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是仅了解犯罪的特定原因的科学意义上的研究。
犯罪活动主要是由潜在的原因,例如权力,贫穷和愤怒等,增加了做出不安全选择的可能性本质上形成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犯罪学原因理论:
1)社会学原因:社会环境如果是支持犯罪行为的话,那么这种行为非常可能出现。
黑帮,贫穷和无意识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
2)悲剧原因:这是指某些个人可能会出现的更倾向于做出危险决定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可能是由家庭环境,背景因素或社会环境引起的。
3)心理学原因:有时人们犯罪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可能无法控制的精神健康问题,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或焦虑症。
4)社会心理学原因:犯罪和不正当行为也可能由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和分组(例如暴力电影,犯罪团伙,娱乐圈等)所引起。
5)生态模式:这是目前学术界正在研究的一个原因,即社会和环境熔块可以影响人们犯罪的决定或行动。
6)行为学原因:有些人可能因惯性行为而犯罪,他们可能已经受到了重复行为训练,并且反复显示出犯罪行为。
以上只是犯罪学原因理论中的一小部分,这些理论研究正在正规化,优化和转移,从而成为助佣改造受影响者的工具。
通过理解人们如何本能地做出危险决定选择及其影响,研究人员可以开发更精准的犯罪预防和应对方案,以克服特定影响人群的压力并减少犯罪率。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2章

(二)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观点
1.基本原则。古典学派的思想和学说,深受启蒙哲学家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量哲学性质的观点和术语; 特别是包含了下列基本原则。(1)理性原则。(2)享乐原则。(3)惩罚原则。(4)人权原则。(5)适当 程序原则。这些原则体现在古典学派的犯罪原因论、刑罚论和立法与司法等方面的论述之中,构成了古典学派 最基本的观点。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
一、概述
犯罪心理学理论是在研究犯罪的心理方面或者犯罪心理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学说。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 讨人格、道德发展、学习、智力、精神疾病等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尽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 领域,而且曾经在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似乎没有明显的“学派”。在早期,犯罪 “心理学”的研究者主要探讨邪恶的灵魂或魔鬼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后来,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的 理论和方法大量应用于犯罪研究,使现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一度成为犯罪学理论的主干,吸引了许多学者从事 这方面的研究,发表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个时期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其顶峰时期稍晚于犯罪生物学理论 的兴盛时期。不过,犯罪心理学研究高潮的回落,要比犯罪生物学理论缓慢一些,持续时间也要长一些,甚至 可以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当代有关犯罪问题的所有重大研究都包含了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犯罪心理学”最早于1790年出现在德文中。1790年,明希在纽伦堡出版了《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 响》一书。此后,犯罪心理学一词逐渐流传开来,以犯罪心理学为名的论著也相继出版。1897年,奥地利犯 罪学家汉斯·格罗斯的著作《犯罪心理学》出版,标志着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二、犯罪人类学派
犯罪学原理

犯罪学原理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犯罪的成因、犯罪的类型、犯罪的预防和控制等内容。
犯罪学原理是犯罪学的基础理论,它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犯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犯罪学原理强调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犯罪学原理认为,社会因素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文化的扭曲都会导致犯罪问题的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层面来思考犯罪问题,寻找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
其次,犯罪学原理强调个体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个体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犯罪学原理认为,个体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内在原因,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行为特征的异常、社会关系的紊乱都会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倾向。
因此,我们需要从个体层面来关注犯罪问题,加强个体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个体社会关系,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再次,犯罪学原理强调制度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制度因素包括法律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犯罪学原理认为,制度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外部原因,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漏洞、教育制度的失灵都会为犯罪行为的滋生提供条件。
因此,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来完善犯罪预防和控制的体系,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社会对犯罪的容忍度。
总之,犯罪学原理是我们认识和解决犯罪问题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了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和制度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犯罪学原理,从多个层面入手,全面推进犯罪预防和控制工作,为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犯罪学理论

實證主義觀點下之犯 罪學
一、起源於哲學中之實證哲學( positive philosophy )、 採用實驗科學之邏輯與方法論。 二、基於的理論假設: (一)人類的行為已經受到生物方面之決定(Biological Determinism Genetic Determinism),並非基於自由意志 所為。 (二)「犯罪人」經常不同於「非犯罪人」。 (三)犯罪通常是由多種原因所互動所產生。
犯罪學與刑法課程 蔡蕙芳教授
1
犯罪學理論(一) 現代犯罪學理論 生物學觀點 心理學觀點 社會學觀點
2
現代犯罪學理論之類別
心理學觀點 生物社會學觀點
選擇理論 整合理論
犯罪行為
社會衝突理論 社會結構理論 社會過程理論
犯罪學理論(二) 一、古典學派、新古典學派(傳統刑法基礎) 二、實證主義學派: ---生物學理論 ---心理學理論 ----社會學理論 社會實證理論(Social Positivism)
9
生物學觀點下之犯罪 學
傳統之生物犯罪學理論(Biocriminology):人類與生俱來的體格、 基因上特徵(genetics, or external observabl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造成犯罪行為,因此,「犯罪人」與「非犯罪 人」在生理構造上有所不同。犯罪的原因是「生理上的缺陷」 ( biological inferiority )。genetic inheritance, and other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body 一、生物學:體貌特徵Constitutional theories explain criminality by reference to offender’s body type,如,生來犯罪人(Cesar Lombroso (1835-1909) ) 二、遺傳學:家庭譜系(統計學The Juke Family The Kallikak Family)、雙胞胎、養子(對照法) 三、現代生物學:食物中之色素與鉛、暴露於輻射、腦運作失衡。
监狱学的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监狱学的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当代社会中,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应对犯罪行为,监狱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运而生,致力于研究犯罪学理论并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将探讨监狱学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监狱学的犯罪学理论1.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是监狱学犯罪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不平等、贫困和社会排斥等。
通过对社会学理论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形成原因,并有效预防与干预犯罪。
2.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也是监狱学犯罪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个体内在的心理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与个体的认知、情绪和人格特征相关。
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可以深入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为制定犯罪预防和治理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3.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探讨了犯罪行为与遗传、生理和神经因素之间的联系。
犯罪学家认为,个体的基因、神经系统功能和生理状况会对其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通过运用生物学理论,可以揭示犯罪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为侦破犯罪和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狱学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监狱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搜集与犯罪相关的数据和信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客观、可靠、有用的结论。
监狱学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预防实证研究可帮助监狱学者了解不同犯罪行为的成因及其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变化趋势。
这有助于提出相应的犯罪预防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减少其犯罪行为。
2. 犯罪管理监狱学的实证研究对于犯罪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犯罪的模式和趋势,可以制定刑罚政策,并找到更好的改造和管控犯罪分子的方法。
实证研究结果可能指导刑罚执行机构制定更加有效和公正的刑罚政策,并提供更好的矫正措施。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与犯罪学理论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与犯罪学理论犯罪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及其原因,犯罪学理论在社会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犯罪与犯罪学理论的关系,并介绍几个经典的犯罪学理论。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在社会学中,犯罪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与个体因素有关,也与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社会学视角强调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力和环境因素,通过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来解释犯罪现象。
从社会学视角看待犯罪,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犯罪问题并提供更有效的犯罪控制和预防方法。
二、犯罪学理论之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是社会学视角下的一种犯罪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生态学理论,犯罪率高的地区通常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犯罪率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地理分布和犯罪率的差异。
三、犯罪学理论之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是另一种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对个体的犯罪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结构理论指出,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社会剥夺和社会隔离等因素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例如,贫困和社会边缘化常常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可以为犯罪控制和预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犯罪学理论之控制理论控制理论是社会学视角下的另一个重要犯罪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是否从事犯罪行为时会受到社会控制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控制力度,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综上所述,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与犯罪学理论紧密相关,旨在通过社会因素和社会结构等角度解释犯罪现象并提供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方法。
生态学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控制理论等都是重要的犯罪学理论,它们为我们深入研究犯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实现社会安全和公正作出更有效的贡献。
犯罪学理论

2.差异交往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大师E.H.萨瑟兰在解释妓女、酗酒吸毒、同性恋等越轨行为时提出来的。其要义主要包括:越轨行为是习得性行为,而非天生的,也非低智商或大脑疾病导致的;它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学来的;一个人愈有机会和越轨者交往,则他表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学习越轨行为时的内容包括实施越轨的技术、态度、目的以及合法化倾向等。萨瑟兰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研究,其思想与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契合。
1.文化越轨理论(亦称文化传递理论或文化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遵从下层阶级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一种表现。遵从贫民区中存在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必然引起与传统社会中的法律的冲突。(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与米勒的下层阶级文化冲突理论。)
2.紧张理论
与文化越轨理论不同的是,紧张理论认为价值观和目标在各个经济阶层中都是相似的,不存在所谓的下层阶级文化。不过,由于下层阶级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不利条件,下层阶级的成员不能通过传统的合法手段获得这些成功的标志,所以他们感到愤怒、挫折,对社会充满仇恨。犯罪学家把这种挫折感称为紧张(strain)。其中墨顿的失范理论是最著名的紧张理论。
犯罪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犯罪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引发犯罪行为的原因、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犯罪的社会影响等方面。
以下是犯罪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犯罪定义与分类:犯罪定义: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的性质与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犯罪分类:-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个体犯罪指个人单独进行的犯罪行为,群体犯罪指团体共同策划和实施的犯罪行为。
-普通犯罪与政治犯罪:普通犯罪包括盗窃、抢劫等一般性质的犯罪行为,政治犯罪是指与政治权力、政府机关的稳定运行有关的犯罪行为。
-蓝领犯罪与白领犯罪:蓝领犯罪主要指劳动者群体中的犯罪行为,白领犯罪则主要指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涉及的犯罪行为。
2.犯罪理论:-机会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于犯罪机会的存在和诱因的作用而发生的。
-社会控制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受到社会制约的程度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社会控制越强,犯罪行为就越少。
-偏差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于个体对社会规范的不适应和反抗而产生的。
3.犯罪心理学:-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学研究了犯罪行为的动机,包括金钱、权力、复仇、心理疾病等因素。
-犯罪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还研究了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如缺乏责任感、冲动、同理心缺失等。
4.犯罪预防与刑罚执行:-犯罪预防:犯罪学研究了预防犯罪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教育环境等。
-刑罚执行:犯罪学讨论了刑罚的目的和方式,包括惩罚、改造、威慑等。
总之,犯罪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犯罪定义、分类、犯罪理论、犯罪心理学、犯罪预防和刑罚执行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犯罪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和背后的动机,为制定科学的犯罪预防和刑罚执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格尔的对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结构理论
把下层阶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利的经济地位看成是犯罪的首要原因,认为下层阶级的社会环境中起作用的一些力量,推动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行犯罪活动。
社会结构理论把贫民区中存在的无人监督的青少年帮伙、高犯罪率和社会混乱看成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大多数社会结构理论集中研究青少年违法行为。
1.文化越轨理论(亦称文化传递理论或文化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遵从下层阶级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一种表现。
遵从贫民区中存在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必然引起与传统社会中的法律的冲突。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与米勒的下层阶级文化冲突理论。
)
2.紧张理论
与文化越轨理论不同的是,紧张理论认为价值观和目标在各个经济阶层中都是相似的,不存在所谓的下层阶级文化。
不过,由于下层阶级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不利条件,下层阶级的成员不能通过传统的合法手段获得这些成功的标志,所以他们感到愤怒、挫折,对社会充满仇恨。
犯罪学家把这种挫折感称为紧张(strain)。
其中墨顿的失范理论是最著名的紧张理论。
3.亚文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下层阶级的青少年之所以进行少年犯罪,是因为与传统社会的疏远导致他们寻求其他生活方式或者亚文化。
亚文化理论是紧张理论和文化越轨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4.社会生态理论
与早期的社会结构理论所不同的是,该理论并不以文化现象为重点,而是以分析宏观的聚集资料,以识别在城市环境中影响犯罪模式的结构性条件。
社会生态学家相信,一些生态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必要导致犯罪的条件。
(该理论包括相对剥夺理论和都市化理论。
)
(二)社会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的决定因素。
他们指出,一些研究表明,社会阶级与犯罪率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
除经济以外的因素对犯罪行为也有影响。
因此社会过程理论家们把社会心理学、社会发展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结合起来,发展起了自己的理论模式——社会过程理论。
他们认为,犯罪时个人的社会化以及个人与不同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社会过程产生社会心理互动的结果。
1.社会学习理论
他们认为,人们从他们与犯罪的同辈朋友的密切交往中学习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学习与犯罪有关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结果。
2.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犯罪人,但是,大多数人由于受他们与社会的联系的控制,而没有变成犯罪人。
犯罪是社会控制减弱或崩溃的结果。
3.标定理论
标定理论认为,当社会中的重要成员把个人标定为犯罪人,而个人也接受这种标定时,个人就会变成犯罪人。
4.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试图将社会化因素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其解释力。
(三)社会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犯罪几乎在任何社会中国都存在的冲突的一种结果。
刑法是统治阶级的信念和价值观的表现,刑事司法制度是统治阶级的社会控制手段,犯罪时对社会中存在的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的一种反应。
1.冲突理论
犯罪时由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的群体间的竞争引起的。
2.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
犯罪时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犯因性特征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物。
与冲突理论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并不把犯罪看成是一种主观的现象,而把犯罪看成是一种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犯罪的后果在客观上是有危险的和不合需要的。
除上述分类的理论外,还包括以下的犯罪学理论:
1.社会标签论
这种理论认为,越轨、违法和犯罪行为都是社会贴标签的结果。
正是社会组织通过制定规则来创造越轨行为,违反规则就构成越轨行为。
通过这些规则可以给某些社会成员贴上标签,标明他们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人。
美国社会学家 H.贝克尔和雷梅特是其代表人物。
标签理论突出强调越轨是相对的,重点探讨的是越轨的过程。
如雷梅特区分了两种越轨行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
在提倡这一理论的人看来,一旦某一个人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那么他就可能以 “自我履行预言的方式行事”进一步表现出那些被认为是越轨的行为。
另外,标签论认为犯罪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决定谁被贴上“越轨”标签。
2. 差异交往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大师 E.H.萨瑟兰在解释妓女、酗酒吸毒、同性恋等越轨行为时提出来的。
其要义主要包括:越轨行为是习得性行为,而非天生的,也非低智商或大脑疾病导致的;它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学来的;一个人愈有机会和越轨者交往,则他表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学习越轨行为时的内容包括实施越轨的技术、态度、目的以及合法化倾向等。
萨瑟兰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研究,其思想与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契合。
3. 庭结构残缺论
该理论是西方学者解释离婚对孩子影响的主要理论,也是被我国教育、司法和学术界广泛采用或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
残缺论认为,家庭是为孩子提供养育和社会化服务的极其关键的社会制度,父母是保证孩子良好成长的重要资源,传统的父母双全的家庭一般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由于离婚造成孩子与未获得监护权的父(母)之间的交往数量和质量的减少与下降(Furstenburgetal ,1985;White.etal ,1985),以及绝大多数拥有监护权的父(母)都在外工作,无法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Brandwein ,1974;Astoneetal ,1991;Moen ,1992),所以,父母离婚的孩子往往缺少必要的来自父母情感上的关爱、生活上的扶助和学习上的辅导,而父母支持的不足又增加孩子学业下降、行为不端和缺少自尊的概率(Rollinsand Thomas ,1979)。
社会过程理论 学习:人们相互学习如何进行犯罪
控制:社会中的预防犯罪因素不能控制一些人 标定:消极的标定导致犯罪生涯
整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