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学派

(二)德里达:延异和播散
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 论就是演颠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 总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而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他得出了几种瓦解“在场”(Present)的解构主义策略:延 异(Differance)、播散(Dissemination)、踪迹(Trace)、替 补(Substitution)等概念。其中Differance(延异)就是德里 达自创的用来表现存在与意义之间的某种原始差异,从而瓦解 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术语。“延异”与词语“差 异”(Difference)在拼写上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但“延异”既 指空间的差异或区分,又指实践的延期或推迟。
德里达:真正深刻影响了翻译理论的研究模式的是
后结构主义发起人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论”提
出的解构思想。它全方位摧毁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
各种“在场”(Present)的形而上学,集中表现为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意义的差异与延迟、意 义的播散和中心的分解等。德里达的代表作有《通 天塔之旅》、《文字语言学》、《写作与差异》等。
二、主要代表人物
本雅明沃尔特 (Walter Benjamin) :
本雅明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 20世纪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文学批 评家和语言哲学家、翻译理论家。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篇题 为《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序言, 从根本上质疑传统的翻译思想,认为译本和原文本无“忠实” 可言,译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既独立于原 作又与原作相互联系:译作迟于原作,是原作的“来世”, 是原作生命的延续。他的这种观点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与 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原文的权威地位,将译作从次 等、屈从的处境中解放出来,对后来解构学派翻译思想家颇 有启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第一次《翻译理论》课作业:Classifications of Schools of TranslationTheories参阅了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的《当代翻译理论》之后,了解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可划分为5大流派,即:TheNorth AmericanTranslation Workshop, The“Sc ience”of Translation,Early TranslationStudies, Polysystem Transla tion, Deconstruction.(1)北美培训学派(TheNorthAmericanTranslation Workshop):侧重实践,强调译文的品味及文学价值,但译论局限于美学经验和指令性翻译规则,缺乏系统化理论。
代表人物有: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
(2)翻译科学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也可称额为翻译的语言学派,其特点就是有加强翻译的理论研究的意识,并想使之称为一门“学科”,但结果又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成为了别的学科的附属,具体点就是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才有人把这段的翻译研究称为“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有:Jakobuson, Nida, J.C.Catford, Wolfram Wills, Newmark,Reiss,Vermeer(3)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Translation Studies):该学派兴起于70年代的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主要探讨译文产生与作用。
该学派主要采取译入文学文化研究手段,侧重直观法和文学翻译,到80年代,该学派学者Jose Lambert转向了译学客观描述个案研究,英国的SusanBassnett,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为Translation Stud ies 和比利时学者Andre Lefevere,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则转向文化研究模式(4)多元体系学派(Polysystem Translation):其翻译理论反战与早期研究学派,是翻译研究学派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学派与以前的翻译流派的不同 之处:
• 1.解构主义翻译认为翻译是“存异”而非“求同”,译 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对原作语言的补 充,从而消解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 2.解构主义主张用辩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 待翻译,解构主义者不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机械地把原 文看成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能指和所 指之间存在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 • 3.由于文本的结构与意义既不确定,又难把握,因而该 派否定原文一译文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种种二元对立关 系,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模 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无法生存,原文的生命 不是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译文的特性。
结构
解构
• 解构主义的观点: • 1. 强调消解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 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 2. 把翻译研究与权力、意识形态和殖民主义系起来, 以解构西方话语的霸权主义地位。 • 3. 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常常被用殖民者用来 保持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不平等地位。
• 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解构主义重新改写了西方
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1. 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 2. 结构人类学的缔造者-----克劳德.列维.斯特 劳斯
解构主义的发展历程
• 产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艺理论界首先产 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义。
• 定义:是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 开放式的批判理论,以解释哲学作为基础,主张多元 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消除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观念,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 • 扩大:20世纪80年代起,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的影响日益扩大,病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在翻译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解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提出的由西班牙语翻译家安东尼奥·德里达(Antonio deRibera)的理论,旨在重新定义翻译的角色和目的。
德里达认为,翻译不再是仅仅将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而是一种审美性的实践,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原文本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不仅要将原文本的意义准确地传达出来,还要使译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可读性,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本的意义。
举例来说,假如要将一篇西班牙语文章翻译成英语,翻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意义,还要考虑原文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从而使译文能够与原文本的意义相一致。
例如,原文本中的一句话可能表达的是某种宗教的观念,而译文中可能会使用更具有宗教含义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概念。
另外,如果原文本存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译文则可能会使用更简洁的句子结构,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1. 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 2. 结构人类学的缔造者-----克劳德.列维.斯特 劳斯
解构主义的发展历程
• 产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艺理论界首先产 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义。
• 定义:是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 开放式的批判理论,以解释哲学作为基础,主张多元 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消除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观念,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 • 扩大:20世纪80年代起,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的影响日益扩大,病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在翻译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第四章 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
• 长期以来,以逻各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结构主义 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
• 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 定的组织方法或联结方式”。 • 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哲学的体现: 人们习惯于给事 物定性,总希望从一个固定点出发,寻找到某个 确定的结果和答案。(定向思维方式) •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 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 仰视原文及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源,把再 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到译文与原文之间 的等值。
• 解构主义的观点: • 1. 强调消解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 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 2. 把翻译研究与权力、意识形态和殖民主义联系起来, 以解构西方话语的霸权主义地位。 • 3. 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常常被用殖民者用来 保持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不平等地位。
• 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解构主义重新改写了西方
的翻译史,否定了欧美中心主义的观点,提倡了各民 族语言和文化的平等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学派与以前的翻译流派的不同 之处:
• 1.解构主义翻译认为翻译是“存异”而非“求同”,译 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对原作语言的补 充,从而消解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 2.解构主义主张用辩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 待翻译,解构主义者不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机械地把原 文看成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能指和所 指之间存在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 • 3.由于文本的结构与意义既不确定,又难把握,因而该 派否定原文一译文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种种二元对立关 系,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模 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无法生存,原文的生命 不是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译文的特性。
结构
解构
主要代表人物
• 第一类:以法国的德里达和巴兰.巴特和米歇尔.福 柯为代表,在哲学方面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和 研究。他们大多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哲学, 把翻译视为研究和实践差异的场所,从而打破了 结构主义学模式的封闭性。
• 第二类:在解构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了新的翻译 思想和观点,以解构主义的方法从政治、权力等 角度探究翻译的问题和策略,反抗社会中的各种 霸权。代表性人物:美国意大利裔学者韦努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