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与翻译过程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翻译观点和方法,对于翻译实质分析有着不同的影响和理解。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和文本的结构和系统性,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结构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结构的过程。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点主张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结构和系统,尽可能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结构主义的翻译方法通常侧重于对原文的结构和元素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丢失原文的信息和表达方式。
结构主义翻译方法可能会对原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重要结构和关键词,然后在目标语言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和词语来进行翻译。
解构主义则强调对文本的解构和批判,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固定和单一的,而是被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影响和塑造的。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点认为翻译是一个无止境的解构和再构建的过程,目标语言版本可能会与原文有很大的差异。
解构主义的翻译方法通常会对原文和目标语言进行对比,揭示其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和隐含意义,并通过解构和重新组合的方式来呈现和传达原文的意思。
解构主义翻译方法可能会对原文进行解析和挖掘,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化差异,然后在目标语言中重新构建一个符合目标文化理解的版本。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翻译观点和方法,对翻译实质分析有着不同的影响和理解。
结构主义注重保持原文的结构和信息准确性,解构主义注重翻译中的文本解构和再构建。
在实质分析方面,结构主义重点分析原文的结构和元素,解构主义重点揭示文本的多重意义和文化差异。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优质课件

关键术语:
解构主义旳主要术语和概念:
1)speech/writing----writing/speech; (言语、书写)
Phonocentrism(语音中心主义):
Spoken words are closer to an originating thought than written words. This privileging of speech over writing is a classic feature of logocentrism.
1967年,德里达旳三部主要著作《言语与现象》(
Speech and Phenomenon )、 《论文字学》( Of Grammatology )、 《书写与差别》( Writing and Difference)相继出版,成为解构主义理论被确立起来旳
标志。
因为特殊旳社会文化背景,解构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知识界 迅速产生震荡,影响涉及哲学、神学、文化学等几乎全部 旳文化领域。而在文学评论界,则同后期罗兰·巴特尔对构 造主义旳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 旳解构主义运动,最终在美国形成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 ·哈特曼等为代表旳“耶鲁学派”旳解构主义批评。
Logos: In Greek word, it means Logic (说话、思想、逻辑 、规律、理性). In religion, it means God’s word. It is a term which carries the greatest possible concentration of presence. Everything is the effect of this one cause.
The speech of the great actor, orator(演说家), or politician is thought to possess ‘presence’; it incarnates, so to speak, the speaker’s soul. Writing seems relatively impure and obtrudes its own system in physical marks which have a relative permanence; writing can be repeated ( printed, reprinted, etc.) and this repetition invites interpret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Writing does not need the writer’s presence, but speech always implies an immediate presence. The sounds made by a speaker evaporate(蒸发)in the air and leave no trace, and therefore do not appear to contaminate the originating thought as in writing.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作者:任淑平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8期摘要: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
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
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966年,年仅36岁的雅克·德里达以《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语惊四座,次年更以3本文集《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érance)、《言说与现象》(Speech and Phenomena)和《论书写学》(Of Grammatology)奠定了他作为“解构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的词根来自“解”、“瓦解”(to“undo”、“de-construct”),由否定性词头de-和construction(结构)组成,正体现了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否定性的前后相继关系。
因此,解构主义也被翻译成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与翻译息息相关,对于翻译过程中不可捉摸的现象,德里达提出了“延异”(différance)这一概念。
在《哲学的边缘》(M argin s of Ph ilo sophy)的论文中德里达杜撰了一个新词“différance”,“延异”被规定了两个含义:一是指差异或区分,即“to differ”,二是指延期或推迟,即“to delay”,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间。
德里达有意改变一个字母(difference—différance)意在表明,语言中任一要素都不是自足的,必与其他要素相关,但又彼此有别。
例如,所指与能指相关,能指并不就是特定能指的能指,所指也不一定先于能指存在,两者的联系是有差异和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与翻译

其三 、 解构主义翻译观使 传统 翻译理论走 出 了语 言和 意义 的 同一性 、 确定性这样 一些凝 固 、 僵化 、 止的形而上 的认识 误 静 区, 使之迈 向差异 、 多元 、 开放 的广阔天地 。 有 关语 言与意义 的关 系 , 传统翻译研究的观念是 , 文本 的意 义是语 言通过规律去预先 设定 的 , 其意义是具有确定性 的, 任何 人 只要按 照语 言规则 去解读 , 都会获得同样的理解 ; 翻译可 以在 不 受外 界干扰 与影响的条件下 进行 , 既无需 太多注意 在翻译 活 动中起 着重 大影 响甚 至制约 作用 的外 部 因素 ( 如政 治 、 意识形 态、 道德等 ) 也不必太 多考虑 翻译活动 的场所和 文化语境 。这 , 样 的认识无 疑忽视 了语 言所蕴 含的人 文精 神和 时代 的脉象 , 忽 视 了作 为语 言主体的人 的能动性 和创造性 。
因此 , 翻译 理论 家们 巧借 解构主义思想 , 反思传统 翻译研究 中的 得失 , 拓展研究 范围和领域 , 阔理 论视野 和实践方法 , 开 从而 使
翻译研究 上升到文化 、 历史 、 哲学 等层面 , 这正是对 翻译 这一 学 科 的推 动 和 发 展 。
五、 解构 主义 理论 给我 们 的三点启 示
墨l 等教育研究
解 构 主 义 与 翻 译
河 南省商丘师 范学院
【 摘
张礼敏
4 6 0 700
要1 解构主义是 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 统思潮。本文主要介绍 了解构主 义与翻译 的联 系, : 以及解构 主义翻译观的 内涵和给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哲学研究范式)解构主义翻译观

Jacques Derrida (德里达)
以解构主义思想为武器来反思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 (logocentrism)和语音中心主义(phonocentralism)。他认为翻 译是不断修改原文以置换原文的过程,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 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在场” “忠实”
由于文本是用来记录主体的“思”书写是对现场缺席的补充,因 和“言”的,主体的“不在场”,为 其 固 定 性 和 具 有 生 命 活 力
会导致“思”和“言”的误解。 而成为在场的一部分,也是语 言存在并产生意义的基本前
一部作品具有可译性意味着它能够保证自身在被翻译之后,其原 版的本质思想与固有意蕴仍然能被传递。
从这种可译性出发,译者的任务不是对原文内容和信息的简单复 制与传达,翻译的使命是充分挖掘两种语言的差异,把作品内部那 些固有的特殊意蕴转换过来。这种特殊意蕴就是语言文化的融合, 通过纯语言(pure language)达到意义上的统一。
理论介绍
解 构 主 义 ( Deconstruction ) : 也 称 “ 后 结 构 主 义 ” ( Poststructuralism),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否定了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确 定、中心和结构的思想。其核心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系统、突破封 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产生无限可能的意义 网络”。 解构主义翻译观:翻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使已知或所 言与其他意义结构的不间断的联系过程,并以此生产出新的意义。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与翻译过程
付习涛周琦钰
(湖南第一师范, 湖南长沙,410002)
提要:本文通过介绍分析解构主义的原文形成观与阅读观,并与翻译过程的原文理解与译作表达相对比,提出解构过程与翻译过程正好是反向行径,可以构成一条信息流。
解构主义的这两种观点对翻译过程有大的借鉴作用,可以使我们跳出原作者意图中心论的狭小圈子,进入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译作读者的宏观信息交流模式,有利于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翻译过程的具体化实际化。
关键词:解构主义写作创造性阅读解构翻译过程
解构主义是西方反传统怀疑论批评方法之一,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法国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的。
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评论观,实质上是一种阅读文学作品文本的批评模式。
翻译过程,一般包括原文理解,译作表达。
原文理解亦即原文的读解,在翻译过程中是最基本的,是第一性的,是表达成译作的根据。
因而阅读原文,理解原文是关键所在。
在这里,我们不想谈论解构主义的优与劣,只想谈谈其某些观点对翻译过程的启发及借鉴作用。
首先是解构主义的原文形成观。
德里达认为,作者写作是种制造“踪迹”(trace)的活动。
写作并不必然地表明作者的意图。
文本对作者想说的东西往往存在距离。
“口是心非”,“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以及说谓“笔误”等情况正是这种观点的最好例证。
按照他们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符号中表现。
作者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他很难完全控制自己的意思,他的作品会得到预想不到的理解和解释。
解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由许多层次,系统构成的,它并没有一个内在的中心或结构,也没有决定作品终极意义的绝对真理,而只是一个“无中心系统”,任何文学作品的文本都是别的作品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是与别的作品相联系的,又是具有本身的具体性的。
其次是解构主义的原作阅读观。
解构主义认为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creative reading)。
因为“语言无法掌握现实,语言是存在的牢笼”。
(胡经之,1995:397)他们认为文字只是某种缺陷严重的外在符号,不可能反映朴实的真理,因而他们更多地关注作品文本和阅读过程,更多地强调这种“创造性的”阅读。
在他们看来,阅读活动不再是一个把握作者
原初意图的活动,而转换成寻绎文本逻辑,追踪语言自身的价值的文本拆解和重新组合的活动,因为我们不可能重复原作者的心理,语言与思维及其文化背景等等。
因而德里达认为,通过作品去复原作者原意既无必要,又无可能。
作品的意义总是多于作者的意谓,不存在所谓的固定不变的原意。
解构主义的这种创造性阅读“使那被文本所压抑的东西得已翻掘出来,使那被陈述的一切被颠覆。
”(胡经之,1995:404)由此可见,原作者的写作就象农夫犁地,翻耕的同时又掩覆另一部分,而解构主义的解读能使这些被掩覆的不为一般人,不为顺作者笔迹正读的读者所注意的盲点解拆出来。
因而文学作品绝不仅仅只有一种解读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所谓的意义。
相反,任何解读的“洞见”本身就包含了排斥其它见解的“盲视”。
解构主义的原作形成观与阅读观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
原作只是作者的一种印迹,是个未确定体,是个“葱头”。
阅读就是不断解拆,不断创新。
由上可见,解构主义的解构是以原作为始点解读为终点。
这正是翻译过程的关键一步,对翻译过程的原作理解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两者因而有许多相通和互补的地方。
原作-解读-译作正好构成一条信息链。
阅读原文理解原文的过程就是译者对原作信息体进行拆解,解读的过程,译文表达就是译者根据这种解读用译符进行重构的过程。
可以说翻译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原作的解构与重构。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原作是作者以某种意念为中心,以其意图,认知心理域,语言文化素养及符号的多义性与其它附着信息(如审美,文体等信息)共同编织成的一个信息体。
这个信息体是多维的,尽管在写作时是一种有序的流动体。
这个多维多菱的信息体即原作,由于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别,文化社会的变迁,语言的发展进化以及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多义性,冗余性等,阅读中及在翻译时重现或体验原作者的心态心境情感等已成为不可能。
因此作者意图中心论的翻译观是不可取的。
解构主义的这两种观点也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构主义认为阅读即解构,而解构均会附上解构者的踪迹。
解构主义的写作阅读观使得我们从传统的原作者意图中心论的狭隘天地走出,从而获得新的视野,在翻译过程中,把视线也转移到译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上强调译者对原作确定性与未确定性对比度的掌握,强调译者在译作表达上对不确定点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模式:原作者…原作-译者/读者-译作…译作读者。
使得我们在以原文本为中心的前提下,同时兼
顾信息模式的各个因素(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
翻译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成了以原文本文为依据,充分发挥译者(读者)主观能动性去解拆原文本,推断出原文本的基本确定点与未确定点,综合译者各方面的知识与素养,对未确定点进行补充与完善,用符合规范的译符在信息结构,信息层次,信息功能方面使具有潜在信息的原文本具体化为现实的第二文本即译作的过程。
但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没有终极意义;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阐释的观点会导致对原文漫无准则依据,别出心裁的曲解妄解,也会导致原文本漫无目的胡译乱译。
这些都不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胡经之等,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林骧华等, 《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童庆炳, 《文艺理论要略》,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郑乃臧等,《文学理论词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刘军平,“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外国语》,1997第二期
蒋骁华,“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第四期
王春元,《文学原理-作品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Wendell v.Harris,“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ory”,Greenwood Press,1992
David Lodge,“Modern Criticism and Theory”,Longman,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