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学派

解构主义学派

(二)德里达:延异和播散

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 论就是演颠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 总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而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他得出了几种瓦解“在场”(Present)的解构主义策略:延 异(Differance)、播散(Dissemination)、踪迹(Trace)、替 补(Substitution)等概念。其中Differance(延异)就是德里 达自创的用来表现存在与意义之间的某种原始差异,从而瓦解 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术语。“延异”与词语“差 异”(Difference)在拼写上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但“延异”既 指空间的差异或区分,又指实践的延期或推迟。

德里达:真正深刻影响了翻译理论的研究模式的是
后结构主义发起人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论”提
出的解构思想。它全方位摧毁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
各种“在场”(Present)的形而上学,集中表现为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意义的差异与延迟、意 义的播散和中心的分解等。德里达的代表作有《通 天塔之旅》、《文字语言学》、《写作与差异》等。
二、主要代表人物

本雅明沃尔特 (Walter Benjamin) :
本雅明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 20世纪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文学批 评家和语言哲学家、翻译理论家。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篇题 为《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序言, 从根本上质疑传统的翻译思想,认为译本和原文本无“忠实” 可言,译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既独立于原 作又与原作相互联系:译作迟于原作,是原作的“来世”, 是原作生命的延续。他的这种观点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与 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原文的权威地位,将译作从次 等、屈从的处境中解放出来,对后来解构学派翻译思想家颇 有启发。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释

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释

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释内容摘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涵盖了一些较为偏激的理论观点,因而争议较大。

但是通过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分析不难发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重新确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肯定了译文的地位和译者的主体性及创造性,并将之与原文和作者相提并论,肯定了译文的文学和社会意义,对处理原文与译文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对各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解读,分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处理原文与译文关系方面的发展进程,进而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原文译文关系曹旸19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最早初出现于哲学领域,之后开始影响文学批评,建筑,翻译等社会学科,运用解构主义的思想观点来分析解释翻译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也带有了解构主义部分偏激的、不可知的因素,因而遭到了诸多反对。

但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问题上却是积极的,肯定译文和译者地位,并与原文和作者相提并论,一改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把译文和译者当作原文和作者的附属的观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讨论解构主义精神在翻译理论中的体现,浅析不同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阐释。

一.解构主义思想简介解构主义是当代哲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理论,最早出现于哲学领域。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著作《存有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提出了“毁坏”(Destruction)这一概念,对西方传统哲学提出质疑。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借鉴了这一概念,融汇了尼采的反传统思想,提出“De construc-tion”的哲学原则。

在德里达看来,自柏拉图以来几千年,西方哲学所固守的信念是形而上学的,其原型将“存在”定为“在场”,通过借助海德格尔的观点,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就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

文学教育更多期刊:点此访问首页 -> 2008年第12期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作者:郭烨字体:【大中小】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解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

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一、解构传统语言学中“所指-能指”之间的固定关系解构主义理论是在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围绕语言文字问题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批判,其着手点正是索绪尔的所指和能指泾渭分明的划分,以及所有能够界定、捕捉或固定意义的观念,其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罗兰·巴尔特以及保罗·德曼等人。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固定关系正是传统翻译理论中可译性赖以安身立命的前提,而如今这个前提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挑战,自然这并不能就对可译性进行否定,但确实为我们思考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也是“对借助语言来充分描述和解释翻译之可能性问题的质疑”。

文本的意义变得不确定起来,这样一来原作者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二、解构原作与原作者的权威地位传统的翻译理论总倾向于将译者所翻译的译作当作原作的派生物,附属于原作。

而本雅明在其著作《译者的任务》中指出:“在生存的进程中,当一部作品到了声闻遐迩的时候,不纯粹传达主题的译文便开始问世。

因此,与不称职的译者的主张相反,这种译文与其说符合作品的需要,毋宁说作品由于译文而得以存在。

在译文中,原作的生命获得了最新的、继续更新的和最完整的展开。

”这句话可被视为解构主义对原作与原作者权威地位的消解。

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决定与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由彼此而得以生存,且“原作与译文又相互借贷”德里达认为考察语言被言说掩盖的遗迹,最好的领域就是翻译,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此体会最深。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的翻译史,否定了欧美中心主义的观点,提倡了各民 族语言和文化的平等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学派与以前的翻译流派的不同 之处:
• 1.解构主义翻译认为翻译是“存异”而非“求同”,译 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对原作语言的补 充,从而消解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 2.解构主义主张用辩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 待翻译,解构主义者不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机械地把原 文看成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能指和所 指之间存在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 • 3.由于文本的结构与意义既不确定,又难把握,因而该 派否定原文一译文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种种二元对立关 系,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模 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无法生存,原文的生命 不是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译文的特性。
结构
解构
• 解构主义的观点: • 1. 强调消解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 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 2. 把翻译研究与权力、意识形态和殖民主义系起来, 以解构西方话语的霸权主义地位。 • 3. 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常常被用殖民者用来 保持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不平等地位。
• 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解构主义重新改写了西方
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1. 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 2. 结构人类学的缔造者-----克劳德.列维.斯特 劳斯
解构主义的发展历程
• 产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艺理论界首先产 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义。
• 定义:是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 开放式的批判理论,以解释哲学作为基础,主张多元 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消除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观念,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 • 扩大:20世纪80年代起,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的影响日益扩大,病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在翻译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

也是一部关于语言、思想的综合性论著,这一点从其目录 原文和作者,译文也因此变得丰富生动;翻译理论研究方
释学角度提出翻译(阐释)的四个步骤,与解构主义翻译 近纯语言(pure language),在解构原文的过程中,以
理论一样,也是全新的翻译研究视角。
“延异”(differance)的方式延伸、扩大语言。译者解
其次,对于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学者来说, 构原文的过程永远无法实现精确、彻底,这为译文的多样
文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并针对语言和翻译的本质展开了深 域的一项突破。
入思考。
首先,二者都是哲学类翻译理论,且都是以语言、
(二)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理解为主要内容的哲学。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出发点是解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运用阐释学分析翻译现象,提 出理解即翻译,将阐释过程运用到翻译过程的研究中。
构主义哲学。解构主义哲学于1966年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提出,“解构”的对立面是“结构”,“解构”的主要对
译理论的学术思考,了解不同翻译理论之间的共同点,而 言交流,着重分析翻译过程,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都有
不是只关注差异。
很大启发。
二、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
三、共同点
(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几乎于同一时间段受到外
解 构 主 义 翻译 理 论 是 2 0世 纪 6 0年 代 末 首 先 于 法 国 界关注,被翻译界学者广泛研究、讨论。二者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翻译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一、引言
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和阐释学翻译理论都是近年来备受 Schleiermacher)、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
“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雅明 一、本雅明《译者的任务》阐述的语言哲学:“纯语言” (pure language)问题。
• 1、翻译必须在“纯语言”的关照下方能进行。 • 1)翻译的首要目的。 • 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它们相互联结,相互 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独特语言,即“纯语言” 或“共同语”(universal language)
• ②每个符号都是由无限延续的符号的差异构成的,“异 延”表明符号总是“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在 空间(共时态上),符号总是为其他符号所限定,从而 具有了“非同一的,与其他符号相区别的意思”,使词 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有赖于其他符号,而只能 在语境关系的区别中决定;在时间(历时态上),符号 是一系列差异区分的产物,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使 意欲暂时不能得到实现或满足,把意义意欲付诸实践时 所用的方法抹煞或减弱其效果”。
• 6、逐行对照式的直译即逐字翻译是最理想的译法。 • 1)在本雅明看来,要再现原作形式,就只有死抠 原作字眼。 • 2)译文的自由与忠实原著似乎总是处于冲突状态。 要逐字翻译才能解决忠实与自由翻译这一矛盾。 • 3)所有的文体中潜在的意义都蕴藏在字里行间, 透过直译法,原有的语言得以吸纳新的元素,使表 达更趋成熟。
• 2)“纯语言”的概念。如下图,该图的横向箭头 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方式”上相互呼应,纵/ 折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上相互补充,然 后共同形成一个“意指集合”,即“纯语言”。 “纯语言”是抽象的,故用虚线表示。
纯语言
原文
译文1
译文2
其他译文
• 3)“纯语言”是超越任何具体语言的抽象语言,是神秘 而虚无的。 • 4)“纯语言”在翻译理论中有双重作用: • 一方面,它指一种抽象的语言,这种语言具单义 (univocality)和纯粹意义(pure meaning)的特点, 它存在于一系列具体语言中,而又不受遮蔽。 • 另一方面,“纯语言”概念是本雅明把握语言差异性与 补充性的手段。
• 3、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 • 1)本雅明认为,翻译像哲学、像批评或文学批评。像历 史。 • 德曼(1986)解释说,翻译像哲学,因为翻译像哲 学一样都具有批评性。翻译更像批评或像文学批评,因 为翻译与文艺批评一样,打破了原文的稳定性,在翻译 和理论化的过程中,给原文界定了一种规范的形式。翻 译像历史,因为我们不能把历史理解为成熟或运动的自 然过程;相反,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变化。
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 大的冲击
•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 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 文存活的 因素; 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 关系。 •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 ③这种符号的共时态区分引出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 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 • ④可见德里达把意义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而不像解构主义那样将意义视为一个“终点”或“固定 点”。 • 3)德里达自创的“异延”这个概念对翻译有两点启示与 意义: • ①德里达用此词首先对本体论的“存在”这个概念提出 疑问:在场(presence)就是存在吗?“异延”在场就 是缺席,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德里达用包括“异延” 在内的这些概念构成一张网状结构,宣告了本原的不服 存在,文本的永不完整。
• ②德里达用“异延”这个概念旨在说明:意义在它的被 解释过程中,不断推迟到来,处于缺席状态,不仅没有 到场出现在“现在”,而且把这样的不出现或缺席作为 它的意义。 • 4)“异延”的存在造成了现时的不在场,使意义无法确 定。 • 德里达认为,虽然不存在现时在场,但有延时的在场, 它是前者留下的踪迹(trace),顺着踪迹,就可能暂时 找出其意义。
定义
• 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 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的批判理论,它 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 题, 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消除理性主义(或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观念,颠覆二元对立的西 方哲学传统。90年代后,解构主义大潮开始衰落, 但解构主义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
• 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和文本 的意义。 • 1、Diffe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主义意 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 • 1)Difference包含了拉丁文differ的双重含义,即一、 不同,相异;二、推迟、延期。他这样做本身就有一种 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语音为中心语言理论的嘲讽。 • 2)传统符号学理论普遍认为,能指(signifier)和所 指(signified)是紧密结合的。德里达则认为: • ①人们从符号中寻找意义时所得到的不过是能指的能指, 解释的解释。
• 深入发展
• 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 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 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 • 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 义的高度重视,于是,到了60年代,许多重要学科 都与结构主义发生了关系。结构主义获得了深入发 展。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曹晓东
• 背景 • 定义 • 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 大的冲击 • 代表人及作品,观点,实践中的例子。 • 解构学派的核心翻译观及其得失
背景
• 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后,主要向 一些“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而造成这种变化的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解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了译学研 究。
• 二、本雅明及其阐释者们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给我 们的启示。 • 1、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考虑翻译的一些基本问 题。 • 使我们更多的考虑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本质, 各具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的问题以及译文和原 文的关系问题。
• 2、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翻译的作用和地位问题。 • 解构主义告诉我们,译文是原文的来世,没有译 文就没有原文。同时,译文和原文都是体现“纯语 言”的碎片,这也意味着原文与译文的地位是平等 的。译文是不同于原文的一个新的文本。这从根本 上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 2、本雅明从“纯语言”出发,论述了可译性问题。 • 1)他认为,尽管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意指方式(mode of intention),但仍然可能指称同一事物。这种不同 意指方式的同一关系,更见证了“纯语言”的存在。 • 2)译者的任务是从一符号的众多意义中进行判断,找出 本意,才能达到沟通。 • 3)本雅明认为,原语的符号本身就包含了可译性,而可 译性决定了原文和译文的本质。换句话说,原文的可译 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
• 2)如果我们要理解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不能从自然过程 的角度去理解,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理解为相似或派生 的关系。我们应从译文的角度来理解原文。 • 3)译文与原文在意义或内容上无关,只是语言之间的关 系。 • 4)翻译可以说是生命的延续,译文成为原文永恒的来世, 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
• 4、译文与原文是平等互补的关系。 • 1)译者要利用语言之间的差异,借外语来倾覆原语的秩 序,又把潜藏于原文中,原语无法表达的意念展现出来。 • 2)翻译本身就不应求同,而应存异。 • 在“纯语言”思想关照下,原文与译文的传统的“模 式—复制”关系转为平等互补关系。 • 翻译的标准也由传统的“等值”或“逼近” (aprocimation)转变为在意指方式上的相互“呼应” (echo)。
• 4)语言的可译性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 • 其一是可译性本身显示了语言背后的隐含意义。 • 其二是可译性也表现了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己/ 异(self/other)结构关系。 • 5)问一部作品是否可译是一个双重问题: • 一是在这部作品的全体读者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称职的译 者; • 二是这部作品的本质是否将自己授予翻译,并在充分考 虑到翻译这种样式的重要性之后,呼唤着读者。
结构主义理论有以下代表人物: • 一、斐迪南·德·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
• 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
• 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国人类学家。 • 四、布鲁纳,美国教育家。
代表人及作品,观点,实践中的例子 • 代表人
• 1、瓦尔特·本雅明 • 2、雅克·德里达 • 3、保罗·德曼 • 4、劳伦斯·韦努蒂
•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 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种 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 观。 •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 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 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 基础之上。
• 3)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语言的意指方式)是一个 有机的统一体。翻译本身是一种不同与原文的意指 方式。形式的改变破坏了原来的统一体,译文无法 达到像原文那样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因此, “等值”就无从谈起。
• 5、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 • 1)本雅明认为,翻译不应以原文意思为根据,而 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 • 2)翻译的重点从传递原文的信息或内容转移到语 言所具有的特定的表达方式。 • 3)译出的作品和原来的作品应当存在于一个共同 的延续体中,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独立体。
• 3、使我们在翻译研究中更重视语言问题。 • 本雅明和德曼关于语言的本质和意义问题, 最终可以通过对翻译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而揭示出 来,因为翻译最能揭示出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 性。因此,我们在翻译研究中,还应注意语言的问 题。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
•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 • 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 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同一性; • 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现验 同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