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永遇乐·长忆别时翻译赏析
李清照《永遇乐》解读

李清照《永遇乐》解读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伤的惨烈之痛后,变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是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里,也无端的担忧风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处”哀痛伤感;宁可谢绝酒朋诗侣的邀请,寂寞自处,去“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哀愁。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此词写的不是她的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
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
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天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
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
“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
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
《永遇乐》诗词鉴赏

《永遇乐》诗词鉴赏《永遇乐》诗词鉴赏《永遇乐》诗词鉴赏1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永遇乐》翻译赏析

《永遇乐》翻译赏析《永遇乐》翻译赏析《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此词抒發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永遇乐》翻译赏析,参考一下。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译文]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
[出自]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⑴彭城:今江苏徐州。
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⑵紞如:击鼓声。
⑶铿然:清越的音响。
⑷梦云:夜梦神女朝云。
云,喻盼盼。
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惊断:惊醒。
⑸心眼:心愿。
⑹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译文: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
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
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
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
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
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知徐州期间。
小序中的“彭城”是徐州的古称。
盼盼,姓关,唐朝人。
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
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
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永遇乐·长忆别时原文翻译及古词赏析

永遇乐·长忆别时原文翻译及古词赏析《永遇乐·长忆别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这是一首怀念之词。
苏轼此词一反常格,从对方写,通篇皆为设想之词,有人有己,扑朔迷离,写法上很别致。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永遇乐·长忆别时的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永遇乐·长忆别时宋代:苏轼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译文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
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
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
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
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
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
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
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注释⑴孙巨源,名洙,苏轼友人。
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⑵景疏楼,在海州东北。
宋叶祖洽因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建此楼。
⑶润州,今江苏镇江。
楚州,今江苏淮安。
孙巨源离海州后先南游江苏一带,于十月间与离杭北赴密州的东坡会于润州,东坡作《润州甘露书弹筝》诗和《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词(前录)。
《永遇乐》的原文和译文

《永遇乐》的原文和译文永遇乐李清照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见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熔金:日落时金黄燦爛的颜色。
②暮云合璧:形容日落后,红霞消散,暮云像碧玉般合成一片。
③中州:今河南省,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
④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此处代指元宵节。
⑤铺翠冠儿:上面装饰着碧翠羽毛的帽子。
【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本词是李清照所作。
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今昔苦乐不同的情景,表达忧时伤世怀念故国的情思。
上片描绘元宵节傍晚明分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下片写闭门幽居,抚今追昔,悲不自胜的`感受。
结尾两句抒情极为凄楚,令人酸鼻。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
开头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
如此气候,预示当晚的灯节将有一番热闹场面。
但下面一句陡转,“人在何处”,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叹息。
包含着词人抚今追昔的意念活动,也是全词情感的基调。
景色虽好,可我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己的丈夫、中原的父老、半壁江山又在何处?实在是无比伤恸的悲叹。
“元宵佳节”三句又一波折,元宵佳节日暮时分的“融和”景象。
中间插入“岂无风雨”之语,仿佛是无端忧虑,但这正表现出作者多年来颠沛流离饱经折磨的特殊心境,也为下文不应邀出去做铺垫。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永遇乐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壁月初晴①,黛云远淡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③,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④,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⑤,风鬟三五⑥,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⑦,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⑧,满村社鼓⑨。
[注释]①璧月:像璧的圆月。
②黛云:青绿色的云。
③禁苑:供皇帝游玩,打猎的林园。
禁止外人入内,故名。
娇寒:轻寒。
④断烟:本指寒食节禁火,此指元宵无灯火。
⑤缃帙:(xiāng zhì)浅黄色书衣,代指书卷。
指李清照藏书散失。
⑥三五:元夕十五日。
用李清照词意。
⑦鄜(fū)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县南。
这里借指妻子所在的地方。
⑧残釭:残灯。
⑨社鼓:指春天村社祭祀时的鼓声。
【译文】圆璧般的明月在初晴的天空高悬,青云向远处越飘越淡,谁来主宰春天的景观?宫廷园林里残留着早春的轻寒,西湖堤上天长日暖令人困倦,前度曾游,至今日重返竟发生如此的巨变。
脂香弥漫的尘埃将道路遮暗,华灯放彩照耀得夜幕如白昼一样明灿,情绪懒散总是不愿携手同去观看。
谁料想今日元宵节竟断绝炊烟、禁止夜行,满城似风雨飘摇,愁云惨淡。
回想旧日繁华的宣和年间,直到南渡临安,那院校美景犹自依然。
珍贵的书籍遗失流散,正月十五院校,风吹得馒头鬓发蓬乱,能抒写出情怀最苦的词篇?流落江南无路可返,就像杜甫咏叹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有谁明白我对故园亲人的苦恋?空自与残灯相对不能入眠,知道满村的社鼓咚咚的响成一片。
【译文】雨过天晴碧玉般的明月升起,青黛色的云层向远处越飘越淡,一年的春事究竟是谁在作主?宫廷林苑内透出早春的轻寒,而西湖长堤已暖得让人困倦,谁知今昔变化竟这样悬殊。
那时香尘弥漫遮暗了道路,华灯明灿照得夜幕如白昼,但我却懒在家中不愿出去。
《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

《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出自]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神宗元丰元年(1028)十月作。
词序一作:“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盼盼,姓关,唐朝人。
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
……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
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后不食而死。
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
紞(dǎn)如:击鼓声。
紞如三鼓:三更鼓响了。
紞,打鼓声。
如,助词。
《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铿然:象声词。
《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
”《礼记·乐记》:“钟声铿。
”此写夜深人静,落叶之声也铿然可闻。
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所以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
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
梦云:此喻梦见盼盼。
倦客:作者自称,谓自己频繁调动,倦于行旅。
燕子三句:《高斋诗话》载:秦观问苏轼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晃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近有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精神不贵迹象也。
”何曾梦觉二句:是说人生的梦没有醒,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
异时对、黄楼夜景:作者设想后世的人凭吊自已时,也会发出感叹。
黄楼:苏轼在徐州时所改建,苏辙、秦观皆为之作赋。
此处苏轼设想后人将对黄楼凭吊自己。
永遇乐_长忆别时(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永遇乐•长忆别时(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 也应暗记。
注释⑴孙巨源,名洙,苏轼友人。
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景疏楼,在海州东北。
宋叶祖洽因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建此楼。
润州,今江苏镇江。
楚州,今江苏淮安。
⑵据序云,孙洙于八月十五坐别景疏楼,苏轼于十一月十五日在此楼作词以寄,恰经三月,故云三度,孤光又满。
⑶濉,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
⑷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
清禁,宫中。
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一般认为写于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
当时,东坡已至海州,想起与巨源润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动,遂作此词。
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
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
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
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
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片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
凭仗三句,又发奇想。
淮河发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入海。
此时孙巨源在汴京,苏轼在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永遇乐·长忆别时翻译赏析
《永遇乐·长忆别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前言】《永遇乐·长忆别时》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在江南一段快乐浪漫的生活,虽然是回忆,却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绘,一位春衫舞风、春风得意的"年少",立马在横斜水面的桥头,英姿飒爽,风流自赏,引起满楼的"红袖"为之倾倒。
【注释】⑴孙巨源,名洙,苏轼友人。
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景疏楼,在海州东北。
宋叶祖洽因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建此楼。
润州,今江苏镇江。
楚州,今江苏淮安。
⑵据序云,孙洙于八月十五坐别景疏楼,苏轼于十一月十五日在此楼作词以寄,恰经三月,故云“三度”,“孤光又满”。
⑶濉,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
⑷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
清禁,宫中。
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
【翻译】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
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
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
清,与谁同醉?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
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
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
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鉴赏】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一般认为写于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
当时,东坡已至海州,想起与巨源润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动,遂作此词。
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
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
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
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
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片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
“凭仗”三句,又发奇想。
淮河发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
此时孙巨源在汴京,苏轼在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
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
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
“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片
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
“夜永”句设想巨源在西垣(中书省)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
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
最后“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
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
词之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