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回顾与展望
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让大美张掖走向五洲四海

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让大美张掖走向五洲四海作者:任开明来源:《发展》2019年第03期2017年12月,张掖国家地质公园被原国土资源部确定为2019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
2018年以来,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张掖丹霞大景区管委会按照《世界地质公园指南》和申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精心谋划安排,层层分解任务,全力推进创建任务落实,申报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申报创建进展情况(一)国际申报任务全面完成。
邀请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对张掖地质公园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考察,并与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座谈,进一步明确了申报创建工作目标、内容和方向。
协同技术支撑单位组织开展《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申请书》编制工作,共编制整理各类材料及图件50多份,聘请高水平翻译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英文翻译,确保了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
2018年10月,申请书经省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教育部审查签字盖章后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国际申报任务全面完成。
2019年2月21日,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第四届公开会议在巴黎举行,经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执行局代表团评选,全球14个地质公园获得2019年度世界地质公园(UGGp)候选资格,张掖地质公园成功入选。
(二)地质科研科普扎实推进。
制定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科普体系提升建设方案,邀请中国地质大学4名专家现场指导,并对400多名干部和群众进行了集中地质科普知识培训。
编制完成公园勘测定界图、遥感影像图、地形图;按照申报要求,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共调查地质遗迹、景观108处,采集标本56组,实测剖面10公里,获取图片资料252份,发现并采集化石3件,初步发现二叠纪二齿兽化石遗迹点1处,调查成果已完成。
编制完成不可移动文化遺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名录、动植物多样性名录。
地质科长廊、地质科普学校建设方案和地质科普教材、科普读物编写工作基本完成。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回顾与展望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回顾与展望2009-04-16 | 作者:骆团结李慧赵逊 | 来源:国土资源情报 | 【大中小】【打印】【关闭】关于如何有效、持续地保护遗迹,长期以来各国地学界的同仁进行了各种思考和探索。
最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欧洲和中国在21世纪初率先通过建立地质公园来解决这一问题。
地质公园是以珍贵地质遗迹为主体,以有效保护、传播地学知识、发展当地经济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自然遗迹保护模式。
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发展中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本质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人与人的冲突),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寻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中对地质公园的定义作了详细描述,概括起来就是:“地质公园”是一个具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的区域,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且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
此外,非地质主题是其整体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一些具有生态、考古、历史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
地质公园的英文名称由Geological Park组合缩写而成,为Geopark。
在2002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其日标是:①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②进行广泛的地球科学教育;③营造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网络计划每年在全球吸收20个地质公园加入,全球共吸收500个成员。
随即,该网络计划得到UNESCO 的正式认同,其英文名称为“Global Geoparks Network”,或者“Global Network of National GeoParks”,缩写为“GGN”。
漫话中国世界地质公园(1)

漫话中国世界地质公园(1)胡经国一、地质公园概述㈠、基本概念地质公园(Geopark),是指以具有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且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它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即: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地质公园一般划分分四级:县市级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和世界(级)地质公园。
㈡、世界地质公园概述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并且经专家组评审通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地质公园,称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lobal GeoPark Network,GGN)。
直到2020年7月,全球已经建立了161个世界地质公园。
其中,中国有41个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还先后分批建立了220个国家地质公园。
1、中国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目前共有以下41个世界地质公园:1-1、安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Huangshan Geopark)1-2、江西庐山地质公园(Lushan Geopark)1-3、河南云台山地质公园(Yuntaishan Geopark)1-4、云南石林地质公园(Stone Forest Geopark,(Shilin Geopark))1-5、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Danxiashan Geopark)1-6、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质公园(Zhangjiajie Sandstone Peak Forest Geopark)1-7、黑龙江五大连池地质公园(Wudalianchi Geopark)1-8、河南嵩山地质公园(Songshan Geopark)1-9、浙江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Yandangshan Geopark)1-10、福建泰宁地质公园(Taining Geopark)1-11、内蒙古克什克腾地质公园(Hexigten Geopark)1-12、四川兴文地质公园(Xingwen Geopark)1-13、山东泰山地质公园(Taishan Geopark)1-14、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Wangwushan-Daimeishan Geopark)1-15、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Leiqiong Geopark)1-16、北京房山地质公园(Fangshan Geopark)1-17、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Jingpohu Geopark)1-18、河南伏牛山地质公园(Funiushan Geopark)1-19、江西龙虎山地质公园(Longhushan Geopark)1-20、四川自贡地质公园(Zigong Geopark)1-21、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Alxa Desert Geopark)1-22、陕西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Qinling Geopark)1-23、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Leye-Fengshan Geopark)1-24、福建宁德地质公园(Ningde Geopark)1-25、香港国家地质公园(Hongkong Geopark)1-26、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Tianzhushan Geopark)1-27、江西三清山地质公园(Sanqingshan Geopark)1-28、湖北神农架地质公园(Sennongjia Globa Geopark)1-29、北京延庆地质公园(Yanqing Global Geopark)1-30、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1-31、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1-32、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1-33、敦煌世界地质公园1-34、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1-35、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1-36、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1-37、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1-38、安徽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1-39、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1-40、湖南湘西地质公园1-41、甘肃张掖地质公园其中,2004年第一批批准以下8个:安徽黄山地质公园(Huangshan Geopark - P.R.China)江西庐山地质公园(Mount Lushan Geopark - P.R.China)河南云台山地质公园(Yuntaishan Geopark - P.R.China)云南石林地质公园(Stone Forest Geopark - P.R.China)广东丹霞山地质公园(Danxiashan Geopark - P.R.China)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质公园(Zhangjiajie Sandstone Peak Forest Geopark - P.R.China)黑龙江五大连池地质公园(Wudalianchi Geopark - P.R.China)河南嵩山地质公园(Songshan Geopark – P.R.China)2005年第二批批准以下5个:浙江雁荡山地质公园(Yandangshan Geopark - P.R.China)福建泰宁地质公园(Taining Geopark - P.R.China)内蒙古克什克腾地质公园(Hexigten Geopark - P.R.China)四川宜宾兴文石海地质公园(Xingwen Geopark - P.R.China)云南大理苍山地质公园(Cangshan Geopark-P.R.China)2006年第三批批准以下6个:山东泰山地质公园(Mount Taishan Geopark - P.R.China)河南王屋山-黛眉山地质公园(Wangwushan- Daimeishan Geopark - P.R.China)雷琼地质公园(Leiqiong Geopark - P.R.China)北京房山地质公园(Fangshan Geopark-P.R.China)黑龙江镜泊湖地质公园(Jingpohu Geopark-P.R.China)河南伏牛山地质公园(Funiushan Geopark - P.R.China)2007年第四批批准以下2个:江西龙虎山地质公园(Longhushan Geopark - P.R.China)四川自贡地质公园(Zigong Geopark – P.R.China)第五批批准以下2个: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Alxa Desert Geopark - P.R.China)陕西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Zhongnanshan Geopark – P.R.China)第六批批准以下2个:广西乐业-凤山地质公园(Leye-Fengshan Geopark - P.R.China)福建宁德地质公园(Ningde Geopark – P.R.China)第七批批准以下2个:湖北神农架地质公园(Sennongjia Globa Geopark - P.R.China)北京延庆地质公园(Yanqing Global Geopark –P.R.China)2023年5月26日编写于重庆2023年6月1日修改于重庆。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如下:
1. 发展迅速:中国地质公园的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有200多个地质公园,覆盖了海陆地质景观的各个方面。
2. 游客数量增加: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科学教育的关注增加,地质公园的游客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3. 品质不均衡:一些地质公园在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科学教育、服务游客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然而,中国地质公园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1. 资金短缺:一些地质公园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公园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受限。
2. 保护意识不足:一些地质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导致一些景点和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 缺乏专业管理团队:一些地质公园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导致公园管理水平和游客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大对地质公园的资金投入:政府和各级地方应加大对地质公园的经费支持,提高公园设施和服务水平。
2. 加强保护意识和法制建设: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专业管理团队: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地质公园的规划、管理和监督,提升公园管理水平和游客服务质量。
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与国际地质公园组织合作,提高中国地质公园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地质公园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公众的保护意识提升和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设。
只有这样,中国地质公园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大众提供科学教育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良好场所。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究会总结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究会总结地质公园是自然地质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具有地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特征,成为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新型旅游景点。
为进一步推动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发展,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于2019年7月12至14日,在重庆市万盛区举办了第33届年会暨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究会总结大会。
地学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本次会议聚焦地学与旅游结合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以万盛世界地质公园为代表探讨了地质公园和旅游发展的融合发展与创新之路。
来自国内外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嘉宾共聚一堂,共议万盛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经验、发展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开幕式上,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万盛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李峰介绍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立的背景、历程和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他指出,地质公园的建设和旅游开发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实现自然保护、风景品质和游客质量的和谐统一。
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经验与创新模式万盛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境内首个“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综合体。
该公园以其独特的地质背景、喀斯特地貌、植被景观、森林生态、文化遗产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针对万盛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和旅游发展,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如下几点体会和建议:一是秉持“生态优先、发展有序”的原则,落实地质公园特有的区域规划、保护管理和旅游发展三大任务。
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在创建过程中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和生态品牌。
二是坚持以科学为导向,深入研究地质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律和演化历史。
万盛世界地质公园注重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资料和成果,为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三是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体验和游客满意度。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保护开发原则解析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保护开发原则解析
李一飞;田明中;王同文
【期刊名称】《资源与产业》
【年(卷),期】2007(9)5
【摘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地质公园网络是力图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的全球体系。
该网络源于20世纪80—90年代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视,最终形成于21世纪初。
与已发展较成熟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计划和"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相比,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保护地质遗迹与服务当地经济、改善当地人生活条件和农村环境、发挥教育科普功能以及尊重所属国主权相结合的特点。
本文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开发保护原则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等对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进行协调。
【总页数】5页(P97-101)
【关键词】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开发保护原则;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美国国家公园体系
【作者】李一飞;田明中;王同文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化石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荣县青龙山园区为例 [J], 江山;叶勇;彭光照
2.对新时期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分析 [J], 李红梅
3.基于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以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J], 程驰
4.基于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以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J], 程驰;;
5.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冰川冰缘地貌的科学价值及其保护开发研究 [J], 张成功;宁萌萌;袁茂珂;陈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公园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建立地质公园信息数据库,编制 完成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推广地 质公园宣传资料,组织管理人员 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工作亮点与成效
亮点
建立地质公园信息数据库,整合地质公园资源信息,实现信息化管理;编制完 成的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地质资源。
成效
地质公园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科学研究和资源管理提供了便利;地质公园总体 规划的编制为保护和利用地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宣传推广活动提高了公众 对地质公园的认识和关注度。
重点任务
完善地质公园规划和管理体系,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
深入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提高地质公园的学术价值; 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推进旅游产业升级,提升地质公园的旅游品质和吸引力。
工作计划与时间安排
9月份
组织专家论证,完善方案并报 请上级批准;
11月份
推进旅游产业升级,提升地质 公园的旅游品质和吸引力;
8月份
完成地质公园资源调查和评估 ,制定保护和利用方案;
10月份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推广地质 公园品牌;
12月份
总结全年工作,制定下一年度 工作计划。
工作保障措施
01
02
03
04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职责 ,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加强资金保障,落实经费来源 ,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 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方案实施措施
为确保保护和利用方案的顺利实施 ,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包括政策 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培训等。
实施计划与时间表
实施计划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实施步骤、时间安排、责任人等,确保方案的顺利实 施。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1.地质公园数量及分布特点2.地质公园的资源特点3.地质公园的发展阶段三、中国地质公园面临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完善2.资源开发与保护不均衡3.科普教育与旅游发展的矛盾4.地质灾害风险四、中国地质公园发展对策1.完善管理体制2.加强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3.提升科普教育功能4.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地质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还承载着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的多重功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公园数量的不断增加,地质公园在自然资源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地质公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1.地质公园数量及分布特点截止到 2022 年 12 月,我国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 266 处,省级地质公园 1000 余处,形成了覆盖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公园网络体系。
地质公园分布特点表现为东密西疏,数量上东部地区明显多于西部地区,同时,在地质公园类型上,西部地区以高原、山地地貌为主,东部地区以丘陵、平原地貌为主。
2.地质公园的资源特点我国地质公园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火山、岩溶、地热、冰川、沉积、变质等多种地质遗迹类型。
这些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为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地质公园的发展阶段我国地质公园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85-1999 年),以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为主;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0 年),地质公园数量迅速增加,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三是转型升级阶段(2011 年至今),地质公园开始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注重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三、中国地质公园面临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等问题,影响了地质公园的有效管理和长远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回顾与展望关于如何有效、持续地保护遗迹,长期以来各国地学界的同仁进行了各种思考和探索。
最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欧洲和中国在21世纪初率先通过建立地质公园来解决这一问题。
地质公园是以珍贵地质遗迹为主体,以有效保护、传播地学知识、发展当地经济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自然遗迹保护模式。
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发展中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本质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人与人的冲突),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寻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中对地质公园的定义作了详细描述,概括起来就是:“地质公园”是一个具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的区域,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且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
此外,非地质主题是其整体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一些具有生态、考古、历史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
地质公园的英文名称由Geological Park组合缩写而成,为Geopark。
在2002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其日标是:①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②进行广泛的地球科学教育;③营造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网络计划每年在全球吸收20个地质公园加入,全球共吸收500个成员。
随即,该网络计划得到UNESCO的正式认同,其英文名称为“Global Geoparks Network”,或者“Global Network of National GeoParks”,缩写为“GGN”。
从2004年开始,该网络正式吸收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5个成员,截止2008年底,共有56个成员,分布在18个国家。
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起源(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产生的必然性1.人类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例如,英国1991年成立了自然洞穴保护协会,制订了地质遗迹登录办法。
目前已登记遗产地2200处,建立了信息库,并进行分级管理。
1987年,中国原地质矿产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试行)的通知》,把保护地质遗迹首次以部门规定的形式提了出来。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100多个国家陆续建立起国家公园,其中收录了重要而奇特的地质遗址并加以保护。
一些重要国际组织也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1989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成立地质遗产(Geosite)工作组,开始地质遗产登录工作。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并于1978年开始建立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08年7月,名录中包括878个名单,其中有76个主要因地质上的重要性而被收录。
世界各国或组织通过不同方式对重要的地质遗址进行保护,这对有价值的地质遗产无疑是一个福音。
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还远不能满足保护需求。
单从范围和数量来讲,这些保护措施还仅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和局限的人群,保护工作零星而不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建立地质公园的方式,把更多地质遗迹纳入确定的保护范围之内,则可以更好解决这一问题。
2.缓解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西峡县,因发现当地的恐龙蛋化石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引发了疯狂的采盗事件。
据统计,截止2004年,仅公安机关追查没收的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就达5385件。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关于保护与开发的大讨论。
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地学界和当地民众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地学界而言,保护毋庸置疑。
但是单纯从保护恐龙蛋化石或其他地质遗迹的意愿出发,这种需求只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一厢情愿地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排斥其他人群对地质遗迹的影响。
但客观情况是,人们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往往会危及到珍贵的地质遗迹。
受环境伦理的影响,开发者在道德上经常处于劣势,继而延伸表现在一些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对自然资源的强势保护条款中,以及对开发者的严厉处罚上。
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这种不公平导致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面对自然资源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双方的行为难以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秩序,缓解甚至解决面对地质遗迹时“单纯”开发主义者与“单纯”保护主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新秩序就是把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满足当地民众经济利益需求的同时,又使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这就是地质公园。
(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建立从地质公园概念的产生到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建立,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1.探索与准备20世纪后期,有感于“世界遗产”等保护活动的成功开展,以及面对地质遗迹日益遭受破坏的严重形势,一些地质学家对如何有效、持续地保护地质遗迹展开了理论思考和探索。
早在1985年,中国地质学家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和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
到1996年,欧洲地学界涌现出一股有关是否需要倡导欧洲地域之间开展合作以保护和保育地球遗产的讨论热潮。
这些有关地质遗产保护的思想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当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球科学处(现为生态与地学部)设置并组织了地质遗迹保护专题讨论。
来自法国的马提尼(GuyMartini)和希腊的尼古拉斯(Nickolas Zouros)等一批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单凭科学界的努力而没有地方社区的积极参与是无法实现地质遗产的可持续管理的,决定在欧洲率先建立欧洲地质公园,形成地学旅游网络。
1999年12月,中国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而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
2.组织实施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准备,全球终于在世纪交替之际的2000年迎来地质公园的诞生。
2000年6月,“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正式形成,首批主要包括法国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德国埃菲尔山脉地质公园、西班牙马埃斯特地质公园和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等4个成员。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的地质公园计划也进入实施阶段。
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部编制了《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
2001年,中国国土资源部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并于同年建立了首批11家国家地质公园。
200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将25个成员纳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其中8个来自中国,17个来自欧洲。
这标志着全球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正式建立。
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管理现状(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管理机构1.UNESCO下的生态与地学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创建时的管理机构是UNESCO的地球科学处,目前为生态与地学部,设有地质公园秘书处,负责制定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网络新成员的申报与审查,对现有网络成员进行中期检查,组织地质公园相关大型会议和活动以及协调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重要事宜。
2.世界地质公园专家局世界地质公园专家局是由地质公园秘书处负责组织任命的专家群体,目前包括7个成员。
具体负责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候选成员进行审查,按照《工作指南》中的标准,投票表决某个候选成员是否被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正式成员。
同时,在每隔4年对所有网络成员开展的中期检查中,专家局成员对每个网络成员的检查结果进行投票表决。
3.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为了指导、协调、支持和帮助各国的地质公园建设,增加各地质公园间的联系、合作和交流,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国土资源部共同成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立在中国北京。
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联络中心,建设管理数据库和网站,以及编发世界地质公园通讯等。
4.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的组成机构之所以将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的组成机构视作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管理机构的一部分,是因为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签订了“UNESCO地学部与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合作协议”和“马东尼宣言”,据此以及《工作指南》中的明确规定,欧洲国家向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递交的申请都通过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来执行。
当然,UNESCO将参与申请的每个阶段以及最终的决定。
目前,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由两个工作机构组成,一个是协调委员会(CC),负责网络运营和管理,另一个是咨询委员会,负责对战略问题以及高质量标准范围内的网络发展与扩大提出建议。
另外还设立了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协调中心。
(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管理规范1.工作指南200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工作指南》。
该指南规定了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条件、申请步骤以及相应管理机制,例如定期汇报以及定期评估等机制。
在历经数版修订后,其最新版本于2008年6月在德国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地质公园大会期间进行广泛讨论后发布。
2.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标识该标识是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的一个标志。
任何一个地质公园,只有在通过成功的评审并且收到世界地质公园秘书处的正式批准文件之后,才能使用该标识。
3.申报《工作指南》对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需要提交的材料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包含以下内容:申报地的特定信息;科学描述(如国际地学意义、地质多样性、地质遗址的数量等);该地的总体信息(如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人口、基础设施、就业状况、自然景观、气候、生物、聚居地、人类活动、文化遗迹、考古等)。
除了这些真实的地域特征描述之外,还要求详细介绍候选网络成员的管理计划和机构,以确保后期管理的质量。
最后,《工作指南》明确必须在文本中阐述候选者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战略和旅游在其中的重要性。
从2006年开始,所有候选者还要填写一份申请者自评估表,展示候选者在地质与景观、管理机构、信息与环境教育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5个方面的现状及刘应分值,作为评估专家考察候选者的重要依据、另外,为了确保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是一种自愿行为,且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工作指南》规定申报文本中必须提供表达自身意愿的信件、权威机构签字的官方申请、候选者所在国家的UNESCO国家委员会的签署以及该国国家地质公园网络的签署等。
整个申报过程包括候选者提交申报文本、UNESCO地质公园秘书处查验文本、派遣专家实地考察、确认评审结果等几个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各国地质公园平衡分布,每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提交2个候选者。
对于还没有参与到网络中的国家,则允许提交3个候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