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课文注释: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原始资料:“重农抑商”

原始资料:“重农抑商”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
──《韩非子·奸劫弑臣》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
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恳令》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恳令》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壹言》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
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
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徵,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故民之利尽在于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商鞅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
──《汉书·食货志》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4《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本课概述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它的延续与历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化的历程,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了统治政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目“重农抑商”,阐述了此政策的产生及其对明清工商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三目“‘海禁’与‘闭关锁国’”,介绍了明清两代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消极影响。
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教学时,要运用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剖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具有专业术语的特点,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问题情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渊源。
(3)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背景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1)依托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表及里,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使学生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找寻食物,先是采集野果鸟蛋,随后是狩猎,最后才到农耕。
高一历史学案 1.4 古代的经济政策 9(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1、含义: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维护政治稳定,维护自然经济。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3、原因:根本原因: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4、内容(基本主张):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5、表现:①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明清两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①“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②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④歧视商人。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6、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后果: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7、影响: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1、含义: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2、原因:
⑴重农: ⑵抑商: ①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占有农业劳动 力;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流动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
一、重农抑商
3、根本目的:
(经济目的/原因)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维护专制统治)
4、表现 ●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 实施官营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 重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 多而且关卡林立。
①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阻。
历史表明,农工商都应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二、 工商业的管理
抑商
禁商
统治者希望工商业的发展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一) 历朝对工商业的管理状况
1、秦朝: ⑴措施: ①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颁布秦律(《田律》、《仓律》、 《工律》、《金布律》 ) ⑵特点:全面、具体、严密
(1)根据材料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 是什么?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雇佣关系 说明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一 ) 资本主义萌芽
1、出现时间: 明朝中后期 2、产生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导致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拥有资本 和生产资料的早期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 的自由雇佣劳动者。
(一)历朝对工商业的管理状况
1、秦: 2、汉: 3、唐代: 4、宋朝: 5、明清:实行海禁、关卡林立,收重税 6、对私营工商业:
⑴关津之税和市肆之税;⑵严格缉私
(二)、工商业管理方式
总结:
①制定相关法律,严格管理。
②实施官营制度,独占专利,限制民营工商业发展。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重税。
二、工商业的管理
必修二 “重农抑商”

──《商君书· 农战》
一、“重农抑商”的原因
材料:商周时期 ,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后 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生产等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2
一、“重农抑商”的原因
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直接原因: 影响农业的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 根本原因: 统治者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 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二、“重农抑商”的提出 他提出:“农业 生产粮食布帛, 是本业;脱离农 业生产的工商业, 为末业。国家要 鼓励男耕女织的 农业生产,限制 工商业的发展”。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材料一:商鞅在秦国实现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材料二:“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 尊„„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 ——《吕氏春秋》 建统治。 材料三:“„„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 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 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 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材料四: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 困辱之,孝惠、高后时 ……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材料五: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 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材料六: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 贾者,亦不得衣绸、纱。”1506年又“禁商贩、仆役、倡役、下贱 不许服用貂裘。”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 银。” ——《明史》卷67《舆服志》 材料七: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除正税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杂税,如康熙年间江西南昌、饶州、吉 安、抚州四府,原先的“岁额无多”,但“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 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倍”。 ——康熙《江西志》卷172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重要微知识点课件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04
历代重农抑商政策变革与调整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初步形成
秦朝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变法中明确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通过奖励耕织,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 业活动,奠定了秦朝及以后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基础。
汉朝承袭秦制,进一步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均输法、平准法等加强了 对商业的控制和限制。
商业与农业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 ,商业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
商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存在矛盾,商业 的繁荣往往会导致农业生产的萎缩。
商业发展的抑制因素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抑 制,如交通不便、货币制度不健全、 政策限制等。
重农抑商政策起源及初衷
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
重农抑商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提出“重农抑商”思 想。
促进农业与商业的融合发展
政府可以鼓励农业与商业的融合发展,如发展农业观光旅 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实现农业与商业的良性互动。
06
案例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 事件中的体现
案例一: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措施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 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01
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
基础。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02
受技术、工具等条件限制,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产出有限
。
农业税收是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03
古代中国以农业税收为主要财政收入,商业税收相对较少。
商业发展与抑制因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课文注释:重农抑商

课文注释: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
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4《古代的经济政策》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堂小结: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
(2)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 商业被称为”末业”。
(3)主要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4)影响——在封建社会建立初期,促进了农业发展,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巩固有利。
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
二、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1)提出于明朝初期。
(2)基本含义——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原因——东南沿海出现外部侵扰势力。
(4)发展——后来发展成闭关锁国政策
(5)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注释: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作用
自从西汉统治者接受了重农抑商思想并付诸实施,此后两千多年,重农抑商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国策。
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增加。
它不仅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农民的分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而且极大地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的转化,也使微弱的手工业资本难以迅速地大量积累起来,因而严重地桎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封建社会陷于长期停滞的困境。
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