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模式。

以下是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的续篇,继续介绍我们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1.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是一种基于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模式。

主要采用天然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手段,避免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有机农业注重土地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环保农业模式环保农业是一种重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农业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副产品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环保农业可以减少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且节约能源。

此外,环保农业模式还注重社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3.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是一种基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业模式。

它通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土地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土壤健康,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农产品的质量。

4.地下水资源利用模式地下水资源利用模式是一种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农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用水量和水资源保护等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5.新农村建设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是一种综合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模式。

新农村建设模式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和提供农民社会保障等措施。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6.农产品品牌模式农产品品牌模式是一种通过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来推动农产品销售的农业模式。

通过建立农产品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此外,农产品品牌模式还可以加强农民的经济地位和农产品的市场定位。

7.生态旅游农业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是一种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农业模式。

通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农业景观,开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活动,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

生态农业盘点几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及案例

生态农业盘点几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及案例

生态农业盘点几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及案例生态农业是一种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农学等科学原理,以生态为基础,以农业为手段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它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规律,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下面将盘点几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及相应的案例。

第一种模式:水稻-鱼菜共生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是在水稻田里养鱼,并在水稻上面种植蔬菜。

水稻提供养分和阴凉的环境,有助于鱼类的生长,而鱼的排泄物提供了水稻所需的养分,同时水稻的根系提供了生长环境和氧气供应,有助于水中蔬菜的生长。

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和水资源,还实现了水稻、鱼和蔬菜的有机循环。

在中国,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就有一个成功的水稻-鱼菜共生模式案例。

农民在水稻田里放养鱼类,并在水稻上面种植多种蔬菜,如茄子、辣椒、油菜等。

通过这种种养结合,农民既增加了农田的产出,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第二种模式:果树-牲畜共生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果园里养牲畜,果树提供牲畜的饲料,而牲畜的粪便则提供了果树生长所需的有机肥料。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果园废弃物,减少养牲畜的饲料成本,并且还可以改善果树的生态环境。

在巴西,有一个成功的果树-牲畜共生模式案例。

这个案例中,果农在果园里养牛。

果树的树冠提供了阴凉的环境,有助于牛的生长。

而牛的粪便则作为有机肥料,直接施加在果树的树干周围。

通过这种种养结合,果农既减少了养牛的饲料成本,又提高了果树的生态环境。

第三种模式:禽畜-种菜共生模式这种模式是在禽畜养殖场里种植蔬菜,禽畜的粪便提供了蔬菜的有机肥料。

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并且还可以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农场成功地实现了禽畜-种菜共生模式。

农场主养殖鸡、鸭和山羊,并在养殖场的一角种植了多种蔬菜,如生菜、胡萝卜等。

禽畜的粪便被用作蔬菜的有机肥料,同时蔬菜的残渣又可以作为禽畜的饲料。

通过这种种养结合,农场主既减少了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又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

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

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

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是指在农业养殖过程中,通过生态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下面是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的介绍:1.走廊农业模式:在农田中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形成一条条走廊,使得水、阳光和气流能够通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输送带式养殖模式:在大型鱼塘或养殖池中设置输送带,将饲料、水和鱼苗以适当的速度通过输送带送至养殖场,减少人工操作的同时提高饲养效率。

3.封闭循环养殖模式:通过合理设计养殖池和过滤装置,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并进行养殖废水的处理。

4.全鸟循环养殖模式:将不同品种的鸟类养殖在同一场地中,通过饲料、粪便和死鸟的相互作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5.多元配套养殖模式: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养殖在同一场地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促进生态循环,降低养殖成本。

6.有机循环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通过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和植物抗病虫害等手段,实现农产品的有机生产。

7.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将农作物种植、养殖和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8.薄膜覆盖养殖模式:在养殖场地上设置透明薄膜,提供光照和保温,延长养殖物的生长期,提高养殖产量。

9.多层立体养殖模式:通过建造多层养殖场,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并利用层间温差、光照差异等条件促进养殖物的生长。

10.养殖粪便资源化模式:将养殖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通过添加菌种等方式,使其转化为有机肥料,在农作物种植中使用。

11.循环水肥养殖模式:将养殖废水经过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工艺,去除其中的污染物,净化后作为肥料进行重复利用。

12.精确养殖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养殖场的精确管理,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以上是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的简要介绍,这些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生态农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生态农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绿色发展模式,旨在实现高产、高效、高质量、低污染的农业生产。

它的理念是将农业与生态有机结合,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生态农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展开讨论。

一、生态农业系统的构成生态农业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耕地、农作物、家禽家畜、水资源、土壤、气候等元素。

在设计和规划生态农业系统时,农民们需要考虑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效果。

首先,耕地是整个生态农业系统的基础。

优质的耕地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和生长环境,保障农作物良好的生长发育。

其次,农作物是生态农业系统的核心。

它们的种植应遵循合理轮作和休耕制度,以保证土壤富含养分的同时,避免重复种植引起的土地疲劳。

家禽家畜肥料是农作物生长的源泉,也是生态农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的家禽养殖和畜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水土、减少化肥的使用等作用。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也是农业生产需要的必要条件。

在生态农业系统中,水的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非常重要。

应采用节水农业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措施,实现化肥和水利资金的双重利用,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对于土壤的保护和修复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提。

养分的平衡、有机物的积累和合理的翻耕都是保障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

同时,与此相关的还有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作物生长,同时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最后,气候因素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不同照射、湿度、温度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并利用全球气候变化智能预警平台实现智能化的农业管理。

二、1.选址与设计确定生态农业系统的选址是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生态农业系统应该位于离城市较近的区域,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土地质量和水资源充足,既有便利的市场和交通,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实施方案

生态农业实施方案

生态农业实施方案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环境的农业模式,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

为了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以下是一个实施方案:一、优化土地利用1. 强化土壤管理,通过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2. 推广轮作休耕制度,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减少连作对土壤的负面影响。

3. 鼓励推行水稻和鱼共生养殖,利用鱼类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

二、促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1. 支持农民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建立病虫害防控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

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降低农业用水量的消耗。

三、加强环境保护1. 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减少化肥和农药流入水源。

2. 鼓励发展有机农产品产业,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

3. 引导农民采用生态保护措施,如保留草地、种植花草树木等,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四、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1. 建立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民资源和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和技能。

3. 支持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五、加强监督与评估1. 建立生态农业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政策调整。

2. 加强对生态农业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同时,生态农业的实施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素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创新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创新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创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重视,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态农业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关的技术创新。

一、生态农业发展模式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中的一种重要模式。

它通过避免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保持土壤健康、水质清洁和生态系统平衡。

有机农业注重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利用天然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 农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是生态农业的关键环节。

通过恢复和保护农田的水源、土壤和植被等要素,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采用合理的灌溉系统、保持地下水位稳定以及适度设立休闲绿地等手段,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地的质量和产能。

3. 生态种植与养殖模式生态种植与养殖模式是一种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方式。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技术,避免过度施肥和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和养殖废水排放。

同时,生态种植与养殖模式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协调,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增强。

二、技术创新与生态农业1.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生物技术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改良作物的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性。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资源充分利用,例如利用生物法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利用微生物制备有机肥料等。

2. 环保农业技术环保农业技术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作物对化学物质的依赖。

此外,生物防治技术和集约的水利灌溉系统的应用,也能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提高生态农业的效益。

3. 智能农业系统智能农业系统是一种将现代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农业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高农业系统的整体效益。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不使用合成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和激素,而是采用自然的方式来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害虫和病害。

有机农业注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整体可持续性。

2. 多样化农业:通过种植多种不同的植物和引入多样化的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对某一特定作物或动物的过度依赖,降低农业系统的脆弱性。

多样化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3. 农业生态系统设计:采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设计农田和养殖场的布局,以最大化生态系统的效益。

这包括合理安排作物轮作、休耕期和引入益生菌等微生物来促进土壤健康。

4. 水资源管理:采用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包括雨水收集、滴灌系统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降低对水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5. 生态农业科技: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

这些技术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农田状况、精确施肥和灌溉,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6. 社区参与和教育:通过加强社区层面的参与,促进农民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和支持。

提供培训和教育,使农民了解生态农业的好处,鼓励他们采用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7. 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包括财政激励、补贴和市场准入等,以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用更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农民、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中国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及路径

中国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及路径

中国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及路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生态农业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优化农田、畜牧场、渔场和森林等农业生产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同时保护和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农业发展方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发展路径。

1.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是一种基于自然循环和尊重生态规律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通过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有机农业,中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建立了有机认证体系,提供了财政支持和培训等。

2.生态示范农场模式:生态示范农场是一种将生态农业原理转化为实践的农场。

它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整合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要素,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优先的农业生产。

中国目前已建立了大量的生态示范农场,涵盖了种植、养殖、渔业等多个领域,为推动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绿色种植模式:绿色种植模式是一种以减少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为目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种植方式。

它通过合理的施肥、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控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中国的绿色种植模式主要集中在蔬菜种植领域,逐渐向其他农产品扩展,例如水果、谷物等。

4.有机家庭农场模式:有机家庭农场是一种小规模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它注重农民的参与和表现,通过有机栽培、自然循环等原理,提供健康、绿色和安全的农产品。

中国许多农民选择把自家的庭院或农田改造为有机家庭农场,从而实现自给自足,并通过直销等途径销售农产品。

在推动上述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几个路径: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措施,为生态农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2.推广科技创新:加强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过生物技术、物联网等手段提高生态农业的效益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24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 3.2.2 我国主要的套作类型
套作方式
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小麦/玉米/甘薯(豆类) 小麦/甜菜(或马铃薯、草木樨) 小麦/烟草 小麦/瓜菜 棉花/瓜菜 晚稻/绿肥
分布地区
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方丘陵旱地 河西走廊、河套、东北地区 黄淮海烟区和西南地区 黄淮海地区 各地棉区 南方二熟稻区
2020/3/24
四、胶园复合型模式
1 林-胶-茶 2 林-胶-茶-绿肥 3 林-胶-胡椒 4 林-胶-胡椒-茶 5 林-胶-胡椒-菠萝-绿肥 6 林-胶-咖啡-胡椒 7 林-胶-咖啡-菠萝-绿肥 8 林-胶-甘蔗-菠萝 9 林-胶-益智-绿肥 10 林-胶-巴戟-绿肥
2020/3/24
11 林-胶-砂仁 12 林-胶-白豆蔻 13 林-胶-橙 14 林-胶-藤本 15 林-胶-菠萝-粮豆 16 林-胶-香蕉-菠萝 17 胶-菠萝 18 胶-余甘 19 胶-粮豆
间作方式
玉米‖豆类 玉米‖薯类 玉米‖花生 春小麦‖玉米 春小麦‖豆类 棉花‖瓜类 棉花‖花生 早稻(易稻)‖甘薯 甘蔗‖豆类 农林间作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玉米产区 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分布于西南和华北地区 分布于河西走廊、雁北、陕北、东北、河套等地 分布于东北地区 分布于华北地区 分布于黄淮海棉区 分布于华南水田 分布于华南地区 全国各地
小麦-玉米→小麦-豆类 小麦-玉米→小麦-夏谷 小麦-中稻 早稻-晚稻→棉花 早稻-晚甘薯 早稻-晚稻→绿肥-花生-甘薯 小麦-玉米-晚稻 甘蔗-早稻 早稻-豆类
分布区域
黄淮海地区 黄淮海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2020/3/24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地 – 进行多系统多层次的耦合,提高总体生产力 – 改变以粮为纲,优化产业结构
2020/3/24
3.8 以沼气为纽带的
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 沼气的利用与作用:
– 用做能源(发电或燃气); – 农作物高效优质的气体肥料(本身及燃烧产生CO2); – 沼渣中含有经生物降解后重新合成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菌体蛋白、矿物
2020/3/24
3.9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植物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
– 生态效益
• 提高植被覆盖度,增大雨水入渗、减少冲刷,提高土壤墒情。
– 植物篱蓄水效益 – 延缓径流,减少暴雨冲刷效益 – 挡土防蚀效益 – 减缓坡度效益 – 缩短坡长效益 – 提高土壤肥力效益
2020/3/24
2020/3/24
3.10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
• 3.10.2 生态农业的结构设计方法
• 时间结构设计
• 轮作、连续间作、短期间作、替代性间作、间断间作e
、套种型f、复合搭配型g
作物
林木
橡胶
茶叶
5 10 15 20 25y
作物
杉木
5
2020/3/24
10 15 20 25y
5 10 15 20 25y
– 早在三国时代(公元220年左右)就有记载。重庆 大足县:
• 稻谷增产:8.45%
小粮仓
• 鱼的产量与收入显著增加:1440kg/hm2
小银行
• 增大了稻田的蓄水容量:300m3/666.7m2 小水库
• 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
小化肥厂
2020/3/24
3.6 淡水湖泊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 二、东太湖伊乐藻—草鱼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3.9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 黄土高原区植物篱主要类型
– 香椿篱 – 金银花篱 – 花椒篱 – 石榴篱+黄花菜
2020/3/24
3.10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
• 3.10.1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原理与原则
– 生物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原理 – 生物之间共生、互生、抗生原理 – 生态位原理 – 食物链原理 – “三效协同”原理 – 因地制宜原则 – 市场导向原则
2020/3/24
– 均匀混交(密集式和 稀疏式,桐粮)
– 水陆交互式(鱼塘系 统)
– 等高带混交(胶茶系 统)
– 镶嵌式混交种植
2020/3/24
• 立体结构设计
– 单层结构
• 林粮轮作、林药轮作
农作物 3
杉木林
农作物
15
18
杉木林 30y
2020/3/24
– 双层结构
• 混农林业(桐粮)
2020/3/24
– 合理确定轮作年限
• 白菜、芹菜、花菜、葱、蒜等在没有严重发病地块可连作几茬; 西瓜需隔1~2年后再种;马铃薯、山药、生姜、黄瓜、辣椒等则 需隔2~3年再种;番茄、芋头、茄子、香瓜、豌豆等需隔3年以上 。
2020/3/24
3.3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 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
– 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耕作制度的集合名词, 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等) 同草本植物(农作物、牧草)和(或)畜牧业经 营在同一土地单元,并采取统一或短期相同的空 间配置、轮作等耕作措施;在林农(草)复合经 营系统的不同组分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 面的相互作用。—Lundgren & Raintree, 1982
– 中国有215种具体模式,223种种类。
2020/3/24
3.3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 典型模式有:
– 一、桐农系统模式(华北地区) – 二、桑田复合型模式(长江流域、华南亚热带) – 三、林草牧复合型模式(北方农牧交错带) – 四、胶园复合型模式(海南、云南南部) – 五、林药复合型模式(分布地域广)
– 多层结构
• 水陆交互系统、庭院经营、丘陵山地多层次结构
2020/3/24
食物链结构设计
• A 食物链加环技术
– ①生产环:牛、羊、猪等草食动物为一般生产环 ,凡是某种生物需要的资源不是人类需要或不能 利用、不能直接取得的,经过这个环节转化后可 产生高效或经济产品,称为高效生产环。如蜜蜂 提供花粉,则可产生蜂蜜、黄蜡、王桨、蜂胶等 。有资料认为,蜜蜂传粉,皮棉可增产20%,油 菜增产18%,梨增产30~50%,苹果增产2047%,又如桑叶养蚕可得蚕茧,剿丝后可纺丝绸 ,蚕蛹、蚕沙是畜禽鱼良好饲料。
投饵 网围养鱼
鱼类排泄物 和残饵等
光能 水生植物
输出
微生物
可溶性营养盐 湖底底泥
虾、蟹、螺、蚬等 底栖动物
输出 输出
2020/3/24
3.7 草地生态农业
• 草地生态农业的内容
– 合理利用现有草地
• 建立合理放牧制度 • 建立合理割草制度
– 恢复退化草地 – 扩大人工草地,走向半舍饲 – 建立育肥带,提供特区家畜冬春的保畜育肥的基
2020/3/24
3.1 生态农业模式总论
• 生态农业模式
– 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和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 如:海南文昌的胶林养鸡(包括胶、茶、鸡乃至 延伸到猪、鱼)
2020/3/24
3.2 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 3.2.1 我国主要的间作类型
2020/3/24
食物链加环与减环
• ②增益环
– 是指为扩大生产环的效益所加入的环节,主要利 用残渣中的营养成分,形成高蛋白饲料。如蚯蚓 、蝇蛆可视为增益环。
2020/3/24
食物链加环与减环
• ③减耗环
– 在食物链中,有的环节只是消耗者或破坏者,可 即“耗损环”,对系统不利。为了抑制耗损环的 功能,除利用药械处理外,可通过增加“减耗环 ”解决。例如,人工饲养赤眼蜂和瓢虫,可控制 棉铃虫和蚜虫的危害。
油桐
杉木
作物
5 10 15 20 25y
杨树 玉米
泡桐 小麦
玉米
4 8 12 4 8 12 4m
间断间作e
12 2 4 6 8 10 12m
套种型f
小麦
泡桐
西瓜 玉米 白菜
12 2 4 6 8 10 12m
复合搭配型g
2020/3/24
• 平面结构设计
– 带状间种(泡桐、粮) – 团状混交(胶、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菜轮作
– 实行蔬菜合理轮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 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 青菜、菠菜等叶菜类需N较多,瓜类、番茄、辣椒等果菜类需P肥 较多,马铃薯、山药等根茎类需要K肥较多,可把它们轮作。
– 减轻病虫草害
• 粮菜轮作、水旱轮作,可控制土传病害;葱蒜类后作种大白菜, 可大大减轻软腐病;一些生长迅速或栽培密度大的甘蓝、或豆类 、或马铃薯等可明显抑制杂草。
质、维生素等,是猪、牛等的良好再生饲料; – 沼液可养鱼、养猪; – 沼渣可作食用菌的理想培养基; – 沼渣可作优质肥料,肥料比有机肥快,还能改善作物品质、减少农药施用量
; – 沼渣含有大量腐殖酸类物质(10~20%),可有效地改良土壤; – 沼渣可制成优质商品有机肥或营养土,增加农民收入; – 沼气可储粮,无污染、价格低; – 沼气可保鲜柑橘; – 沼液中含有各种可溶性物质:无机盐、挥发性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生
2020/3/24
3.9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 一、长江三峡库区坡地植物篱水土保持生态 农业模式
– 挡土防蚀效益 – 减缓坡度效益 – 缩短坡长效益 – 绿肥产出效益 – 提高土壤肥力的效益 – 植物篱综合效益比较:新银合欢>黄荆>大叶千斤
拔>紫穗槐>矮桑>香根草>木槿>刺槐>龙须草>黄 花菜>茶>马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