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完整版)新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doc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姓名成绩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 ! ’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精心整理者 !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 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精心整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
(4 分)(1)私臣:.(2)齐地方千里:..(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 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精心整理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 4 分)(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精心整理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精心整理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 : 听讲。
④避位发难 : 离开座位向皇帝精心整理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 : 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 : 此为病情。
⑦嗣 :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精心整理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 分)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比较阅读10篇

(2)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笋的)形状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6.【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张岱 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 溪破其中出。
7.【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译文】【乙】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东 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 从峡谷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 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 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 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 面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
6.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
量词
独自
隔断
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
溪水名
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 01申屠献鼎(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1申屠献鼎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
云螭②斜错,其文③烂如④也。
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⑤象而铸之。
淬⑥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
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
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
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其有鼎,其形酷肖是。
第⑦不知孰真耳。
”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
”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敦不平,辩数不已。
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
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注释】①申屠敦:人名。
申屠,复姓。
②云璃(chī)小指鼎上所雕的云和璃的图形。
璃是传说中一种似龙而无角的动物。
③文:花纹。
④烂如:明亮有光彩的样子。
如,形容词词尾。
⑤金工: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
⑥淬(cuì):铸造器物时把它烧红,浸人水中,以增加硬度。
⑦第:但,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呼金工象.而铸之___________________(2)贵人宝.之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申屠敦遭遇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页,共2页。
部编版八上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含答案)

《三峡》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船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的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与朱元思书》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文: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看到日光。
《富贵不能淫》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译文:这怎么能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①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
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
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
人人为便,用于当代。
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贞元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以衬茶盌②,别为一家之楪。
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讯则知矣。
【注】①楪(di é):同“碟”,盛食物的小盘。
②盌(w ǎn ):同“碗”。
(1)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A.病其熨指B.蜀相奇之C.愈新其制D.人人为便(2)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这句话的意思。
(3)本文表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猿)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②言:尝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袁山松言再⑦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④,莫识其名,高者千仞⑤,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⑥,不辨见此远山矣。
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⑦见远峰耳。
江水又东径⑧白鹿岩。
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⑨。
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⑩下开,暗彻⑪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⑫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选自《水经注·江水》,有删改)【注】①泠泠:拟声词,形容声音清脆。
②山松:东晋时大臣、文学家袁山松。
③记:记载,记述。
④数十百重:这里指山重重叠叠的样子。
⑤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⑥烟寨雨霁:指烟散雨收的好天气。
⑦再:两次。
⑧径:经过。
⑨游:这里指游乐。
⑩合:闭。
⑪彻:通、达。
⑫文:花纹。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断一处)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10篇含答案

苻朗讥王肃之【原文】苻朗初过江,王咨议大好事①,问中国人物及风土所生,终无极已,朗大患之②。
次复问奴婢贵贱,朗云:“谨厚有识中者③,乃至十万;无意为奴婢问者④,止数千耳。
”【注释】①王咨议:王肃之,王羲之子。
曾任骠骑咨议,故称王咨议。
②患:厌恶。
③有识中者:晋时习惯用语,指有见识的人。
④无意为奴婢问者:愚昧无知又喜欢打听的人。
无意:愚昧无知。
【解词】①终无极已()②朗大患之()③止数千耳()【答案】①终无极已(停止)②朗大患之(非常)③止数千耳(同“只”)【译文】苻朗刚渡江南下时,王肃之非常喜欢管闲事,向苻朗询问中原地区的人物、风土人情和物产等等事情,问个没完没了,苻朗非常讨厌他。
接着他又问奴婢价格的贵贱,苻朗说:“谨慎朴实有见识的奴婢,可以卖到十万;愚昧无知又喜欢打听的奴婢,只要几千钱而已。
”张老相公【原文】张老相公,晋人。
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①。
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煿膻腥②。
盖江中有鼋怪③,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
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
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
张回棹,悼恨欲死。
因登金山谒寺僧④,询鼋之异,将以仇鼋⑤。
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⑥,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⑦;祈勿怒,时斩牲牢⑧,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
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
便招铁工,起炉山半,治赤铁,重百余斤。
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钳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
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
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聊斋志异》)【注释】①躬:身体。
这里是亲自的意思。
奁(lián)妆:女子梳妆打扮的用具,这里指嫁妆。
②煿(bó):煎炒或烤干食物。
③盖:连词,表原因。
鼋(yuán):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
④谒:拜见。
⑤仇:报仇。
⑥吾侪(ch ái):我们。
侪:同辈,同类的人们。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秋日夜游(节选)[清]沈复中秋日,余病初愈。
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①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
叠石成山②,林木葱翠。
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
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着烹茶以进。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③,相扶下亭而归。
吴俗④,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沧浪亭幽雅清旷,反无一人至者。
【注释】①芸:此处指沈复的妻子。
①叠石成山:石头相叠而成为假山。
①七月十五夜之惊:沈复曾与妻子同游时听到不明之物堕水,两人也于此后大病一场,选文开头说的病愈便是此病。
①吴俗:指吴越一带的风俗。
1.有关文章描述中秋节夜游的经历,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文章内容()A.派老仆人守在沧浪亭,不让闲杂人等打扰B.游玩的有我和妻子、小妹、老仆、丫鬟等人C.拿毯子铺在亭中央,一群人围坐着喝茶D.我们驾着一叶扁舟在湖上飘荡,十分舒畅2.“爽然顿释”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是()A.可能因身处水光月色之中,我心情舒畅B.可能陪伴妻子出来游玩,我感觉很满足C.可能因之前受到惊吓,至今仍感到害怕D.可能因风吹进袖底,内心因此清爽舒适3.《记承天寺夜游》和选文的作者在赏月时心境都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两文作者的心境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于将.晚时将.以下骑送迎(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B.周望.极目可数里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C.席地环.坐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D.结队而.游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___欲伐越,问计___。
___曰:“臣闻兵不厌诈,诈可制敌。
臣有一计,可以使越王自灭。
”___:“___也?”___曰:“陛下设一美女,令人以珍宝献之越王,越___,必为所动,召入后宫,而陛下乘机发兵,___必不戒备,可一举而定也。
”___其计,遂命人选美女,以珍宝献之越王。
___见之,大喜,召入后宫。
___发兵,越___,慌不可终,遂败于___之手。
选自《史记》)【注释】___:___,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越: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浙江省南部。
1.文中“兵不厌诈,诈可制敌”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为什么要问___如何伐越?___给出的计策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述计策的过程及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战争中可以使用欺骗手段来制敌,而欺骗是不会用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
后来桓宣武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二)楚庄王欲伐越楚庄王欲伐越①。
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丧.地数百里:___________ (2)自见之谓明.:_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2.(1)丧失(2)明智3.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4.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5.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参考译文】楚王想要攻打越国,庄子谏阻说:“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王说:“越国的内政混乱,兵力削弱。
”庄子说:“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从被秦、晋打败,丧失国土几百里,这说明我们的兵力是软弱的。
庄蹻在国内作乱,而官吏镇压不住,这说明我们的内政是混乱的。
所以大王的兵弱和政乱不亚于越国,可是还要攻打越国,这就是人的见识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啊!楚庄王于是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想法。
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
所以说:能看见自己身上的问题就叫作明智。
(三)王羲之诣门生家王羲之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
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指王羲之。
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诣.门生家___________ (2)因.书之___________(3)又尝.在蕺山___________ (4)姥初有愠.色___________2.用“∕”分别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1)羲之书其扇(2)持六角竹扇卖之3.翻译下列句子。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拜访,到(2)于是,就(3)曾经(4)生气2.(1)羲之/ 书其扇(2)持六角竹扇/ 卖之3.(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呢。
4.①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懊悔了许多天;②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人们争着买她的扇子。
【参考译文】王羲之曾经到他的一个弟子家,看到一棐木几案平滑干净,于是就在上面写字,这些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
(这些字)后来被这个弟子的父亲误刮去了,这个学生连着懊恼了好几天。
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卖。
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
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左右。
”老妇人遵照他说的(去做),人们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
又有一天,老妇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之笑着却不答应。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都像这些事一样!(四)服虔匿名服虔①既善《春秋》②,将为注,欲参考同异。
闻崔烈③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
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注释】①服虔:字子慎,古文经学家。
②《春秋》:指《左传》。
③崔烈:字威考,安平人。
1.用“∕”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只断三处)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服虔既善.《春秋》:___________ (2)为烈门人赁.作食:___________(3)辄窃.听户壁间:___________ (4)明蚤.往: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可以看出服虔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2.(1)善于,擅长(2)租用,雇佣(3)偷偷地(4)通“早”,早上3.服虔随后知道崔烈不能胜过自己,就逐渐同崔烈的学生议论他讲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4.服虔是一个虚心好学、治学严谨(或:讲究策略、为人低调)的人。
【参考译文】服虔擅长研究《春秋》,准备给这本书作注,想参考比较各种观点。
听说崔烈召集门生讲《春秋》,便隐姓埋名,结果得以被崔烈的门徒雇去做饭。
每到崔烈开讲时,他就站在门外(户:单扇门。
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壁:泛指器物上起遮挡作用的东西)偷听。
服虔随后知道崔烈不能胜过自己,就逐渐同崔烈的学生议论他讲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但早就听说过服虔的名声,心里怀疑是他。
第二天早晨,崔烈就去服虔处,趁着他还在睡梦中,就喊道:“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过来,作了应答。
两人因此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