期的制约因素又作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文本存在着历史性”(廖七一,2002),人们对作品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自身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基础上的,同样的,作者本身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他同文本一样同属于历史,由此作者的地位和作用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译者通过个人的历史背景对原文做出解读,这个过程必然导致原语意义的分裂,断裂成碎片的原语在翻译过程中被重新组合为目的语,这样一来,新的组合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自我,所以译文不可能与原文相互等同。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在1968发表文章《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author),主张作品本身存在于作者以外的生命,在作品完成的瞬间,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朿,解读权释放回归于读者手中,这种对于既往观点的批判与反省,反映出个人感觉结构的差异与对应观点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一部作品完成之际,也就是作者死亡之时,因为文本一旦完成,文字被写下,语言符号开始起作用,读者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读,来解释文本的意义,而其意义该如何阐释是作者无法控制的,这就意味着作者不再 是统治文本意义的上帝。所以,作者对已经完成的作品不再具有任何能动的意义,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作者的死亡。作品本身并没有因为作者而赋予唯一固定的意义,读者对语言符号的解读才是实现文本意义的途径,而译者本身也处于读者的地位,在解读阐释原作的过程中,基于自己对原作的感受把原作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其中译者个人的历史文化背景,经验甚至个人的性格爱好使得译者对原文意义不断地分裂瓦解,批判改造,译文是译者自己对原文的理解,或者说对原文意义的重组改造。 当代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美籍意大利作家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一个译本只是临时固定了作品的一种意义,而且,这种意义的固定,即:翻译是在不同的文化假设和揭示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到特定的社会形式和不同的历史时代的制约。意义是一种多元的,不定的关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整体,因此,翻译不能用数学概念那种意义对等或一对一的对应来衡量,而所谓确切翻译的规范,所谓“忠实和自由”的概念都是由历史决定的范畴(lawrence venuti, 1995)。 从上述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学者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陈述中可以发现,解构翻译论者,从本雅明,德里达一直到韦努蒂,把译文的地位提高到与原文比肩的地步,这样译者的地位和意义也就提升到和原作者相提并论的程度了。译文是原文的再生,原文通过译文把自己隐藏的、缺失的内容补充展现出来,正是由于译者对原文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