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摘要:系统掌握灌溉渠道的设计方法,从何入手,怎样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大小。

关键词:灌溉渠道断面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设计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工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投资、效益。针对灌溉渠道设计通过本人十余年的工作摸索、实践、总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确定灌溉面积,求出灌溉净流量

灌溉面积的确定,是渠道设计的首要条件,确定了灌溉面积,掌握这块面积上灌水定额(指单位灌溉面积上,一次灌水的水量),灌水历时,求得某一时期渠道应通过的净流量。

根据公式:Q净=( m×s)/(3600×T×t)

=(666.7×s×h)/(3600×T×t) (立方米/秒)求出Q净。

式中:m—灌水定额(立方米/秒)

S—灌溉面积(亩)

T—灌水天数

T—每天灌水的小时数

h—灌水层厚度(米)

二、渠道测量、

渠道测量的主要内容是:踏勘选线、中线测量、纵横断面测量。

1、踏勘选线

踏勘选线的任务,是根据水利工程规划所定的渠线方向,引水高程和灌溉面高程,在实地确定一条既经济又合理的渠道中线位置。沿所定渠道方向布设四等水准路线,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每隔1—2km左右设置一个水准点,点位靠近渠道,既要便于日后用来测定渠道高程,又要能够长期保存而不会因施工而遭到破坏。

2、中线测量

渠道中线测量的任务主要是在渠道起迄点间进行定线,测定渠线度,用一系

列的里程桩标定渠线经过的位置。

从渠道起点开始,朝着终点或转折点方向用花杆和皮卷尺进行定线和量距。按照规定间距(一般50m或100m)打桩标定中线位置,用水准测量测定一下桩位高程,看渠线位置是否偏低或偏高。根据公式:

HA=(H进+h)-iD

确定桩位高程。

式中:H A—A点高程

H进—渠道进水底板高程

H—设计渠深(包括水深和安全超高)

i—设计比降,i=h/d=tga

D—A高渠首距离。

3、纵横断面测量

渠道纵横断面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渠道沿线一定宽度范围内的起伏情况,为渠道设计、施工提供基本资料。

(一)纵断面测量

纵断面测量的任务就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渠道中线各里程桩和加桩的

地面高程。进行纵断面水准测量时,应利用渠道沿线布置的水准点,将渠线分成许多段,每段分别与邻近两端的水准点组成附合水准路线,然后,从首段开始,逐段

进行施测,附和水准路线的长度应不超过2km,高程闭合差应不大于±40√

L mm(L 为附和路线长,以km计);闭合差不用调整,但超限时必须反工。在每一个测站上,标尺至水准仪的距离应不超过150m;观测和记录应按桩号顺序进行,先读取后视转点读数,再依次读取各视点读数,最后读取前视转点读数(转点桩位地面可放置尺垫),采用视线高法计算各点的高程。转点读数和高程计算取至毫米,间视读数和高程计算取至厘米。

(二)横断面测量

横断面测量的任务,是在里程桩和加桩位置上测定垂直于渠线方向的各坡度变化点对桩位地面的平距和高差。

进行横断面测量,须先用目估法或十字架定与渠线垂直的断面方向,然后从里程桩或加桩起,用两根华杆在此方向按平置法测量相邻两地面点间的平距和高差。高差和平距都取至分米。

三、渠道设计

1、渠道的设计流量

渠道过水断面尺寸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要求通过的设计流量的大小。渠道的流量是根据每条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决定的。

根据灌溉面积所求出的净流量,考虑到渠系有效利用系数ηc,常取0.6—0.85。求出设计流量为:

Q设计=Q净/ ηc(立方米/秒)

2、渠道横断面设计

渠道设计流量确定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根据设计流量,通过水力计算,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渠道断面。

(一)渠道的水力计算

渠道的水力计算用明渠匀流公式进行的。渠道水力计算的任务主要是解决渠道的过水能力问题,即设计渠道的断面尺寸,以保证通过所需的流量,或校核渠道是否满足输水流量要求等。

根据公式:Q=W×V

式中:Q—流量以立方米/秒计;

W—过水断面积以平方米计;

V—水流在断面中的平均流速以米/秒计。

已知设计流量,要进行断面设计,关键在于确定渠道水流的流速。

渠道水流的速度V与渠道纵坡I有关,纵坡大,流速快,反之,则慢。对于明渠均匀流的流速V可用公式计算:

V=C√R×i

式中:c—谢才系数,它与水力半径R和糙率n有关,可由下式计算:

C=1/n×R1/6

式中:n—糙率

R—水力半径

水力半径由过水断面W和湿周X(过水边界的周长)两个因素组成。若过水断面相同,湿周小的渠道,对水流的阻力小,流速大,过水能力亦大;反之,则阻力大,流速小,过水能力小。即

R=W/X

式中:W—过不断面

X—湿周

根据上述情况,渠道流量Q计算公式韦:

Q=W×V=W×C√R×i

(二)计算参数的选用

在选用宽深比时,除考虑节省工程量的问题外,还应考虑渠道的断面稳定。根据经验,当流量Q=1—3m3/s时,a=1—3.

(4)渠道允许的不冲不淤流速

在渠道设计中,必须使设计流速在不冲不淤流速之间。即

V不冲>V设计>V不淤

不冲流速值选用参见陕西省水利学校出版《水力学》书中表6—7。

V不淤和渠水中含沙量的大小、泥沙颗粒性质及组成有关。为了防止渠道中滋生杂草减少过水能力,渠道的设计最小流速,一般不得小于0。4—0。6m/s.对清水渠道,最小流速可以允许降低到0。2 m/s。

(三)渠道横断面尺寸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和选取了上述参数后,即可以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渠道的过水断面尺寸,即底宽b和水深h..根据公式:

Q=W×V=W×C√R×i 令K=W×C√R 得出

Q=K√i

K=Q/√i

式中:K----流量模数m3/s

若己知设计流量度Q、渠道比降i ,渠床糙率n 、及过坡系数m 、根据公式:

K=Q/√i

求出K值。

假定一底宽b 及水深h,根据公式:

W=b×h X=b+2h R=W/X C=1/n×R1/6

K=W×C√R

求出K 值。

如果利用Q=K√i与此同时K=W×C√R公式计算出的两个K值近似相等,则b 、h 值为所求断面尺寸。否则重新计算,直至得出满意结果为止。

总之,渠道设计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经济、实用的原则。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钟国梁 贵州省安龙县龙广镇水利管理站 摘要:系统掌握灌溉渠道的设计方法,从何入手,怎样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大小。 关键词:灌溉渠道断面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设计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工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投资、效益。针对灌溉渠道设计通过本人十余年的工作摸索、实践、总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确定灌溉面积,求出灌溉净流量 灌溉面积的确定,是渠道设计的首要条件,确定了灌溉面积,掌握这块面积上灌水定额(指单位灌溉面积上,一次灌水的水量),灌水历时,求得某一时期渠道应通过的净流量。 根据公式:Q净=( m×s)/(3600×T×t) =(666.7×s×h)/(3600×T×t) (立方米/秒)求出Q净。 式中:m—灌水定额(立方米/秒) S—灌溉面积(亩) T—灌水天数 T—每天灌水的小时数 h—灌水层厚度(米) 二、渠道测量、 渠道测量的主要内容是:踏勘选线、中线测量、纵横断面测量。 1、踏勘选线

踏勘选线的任务,是根据水利工程规划所定的渠线方向,引水高程和灌溉面高程,在实地确定一条既经济又合理的渠道中线位置。沿所定渠道方向布设四等水准路线,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每隔1—2km左右设置一个水准点,点位靠近渠道,既要便于日后用来测定渠道高程,又要能够长期保存而不会因施工而遭到破坏。 2、中线测量 渠道中线测量的任务主要是在渠道起迄点间进行定线,测定渠线度,用一系列的里程桩标定渠线经过的位置。 从渠道起点开始,朝着终点或转折点方向用花杆和皮卷尺进行定线和量距。按照规定间距(一般50m或100m)打桩标定中线位置,用水准测量测定一下桩位高程,看渠线位置是否偏低或偏高。根据公式: HA=(H进+h)-iD 确定桩位高程。 式中:H A—A点高程 H进—渠道进水底板高程 H—设计渠深(包括水深和安全超高) i—设计比降,i=h/d=tga D—A高渠首距离。 3、纵横断面测量 渠道纵横断面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渠道沿线一定宽度范围内的起伏情况,为渠道设计、施工提供基本资料。 (一)纵断面测量 纵断面测量的任务就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渠道中线各里程桩和加桩的 地面高程。进行纵断面水准测量时,应利用渠道沿线布置的水准点,将渠线分成许多段,每段分别与邻近两端的水准点组成附合水准路线,然后,从首段开始,逐段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 附录C 项目设计有关公式 C1 正常流量——设计典型年内的灌水高峰时期渠道需要通过的流量。该项为渠道纵横断面和渠系建筑物设计的依据。 加大流量——为满足特殊情况,短时内加大输水的要求,而予以增大的渠道设计流量。通常是根据正常流量,适当选择加大百分数来确定,该项指标为设计渠顶高程的依据。 最小流量——在河流水源不足,种植面积减小,或给灌水定额较小的作物供水时,出现渠道最小流量。该项指标主要用于校核下一级渠道水位的控制条件和奎水建筑物位置以及校核渠道中的淤积。 选择灌溉制度,确定灌溉方式及由支渠同时供水的下级渠道数目。 确定支渠及农渠应送至田间的净流量: Qbfn=ωb·qn……………………… 式中:Qbnt——支渠配给田间的净流量,m3/s; ωb_支渠控制的灌溉面积,万亩;

qn——灌水模数。 Qln==Qbfn/n·k·nf…………………… 式中:Qln——农渠净流量,m3/s; n——支渠以下同时灌水的斗渠数; k——斗渠以下同时灌水的农渠数; nf——田间水利用系数。 推算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 农渠毛流量:QLG=Qln+S1·L1…………… 式中:QLG——农渠毛流量,m3/s;Qln——农渠净流量,m3/s; S1——农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 L1——农渠平均灌水长度取1/2的农渠长度,km。斗渠的毛流量:QdG=k·QLG+Sa·La………… 式中:QdG——斗渠毛流量,m3/s; k——斗渠以下同时灌水的农渠数; Sa——斗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La——斗渠最大平均工作渠段长度,km 支渠的毛流量:ObG=n·QdG+Sb·Lb………… 式中:ObG——支渠的毛流量,m3/s n——支渠以下同时灌水的斗渠数; Sb——支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Lb——支渠的工作长度,km。

灌溉排水工程doc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灌溉排水工程学:灌溉排水工程学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 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并利用水利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 2.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 及其相应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3.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4.田间持水率: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5.干旱:是指因天气、土壤、生理等原因导致作物体内水分亏缺的现象,或指 作物由根吸水不足而导致其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和协调的现象。 6.大气干旱:指农田水分尚不妨碍植物根系的吸收,但由于大气温度过高 (T=30°C)和相对湿度过低(≤30%),阳光过强或遇旱风(≥3m/s),造成植物蒸腾耗水过大,使根系吸水速度不能满足蒸发的需要。 7.土壤干旱:土壤含水率过低,作物根系从土壤中所能吸收的水量很少,无法 补偿叶面蒸发的消耗。 8.渍害:因降雨、灌溉水量太多,或因地下水补给水量太多,使土壤长期过湿, 危害作物生长的灾害。 9.土壤盐害:盐害:指土壤含盐过多,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 现象。 10.SPAC系统:田间水分运动是在水势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 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为了完整地解决农田水分运动问题,必须将土壤-植物-大气看作一个连续体统一考虑。这一连续体即为SPAC系统 11.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两者的腾发量(蒸发蒸腾量)。 12.作物耗水量:土壤在任何水分条件下实际消耗的植株蒸腾、土壤蒸发和植物 体含水量之和。 13.需水量模比系数: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百分比。 14.需水临界期或关键期:水分亏缺对作物产量影响最敏感最严重的生育时期。 15.灌溉制度:是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 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所指定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 16.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17.灌溉定额:指作物全生育期单位面积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18.土壤计划湿润层:旱作物灌水时计划湿润的土层深度。 19.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作物产量与投入水量或作物消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摘要:系统掌握灌溉渠道的设计方法,从何入手,怎样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大小。 关键词:灌溉渠道断面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设计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工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投资、效益。针对灌溉渠道设计通过本人十余年的工作摸索、实践、总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确定灌溉面积,求出灌溉净流量 灌溉面积的确定,是渠道设计的首要条件,确定了灌溉面积,掌握这块面积上灌水定额(指单位灌溉面积上,一次灌水的水量),灌水历时,求得某一时期渠道应通过的净流量。 根据公式:Q净=( m×s)/(3600×T×t) =(666.7×s×h)/(3600×T×t) (立方米/秒)求出Q净。 式中:m—灌水定额(立方米/秒) S—灌溉面积(亩) T—灌水天数 T—每天灌水的小时数 h—灌水层厚度(米) 二、渠道测量、 渠道测量的主要内容是:踏勘选线、中线测量、纵横断面测量。 1、踏勘选线

踏勘选线的任务,是根据水利工程规划所定的渠线方向,引水高程和灌溉面高程,在实地确定一条既经济又合理的渠道中线位置。沿所定渠道方向布设四等水准路线,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每隔1—2km左右设置一个水准点,点位靠近渠道,既要便于日后用来测定渠道高程,又要能够长期保存而不会因施工而遭到破坏。 2、中线测量 渠道中线测量的任务主要是在渠道起迄点间进行定线,测定渠线度,用一系 列的里程桩标定渠线经过的位置。 从渠道起点开始,朝着终点或转折点方向用花杆和皮卷尺进行定线和量距。按照规定间距(一般50m或100m)打桩标定中线位置,用水准测量测定一下桩位高程,看渠线位置是否偏低或偏高。根据公式: HA=(H进+h)-iD 确定桩位高程。 式中:H A—A点高程 H进—渠道进水底板高程 H—设计渠深(包括水深和安全超高) i—设计比降,i=h/d=tga D—A高渠首距离。 3、纵横断面测量 渠道纵横断面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渠道沿线一定宽度范围内的起伏情况,为渠道设计、施工提供基本资料。 (一)纵断面测量 纵断面测量的任务就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渠道中线各里程桩和加桩的 地面高程。进行纵断面水准测量时,应利用渠道沿线布置的水准点,将渠线分成许多段,每段分别与邻近两端的水准点组成附合水准路线,然后,从首段开始,逐段

灌溉渠道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

仅为更正之前回答,谢谢关注。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5903293.html,/question/109797087.html?oldq=1&;from=c ommentTo#answer-350898107前次回答确为随口乱讲(当年知道、贴吧、论坛混来乱用,有时插科打诨胡言乱语),诚挚道歉,时隔几年了,被揪出指正,深感惭愧,(误导后来人罪过不小)向度娘申请删除此答案被否决。另有心得略为分享,谨致歉意,欢迎交流批评。 详细概念就不必解释了,百科都有(或查询相关相关国标,本人接触到的相关规范见后,有兴趣的朋友自行下载或联系我).一般来讲就是干支斗农毛分级,干渠为水源地取水引至灌区的输水渠道(干渠以下为配水系统),多见“南干”“北干”之类名号,干渠以下多见数字编号了,具体有“总干”分出“分干”引水至各区域(附图1,为总干穿高速后一分为二,这可不是我胡乱画的,渠侧有碑刻记“总干”,二闸门有“一分干”“二分干”标记,实景图片缺失),支渠斗渠更进一步分配水流,农渠百科定义为从斗渠取水并分配到田间的最末一级固定渠道,毛渠百科定义为从农渠取水并向畦、沟供水的田间临时渠道。(附图2,为二渠道地头并行,是什么级别渠本人也忘了,在此也不敢乱定了。渠道分支多为正交斜交,平行的即如图,此图中可见常说的“门”)(附图34,倒虹,文字标记中为“粮基”左为“九三年”右为“四斗3# ”,另有老渠道明确标记为“3斗7农1毛”且保存完好,为毛渠实证,很遗憾未存影像。)

GB50288-99_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农田水利技术术语SL56-93

本文字仅为解释原回答中错误,如有疑问请斟酌规范标准为正,再次致歉。 还望各位朋友留些口德。

水稻灌区规划

水稻灌区规划

目录 第一章灌区基本资料 1、概况 2、气象 3、种植计划 4、土壤 第二章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的确定 1、水量平衡法制定早稻的灌溉制度 2、由灌溉制度确定灌水率,绘制灌水率图 第三章渠道设计 1、灌区灌溉渠道系统的布置 2、灌溉渠道系统设计 3、灌溉渠道断面设计 第四章灌溉方式设计 1、田间渠系布置 2、格田规格 第一章灌区基本资料 一、概况 灌区位于新疆阿拉尔市,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塔里木盆地。属塔里木河冲积细土平原,沿河岸及冲沟两侧略有抬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年均气温℃,日照2556~2991小时,无霜期180—224天,年降水量520mm。地下水埋深3m,水源为渠水,引水水源为上游水库,距离灌区4公里。 二、气象

根据当地气象站资料,设计的中等干旱年4~11月水面蒸发量(80cm口径蒸发皿)及降水量见表1及表2。选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P=80%。 表1 设计年蒸发量统计 表2 设计年降水量统计

三、种植计划 灌区规划种植早稻,采用淹灌。 早稻试验基本数据 注:全生育期需水系数a=。早稻泡田日期为4月13日,定额为:80m3/亩。 四、土壤 土壤质地为粘土。 第二章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的确定 一、据基本资料用水量平衡法制定早稻的灌溉制度 1、先求出水稻全生育期的需水量 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计算表 日蒸发量=月总蒸发量÷天数 算出每个月份占生育期的天数,再由某月的日蒸发量和某月占生育期的天数的乘积,得到全生育期在某月的蒸发量,然后再把各个月份在生育期的蒸发量相

加既得整个生育期的蒸发量,由全生育的蒸发量乘以全生育期需水系数α既得全生育期的需水量。 2、求出水稻的日耗水量 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为: 逐日耗水量计算表 灌区早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

灌溉渠道

根据提供的资料,设计灌溉渠道。 (1)基本资料:本灌区为我国北方黄土区某一中型灌区,系统由河流有坝取水自流灌溉系统组成,净灌溉面积共计4.86万亩。灌溉渠道系统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灌溉渠道系统中有长度为0.4千米的总干渠一条,干渠二条,支渠四条,支渠以下有各级配水渠道及田间工程,各支渠自干渠取水地点,控制面积等如表1所示,干渠支渠实行续灌,斗渠以下为轮灌。表1

其中北二支渠包括六条斗渠,分两组(斗1-3和斗4-6)轮灌,其中2、3、4、5条斗渠各分两块轮灌田块,每个轮灌田块内有三条农渠同时工作,每条农渠控制面积相等,η农=0.90。η田=0.98,如上图所示,基本数据见表2。 全灌区各条支渠控制面积内,作物种植种类及其各种种植组成百分比均相同,在灌水高峰期内,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净灌溉面积的百分比α=50%,灌水定额m1=60m3/亩;棉花的种植百分比α=30%,灌水定额m2=50m3/亩;玉米的种植面积百分比α=20%,灌水定额m3=40m3/亩,该次灌水延续时间T=12天(t=22小时)。 根据灌区土壤调查分析得知灌区土壤为中等密实、透水性中等的粘壤土(A=1.9,m=0.4)。 渠首为有坝取水枢纽,河床底部高程为88.0m,进水闸前设计正常水位高程92.5m,水源含沙量不大。地面高程坐标如表3。

表3 (2)设计要求 渠道中设计流量推算,其中包括取水口、北一支渠、北二支渠、南干渠各设计断面的设计流量; 纵横断面设计; 计算桩号0+000到5+100的各设计断面的水力要素; 绘制0+000到5+100的纵剖面图和典型横断面图; 用图例表示建筑物形式和位置。

某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规划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某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 规划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20766某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规划 Supervision plan for a reservoir irrigation channel project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规划 根据工程建设必须监理的相关规定,铜仁地区大型灌区建设管理局与贵州江河监理有限公司铜东灌区工程监理部签署监理合同,监理服务150天。监理工作范围为工程接建设内容、设计协调、协调采购及工程招标、合同签订、施工合同管理及相关监督控制。 为了保证监理任务的顺利实施,完整准确地对该工程行使监理职责,贵州江河水利监理公司铜仁分公司驻万山特区龙江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部依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规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以及本工程的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及设计文件等规定,于20xx年10月20日成立了监理机构。主要人员有:总监周幸福,总监

代表陈世勇,现场监理杨廷建、何佳。20xx年11月15日,监理机构在总监的组织下编制了施工监理实施细则(见附件),建立了相应的监理工程制度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目标控制制度;含以下三个目标,即投资、进度、质量。合同管理及信息和安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人员管理及奖惩制度。 主要工作方法:采用现场记录、发布文件(如指令、通知、指示、建议、批复、签认等)、旁站监理、巡视、联检协调等。主要对隐蔽工程、工程重要部分、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采用照相、摄像、检测等手段控制。 主要工作制度: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制度;原材料、构件和工程设备检验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工程计量付款签证制度;会议制度;施工现场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工程报告制度;工程验收制度。 对工程的检验方法,首先是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检验;工程所用的原材料(水泥、钢筋)进场时必须出示出厂合格证、出厂质量检验报告。并按规定在开工前抽取一定数量样本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质量检验。对于中间产品(砼的砂、粗细骨料)除了在料场检验其感观质量外,按规定也要进行

渠道流量设计计算方法及步骤

介绍农田水利小型排灌渠道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秦长庚 在水利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常遇到流量计算问题,农田水利小型排灌渠道、排灌涵闸流量计算,是根据水流的过水断面形状和水流流态不同进行的流量计算方法也不一样,渠道过水断面是根据各地的土质情况确定,土质坚硬的一般以梯型、矩型为主,也有采用建筑物工程的圆型过水断面,水闸流量计算是根据进水闸的水流流态形式情况进行流量计算的,本次主要是以梯型断面为例介绍流量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 小型农田排灌渠道是由渠底宽度,渠道边坡和渠道安全超高,渠道堤顶宽度组成,渠道流量计算在平原湖区是大都采用《明渠均匀流计算公式》计算,明渠均匀流是水流在渠道中流动,各断面的水深、断面平均流速和流速分布都沿流向不变,这种水流状况称为明渠均匀流。 明渠均匀流的流量计算公式为 Q W C . R i 计算公式中各符号表示为;

Q 流量m3/s W过水断面W2 C谢才系数C - R g n R水力半径R W x i渠道纵坡 n糙率 求公式中的各项数据,首先要计算出渠道断面的水力要素如下表; 渠道断面的水力要素表 例;某地计划开挖一条排灌渠道,渠道断面形状为梯形断面,设计该渠道底宽b=4m,边坡m=1:2,渠道内正常过水深h=2.5m,渠底纵坡i=1/1000,渠道边坡糙率i=0.025.计算该排灌渠道可通过最大流量为: 3 Q m / s 计算步骤;

1.过水断面计算 3. 水力半径计算 4. 谢才系数计算 1.120'225 1.025 R g 1.120.225 g 15. n 1.5 0.15 0.225 5. 流量计算 Q W C . R i 22.5 44.44 .1.12 0.001 34.32m 3/S 该排灌渠道设计的过水断面可通过34.32m 3 / S W (b m 2h) h (4 2 2.5) 2.5 22.50 m 2 2.湿周计算 x b 2m .1 22 4 2 2. 5 ,1 22 20.12 R _(b_mh)h_ 2 2h 1 22 (4 2 2.50 2.5 2 2 2.5 1 22 空 1.12 20.12

灌溉渠道设计

农渠横断面设计 设计流量是进行水力计算,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尺寸的主要依据,合理的渠道、横断面除了满足渠道的输水、配水要求外,还应满足渠床稳定条件,包括纵向稳定和平面稳定两个方面。纵向稳定要求渠道在设计条件下工作,不发生冲刷和淤积,或在一定时期内冲淤平衡。平面稳定要求渠道在设计条件下工作时,渠道水流不发生左右摇摆。 渠道横断面尺寸要依据渠道设计流量通过水力计算加以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即 Q=AC Ri 式中:Q—渠道设计水深(m3/s) A—渠道过水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 i—渠底比降 1R1/6进行计算,其中n为糙C—谢才系数,一般采用满宁公式C= n 率 农渠的渠底比降,应尽可能选用和地面相近的渠底比降,此处取i=0.0029。渠床糙率系数:采用砼护面,预制板砌筑,n=0.017. 农渠采用梯形断面,渠道内、外边坡系数m=1.25。 采用试算法: 初选定b=0.36m, n=0.017, Q=0.123 m3/s, i=0.0029 经试算得h=0.23m A=(b+mh)h=0.149 (m2) V=Q/A=0.8255 (m/s)

渠道的不冲流速和土壤性质,水流含砂量,断面水力要素有关,一般土渠的不冲流速为V= 5.0(m/s) 所以,V不冲=KQ0.1 = 5×0.1230.1=4.054 (m/s) 渠道的不淤流速,由不淤流速经验公式: V不淤=C0Q0.5 式中:C0为不淤流速系数,随渠道流量和宽深比而变,此处取C0=0.4 V不淤=0.4×0.1230.5=0.140(m/s) V不淤=0.140(m/s)

灌溉渠施工方案资料

灌溉渠恢复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施工至灌溉渠处,需挖断灌溉渠,待管道铺设好,土方回填后恢复,为了满足原渠断面尺寸,保证工程质量,现制定灌溉渠恢复方案。 二、灌溉渠恢复施工 < 施工工序 * .

$ 施工方法 土方填筑: (1)回填土内不得夹杂植物及垃圾等杂物,土料的含水量应在最优含水量的-2%~+3%之间,含水量较大时,采用摊铺翻晒,直至含水量达到要求,压实度不小于90%。 (2)采用装载机摊铺,小型振动压路机压实,松铺厚度为25cm,静压2遍振压6遍,分层填筑,直至到设计高程。 灌溉渠开挖 (1)工艺流程: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用石灰画出槽边轮廓线出→分层开挖→修整槽边→清底。 (2)施工要点: 》 ①开挖顺序:测量放线→开挖→修坡→整平等。本工程土体边坡按设计放坡,采用挖机开挖,人工修整,边挖边检查坑底宽度及坡度,不得超挖或少挖。 ②挖土面必须控制在基底标高,避免在挖土过程中出现超挖。基坑开挖应尽量防止对地基土的扰动。 ③弃土应及时运走,在基坑(槽)边缘上堆土以及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l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边坡稳定。 ④渠道基槽挖完后,验槽合格,方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灰土填筑 (1)材料要求 土:不得含有有机杂物,其粒径不大于15mm,含水量应符合规

定。 石灰:应用块灰或生石灰粉,使用前应充分熟化过筛,不得含有粒经大于5mm的生石灰,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 ! (2)工艺流程检验土料和石灰粉的质量并过筛→灰土拌合→坑底清理→分层铺灰土→压实→找平验收 ①首先检查土料种类和质量以及石灰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然后分别过筛。 ②灰土拌合:灰土的配合比应用体积比,本工程所用灰土为3:7。拌合时必须均匀一致,至少翻拌两次,拌合好的灰土颜色应一致。 ③灰土施工时应适当控制含水量,检验方法是用手将灰土紧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坑底或基土表面应清理干净。 ④分层铺灰土:按25㎝厚度摊铺,挖机将拌合好的灰土按照每段摊铺量,分段放入基槽,人工摊铺,小型振动压路机压实。。 ⑤找平与验收:灰土最上一层完成后,应测量检查标高。 钢筋加工、安装 钢筋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检验报告单,每捆(盘)钢筋均应有牌号,进仓时应按批号分批验收。验收内容包括标牌查对、外观检查、按有关标准抽取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合格钢筋禁止进入施工现场。 《 为了保持钢筋的表面洁净、油渍、漆污和浮皮、铁锈等均应在使用之前清除。浮皮用锤敲击使之剥落。铁锈用钢丝刷除锈,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以及未经除锈处理的钢筋不得使用。钢筋的调直、切断、弯曲成型、焊接、绑扎应符合有关规定。

第五章灌溉渠道系统

第五章灌溉渠道系统 指从水源取水、经过渠道和建筑物向农田供水,并由田间工程进行灌溉的工程系统。按输水方式的不同可分渠道灌溉系统和管道灌溉系统两大类。 组成: A.渠首工程(取水枢纽) B.输配水工程(渠道) C.田间工程。 §5—1 灌排渠系规划布置 一、灌排渠系的组成及布置原则 (一)灌排渠系的组成 1、灌溉系统: (1)渠首工程 (2)灌溉渠道:干、支、斗、农渠等固定渠道 有些情况下可能多于或少于四级。 (3)渠系建筑物 (4)田间渠系工程:毛渠(临时渠道)、灌水沟哇等 2、退水、泄水渠道 主要用于保证渠系安全运行。一般在干、支渠末端应设置退水渠。 3、排水系统 (1)田间排水工程:毛沟、小沟、墒沟等 (2)排水沟:干、支、斗、农沟 (3)排水建筑物:排水闸、涵、站等 (4)排水容泄区:河流、湖泊、大江、大湖、大海等 (二)灌排渠系的布置原则 1、干渠布置在高处,以控制较大面积。 对于局部高低存在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灌水方法解决。 2、布置使得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低。 渠道顺直、减少建筑物数量和规模。 渠道填方和挖方量尽可能接近。 大部分需要进行方案比较才能确定。 3、考虑行政区划,尽可能用水单位和渠道独立。 4、斗渠、农渠满足机械化耕作要求; 各级渠道相互垂直,间距适宜。 5、考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发电、养殖、工业和城镇供水等。 6、灌溉渠系布置必须和排水系统布置相结合。 尽量利用原有的水系。 尽量避免沟、渠交叉,减少交叉建筑物。 7、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渠道布置考虑道路、林带、居民点位置,减少拆迁费用。 二、丘陵山区灌排渠系的规划布置 水利特点是:排水比较通畅,但干旱问题比较突出。山丘灌溉渠道布置的关键是布置干渠。 (一)干渠的两种布置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 (2)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支、斗、农渠布置 支渠垂直于干渠,其间距由地形条件决定。 斗渠间距一般为:400~800m;农渠间距一般为:100~200m 两种布置形式: (1)灌排相邻适用于单一坡向地形 (2)灌排相间适用于平坦,或有微起伏 山丘区渠道可采用“长藤结瓜”式布置。 多水源,充分利用蓄水能力(小塘坝)和当地径流。 提高灌溉工程的利用效率。 提前补水到沟塘,可减少泵站规模(淳东灌区) 多水源供水,减少渠道规模 (二)平原区干支渠布置 干渠多大致沿等高线布置,处于较高位置; 并非严格平行等高线 支渠大体和等高线垂直 (三)、圩区 圩区特点: 地势低洼,在最高洪水位和最低于洪水位之间; 排水是主要问题;一般中间低,四周高。 干、支渠布置:干渠多沿圩堤布置;灌溉系统级别较少。 三、斗渠和农渠规划 斗农渠规划要求: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要点

附录C 项目设计有关公式 C1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 正常流量——设计典型年内的灌水高峰时期渠道需要通过的流量。该项为渠道纵横断面和渠系建筑物设计的依据。 加大流量——为满足特殊情况(如改变灌溉作物种植比例,扩大灌溉面积,或遇到特大旱情等),短时内加大输水的要求,而予以增大的渠道设计流量。通常是根据正常流量,适当选择加大百分数来确定,该项指标为设计渠顶高程的依据。 最小流量——在河流水源不足,种植面积减小,或给灌水定额较小的作物供水时,出现渠道最小流量。该项指标主要用于校核下一级渠道水位的控制条件和奎水建筑物位置以及校核渠道中的淤积。 C1.1 选择灌溉制度,确定灌溉方式及由支渠同时供水的下级渠道(斗、农)数目。 C1.2 确定支渠及农渠应送至田间的净流量: Q bfn=ωb·q n……………………… (C1) 式中:Q bnt——支渠配给田间的净流量,m3/s; ωb_支渠控制的灌溉面积,万亩; q n——灌水模数(m3/s/万亩)。 Q ln==Q bfn/n·k·n f……………………(C2) 式中:Q ln——农渠净流量,m3/s; n——支渠以下同时灌水的斗渠数; k——斗渠以下同时灌水的农渠数; n f——田间水利用系数。 C1.3 推算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毛流量): 农渠毛流量:Q LG=Q ln+S1·L1……………(C3) 式中:Q LG——农渠毛流量,m3/s; Q ln——农渠净流量,m3/s; S1——农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 L1——农渠平均灌水长度取1/2的农渠长度,km。 斗渠的毛流量:Q dG=k·Q LG+S a·L a…………(C4) 式中:Q dG——斗渠毛流量,m3/s; k——斗渠以下同时灌水的农渠数; S a——斗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 L a——斗渠最大平均工作渠段长度,km 支渠的毛流量:O bG=n·Q dG+S b·L b…………(C5) 式中:O bG——支渠的毛流量,m3/s n——支渠以下同时灌水的斗渠数; S b——支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 L b——支渠的工作长度,km。 于渠各段设计流量的推算,在求得各支渠口的毛流量后,可从最远一条支渠的取水口依次向上推算出干渠各段的设计流量。 C2 灌溉渠道横断面设计 C2.1 渠道断面宽深比 α=b/h……………………(C6)

浅谈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5903293.html, 浅谈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设计 作者:樊超峰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7年第08期 摘要: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渠道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渠道设计不合理,就会影 响灌溉工程的施工,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对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际案例对灌溉渠道工程的设计加以说明。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灌溉渠道工程;U形槽 中图分类号:S2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360docs.net/doc/1e15903293.html,ki.kjycx.2017.08.091 水资源不仅是一种基础性能源,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在农田水利中采用灌溉技术,目的就是要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要确保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质量,就要规划设计好灌溉渠道。否则不仅无法节约水资源,还会造成极大浪费。 1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安全第一 农田水利灌溉的渠道必须安全、可靠,才能被投入使用。如果在渠道的布置过程中出现高填方、深挖方地段,就会影响灌溉质量,还可能为施工过程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在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设计中,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如果渠道需要经过山丘地形,应尽可能地与溪流、河流等保持最大的距离。如果渠道与溪流、河流的距离太短,容易被洪山冲毁。而沿线的干渠应布置在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区域,要尽可能地避免在干渠内出现强透水的土质和已经被风化的岩层。而在设计沿渠时,周边要有诸如泄水闸和溢洪堰等泄洪、排洪配套设施。 1.2 最大化利用水资源 农田灌溉的目的就是要将水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在灌溉渠道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力求实现水资源的最大价值。在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需要将水资源输送到相应的农田中,输送过程难免会损失一部分水资源。因此,在设计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时,要尽可能地降低水资源的损失值,减少资源浪费。并且,灌溉渠道的功能要齐全,比如集水功能、排水功能等,在将水资源用于灌溉的同时,还可将其利用起来发电,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1.3 充分利用各种地形 地形是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形条件,构建出最利于灌溉的渠道。比如,在位置比较高的区域布置灌溉渠道,在位置比较低的区域布置相应的排水通道。渠道应尽量做到自流排水,灌溉不需要过多的人工操作,水流会沿着

灌溉渠道设计规范

UDC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 灌区规划导则 Guidelines for Irrigation Areas Programming (征求意见稿) ××××—××—×× 发布××××—××—×× 实施 中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联合发布 中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UDC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 水利灌区规划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irrigation areas Programming of water resources (征求意见稿) ××××—××—×× 发布××××—××—×× 实施 中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联合发布 中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利灌区规划规范 GB ××××—××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为加强灌区规划工作,提高灌区规划水平,促进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与持 续利用,特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大型灌区规划和已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 1.0.3 灌区规划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方针,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确定灌区建设最佳方案.

1.0.4 编制灌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与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 调. 2 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水分生产率为目 标,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3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4 注重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灌区生态环境. 5 灌区的管理体制与水价的形成机制应有利于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6 重视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灌区管理现代化水平. 1.0.5 灌区规划应在分析现状水平年的基础上,分别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 以近期为重点,近,远期相结合. 1.0.6 灌区规划应根据灌区实际,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 制 定科学合理的灌区灌溉与排水标准. 1.0.7 灌区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基本资料 2.0.1 灌区规划应认真调查搜集灌区内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土壤,资源,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2.0.2 灌区规划调查搜集的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灌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自然概况等资料; 2 降水,蒸发,气温,气压,风力,风向,日照,霜期,冰冻期,冻土深度等 气象,水文特征值资料,河沟,水库,承泄区的水位,流量,泥沙,水质等实测资 料; 3 灌区地形图; 4 区域地质图及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水文地质图等; 5 土壤类型,质地,分布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特性等土壤普查资料, 盐碱地改良试验资料等; 6 灌区内城乡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的现状及运用情况; 7 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水土流失规律及发展趋势, 水土保持及环境现状等; 8 灌区土地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水库,塘坝蓄水利用, 河(湖)水利用,地下水与泉水利用,灌溉回归水利用,城市生活与工业污废水利用,现状各业供用水量,用水效率及存在的问题,规划供用水情况等; 9 灌区历年发生的洪,涝,旱,盐,碱,渍,风灾害情况,受灾范围,成灾面 积,受灾原因,减产情况,经济损失,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 10 天然建筑材料的调查等; 11 灌区内的行政区划,人口,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土地面积,耕地面积, 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农业单产,总产,林牧渔业生产,工农业发展布局,交通运

渠道设计原则教学内容

渠道设计原则

渠道设计原则 防渗改造已成渠道: ⑴.渠道比降基本保持原比降不变,或变动较小,以避免原渠道上建筑物进出口设计水头的变化,影响过水能力(原建筑物不变)。尽量避免变动大增加工程量。 ⑵. 对原土渠或渠墙为浆砌石且稳固性好的,则只对其侧墙及底板作C15砼防渗及渠顶的压顶处理,对原渠墙砌筑质量差,或渠堤有跨塌和不稳的,采取拆除重砌的处理方案,尽量利用原渠道断面,断面不够的时候,则采取拆除一边保一边的方案。并要求保留边应凿毛,清洗浇筑砼。新砌侧墙成型后,再浇筑砼以防渗。(一般情况下基本保持原渠断面不变,增加防渗砼护面。) ⑶.渠道走线不规则渠段,应裁弯取直,使之变为园滑的曲线,顺直通畅。 ⑷“U”型渠道: “U”型渠道在原渠道基础上进行防渗,在能够满足过水能力的情况下,使原渠道尽量减小开挖和回填。 ⑸.渠道砼防渗衬砌厚度:设计流量1m3/s以上的渠道,现浇砼,衬砌厚6~12cm,0.5~0.1m3/s渠段6~8cm,0.1m3/s以下渠段5~6cm。“U”型渠道渠底圆弧直径大于1m的渠道,厚度为4.5cm;渠底圆弧直径小于1m的渠道,厚度为3.5cm。 ⑹.渠道超高,按渠道设计规程规范执行。1m3/s以上渠道25cm,0.5~1.0m3/s,20cm,0.1~0.5m3/s,15cm,0.1m3/s

以下10cm。 ⑺.防渗砼标号: 为防止凝冻对渠道的破坏,渠道防渗改造的砼标号采用C15砼,“U”型渠道的砼标号采用C20砼。 ⑻.渠道砼防渗衬砌要求立模浇注,人工振捣或机械振捣,厚度10cm以上必须机械振捣。模板要求刨光、缝密、结实牢固、有足够强度,板厚2cm。便于安装支撑;“U”型渠道为预制渠道,采用机械振捣。 ⑼.分缝、接头: 渠道砼防渗两边侧墙必须设横向伸缩缝(因过水流量小、水深不大,一般不设纵向缝)。一般现浇砼防渗缝间距为10m,砼衬砌厚度大间距大,厚度小间距小,气温变化大的高寒地区尤其要注意,在地质条件变化的地方增设伸缩缝,缝宽为2cm,缝内填筑沥青砂浆。 预制U”型渠在接头处留宽3cm缝,缝内填筑M30水泥砂浆。

各级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5.2 各级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5.2.1 典型农渠纵横断面设计 5.2.1.1 典型农渠横断面设计 设计流量是进行水力计算,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尺寸的主要依据,合理的渠道、横断面除了满足渠道的输水、配水要求外,还应满足渠床稳定条件,包括纵向稳定和平面稳定两个方面。纵向稳定要求渠道在设计条件下工作,不发生冲刷和淤积,或在一定时期内冲淤平衡。平面稳定要求渠道在设计条件下工作时,渠道水流不发生左右摇摆。 渠道横断面尺寸要依据渠道设计流量通过水力计算加以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即 Q=AC Ri 式中:Q —渠道设计水深(m 3/s ) A —渠道过水断面面积(m 2) R —水力半径 i —渠底比降 c —谢才系数,一般采用曼宁公式 c=n 1 R 1/6 进行计算,其中n 为糙率 农渠的渠底比降,为了减少工程量,应尽可能选用和地面相近的渠底比降。i=0.0029。渠床糙率系数:由《灌溉排水工程学》P 130表3-13,农渠采用砼护面,预制板砌筑,n=0.017. 农渠采用梯形断面,渠道内、外边坡系数m=1.25。 采用试算法: 初选定b=0.36m, n=0.017, Q=0.123 m 3/s, i=0.0029 用迭代公式: h i 1 0+=h h m b i b nQ i b m i 05 /25 /3102 121+??? ??++??? ??

代入数据,经试算得h=0.23m A=(b+mh)h=0.149 (m2) Q=0.825(m/s) V= A 渠道的不冲流速和土壤性质,水流含砂量,断面水力要素有关,一般土渠的不冲流速可依据《灌溉排水工程学》P136表3-25中查出,V cs1= 5.0(m/s) V不冲=KQ0.1 = 5×0.1230.1=4.054( 查表6-21) 渠道的不淤流速,由不淤流速经验公式: V cd=C0Q0.5 式中:V cd为渠道的不淤流速(m/s) C0为不淤流速系数,随渠道流量和宽深比而变,见《灌溉排水工程学》P136,表3-26查得C0=0.4 V cd=0.4×0.1230.5=0.140(m/s) V cd=0.140(m/s)

U型灌溉渠道断面设计及水力要素计算表

U型灌溉渠道断面设计及水力要素计算表 编号代号名称计算式单位型号及数据 UBJ30 UBJ35 UBJ40 UBJ45 UBJ50 UBJ55 UBJ60 UBJ65 UBJ70 1 B 上口 宽B=b+2△b mm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2 B 下口 宽 b=B-2△b mm 260 290 320 350 380 410 440 470 500 3 △b上下口宽的一 半△b=1/2(B-b) mm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4 △h弦心距△h=b×b/ (2×H1) mm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 H1 上部高度 H1= H-r+△h mm 260 320 390 440 500 560 620 670 730 6 r 圆弧半经r=1/2×b√(1+△b2/H1) mm 130 146 161 177 192 208 224 239 255 7 H 总高度 H= H1+r-△h mm 380 451 531 591 662 733 804 864 935 8 θ圆心角θ=2arcos (△h/r)度 171.18 168.19 165.75 163.74 162.05 160.62 159.39 158.32 158.74 9 I 弧 长 l=2лθr/360 mm 390 428 466 505 544 583 622 661 700 10 L 腰线长L=√H21+△b2 mm 261 321 392 443 504 564 625 676 737 11 X 湿 周 X=l+2L-2h/cosɑ mm 851 1010 1190 13

第一节灌溉渠系规划

第一节灌溉渠系规划 第一节灌溉渠系规划 一、灌溉渠系概述 1.灌溉渠系的组成 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灌溉渠道按其使用寿 命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种:多年使用的永久性渠道称为固定渠道;使用寿命小于一年的季节性渠道称为临时渠道。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 配层次又可把灌溉渠道分为若干等级: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般分为 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如图 4-1 所示;在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 固定渠道的级数往往多于四级,干渠可分成总干渠和分干渠,支渠可下设 分支渠,甚至斗渠也可下设分斗渠;在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 级数较少;如灌区呈狭长的带状地形,固定渠道的级数也较少,干渠的下 一级渠道很短,可称为斗渠,这种灌区的固定渠道就分为干、斗、农三级。 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节性的临时渠道。 退、泄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其主要作用是 定期冲刷和排放渠首段的淤沙、排泄入渠洪水、退泄渠道剩余水量及下游 出现工程事故时断流排水等,达到调节渠道流量、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

运行的目的。中途退水设施一般布置在重要建筑物和险工渠段的上游。干、支渠道的末端应设退水渠道。 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1)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其他各级渠道亦应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的较高地带。对面积很小的局部高地宜采用提水灌溉的方式,不必据此抬高渠道高程。 2)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一般来说,渠线应尽可能短直,以减少占地和工程量。但在山区、丘陵地区,岗、冲、溪、谷等地形障碍较多,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若渠道沿等高线绕岗穿谷,可减少建筑物的数量或减小建筑物的规模,但渠线较长,土方量较大,占地较多;如果渠道直穿岗、谷,则渠线短直,工程量和占地较少,但建筑物投资较大。究竟采用哪种方案,要通过经济比较才能确定。 3)灌溉渠道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 4)斗、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渠道线路要直,上、下级渠道尽可能垂直,斗、农渠的间距要有利于机械耕作。 5)要考虑综合利用。山区、丘陵区的渠道布置应集中落差,以便发电和进行农副业加工。 6)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在多数地区,必须有灌有排,以便有效地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通常先以天然河沟作为骨干排水沟道,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