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劝君莫谈陈寅恪 陈寅恪学术造诣为达到一定高度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他,没有一张文凭。
史学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吴宓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被清华学校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仅35岁,又被公认为“教授的教授”。
他的学术在历史文化领域是“大神”级的存在,他的风骨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火炬和标杆。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先生因病离世。
怀念陈寅恪先生,不仅是在瞻仰他的学识,更是在纪念他的精神。
大师简介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
梁启超由衷地佩服道:“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著名历史教授姚从吾说:“陈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胡适在日记中称他是:“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大师语1.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2.小穷,则以诗相勉。
索居,则以诗相慰。
同处,则以诗相娱。
3.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大师范一、留洋不求文凭的学问大家1902年,12岁的陈寅恪开始了海外留学生涯:先是以自费生身份留学日本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4年后因病回国;1910年开始,他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就读。
但直到游学结束,他也没拿到一张文凭。
宁折不弯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宁折不弯的国学大师陈寅恪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这“四不讲”显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所长的条件是“不宗奉马列主义”陈寅恪一向推崇学术独立,尝语后学:“古今中外,哪里有作学问能完全脱离政治之事?但两者之间,自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作学问是为了去迎合政治,那不是真正在作学问。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为此还特意安排陈寅恪当年的得意门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汪篯,带着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南下广州,劝陈寅恪北上。
年岁已高、双目失明、数十年备受漂泊之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所以提出了北上的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毛泽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陈寅恪明确表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陈寅恪坚决拒绝了所长一职。
这是一个令所有人都很难堪的话题,以陈寅恪对历史、对现实的“通识”,他当然明白这样做是极大的不合时宜,但这就是他的倔强秉性所在。
1954年1月郭沫若再次写信邀请陈寅恪,可是在陈寅恪看来失去了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的学术根本就不成其为学术,毅然予以拒绝。
祖父右铭公于1895年秋被清廷任命为湖南巡抚,此时全家已由武昌迁回长沙,在湖南长沙巡抚署后花园“又一村”拍摄的6岁的陈寅恪(右一)和兄弟姐妹们合影拒改一词书竟没能出版晚年,陈寅恪的学问已不为主流推崇,但他仍然沉浸在自己所构筑的纯粹的学术世界中。
陈寅恪史学泰斗古代文化研究

陈寅恪史学泰斗古代文化研究陈寅恪(1890-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的史学泰斗。
他对于古代文化的广泛研究和深入思考,为中国历史学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陈寅恪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并探讨他在古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陈寅恪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父亲是儒学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
陈寅恪自小聪明好学,出类拔萃,被誉为"神童"。
他在清华学堂接受了传统儒家教育,熟读经史子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扎实的基础。
陈寅恪早年留学日本,师从东方史学大师黄宗羲的学生石井寿一。
这段留学经历对于陈寅恪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遗产的研究成果被誉为"陈氏学派"。
陈寅恪的研究领域广泛,其中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追寻其内涵与价值。
他认为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通过对文化符号、文献和传统观念的研究,陈寅恪揭示了古代文化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为当代人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路径。
陈寅恪的古代文化研究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古代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
他通过考证、比对文献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描绘出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他对于古代文人思想的研究尤为突出,深入剖析文人在历史时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寅恪的古代文化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广泛应用于实践。
他积极倡导文化自信,提倡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的古代文化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关学科和研究机构不断涌现。
他的学术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世代。
总的来说,陈寅恪是中国史学泰斗之一,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为我们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作出的努力。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多牛?被誉为三百年一遇,几件小事令人刮目相看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多牛?被誉为三百年一遇,几件小事令人刮目相看傅斯年是在中国知识界负有盛名的历史学家,他曾经这样评价过一个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位学者名叫陈寅恪,是享誉中外的一位大师,学问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陈寅恪的头衔有很多——诗人、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在这些领域中,有些人只要精通一门就已经要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还不一定能够被称为大师,但他却是样样精通,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陈寅恪最令人羡慕的,就是那独一无二的、博古通今的学问。
中国人向来都崇尚有学问的人,尤其是像他这样难得一见的大师,又出身于名门。
在清华教书时,还被人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不平凡的开端正如一些社会学家所说的那样,一切伟大的人物,几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开端,陈寅恪当然也不例外,他出身名门,有着非常显赫的家世。
爷爷陈宝箴曾经是湖南巡抚,当时唯一贯彻实施戊戌变法的地方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进士出身,哥哥陈衡恪和鲁迅是同学。
家族曾被誉为“义门门主”,有着清明的家风——以诗书立门户,以孝悌立根本。
陈寅恪从小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在父母的熏陶之下,小的时候就熟读各类经史子集、哲学典籍,能背诵十三经,为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在1910年的时候,陈寅恪和哥哥一同去到了日本留学,后来又辗转去过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各国的高等学府上学,培养了他学贯中西的眼和境界。
然而对于陈寅恪来说,真正的开端却是从1925年开始的。
这一年清华改制成大学,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了四位在当时学界很有声望的人物做老师,有当时的国学大师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先驱者梁启超、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最后一位就是陈寅恪。
而陈寅恪在当时还并不是大名鼎鼎,由于没有像梁启超那样有等身的著作,虽是留学归来却并没有博士学位,因而并不像其他几位那样为人所知,所以对于他的加入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颇有微词。
当时力挺陈寅恪的是梁启超,在众人反对他进入国学馆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现代历史学家与学者

陈寅恪现代历史学家与学者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与学者,他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他的学术成就在当时及至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尊重和赞扬。
本文将介绍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和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
一、研究领域和贡献陈寅恪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近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思想史等。
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变革以及清朝晚期的诸多问题。
他还关注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探讨思想家们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寅恪的研究成果广泛影响了中国历史研究学术界。
他的低调求实的学风和扎实的研究方法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以其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分析剖析了中国历史的要点,对于学界对于相关领域的认知和理解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成为许多学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二、学术影响陈寅恪以其在历史学界的杰出贡献和声名远扬。
他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他被誉为“历史巨擘”和“史学泰斗”。
他的学术成果被广泛引用和参考,他的研究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解释具有重要作用。
陈寅恪还是中国大陆学术界低调的代表。
他以自身的学术实力为主,对于名利和虚荣不太在意。
他坚守学术道德,对待历史真相和研究对象的态度始终如一,这也是他受到学界高度尊重的原因之一。
虽然陈寅恪在学术界的影响深远,但他的个人经历和政治立场遭受到了一些批评。
在历史事件和政治动荡的时期,陈寅恪曾因为个人政治立场被迫离开教职。
然而,他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不会被抹杀。
三、对后人的启示陈寅恪的学术成就给后人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注重历史文献的原始研究和数据采集,严谨而扎实的学术态度成为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标杆;其次,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和学术现象,不追求华丽的文字和表达,对待历史真相和研究对象的恪守始终是他的学术追求。
【劝君免谈陈寅恪】 劝君免谈陈寅恪读后感

《【劝君免谈陈寅恪】劝君免谈陈寅恪读后感》摘要: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可惜我们学不来,比方说在“文革”前,官方对陈寅恪还是相当关心、爱护、客气、尊重,乃至于“护短”的,因身无论如何,“顺着说”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不能兼容的,而顺了第一回,就会有第二回、第三回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可惜我们学不来。
首先是“顶不住”。
无论是谁,当真要坚持“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就必须有本事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要知道,压力并不仅仅来自官方,来自当局,也来自民间,来自群众。
比方说在“文革”前,官方对陈寅恪还是相当关心、爱护、客气、尊重,乃至于“护短”的。
反倒是群众对陈寅恪很不买帐,极为不满,正所谓“群情虽未汹涌,但相差也不太远”。
实际上历史系一再坚持批判陈寅恪,一再坚持将陈寅恪划为“中右”,在一定意义上即代表着“民意”。
这也是该系领导人在受到上级批评时颇感委屈,一有风吹草动又故伎重演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做法“大方向”是正确的)。
所以。
上面的弹压归弹压,下面的动作归动作,批判会还是照开不误。
既然不能把陈寅恪揪到会场上来,那就在会场当中放一把椅子,以为代表,缺席审判,直弄到“千夫所指”的地步。
陈寅恪能“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能吗?不是说我们不可能拥有陈寅恪那样的人格力量,而是说人格力量究竟有多大,还值得怀疑。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作者问得好:“文化的品格到底有多大力量,能使一个人‘顽固’地坚守着逆潮流的、已等同‘过街老鼠’的精神世界?”说到底还是“有恃无恐”。
陈寅恪的地位太高来头也太大了。
他可以因为没有及时收到戏票而向副省长大发雷霆,质问“你这个副省长到底管事不管事”,咱也能?不能,就只好撤退。
你可是不要小看“群众”呢!“群众”的力量是很大的。
一人一口唾味,就能把你淹死。
我在《闲话中国人》等书中多次说过,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
其具体表现,就是要求凡事都“大家一样,人人有份”。
那么。
凭什么我们大家都学习马列学习政治,你陈寅恪就可以不学习,还要吃香的喝辣的?同理,凭什么我们大家都随波逐流,惟独你陈寅恪就可以坚持“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想不通。
陈寅恪演讲用稿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大家好,我是会本六班王彤,今天想为大家介绍的人物是民国时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我在找陈寅恪的资料时,看到易中天写的一篇文章:《劝君免谈陈寅恪》。
看完之后顿时觉得自己为了某个目的在这讲陈寅恪很恶心很肤浅。
陈寅恪的确是不能随便拿出来肤浅地谈一下的,他在精神思想境界以及学术上的成就是无法企及的。
今天还是还是心虚地站在这,大部分是引用了别人的观点介绍下陈寅恪,介绍的重点放在陈寅恪的精神气节上。
博学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
前面三位导师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在当时并不出名。
而就是这个不出名的陈寅恪,当他出现在清华园里讲课的时候,连清华的教授们都去听,都真心叹服陈寅恪的博学,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现在哪还能听说过一个教授以学生的姿态去听另一个教授上课这样的事呢。
说陈寅恪博学,必然要讲讲他的求学经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和祖父陈宝箴也就是当时的湖南巡抚,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留学。
16岁陈寅恪从日本回国,考入上海复旦公学,在两年内掌握了德语、法语两种语言。
两年后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求学的轮船。
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
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
注册的是印度学系,别的课他也去听,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陈寅恪不求博士文凭,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现在再难见到这样博学这样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恐怕也是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陈寅恪(1890年-1969年),字泽东,号种庸,福建闽侯人,是中国近代史学家、学者。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国学思想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陈寅恪的国学思想,以期对其思想贡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
一、思想背景陈寅恪生于中国晚清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封建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这种背景下,陈寅恪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国学为基础,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二、国学思想的核心观点陈寅恪的国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主张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点和科学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中学为体陈寅恪强调,中学为体就是要以儒家经典文化为核心基础,注重传统道德伦理的教育和培养。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道德品质的人才。
2. 西学为用陈寅恪主张,西方科学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他积极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认为西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值得借鉴和吸收。
通过借鉴西方的学术成果,中国可以更好地走向现代化。
三、国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陈寅恪的国学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 经验主义思想陈寅恪的思想追求实证主义的道路,他注重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取知识,不拘泥于传统权威的观念,提倡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真理。
2. 批判思维方式陈寅恪注重批判思维方式的运用,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
他认为,传统文化需要在批判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3. 开放思想陈寅恪持开放思想,主张接纳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点。
他坚信,传统与现代可以相互融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进步。
四、陈寅恪的影响陈寅恪的国学思想对中国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劝君莫谈陈寅恪陈寅恪学术造诣为达到一定高度
导语: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富盛名的学者之一,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等多个文学身份于一身,更有知名学者赞誉其学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富盛名的学者之一,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等多个文学身份于一身,更有知名学者赞誉其学问,近三百年来仅其一人,可见才学博古通今,实为集大成者。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创造了近现代中国学术研究之路上里程碑似的影响,研究院秉持着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国学人才为宗旨,大胆引用西学来建设中国的文化。
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初,聘请了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在研究殷商史上著有成效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毕业远渡重洋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而这最晚到任的第四位导师就是陈寅恪。
虽然当时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名声并不及前三位导师的名满天下,但他的才学很快令其在清华园里名声大噪。
一位兼顾幽默与博学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喜爱,陈寅恪便将如此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清华园的讲堂上,陈寅恪如此称呼他的学生,“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此话怎讲呢,因为当时四位导师中梁启超是冠有南海圣人之称的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则在晚清末期担任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先生,故而如今清华园里的学子不正是与康有为有师徒关系,与晚清皇帝有同窗之名了吗?
陈寅恪的课堂在风趣幽默之余,他的广博学识也令学生醉心其中,甚至连清华的教授也来旁听他的课,众人皆称其为“活字典”。
陈寅恪作品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