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好氧颗粒污泥培养

合集下载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好氧颗粒污泥是活性污泥微生物通过自固定最终形成的结构紧凑、外形规则的生物聚集体,是具有相对密实的微观结构、优良的沉淀性能、较高浓度的生物体截留和多样的微生物种群。

因此,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废水生物处理形式,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那么该颗粒污泥是如何培养的呢?1、配制人工合成模拟废水以乙酸钠为碳源,KH4C1为氮源,KI2P04为磷源,并加入适当微里元素作为补充:初始COD、HM3-F浓度分别为213mg/1左右和12mg/1左右。

2、接种污泥采用普通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MLSS为3.0g/L,比重为1. 005, SVI为78ml/g。

3、采用进水<-曝气-沉淀排水<-闲置的运行方式,每天四个周期,每周期6h, 进水10min,曝气300min,沉淀25min;排水5min,闲置20min.运行一周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4、逐步提高进水负荷COD、MI3-E农度分别提高至400mg/1左右和30mg/l左右。

5、采用进水-曝气-静置+搅拌-=次曝气沉淀排水-闲置的运行方式,运行周期调整为每天三个,每周期8小时:进水5min,曝气150min,静置+搅拌120min, 二次曝气120min,沉淀10min, 排水5min, 其余时间闲置,部分污泥趋向于颗粒化状态,形成具有脱氮功能的颗粒化污泥的雏形,随后的培养中根据情况不断减少沉淀时间,造成选择压,排出沉降性能差的絮状污泥,最终沉淀时间降至5min:初始颗粒内的各种微生物在颗粒内寻找适合自身生长增殖的生态位,并通过竞争与次级增长而衍生出新的代谢互补关系,由此进一步充实了颗粒污泥,形成了结构紧密、外形规则的成熟颗粒污泥。

以上就是有关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办法的一些具体介绍,希望对大家进一步的了解有所帮助。

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w e e p h n t H v l e r n e i ~ 8 T e eo i g a u a l d e w t o t c l t n wa e st e o P n t p e o a d h a u a g d n 5 ’ . h a r b c r n l s g h u a c i i s s n i v t - l o h n l n r u i ma o i r p e . mp e o ,e p c a y t e f r e . h n t e c n e tain f p n t p e o n - h o o h n l we O / - b o h n l s il h o 1 e l m r W e o c nr t s o - i o h n l a d p e l r p e o r l mg L,t e C h o r e h OD
s wa e pa t T e r s m s o e a o e rd to f h i l ae e a ei o - mi d a r t n,t ea r b cg a u a l d e e g ln . h u h w d t t rd g a a n o e smu t s w n n n l t ea o e l h f i t d g i e i h e o i n r su g r l w r f c e t o r a h CO r mo a ae u o9 % . h e ain it n i f c e e fr t n a d sa i z t n o e a r b c e e e ii n e c D e v l t p t 8 t r T e a rt n e st a e t d t ma o t bl a i f h e o i o y h o i n i o t

培养活性污泥的方法汇总

培养活性污泥的方法汇总

培养活性污泥的方法汇总快速培养活性污泥的常用方法:一、好氧段活性污泥培养1.自然培养:(1)间歇培养:间歇培养是让污泥在曝气池中经历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

在开始阶段,由于污泥较少,所以曝气量相对较低,随着污泥量的增加,曝气量也逐渐增大。

到了培养后期,随着剩余污泥排放的减少,曝气量也减少。

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池容和曝气设备条件下,获得较高的污泥浓度。

(2)连续培养:连续培养是指污水进入曝气池后,不间断地曝气,让污泥在曝气池中保持一定的浓度。

由于连续培养中污泥的浓度较高,所以可以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

但同时,由于需要保持持续的曝气,所以对曝气设备的要求较高。

接种培养:接种培养是指向曝气池中添加其他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或经过浓缩的生物量。

这种方式可以加快污泥的培养速度,但需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菌种和合适的接种量。

2.注意事项:(1)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污泥的性质变化,如SV、MLSS 等指标。

(2)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曝气量,避免过度曝气导致污泥老化或沉淀。

(3)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排放剩余污泥,以保持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

二、厌氧段活性污泥培养1.接种培养:与好氧段的接种培养类似,厌氧段的接种培养也是向消化池中添加其他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污泥或经过浓缩的生物量。

2.逐步培养:逐步培养是指通过控制进水水质、流量和反应条件等因素,逐步增加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负荷,使厌氧消化反应器逐步适应不同的有机物组成和浓度。

通过逐步培养,可以逐渐提高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3.注意事项:(1)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进水的有机物浓度和种类,避免过多的有机物进入消化池导致酸化现象的发生。

(2)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消化池的温度和压力等参数,以保证厌氧消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3)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排放剩余污泥,以保持消化池中的污泥浓度和处理效率。

好氧污泥培养方法

好氧污泥培养方法

一污泥的培养方法有同步与异步培养与接种,同步是培奍与驯化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异步是先培后驯化,接种是利用类似污水的剩余污泥接种。

活性污泥可用粪便水经曝气培养而得,因为粪便污水中,细菌种类多,本身含有的营养丰富,细菌易于繁殖。

通常为了缩短培菌周期,我们会选择接种培养。

先说粪便水培菌具体步骤:将经过过滤的粪便水投入曝气池,再用生活污水或河水稀释,至BOD约为300-400,进行连续曝气。

这样过二、三天后,为补充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排除由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应进行换水,换水根据操作情况分为间断和连续操作。

1.间断操作:当第一次加料曝气并出现模糊的活性污泥绒絮后,就可停止曝气,使混合液静止沉淀,经1-1.5小时后排放上清液,把排放的上清液约占总体积的60-70%。

然后再加生活污水和粪便水,这时的粪便水可视曝气池内的污泥量来调整,这样一直下去,直至SV达到30%。

一般需2周,水温低时时间要延长。

在每次换水时,从停止曝气,沉淀到重新曝气的总时间要控制在2小时之内为宜成熟的污泥应具有良好的混凝,沉降性能,污泥内有大量的菌胶菌和终生纤毛类原生动物,如钟虫,等枝虫,盖纤虫等,并可使污水的生化需氧量去除率达90%左右2.连续操作:在第一次加料出现绒絮后,就不断地往曝气池投加生活污水或河水,添加粪便水的控制原则与间断投配相同。

往曝气池内投加的水量,应保证池内的水量能每天更换一次,随着培养的进展,逐渐加大水量使在培养后期达到每天更换二次。

在曝气池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后不久(0.5-1)就开始回流污泥,污泥的回流量为曝气池进水量的50%驯化的方法:可在进水中逐渐增加被处理的污水的比例,或提高浓度,使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时,被处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曝气池设计负荷的20-30%,达到较好的处理效率后,再继续增加,每次以增加设计负荷的10-20%为宜,每次增加负荷后,须等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加,直至满负荷为止。

如果被处理工业污水中,缺氮和磷以及其它营养物时,可根据BOD:N:P为100:5:1的比例来调整。

好氧污泥培养步骤

好氧污泥培养步骤

活性污泥的培养步骤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

2. 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鼓风。

3. 向好氧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

),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 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加快培养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

6.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

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8.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二、活性污泥的驯化步骤1. 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 开始进入少量生产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处理能力的20%。

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NH4Cl。

3. 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减少NH4CL投加量。

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废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

同步监测出水CODcr浓度等指标,并观察混合液污泥性状。

在污泥驯化期还要适时排放代谢产物,即泥水分离后上清液。

4. 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

满负荷运行阶段,由于池中已培养和保持了高浓度、高活性的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气后混合液的MLSS达到5000mg/1,此过程同步监测溶解氧,控制曝气机的运行,并进行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三、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浓度、pH 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污水如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

污水如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

污水如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好氧颗粒污泥是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一种新技术. 与目前普遍使用的活性污泥法中的活性污泥絮体相比,好氧颗粒污泥优势在于活性污泥絮体在一定条件下生长成为颗粒,在水中沉降速度远大于活性污泥絮体,因此,采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废水,曝气池中生物浓度可大大提高,沉淀时间则可大大缩短[1, 2, 3, 4, 5, 6, 7, 8, 9, 10]. 普通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约为3000 mg ·L-1,沉淀时间30 min到2 h. 而采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曝气池中污泥浓度可达10000~14000 mg ·L-1,沉淀时间只需1~3 min[11, 12, 13, 14, 15, 16]. 与普遍应用于处理高浓度废水及难降解废水的厌氧颗粒污泥相比,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时间约为1个星期到1个月,远小于厌氧颗粒污泥启动时间6个月[17]. 因此,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有望为当今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带来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有关好氧污泥颗粒化的研究时间尚短,人们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形成机制、各种环境因素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及颗粒污泥微生物学等,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另外,有关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中,大部分是在实验室规模下、采用较高有机物浓度的人工配水(如葡萄糖等)作为基质,较少利用低有机物浓度的城镇生活废水培养好氧颗粒污泥. 另一方面,城镇生活废水中含有各类污染物,COD含量较低,通常小于200 mg ·L-1. 目前这类废水的处理多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但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普遍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剩余污泥量大,运行费用高,而且容易发生污泥膨胀.本研究建立中试试验装置,利用实际城市污水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并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X射线衍射等现代分析手段研究所培养颗粒污泥的特性,以期为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装置中试试验采用圆柱型 SBR 反应器,上半部材质为有机玻璃,下半部材质为钢,内部刷漆防腐. 反应器内径为 1 m,有效高度为4.5 m,有效容积均为 3.5 m3. 采用空气压缩机供气,通过流量计控制曝气量,曝气量为12.5 m3 ·h-1,反应器内表面气体流速为 0.44 cm ·s-1. 反应器内表面气体流速定义如下:反应器内表面气体流速(cm ·s-1)=反应器内的气体流量(m3 ·s-1)/反应器的截面积(m2) ×100试验装置见图 1. SBR 单周期循环时间为180 min,其中进水8 min,曝气160 min,沉淀6 min,出水6 min; 整个运行程序利用微电脑时控开关控制. 人工模拟废水由计量泵从反应器上部泵入反应器内,出水从反应器中间的排水口排出,排水比为50%. 在3 h的循环周期中,反应器中的DO浓度始终保持在2 mg ·L-1以上.图 1 中试装置示意 1.原水水池; 2.进水泵; 3.微电脑时间控制器; 4.空气压缩机; 5.空气流量计; 6.曝气头; 7.出水泵; 8.排水口1.2 接种污泥与培养接种污泥为实际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该污泥呈黄色松散絮状结构,性质见表 1. 取种泥曝气24 h后,沉淀30 min,排出上清液,使接种污泥量为总体积的50%,再注入培养污水至正常水位. 接种后,反应器内污泥浓度约为3000 mg ·L-1.试验用水采用污水厂实际城市污水,进水水质如表 2.表 1 接种污泥的性质表 2 进水水质1.3 分析方法(1)常规分析COD、 NH+4-N采用快速密闭分光光度法,NO-2-N、 NO-3-N、 TP、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or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MLVSS),出水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S)浓度均采用标准方法[18]测定. 采用 Olympus CX31光学显微镜和配套的Olympus 数码相机进行图像采集.(2)CLSM分析冷冻切片:将反应器中的好氧颗粒污泥取出,用PBS清洗,置于冷冻介质Tissue-Tek OCT (Miles,Elkhart,IN)中,-40℃冷冻一夜. 将冷冻的颗粒污泥在旋转冷冻切片机(CM1510-Cryostat,Leica,Germany)上切成50 μm厚度的切片[19].CLSM分析:采用核酸染料SYTO9(25 mmol ·L-1,Molecular Probe,Eugene,OR)对切片中的细菌进行染色,采用凝集素荧光染色剂ConA-TRITC(250 mg ·L-1,Sigma)对切片中的EPS进行染色. 染色20 min后,用PBS清洗切片样品. 将清洗后的染色切片样品置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LSM 5 Pascal,Zeiss,Jena,Germany)下观察[19, 20].(3)好氧颗粒污泥无机物组成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仪分析好氧颗粒污泥中无机物的组成. 具体方法为:先将样品在550℃灼烧30 min以上,冷却,干燥,然后将样品研磨成粉末,利用Bruker D8 Advance X-ray powder diffractometer采集图谱(Cu-Kα射线,LynxEye检测器,光管电压40 kV,电流40 mA,2θ测角范围10°~80°,步长0.02°,扫描速度为0.3 s ·步-1),Eva XRD Pattern Processing software (Bruker Co. Ltd.)进行数据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在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用光学显微镜对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其变化如图 2所示. 可见,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分散的絮状污泥逐渐转化成为细小不规则的小颗粒,然后慢慢长大为个体较大、形状饱满的较大颗粒,最终形成椭球形、边界清晰的深褐色成熟好氧颗粒污泥. 反应器中颗粒化污泥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由40 d时的20%左右逐渐增加至100 d时的85%左右.图 2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变化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反应器的沉降时间从30 min逐渐降低到6 min. 减少沉降时间过程中,由于过量排泥,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MLSS)从2.13 g ·L-1降低到0.94g ·L-1(图 3),接着颗粒污泥能够得到更多营养物质用于生长,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随着颗粒化进程逐渐增加,MLSS开始缓慢增加. 运行至 40 d时,颗粒粒径较以前增大,基本趋于成熟. 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可达1.0 mm左右. 此时反应器中MLSS浓度在1.2 g ·L-1左右.污水厂的进水为河水. 第75 d时,由于大量降雨,河水中的悬浮物急剧增加,使反应器中的MLSS浓度随之增加; 降雨停止后,反应器中的MLSS浓度回落至正常.图 3 中试SBR反应器中MLSS、 MLVSS随运行时间变化2.2 对污染物的去除中试反应器出水SS的浓度变化如图 4所示. 随着运行时间增加,中试反应器中颗粒污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反应器出水中的SS浓度逐渐降低. 但是,与污水处理厂出水一级A 标准相比(出水SS<10 mg ·L-1),好氧颗粒污泥中试反应器由于沉降时间短(6 min),导致出水SS仍偏高(平均为60 mg ·L-1).图 4 中试SBR反应器中出水SS随运行时间变化对COD、 TN、 TP的去除结果见图 5. 反应器稳定运行后,出水COD均维持在50 mg ·L-1以下,较好地实现了COD的去除; 出水NH+4-N小于2 mg ·L-1,实现了绝大部分NH+4-N 的转化,达到了实际污水处理厂的NH+4-N出水指标; 随着污泥颗粒化的进行,出水TN的浓度逐渐降低,3个月后出水TN小于15 mg ·L-1. 出水COD、 NH+4-N、 TN均达到一级A 排放标准. 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对TP 的去除为50%左右,在系统运行的末期阶段,出水TP 维持在0.57~1.09 mg ·L-1范围内.图 5 中试SBR反应器对COD、 N、 P的去除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运行的完整周期为:进水8 min、曝气160 min、沉淀6 min、出水6 min,没有缺氧和厌氧阶段. 在3 h的循环周期中,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稳定运行时对TN和TP的去除率均为50%左右. 图 5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能够在3 h的周期中,实现同步N 的硝化和反硝化、 TP的去除. 但由于缺乏缺氧和厌氧阶段,虽然出水TN和NH+4-N 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但仍可在未来的优化研究中,在周期中增加缺氧或厌氧阶段,进一步提高TN、 TP去除率.2.3 好氧颗粒污泥中细菌和EPS的分布图 6为一典型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图像. 其中红色和绿色分别表示EPS和细菌的分布区域. 可见,在颗粒污泥表面处,细菌均匀地分布在EPS 构成的网络结构中.图 6 好氧颗粒污泥表面的CLSM图像图 7显示了好氧颗粒污泥的中心横断面上的CLSM图像,红色和绿色分别代表EPS和细菌的分布区域. 可以看出,从整个好氧颗粒污泥的横断面上来看,细菌主要分布在好氧颗粒污泥表面约50~80 μm的区域,此后随着颗粒内部深度的增加,菌体分布逐渐越少,而EPS 则分布在整个颗粒污泥中.图 7 好氧颗粒污泥中心横断面的CLSM图像2.4 好氧颗粒污泥的无机物组成分析图 8为好氧颗粒污泥中物质的XRD图谱,通过XRD 图谱分析可以看出,其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成分有:SiO2、 CaSO4、 Ca(Al2Si2O8)、 Fe2O3.其中最高波峰为SiO2.3 讨论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初期,为了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产生,改变运行方式,增加曝气时间,减少沉淀时间,加大选择压,这有利于排除一些沉降速率慢的污泥. 此时,反应器内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沉淀时间缩短,反应器的出水SS变大,反应器内的MLSS 有所降低(图 3). 经过将近20 d的培养,反应器内都出现了好氧颗粒污泥,污泥浓度也开始逐渐增加,MLSS维持在1200 mg ·L-1左右. 由于实际污水浓度较低,且其中含有30%~40%左右的工业废水,污泥颗粒化后,污泥浓度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中试系统的接种污泥也为实际污水厂中的二沉池剩余污泥,MLVSS/MLSS比例约为50%,污泥活性较低,初期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的MLVSS/MLSS比例也为50%左右,与实际污水厂活性比相当; 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MLVSS/MLSS比例有所增加,达到60%以上,反映出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活性增加.好氧颗粒污泥中试反应器由于沉降时间短(6 min),导致出水SS偏高(图 4). 因此在未来实际应用时,需要增加过滤工艺.图 5显示50%的TN得到去除,表明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具有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的能力. 这是由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多菌种结构,且基质和O2的传质阻力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大、大颗粒的孔隙率也随着颗粒的深度而减小,好氧颗粒污泥内部形成多种微环境,可同时满足脱氮所需的不同条件:O2作为电子受体时,可进行氨氧化; NO-3-N作为电子受体时,可在缺氧区脱氮[21, 22]. 传统活性污泥法中,通常在不同区域需要使用回流泵,因此具有同步硝化和反硝化功能的好氧颗粒污泥有望大大提高废水生物处理的效率,节省能耗.图 5同时显示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对TP的去除效率约为50%. 好氧颗粒污泥对磷的去除主要通过聚磷菌(PAOs)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将磷以胞内多聚磷酸盐的方式通过排泥去除. 中试试验过程中没有进行排泥,但由于反应器沉降时间短(6 min),导致出水SS较高(平均为65 mg ·L-1,图 4),TP主要由出水中的SS带走. 另外有研究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磷的去除除了传统的生物除磷途径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磷在颗粒污泥内部的化学沉淀作用而被去除[23, 24].图 6反映了好氧颗粒污泥表面EPS和细菌的分布,图 7则显示了EPS和细菌在整个好氧颗粒污泥中心横断面上的分布. 可以看出,好氧颗粒污泥中EPS均匀分布在整个颗粒污泥中,而细菌则主要分布在表面50~80 μm处,越靠近颗粒内部,由外到内逐渐减少. 文献[25, 26]发现EPS中的藻多糖具有很强的凝聚能力,好氧颗粒污泥中的藻多糖通过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细菌藻酸盐-金属凝胶而对颗粒污泥的形成起骨架作用. 从颗粒污泥的整体结构(图 6、 7)可以推断好氧颗粒污泥主要骨架结构为EPS,各种菌群镶嵌在EPS组成的凝胶网状结构内.颗粒污泥的VSS/SS比例为50%~60%左右,颗粒污泥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物. XRD图谱显示,这些无机物以SiO2为主,以及一些金属离子铁、铝、钙等. 中试试验中的实际城市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含有很多泥沙,还包含30%~40%的工业废水,这些基本在XRD谱图中得以体现. 一些学者[27]曾提出颗粒污泥形成的“晶核假说”原理. 该假说认为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类似于结晶过程. 在晶核的基础上,好氧颗粒污泥不断发育,最终形成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 该原理所指的晶核一般为接种污泥中的惰性载体或无机杂质等微粒物质. 图 8中无机晶体的存在与“晶核假说”一致,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初期,这些无机微粒提供晶核,促进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在颗粒污泥形成的后期,这些晶核与EPS一起共同维持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的稳定性.具体参见污水宝商城资料或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NZVI-AC基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及污水处理效能

NZVI-AC基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及污水处理效能

NZVI-AC基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及污水处理效能NZVI/AC基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及污水处理效能引言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环保问题。

污水处理是水环境保护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存在着处理周期长、处理效果差等问题。

近年来,新型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污水处理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NZVI/AC基好氧颗粒污泥为处理剂的快速培养和污水处理效能。

一、NZVI/AC基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1. 微生物群落的选择和适应在NZVI/AC基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中,微生物群落的选择和适应是关键的一步。

合适的微生物群落可以提高颗粒污泥的硬度和稳定性,同时能够在低氧环境下进行高效的污水处理。

研究发现,优选曝气时间、溶解氧浓度、氨氮和活性污泥浓度等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2. 培养条件的优化为了实现快速培养,需要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

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调控温度、溶氧浓度、曝气时间、pH值等。

高温、适度的溶氧浓度和适当的曝气时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进而提高颗粒污泥的形成速度和产气效率。

此外,适宜的pH值也有助于微生物群落的适应和优化。

3. NZVI/AC添加剂的使用为了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和成熟,研究中引入了NZVI/AC添加剂。

研究发现,适量的NZVI/AC添加剂可以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的保护作用、提高颗粒污泥的硬度和稳定性,从而降低颗粒污泥的流失风险。

二、污水处理效能1. 生物吸附作用NZVI/AC基好氧颗粒污泥能够通过微生物附着和生物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研究发现,好氧颗粒污泥能够有效去除COD、氨氮、总磷等有害物质,同时也表现出较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2. 氧化还原能力NZVI/AC基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NZVI/AC添加剂能够促进颗粒污泥中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生成,从而提高污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效率。

《2024年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范文

《2024年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范文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篇一摘要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以及数学模拟方法。

首先,通过实验过程详细描述了颗粒污泥的培育方法;其次,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包括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物理特性;最后,通过数学模拟方法对好氧颗粒污泥的成长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为后续的污水处理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一、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1. 培养条件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温度、pH值、营养条件和曝气条件下进行。

通常在常温下进行,pH值控制在7.0左右,营养物质以碳源、氮源和磷源为主。

此外,曝气是保证好氧颗粒污泥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

2. 培养步骤(1)接种:将经过筛选的微生物接种到反应器中,作为培养的起始菌种。

(2)驯化:通过逐步改变底物浓度和类型,使微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3)生长与稳定:随着驯化的进行,逐渐形成好氧颗粒污泥。

在这一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曝气和适当的搅拌。

(4)监测与优化:定期检测颗粒污泥的形态、大小、活性等指标,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培养条件。

二、好氧颗粒污泥的作用机制1. 微生物生物化学反应好氧颗粒污泥主要由微生物组成,这些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并利用底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

此外,微生物还通过分泌酶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物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

2. 物理特性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密实性,这使得其可以在污水处理中起到过滤、吸附和截留等作用。

同时,其特殊的物理结构还有利于增加微生物与底物的接触面积,提高生物反应效率。

三、数学模拟研究1. 模型建立基于好氧颗粒污泥的生长特性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建立数学模型。

该模型包括微生物生长模型、底物降解模型和反应器运行模型等。

2. 模拟分析通过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好氧颗粒污泥生长过程和污水处理效果,分析各种因素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曝气量等。

四、结论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和高效处理污水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ngwtt-c
5
好氧颗粒污泥的优点及应用
❖ 相对结实的微观结构 ❖ 优良的沉淀性能 ❖ 较高浓度的污泥截留 ❖ 混合、多样的微生物种群
➢ 较好的泥水分离
➢ 较高的生物反应器单位体积处理能力
➢ 可以承受较高浓度的冲击负荷
➢ 减少对二沉池的体积要求
➢ 同时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 对高浓度有毒废水的独特适应和处理能力
15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AR-ngwtt-c
16
好氧颗粒污泥和传统活性污泥性质的比较
平均直径 (mm) 污泥体积指数 (mL/g) 沉降速度 (m/h) 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 (g/L) 密度 (g/L) 颗粒污泥强度 (%) 近圆率 (aspect ratio) 疏水性 (%)
耗氧率 (SOUR, mgO2/g/hr) COD去除率 (%)
% 污泥有机成分 污泥体积指数(mL/g)
0
350
颗粒尺寸
300
250
200
150
污泥体积指数
100
50
0
10
20
30
40
50
Operation time (days)
SVI (mL/g)
一个典型的颗粒化过程
➢ 污泥尺寸在三周内从 0.1 mm 增长到 1.7 mm
➢ 污泥沉淀性能显著改善,以 污泥体积指数(SVI)来表 示从 200 降到 35 mL/g
>2.0
平均直径 (mm) 0.09 0.35 0.82 1.65 2.54
近圆率 (aspect ratio)
0.69 (0.15) 0.72 (0.13) 0.77 (0.14) 0.82 (0.13)
圆满度 (roundness)
0.88 (0.16) 0.77 (0.12) 0.74 (0.15) 0.70 (0.15)
➢ 颗粒化过程后污泥量浓度增 加到 15 g/L
10
20
30
40
50
Operation time (days)
AR-ngwtt-c
13
实验室规模反应器中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
AR-ngwtt-c
14
中试反应器中形成的 稳定好氧颗粒污泥
反应器直径: 20 cm 工作体积: 40 L
AR-ngwtt-c
AR-ngwtt-c
3
为什么要研究好氧颗粒污泥?
好氧细菌的特点:
•. 生长迅速 •. 与厌氧菌比较,生长环境温度要求相对宽松 •. 在有机物浓度较低时也能生存
好氧颗粒污泥不仅具有厌氧颗粒污泥的优点, 还避免了后者因自身厌氧菌组分所固有的缺陷。
AR-ngwtt-c
4
什么是好氧颗粒污泥?
在好氧环境条件下,微生物通过自固定过程,最终形成结 构紧凑、外形规则的密集生物聚合体。
AR-ngwtt-c
10
接种污泥的物理外观及形态
光学显微镜 观察结果
电子扫描显微镜 观察结果
AR-ngwtt-c
11
种泥
1星期后
B
3星期后
2星期后
D
C
AR-ngwtt-c
12
MLSS concentratபைடு நூலகம்on (g/L)
Size (mm)
2.0
1.5
1.0
0.5
0.0 0
15 12
9 6 3 0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
生物颗粒污泥技术
厌氧颗粒污泥
好氧颗粒污泥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
AR-ngwtt-c
2
厌氧颗粒污泥的主要缺陷
• 较长的启动周期:其形成约需3到8个月 • 较高的操作环境温度 • 不适应处理低浓度污水 • 去除营养物质(氮和磷)污染效果不理想
葡萄糖培养的颗粒污泥
活性污泥
2.4±0.71 51-85 35±8.5 8.0-15.0 41.1±6.9 98±0.9 0.79±0.06 68.0±3.9 69.4±8.8
0.15 150-250 <10 3.0-5.0 ~ 较弱 外形不规则 ~
100
96.6±1.6
90%
AR-ngwtt-c
17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污泥絮体和不同尺寸颗粒污
泥的外形 (标尺长度: 5 mm)
A: 污泥絮体 (< 0.15 mm) B: 颗粒污泥 (0.15-0.5 mm) C: 颗粒污泥 (0.5-1.0 mm) D: 颗粒污泥 (1.0-2.0 mm) E: 颗粒污泥 (2.0-2.8 mm)
尺寸大小分类 (直径, mm)
<0.15 0.15-0.5 0.5-1.0 1.0-2.0
AR-ngwtt-c
6
絮体和颗粒的比较
➢ 颗粒具有准球形的外观和紧凑的内部结构 ➢ 絮体具有不规则外形和松散的内部结构
AR-ngwtt-c
7
a
AR-ngwtt-c
8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AR-ngwtt-c
9
好氧颗粒化是
一个逐渐的演化过程:
接种污泥 结构紧凑的聚合体 颗粒状的污泥 成熟的颗粒污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