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的语文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文章脉络;2、掌握文章主要内容;3、探讨“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一、导入二、阅读文本,考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老头子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由于他的大意,大菱受了伤,第二天老人赤手空拳诱杀鬼子报仇。
三、默读课文,考虑: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其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2、“过于自信与自尊”是什么意思?明确:既自信与自尊过了头,又特别自信自尊、3、文章是如何刻画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过于自尊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圈画。
明确: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说:“您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依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地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的情况。
护送两个女小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对她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二菱洗脸,大菱怕弄出水声,让鬼子听到,可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小孩呀!"这个地方看出他因为胆子大,因此失去了警惕,是自信过分。
鬼子的探照灯照过来的时候,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实际照见了,这个地方也看出他太自信了。
大菱挂了花,他没有看到,还在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个老头子太自负了,太大意了、老头子过于自尊的地方呢?明确:当大菱受伤后,老头子浑身无力,“我不能送您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心理特别是愧疚,感到没面子,心理想到: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小孩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海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如何张嘴说话?这老脸呀!4、为了挽回面子,老头子是如何做的?明确:他用莲蓬引诱鬼子,然后把他们引到渔民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勾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就用竹篙痛打鬼子的头明确: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挽回了老头子的自尊。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课文体是小说。
作为八年级学生,要求对小说有初步的感知,能读懂小说,并且能对小说的人物及环境有一定的感知,知道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并且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分析。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对学生以后感知相关的文章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初中教学中有继往开来的地位。
帮助我们对新的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能学着写简单的小说,感受小说的美。
在知识体系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段,对人物作出分析,感受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巨大功效。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芦花荡》是孙犁笔下非常优美的小说之一。
在整个八年级上册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
对学生认识小说,品味小说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像本文这么好的小说,学生在感受小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创作。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对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本文按照小说的六要素来组织,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
在对六要素介绍时,作者通过背景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紧张的环境。
紧接着,故事层层展开。
因为主人公的任性与对敌人的轻视,导致姑娘受伤。
这也就为后文老头子为姑娘报仇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的展开顺理成章。
本文是对本单元新闻这一文体六要素的深入,也是对后面文章的学习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小说这一文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小说,使我们拓展视野,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分析和认识。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学情分析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总体上来说,学生对于这篇文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对人物有了自己的认识。
应该说,学生比起以往学习的其他体裁的文章有显的改变。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芦花荡》教学反思14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
可是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
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
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
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
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
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
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
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
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
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主要是对《芦花荡》这门课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和思考,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
我们需要对《芦花荡》这部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该作品是清代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在芦花荡中生活的男孩的故事。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芦花荡的自然环境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揭示了传统社会的弊端和残酷现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芦花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概括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对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授、阅读、讨论、实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班级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方面。
《芦花荡》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小说,它质朴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文化修养。
我们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反馈。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好。
教授《芦花荡》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文化和思想的培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昨天和今天教学了《芦花荡》一课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
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能够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但能够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协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
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上。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个个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个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
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
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
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
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
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相关。
但是举手的学生太少,怎样设计过渡语,冷场时怎么救课后我还是反思了很多,今后还有多多研究教材。
《芦花荡》教学反思3篇

6、八年级语文《芦花荡》优秀教学反思《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
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
关于欢乐话吧,可直接进入语音室实际操作。
条件差些的地方可在教室内分组对话即可。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一、话题一:说说内容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
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
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
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
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二、话题二:谈谈写法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芦花荡》教学反思

时间过得飞快,几个课时转瞬间就消逝了,本来预计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却花了三个课时都没有很好的完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我对于这篇课文反思如下,希望以后能够借鉴一二:首先对于这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虽然我们语文组就这篇文章进行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进行了分析,对于知识也进行了整合,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对于整篇文章不能够融会贯通,纵横开阖,前后出现断层的现象,说明了对于课文,以及知识点的掌握不够。
本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一是学习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二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三是体会小说的风格。
明白了小说学习的主要目标后,才会很好的把握文章的结构,然后设置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所收获,否则无目的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成功。
其次对于本文的教学设置:我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操作的,先是导入,由战争的残酷,引入到祖国的美丽,再引入为了维护,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老头子就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接着完成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安排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不断的进行检测,完成这个任务后,就进入了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复述故事,采用“谁做了什么事?"的句式说话,在这个环节里,先是让同学们互相说,然后在班上说,说完后进行点评,看看哪个同学讲得好,讲得到位。
看谁注意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完成这个任务耗时比较多,接下来进入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分析人物语言,本篇文章大约四千多字,但是语言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语言描写在本文中是个最大的特色,也是需要好好把握的。
再次对于本文的活动安排,在上节课的找语言中,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体味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的心情,例如“她挂花了”与“她挂了花”,同样的句子却有不同的意思,“她挂花了”表示的是:“声音小,延长,惊慌,害怕”而她挂了花却是着急还有点愤怒,声音也就稍大些了。
《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古代文学模块,选择了名著《芦花荡》进行教学。
《芦花荡》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讲述了程婆婆、姚宽和蒋士铨三人的悲欢离合。
选用这部小说作为教材,旨在通过文学艺术展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芦花荡》的作者冯梦龙及其代表作品;2.了解小说《芦花荡》的情节、主题及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通过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给学生布置阅读《芦花荡》的任务,并提醒学生关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文学特点;2.分组讨论预习内容,并准备一份小组讨论报告。
课堂教学第一部分: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封面、作者简介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1.阅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带领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学特点,包括叙事手法、风格、语言运用等。
第三部分:文学鉴赏1.带领学生通过文本分析讨论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以及文学特点;2.给学生展示和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如比喻、象征、双关语等。
第四部分:写作拓展1.让学生尝试运用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创作一篇与小说主题相关的短文;2.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作品,并进行相互的修改和完善。
课后作业1.对于小组讨论的报告进行总结和复盘;2.整理上课内容,做好笔记。
四、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经过了深层次的挖掘。
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们深刻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选用小说作为教材有效地达到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
此外,学生们在文学鉴赏和写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适当的文学技巧,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五、反思与改进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朗读能力较低,教师应该更多地给予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的语文教学反思
《芦花荡》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
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
下面是我对《芦花荡》的教学反思。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
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
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
“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
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等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
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
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
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
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
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
(我们应重视学习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
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