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指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经历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他提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冲突需要解决。
以下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1. 婴儿期(出生至1岁):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
婴儿需要依靠父母提供的安全环境来建立信任感。
2. 幼儿期(1岁至3岁):自主与怀疑的阶段。
幼儿需要发展独立性和自信心,但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3. 学龄前儿童期(3岁至6岁):主动探索与罪恶感的阶段。
儿童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并学会承担责任,但也可能感到内疚。
4. 基础学习阶段(6岁至12岁):勤奋与努力的阶段。
儿童需要通过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来建立自信和自主性。
5. 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角色认同与困惑的阶段。
青少年需要探索自己的身份,并与同龄人相互比较以获得自我认同。
6. 年轻成年期(18岁至40岁):爱与孤独的阶段。
成年人需要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并找到自己的伴侣和朋友圈。
7. 中年期(40岁至65岁):关怀与中年危机的阶段。
中年人需要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并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8. 老年期(65岁及以上):满足与绝望的阶段。
老年人需要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感到满足于所取得的成就,或感到绝望和不满。
这些阶段的目标和冲突可以在不同个体上有所变化,但埃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都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决定了个体今后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 〜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 度" 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
3、学龄初期(3〜5 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 ,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埃里克森是心理学家兼儿童发展专家,他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这个理论被称为“人格发展理论”或“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根据他的理论,人的个性和人格是通过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阶段来发展的。
每个阶段都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任务和困境。
以下我将详细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这些阶段按照年龄顺序排列,从童年到晚年,每个阶段涉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1.信任与怀疑(出生至一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建立信任感,通过正面的亲密关系,婴儿能够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
如果婴儿无法建立信任,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2.自主与怀疑(一岁至三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性。
幼儿开始学会掌控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如果他们没有得到适当的支持,他们可能会产生怀疑和缺乏自信的感觉。
3.主动与罪恶感(三岁至六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展出主动性和想象力。
幼儿开始学会探索自己的环境,并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产生兴趣。
如果他们受到过度控制或惩罚,他们可能会感到罪恶和自责。
4.行业与自卑感(六岁至十二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学会技能和掌握任务。
儿童开始参与学校和社交活动,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如果他们没有成功地掌握技能,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5.认同与角色混乱(十三岁至十九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和个人价值观。
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并试图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如果他们无法解决身份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混乱和困惑。
7.发起与停滞(四十岁至六十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成年人开始思考他们的遗产和影响,并希望建立他们的遗产。
如果他们感到停滞不前,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和不满。
8.完整与绝望(六十岁以上):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接受自己的生活,回顾过去,并感到满足和满足。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标题: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引言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即“人生八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冲突。
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二、生命各阶段及其特点1. 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将学会信任他人。
2. 儿童早期(1-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探索世界,并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如果父母或照顾者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儿童将会形成自我控制和自主性。
3. 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他们需要通过积极的行为来获得成就感。
如果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他们将培养出主动性和责任感。
4.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并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
如果他们能成功地完成学业任务,他们将建立起勤奋和能力感;反之,则可能产生自卑感。
5. 青少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确立自己的身份,他们将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反之,则可能出现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的人们开始寻找深度的人际关系,如友情、爱情等。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建立稳定的关系,他们将体验到亲密感;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孤独。
7. 中年期(40-65岁):繁衍对停滞中年人在这个阶段需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的贡献和成就。
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价值,他们将感受到繁衍的力量;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停滞和空虚。
8. 老年期(65岁以上):完善对绝望老年人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接受即将来临的死亡。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1. 婴儿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 幼儿期:主要发展任务是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 童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7. 成年中期
8. 成年后期: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不好,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极端差别,即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格品质。
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了消极的人格品质。
他也强调指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居于两极端之一,而更多的是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置上。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人的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任务,假如此阶段的任务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这八个阶段分别罗列如下: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婴儿期(0~1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他对初次降临的这个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问题有着本能的敏感,婴儿如果能够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护,便会逐步形成对周围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
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并将在今后的生活过程中,对周围人及这个世界充满了内心的疑虑。
信任感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基础。
/2、儿童早期(1-3岁)此阶段的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此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快速发展,特别好动,凡事都想亲自尝试,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藐视外部的控制。
这时候儿童想通过靠自己吃饭、穿衣、如厕等等而习得能力感。
“让我来”、“我不”成为这时孩子的口头禅。
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限制过多、指责或惩罚过多,便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
3、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主动对内;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此阶段儿童在自主性基础上,发展出更广泛地探索世界、扩充环境的愿望。
如果他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内疚。
4、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矛盾是勤奋对自卑;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社会。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为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与他人共处,儿童必须勤奋努力。
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