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2023年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青海省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美丽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在过去几年中,青海省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分析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前景。
一、青海省旅游资源青海省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完美的旅游目的地。
其中,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景点是很多人到青海省旅游的主要原因。
同时,青海省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如藏传佛教文化、唐卡绘画、青海绸、藏毯等。
二、青海省旅游市场现状青海省旅游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据青海省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534.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97.6亿元,同比增长14.4%。
其中,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著名景点的游客数量和收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三、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前景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以下是其中的三个原因:1.国家政策的推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兴起,青海省将继续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例如,“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2.广阔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青海省的独特文化和自然景观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因此青海省的旅游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
3.产业升级和附加值提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青海省的旅游产业结构也将逐渐升级。
未来,青海省将在旅游产品设计、营销方式、游客体验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升级和改进,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加游客回访率。
四、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发展策略1.深入挖掘和开发青海省的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加强旅游市场的营销宣传,提高青海省的知名度,拓展旅游市场和客源。
3.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更完整、舒适的旅游服务体验。
青海旅游调研报告

青海旅游调研报告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美丽的高原省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著名。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青海省有着很大的潜力,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旅游体验。
本文将介绍我们对青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体验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目的我们的调查目的是了解青海省旅游业的现状和潜力,以及旅游者对青海省旅游体验的看法和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信息,提供给青海省旅游业决策者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意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旅游业。
二、调查方法我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信息,包括在线问卷、电话访问和实地调查。
我们发放了1000份问卷调查,其中600份被有效回收。
我们对200名旅游者进行了电话访问,此外还有一些我们在青海省各城镇和村庄进行的实地访问。
三、调查结果1.青海省旅游环境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的旅游环境获得了高度评价。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觉得青海的旅游环境非常好或者比较好。
这主要是因为青海省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包括著名的青海湖、黄河源、塔尔寺等。
此外,青海省的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不过,我们的调查也发现青海省的旅游设施和交通不够完善。
游客普遍反映,公共交通不够方便,交通拥堵也比较常见。
此外,一些旅游景点的设施和服务也有待提高,并且英语等外语服务也需要加强,以便更好地吸引国际游客。
2.旅游体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青海省旅游业中,文化体验是最受游客欢迎的。
游客喜欢参观和学习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如蒙古族、藏族等民族文化。
此外,青海省的美食、手工艺品、音乐等也受到游客的青睐。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在青海省旅游体验中,自然景观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游客希望在青海省山间漫步,登山徒步,骑骆驼,等等。
对于一些游客来说,青海的旅游体验就是一个回归自然和探索未知的过程。
不过,我们的调查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游客反映青海省旅游业不够多样化,缺乏一些高端旅游产品,如高端酒店、度假村等。
2023年青海省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青海省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一、市场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在线旅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作为在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旅游产业在市场占有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
2019年,青海省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0479.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90.11亿元,同比增长9.2%。
其中,通过互联网平台预订旅游产品的游客数量不断增长,这意味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二、市场环境分析1.政策环境国家旅游政策对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家对于旅游业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也逐年明确,尤其2020年疫情爆发后更是强调旅游业的创新和技术发展,为青海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市场竞争环境青海省的旅游市场非常活跃,旅游服务平台和景点管理单位都在积极开展自身的宣传和营销活动,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各家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具备较高的服务品质和不断创新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3.消费者需求环境旅游消费者对于在线旅游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出游人群日益年轻化,他们对旅游的品质、体验,以及便捷、安全、可靠的出行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青海省的在线旅游企业要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行业合作环境青海省在线旅游企业与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产业环节进行合作也是该市场的重要环节。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可以不断丰富在线旅游产品的种类、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多赢。
三、发展趋势分析1.多元化产品在线旅游市场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在博物馆、文化名胜、生态旅游、度假村、民宿等各类旅游产业探索,更有涉及到景区合作的跨界产品设计和推广。
未来,青海省在线旅游企业要推出更多元化、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展市场空间。
2.智慧化服务青海省的在线旅游市场需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旅游服务中的应用,提升旅游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服务,提高游客的出游体验,也可以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和品牌价值。
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TO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TO分析及其对策建议摘要: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以生态立省,努力打造高原旅游名省战略”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综合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具有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特征,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同时,有效拉动内需,促进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目标任务的实现,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青海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旅游业一、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青海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现阶段,我们务必认清省情,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大规模、高水平的发展,以四个发展为指导,通过转变增长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来实现青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其中,以资源的比较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具有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特征,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而旺百业”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会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有利于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提升旅游竞争力从我国旅游产业竞争的总体格局来看,为到2020年实现旅游强国之梦,目前已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定为支柱、先导或重要产业。
近几年,青海旅游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圈两带和一区”的大力开发与成功营销;仅2011年上半年我省接待国内游客502.71万人次,入境游客14450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1.8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710.2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32.31亿元。
旅游五大指标同比再创新高,其中,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2.5%和26.3%。
这些数字,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潜力巨大。
因此,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更加严峻的挑战,青海省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走内涵发展、规模发展、效益发展、生态发展的路子,打造国内生态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我省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青海省旅游发展现状

青海省旅游发展现状青海省坐落在中国西北部,是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省份,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世界自然遗产青海湖、祁连山、青海三江源等,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青海省旅游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青海省的旅游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在自然风光方面,青海湖是青海省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青海湖周围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吸引了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
此外,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观,如祁连山、丹霞地貌等,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在民族文化方面,青海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
这里有西宁市的城西区,有蒙古族的仪式、风俗,有藏族的唐卡画、舞蹈,有回族的清真寺、穆斯林文化等。
青海省的民族文化给游客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体验,也成为了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然而,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交通不便是一个问题。
青海省地处高原,地势复杂,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虽然有青海省会西宁市的高铁和机场,但到达更远一些的旅游景点仍然不方便。
其次,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一些旅游景点的酒店、道路等设施不足,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此外,青海省的旅游宣传和推广力度相对较弱,导致大多数人对青海省旅游的认知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青海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改善交通和旅游设施。
政府还鼓励企业投资兴办酒店、景区等,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其次,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用多种方式来宣传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和特色。
政府还鼓励与其他地区和企业合作,推出旅游套餐、定制化服务等,吸引更多游客。
最后,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体上说,青海省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相信青海省的旅游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青海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青海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分析青海省的生态及旅游现状、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所具有的优势,提出该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经济模式——生态旅游及其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对策,以期对该省发展生态旅游有所裨益。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优势;遵循的原则;发展对策人类经济经历了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发展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生态经济。
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合理趋势,是人类文明的理性选择。
新型的生态旅游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典范,它是旅游事业的新领域、新天地,它的经营管理也是当前生态和旅游共同涉及的新课题。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旅游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归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领略自然景观,了解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这对于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如何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个独有的新型旅游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如何把现有的旅游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当前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新课题。
1青海省生态及旅游现状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世界第3级之称,由于受气温逐年升高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因素综合影响,青海省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整体已呈逐年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严重。
据资料表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 3 340hm2。
二是沙漠化土地日趋增大。
目前,沙漠化土地在继续发展之中,并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
三是草地退化形势严峻。
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达726.7hm2,占草地面积的20.1%,沙化草地193万公顷,“黑土滩”面积已达300hm2。
四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由于自然及人为的影响,每年向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注入的水量逐年下降,给中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五是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特别是1992年以来,其西部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破坏触目惊心,成百上千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被猎杀,如藏羚羊、野牦牛、猎豹、雪豹等,有的物种面临灭绝,如普氏原羚,全省已不足300只;沙生植物破坏也非常严重,大面积的植物被用作烧柴。
青海湖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

青海湖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青海湖作为青海景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已经逐步成为青海旅游的支柱,将青海湖景区打造成为一个优秀的景区,浅谈青海湖的开发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青海湖开发现状建议对策一、青海湖的自然地理概况青海湖位于青海高原的东北部,地处北纬36.25°~38.33°,东经97.83°~101.33°[1],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是国家AAAAA级国家自然景区,流域深处内陆,属典型的高寒干旱大陆性气候,青海湖流域面积296600km2,湖面海拔3200m,湖泊形状近似向西北张开的喇叭,西宽东窄,长约109km,南北最宽为65km,最狭窄处约20km,年平均气温-14~17℃,平均年降水量为340mm[1.2]。
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倒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价值。
二、开发现状1、青海湖中有5 个岛屿,即海心山、三块石、沙岛、鸟岛和海西山(即鸬鹚岛) . 最有名的当属鸟岛. 鸟岛位于湖的西北端,距西宁市280km. 鸟岛全长1500m ,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 每年3~4 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开始营巢. 5~6 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此时岛上有30 余种鸟,数量达1615 万余只. 7~8 月间,秋高气爽, 群鸟翱翔蓝天,历来是青海湖旅游的不可放弃景点,青海湖景区现有的旅游内容,以自然观光(观湖和观鸟) 为主,也有少量其它形式的活动,如湖东沙漠游、原子城、少数民族风情体验等,但游客人数寥寥[3.4 ] . 许多游客,特别是省外游客的旅游形式多为一日游. 由于要在一天之内往返西宁市住宿(西宁到鸟岛的往返路程约560km) ,行程十分紧张. 尽管在环湖个别景点建有宾馆和活动设施,但或者因为价格偏高,或者因为特色不显著,选择过夜的游客并不多. 停留时间短、休闲娱乐项目少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的旅游开发商拟在青海湖放置一艘7000 吨级的豪华游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2024年青海省旅游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青海省旅游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对青海省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旅游业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1. 青海省旅游资源概述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其中,青海湖、祁连山、茶卡盐湖等自然景观深受游客喜爱,同时还有古寺庙宇、藏族文化等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2. 青海省旅游市场现状2.1 旅游市场规模近年来,青海省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过去五年内,青海省接待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保持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水平。
2.2 游客特征青海省的游客主要来自全国各地,同时也吸引了部分国际游客。
游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青海省作为旅游目的地,对自然景观和户外活动充满兴趣。
•民族文化热潮:青海省的藏族文化深受游客喜爱,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藏族传统文化和活动。
•自助游增长: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游,自由度高、特色体验多的旅游方式受到青睐。
2.3 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青海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较为丰富。
除了传统的景点观光之外,还有徒步、骑行、摄影等特色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
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也在加大对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的投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 青海省旅游市场存在问题尽管青海省旅游市场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3.1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景区、乡村旅游地等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3.2 旅游服务质量不稳定尽管青海省的旅游服务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导游服务水平不一、部分景区管理混乱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
3.3 旅游营销手段有待改进青海省在旅游营销上的投入和创新相对较少,需要加大营销力度,提升青海省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
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
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
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
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
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
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
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
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
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入性。
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
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许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
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不多、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问题。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
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
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上述3个主要问题,克服这些问题,并非一蹴而就。
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定位青海省旅游的发展道路
(一)加强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完整表述是: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全面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政府主导并非不要市场机制的调解,而是以市场为主体,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归根结底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达到经济效率的提高。
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出来呢?从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来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政策、资金和立法等多个方面:
1.制定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
政府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投资者,而且应该是旅游业的管理者。
青海省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当地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2.根据本省旅游业发展计划,为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创造条件,加强资金导向。
在青海省,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旅游业所需资金,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经验,征收一定的旅游税费,如在饭店、宾馆按房费确定一定比例,或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游客必经之地按票价的一定比例或固定数额征收。
除征收旅游税收以外,政府还应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如增发旅游企业债券,增加旅游企业上市公司;通过制定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入。
3.政府应该在大型旅游活动的宣传中发挥作用。
青海省现在每年都举办一次“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王洛宾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游览,以此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组织大型活动能形成总体形象。
总之,只要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坚持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迎来本省旅游业的繁荣。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当前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本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
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已成为旅游界关注的重大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