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分析

合集下载

宣州区水稻直播生产现状及对策

宣州区水稻直播生产现状及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1,27(16)宣州区水稻直播生产现状及对策黄磊1徐德胜2(1宣州区种植业局,安徽宣城242000;2宣州区沈村镇人民政府,安徽宣城242000)摘要:直播水稻生产省去了育秧与插秧环节,直接通过规范化流程将稻种播散于生产大田。

该文介绍了宣州区直播水稻生产发展现状,针对现阶段该区水稻直播生产中存在的用工成本高、生产水平及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宣州区水稻直播生产发展前景,为解决水稻直播生产难题、促进水稻增产增收及稳定本地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直播;生产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6-0048-03水稻直播是一项近些年发展迅速的新型轻简化生产技术,与传统人工育秧移栽相比,直播省时省工,生产效率高,具有生产上的明显优势。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就业,各地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加上水稻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偏低,劳动力依赖性较强的传统人工育秧移栽生产技术现已极少见到,促使直播水稻发展迅速,直播面积逐年扩大。

然而近些年的生产实践表明,该项技术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多数水稻种植户并未完全掌握水稻直播技术要点。

因此,需要对水稻直播技术进行深入分析,解决技术的重点与难点,切实提高水稻直播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促进水稻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1水稻直播生产应用情况宣州区为农业生产大县,水稻是该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万hm2以上,单产6.9t/hm2以上。

水稻生产类型丰富多样,品种繁多,双季稻、再生稻及单季稻均有,播种期跨度大,水稻生产形势复杂。

随着直播水稻不断扩大,全区全年水稻直播面积已占全部水稻种植面积的70%以上,发展迅速。

直播水稻用工少、效率高、技术要求低,多数种植大户愿意选择该项生产技术,直播面积逐年增加。

尽管水稻直播提高了作业效率,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技术。

2024年水稻种植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水稻种植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水稻种植业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市场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水稻种植业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2. 当前水稻种植业市场情况目前,我国水稻种植业市场发展迅速。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世界前列。

水稻市场呈现出供应充足、稳定的特点,我国的水稻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

3. 水稻种植业市场的机遇3.1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集中在城市的程度不断提高。

城市居民对水稻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水稻种植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益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从而带来市场机遇。

3.2 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机遇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变少,农田面积减少,水稻种植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挑战。

然而,这也给水稻种植业带来了机遇。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可以缓解因人口流失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从而实现水稻产量的提升。

4. 水稻种植业市场的挑战4.1 人口增长导致的挑战随着人口的增长,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水稻种植面积有限,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种植者需要通过提高种植技术和改良水稻品种来应对这一挑战。

4.2 气候变化导致的挑战气候变化给水稻种植业带来了不确定性。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涝等,都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种植者需要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农业风险。

5. 水稻种植业市场前景展望尽管水稻种植业面临一些挑战,但是其市场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将会得到提升。

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水稻种植业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6. 总结本文对水稻种植业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市场机遇和挑战。

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水稻种植业的市场前景仍然乐观。

2024年安徽农业总结

2024年安徽农业总结

2024年安徽农业总结
2024年安徽农业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这一年的农业工作进行总结:
一、农业生产水平提升:2024年安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农田利用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

农产品质量也大幅度提升,产品销售市场逐渐扩大。

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安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的种植技术,包括新的耐旱、耐寒、耐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使得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加强:2024年安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农业废弃物管理等措施,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

农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024年安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进展。

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农村农民不仅从农业收入中获得利益,还通过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增加收入的方式。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总的来说,2024年安徽农业在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这些成绩对于安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摘要:I.引言- 介绍安徽水稻种植的背景和重要性II.安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 淮河以南地区- 长江沿岸和巢湖流域III.安徽水稻种植的特点- 水稻品种和品质- 种植技术和方法IV.安徽水稻产业的发展- 政策支持和投入- 产业链发展和创新V.结论- 总结安徽水稻种植的优势和挑战正文:I.引言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一个农业大省。

水稻作为安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徽水稻种植的区域分布、特点以及产业发展情况。

II.安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安徽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区和长江沿岸以及巢湖流域。

其中,淮河以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绝大部分。

长江沿岸和巢湖流域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III.安徽水稻种植的特点安徽水稻种植具有以下特点:1.品种丰富:安徽水稻品种繁多,包括常规稻、杂交稻、优质稻等多个品种,能够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2.品质优良:安徽水稻品质优良,口感鲜美,糯性强,深受消费者喜爱。

3.技术成熟:安徽水稻种植技术成熟,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如水稻抛秧、节水灌溉等,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IV.安徽水稻产业的发展安徽水稻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策支持:政府加大了对水稻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水稻种植补贴、优化水稻品种结构等政策,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2.产业链发展:安徽水稻产业链不断完善,从种植、加工、销售到餐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发展:安徽水稻产业注重创新发展,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提高了水稻产业的竞争力。

V.结论综上所述,安徽水稻种植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种植成本上升等。

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现状及发展对策

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现状及发展对策

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现状及发展对策李正荣(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01)摘要:该文介绍了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现状,根据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加快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现状;发展对策;安徽省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2-03-0072-02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稻田种稻和养鱼(虾、蟹、鳖)结合起来,发挥水稻和鱼(虾、蟹、鳖)共作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水稻和鱼(虾、蟹、鳖)的双丰收。

稻渔综合种养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安徽稻渔综合种养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面积超过6.67万hm2,之后逐年减少到2万hm2左右。

自2006年起,安徽开始实施龙虾进稻田工程,大力发展稻虾轮作和稻虾共作。

2016年,安徽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实现“亩产千斤粮,亩增千元钱”。

安徽新一轮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

1.1集中连片按照“百亩起点、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发展思路,2016年底,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已发展6.67hm2示范点600个、66.67hm2示范片50个、666.67hm2示范区8个,2000hm2以上大县达到10个,其中全椒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0.8万hm2,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1.2模式多样以稻虾轮作为主导,稻虾、稻鳅、稻鳖、稻鱼、稻蟹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全面发展。

全省优化集成五大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制定了稻虾轮作、稻鳅共作、稻田养殖水质调节等8项省级地方标准,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运用。

1.3稳粮增收稻渔综合种养通过田块小改大增加耕地面积,田间工程面积小于10%,水稻单产超过7500kg/hm2,平均产水产品1500kg/hm2。

水稻机械化种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水稻机械化种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水稻机械化种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机械化种植水稻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改善劳动条件,然而在水稻机械化种植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机械化种植技术不够成熟。

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相对较新,设备不够成熟,智能化程度不够高,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 种植方式不尽人意。

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性的不同,传统的种植方法不能够完全适应机械化种植方式,需要对种植方式进行改进。

3. 机械设备不适用。

目前市面上的水稻机械化种植设备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地域的不同、生长环境的不同,可能并不是所有的机械设备都适用于某一地区的水稻种植。

4. 技术人才不足。

缺乏相关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专业人才,在实际的生产中无法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

5. 成本较高。

购置机械设备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维护机械设备也需要一定的费用,造成了机械化种植水稻的成本较高。

二、针对问题的对策:1. 加强科研力量。

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大对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的智能化程度。

2. 制定规范标准。

针对水稻机械化种植过程中的种植方式、机械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等进行规范制定,保证水稻机械化种植的质量和效率。

3. 适地适种。

根据不同的地域和生长环境,选择适合的机械种植设备,确保设备的适用性。

4.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推动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发展。

5. 降低成本。

通过技术改进和设备选型优化,降低机械化种植水稻的成本,提高种植效益,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水稻机械化种植的问题及对策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发展,实现水稻种植的高效、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机械化种植水稻工作总结

机械化种植水稻工作总结

机械化种植水稻工作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变革和进步。

机械化种植水稻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许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机械化种植水稻工作,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这段时间的工作成果和经验。

首先,机械化种植水稻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传统的人工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机械化种植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了种植的效率。

我们使用了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如水稻播种机、田间管理机器人等,这些设备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机械化种植水稻提高了作业质量。

机械化种植可以保证种植的密度和深度均匀一致,有效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机械化种植,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水稻的生长环境,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另外,机械化种植水稻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传统的人工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机械化种植可以更精准地施肥和喷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机械化种植还可以减少土地的耕作次数,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机械化种植水稻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趋势,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机械化种植水稻的工作,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稻机械化抛秧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水稻机械化抛秧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水稻机械化抛秧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水稻机械化抛秧是指利用机械设备将水稻幼苗从育秧场抛入稻田,并且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推广和管理水稻的种植。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化抛秧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提高水稻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推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来提高抛秧机械化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率和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2. 技术推广不足。

由于机械化抛秧技术较新,相关的推广与培训工作还比较薄弱,导致很多农户不了解这项新技术,缺乏相关的操作技能和知识。

3. 机械设备成本高。

目前市场上各类机械化抛秧设备价格较高,对于一些小农户来说,难以承受这样的成本。

4. 抛秧技术不够成熟。

在实际操作中,农民使用机械抛秧设备还面临诸多问题,如容易出现抛秧不匀、损伤幼苗等问题。

5. 环境适应性需改善。

目前的机械化抛秧设备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水稻种植方式上适应性不够,不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种植条件。

二、改进措施1. 加强宣传推广。

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应该加大对机械化抛秧技术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户普及机械化抛秧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优势,增加农民对机械化抛秧的认可度。

2. 推广示范项目。

在一些产米区进行机械化抛秧技术示范项目,邀请农民参观和体验机械化抛秧技术,让农民亲自感受并了解机械化抛秧的操作流程和效益。

3. 降低机械设备成本。

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为农户提供一些机械化抛秧设备的购买补贴或贷款支持,降低机械设备的购买成本,让更多的农户能够接触和使用机械化抛秧设备。

4. 技术培训加强。

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各类机械化抛秧技术培训班、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机械化抛秧技术操作水平和技术理论水平。

5. 抛秧技术研发。

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机械化抛秧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机械化抛秧设备的抛秧均匀程度和对幼苗的保护性,提高设备的适应性。

机械化抛秧是水稻种植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在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该文主要阐述了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条件分析,为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水稻种植机械化;现状;分析;安徽省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118-04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nalysis of rice planting mech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master extension station of anhui agricultural machinery,hefei 230031,anhui)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the expound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ice planting mech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and analyse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planting mech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数千年来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处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安徽省是中国水稻种植和消耗大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20万hm2,排在全国前列。

全省水稻生产面积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26%,水稻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50%,水稻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7%,排在全国第6位。

巩固稳定安徽省的水稻粮食生产,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对于增强水稻的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1]。

近年来,水稻生产机械化在安徽省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提高,2006年安徽省水稻机耕面积达到200万hm2,水稻机械化收获面积为172万hm2,而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仅为4万hm2。

至2015年,安徽省水稻机械化耕整面积达到221万hm2,水稻机械收获面积达到210万hm2,水稻机械种植面积95万hm2,水稻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水稻耕作和收获环节机械化已得到普及,尤其是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但相对于耕作和收获环节,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栽植环节因栽植水平相对收获环节和耕整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和关键环节。

进一步对水稻种植机械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努力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提高耕整地和收获环节机械化作业质量[2],对于提高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促进水稻生产,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都有着重要意义。

1 发展特点1.1 机械化栽植水平快速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发展有先后,水稻耕作机械化和机械化收获因起步早,已发展到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阶段,近年来一直处于稳定发展阶段;而栽植机械化在安徽省起步晚,直至2006年才开始进行大规模推广,近年来发展迅速。

如图1所示,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8.6万hm2,发展至2015年的95万hm2。

水稻栽植机械快速发展的原因如下:政府高度重视支持把水稻栽植机械化的发展列入农机化发展重点内容,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尤其是机插秧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经济发展农民收入逐渐增高,购买机具能力提高,城镇化发展劳动力资源短缺,水稻栽植机具也逐步成熟,使得水稻栽植机械化在我省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水稻机插秧是水稻机械化种植的主力军。

安徽省水稻传统种植主要方式以育苗移栽为主,机插秧相对机直播能提高产量、增加水稻抗逆性抗灾性,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双季稻产区,育秧移栽方式对于抢农时、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全年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着积极意义。

目前安徽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的主要方式是机插秧,如表1所示,机插秧是安徽省水稻机械化栽植的主要方式。

1.2 育秧工厂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促使了土地流转的不断深入发展,使规模小、分散的土地逐步集中起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促进机插秧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

2012年安徽省财政通过稳粮增产行动项目在全省30个水稻主产县建设育秧工厂,2013年在43个县建设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两年累计扶持建设育秧工厂406座。

截至2013年,共有760座育秧工厂投入水稻育秧生产,可提供约1.91万hm2的机插大田用秧。

2015年全省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达到1 181套。

1.3 农机农艺结合得到深入农机农艺结合的重要性贯穿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各个步骤,尤其在育秧、栽插、收获等环节。

机械化栽插秧苗秧龄、长势、种植密度、营养情况等需要适应栽插机具要求,满足栽插条件,在育秧过程中品种的选择及人为控制秧苗的秧龄、长势等,对育秧技术掌握的难度大;栽插过程中栽插行距、株距、深度、株数等需要根据机具条件及农艺要求合理栽插;使用机具收获时要求品种选择及大田管理时注意抗倒伏性。

安徽省高度重视农机农艺的相互融合,成立了农机农艺结合领导小组,以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为载体,开展了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并在适宜安徽省水稻机插秧品种,水稻机插秧农机农艺互适性研究,适合水稻机械化栽植机具(宽窄行插秧机及制种专用窄行距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标准,为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存在问题 2.1 机械化栽植水平总体不高水稻生产的耕整地、栽插和收获3个环节中,机械化栽插水平较低,虽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推广和发展但仍然远低于耕整、收获,环节,成为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3]。

如表2所示,2008年安徽省机械化栽植面积仅为机耕面积的1/26、机收面积的1/22,至2015年全省机械化栽植面积栽植面积也只有机耕面积和机收面积的1/3。

2.2 栽植机具不能满足多种种植模式需求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广泛,品种多样,对栽插条件要求不一,生育期不同、栽植时间不同,栽植密度不同,因而对株距行距要求也不同,并且有的品种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水稻机械化栽植方式有机插秧、机直播和钵体机械摆栽等方式,但应用较多的是机插秧的方式,但目前我国水稻插秧机机具行距多数为30cm,也有少数在25cm或20cm左右,机具行距固定不变,不能满足所有水稻种植品种及水稻种植要求,如杂交水稻制种要求母本行距为17cm左右,且父母本秧龄不一致,对插秧机的行距和插秧机秧箱的通过性就有更新的要求。

且我国稻区地形多样复杂,有山区,有平原,地块大小不一,插秧机机型也不能满足多种地形需要。

2.3 作业质量待提高安徽省水稻机械化栽插的方式采用育秧并机插秧的方式。

水稻机插秧的难点在于培育出满足农艺要求并且适合机插的秧苗。

若采用工厂化流水线育秧能保证种子的播种密度合理均匀,使秧苗生长均匀一致,机插秧时便可做到栽插均匀。

但因育秧工厂价格高,受农民购买能力限制,目前我省机插秧育秧仍是手工育秧占多数。

采取人工育秧的方式播种质量完全靠操作者的熟练度,难以控制其播种密度及均匀性,影响秧苗播种效果,秧苗的合格率难以保证,直接影响了栽插效果。

且人工育秧操作复杂,不仅在播种均匀性存在问题,而且在装土厚度、覆土均匀性和洒水均匀性等环节上存在难以准确控制的缺点,直接影响了秧苗的出苗率、营养情况、根系盘结及秧块的适机性,从而影响了栽插效果。

3 影响条件分析3.1 机具投入产出比不高水稻耕整和收获环节机具不是水稻专用机具,可用于其它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环节。

耕整地采用的拖拉机配套旱地耕整机具可以进行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的耕整作业,配套种植机具可进行小麦、玉米、油菜的种植作业。

水稻收获环节采用的联合收割机经过部分零部件的改装也可收获小麦、油菜等作物。

机具的适用性广,每季作业天数多,机具产生的效益越多,机具的投入回收的就越快。

但水稻栽植机具的适用范围窄,尤其是插秧机只能用于水稻机插秧,在单季稻产期,插秧机一年只能使用一季,且水稻栽插季节适插期短,机具在一个生产年度的利用率低,机具作业效益相对低,且插秧机投入高,成本回收较慢。

目前,1台高速插秧机扣除国家财政补贴农民还需要拿6万元左右,按每台年作业27hm2算,1hm2收作业费900元,去除成本150元,每台年仅获利2万元,约3年才可收回成本。

3年后,机械保修期已过,维护维修成本加大,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机具价格较高,投资回报率偏低。

且目前常用的几种手扶式插秧机,价格均在2万元左右,除去50%叠加补贴,农户还需投入1万元左右,与投资收割机和拖拉机相比,投资回报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4]。

3.2 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村基础设施如机耕路、水利设施、机具仓库等配套建设不到位,影响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5]。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对田块的规模,水利条件的好坏,机耕道路的配套都有严格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农田没有经过改造,属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自然田块,水利设施和机耕道路不配套[6]。

机耕路的配套与否直接决定了机具能否下地的问题,目前农村的机耕路还有很多是20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已经破旧老化残缺不全,对一些大型的农机具的使用造成影响。

田块的治理和水利设施的修建对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也十分重要。

田块大小不一、田埂较多、高低不平,水利设施落后,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稻生产各环节尤其是栽插环节对土地的平整度要求严格,机插秧是中小苗带土浅插,栽插深度约0.5cm,田块平整度高,机插质量高,平整度差,容易产生漏插率高导致机插合格率低的问题。

水利设施若简陋、老化、不通畅,制约着机插秧的发展,机插秧是薄水浅插、栽后间歇灌溉,对水利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机库棚的建设与农机具的增加不配套也制约着机械化的发展,目前农村多数存在农机具露天停放保存的现象,农机具长时间在露天遭受风吹日晒雨淋,加速了农机具的老化[7],降低了机具性能和作业水平,增加了维护和维修的成本,缩短了使用年限,提高了生产成本,不利于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3.3 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城镇化迅速扩张,使得农村大量受过文化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务工,目前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部分留守农民普遍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长期种植习惯和小农意识限制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他们种植水稻在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后,对产量和农机化技术追求不高,加上水稻生产环节尤其是机插秧栽插环节步奏多、操作复杂、要求严格,后期管理与传统的水稻栽植方式有较明显的差异,技术要求较高,并且农民会担心新技术的应用对产量会有影响,使得这部分农民应用新技术进行机械化生产积极性不高,他们习惯于靠天吃饭,满足于农业低水平产量、较落后种植方式的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