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第十节 中蜂病虫害03(巢虫)

合集下载

中华蜜蜂巢虫病怎么防治?中蜂巢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中华蜜蜂巢虫病怎么防治?中蜂巢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中华蜜蜂巢虫病怎么防治?中蜂巢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中华蜜蜂是我国特有的蜜蜂品种,也是农村较为常见的养殖项目。

而在中蜂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感染上巢虫病,进而导致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那么,中华蜜蜂巢虫病怎么防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了中蜂的综合防治措施,一起来看看吧。

一、中蜂巢虫病的发病症状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它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

二、中蜂巢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饲养强群:强群对巢虫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饲养强群的基本方法是随时保持巢脾上有充足的蜜和粉,蜂群内分工合理,同时必须保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

这样,即使蜂群遭受巢虫危害,由于其群势强壮,子脾面积大,受巢虫危害的面积相对小些,损失不明显,从而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养蜂生产。

2.选用优质蜂王:中蜂一般一年换两次王。

大多数蜂场自己育王,多年保持自繁自养的状态,致使本场内种性退化,蜂王维持群势能力、产卵力、蜂群抵抗病敌害的能力下降。

因此,有条件的蜂场,一般两年引进一只优质的种王,以增强蜂场内的遗传优势,提高蜂群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3.加强管理:清除巢虫的生存空间、切断其繁殖路径,狠治巢虫。

及时更换新脾,淘汰旧脾,可以有效地消除巢虫的生存空间。

中蜂具有喜新脾、厌旧脾的特点,蜂王优先在新脾上产卵;巢脾过旧,工蜂就会将黑旧的巢脾咬掉。

工蜂咬脾,蜡屑堆积箱底,给巢虫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

因此,在蜂场日常管理中,应经常清扫蜂箱底部,收集蜡渣、赘脾、老巢脾,并及时化蜡;及时杀死蜂箱、巢脾中的巢虫卵和幼虫。

用酒精喷灯烘烤蜂箱,将隐慝在蜂箱缝隙的巢虫卵和幼虫彻底消灭。

同时,将抽出的可用巢脾放入-7℃以下的冷库中(北方一般在冬季的夜晚,将巢脾搬出室外冷冻一夜即可)冷冻5-7小时也能达到杀灭隐藏在其中的幼虫和卵。

此外,中蜂生产的巢蜜中常隐藏有巢虫卵和幼虫,采用冷冻方法杀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及时消灭巢虫的成虫—蜡螟,也能防止巢虫滋生。

巢虫是最好预防的,为什么中蜂偏爱得巢虫害呢?

巢虫是最好预防的,为什么中蜂偏爱得巢虫害呢?

巢虫是最好预防的,为什么中蜂偏爱得巢虫害呢?欢迎加入蜂蜜课题巢虫害与烂子病,囊状幼虫病,并列为中蜂的“两病一虫”,是严重制约中蜂发展的病虫害。

有些人养殖中锋,这几种病虫害总也逃不过,认为中蜂本来就爱得这些病虫害。

总在寻找着怎样治疗的方法,缺不去思考,为什么中蜂就爱得,病因是什么?也不明白预防的方法,等到得病了才知道着急。

中华蜜蜂是我国独有的蜂种,以适应环境能力强著称。

中蜂在我国生活了千万年,在野外完全能够生存,野生蜂甚至比人工养殖的中蜂还要生活的更好。

野生中蜂没有人工的管理都能存活下去,为什么被人类养殖以后还要蜂病虫害不断呢?基本上都是人为所至啊!巢虫害发生的原因巢虫是一种蜡螟(蜡蛾)的幼虫,蜡蛾是在蜂箱外的自然界中生活的,如果没有蜡蛾钻入蜂箱产卵,巢虫不会在蜂群里自己产生的的。

所以巢虫是最好预防的虫害,只要不准蜡蛾进入蜂箱产卵,只要产的卵能被工蜂清理出去,巢虫就不会有的。

因为蜡蛾幼虫喜欢吃蜂蜡,所以蜡蛾就会千方百计钻入蜂箱产卵,让幼虫能吃饱吃好。

因为这种虫在蜂巢脾上容易出现,所以我们就叫巢虫。

当然巢虫要吃的不仅仅是蜂蜡,还会啃食蜜蜂幼虫,给蜂群带来灾难。

中蜂为什么爱得巢虫有些中蜂人认为意蜂是不会得巢虫的,其实意蜂一样也会得巢虫,巢虫害并不是中蜂独有的。

我家养过中蜂,后来养意蜂。

如果养殖的意蜂群弱小稀疏,也会发生巢虫害,如果撤下来的巢脾不及时硫磺熏蒸杀灭巢虫卵,也会马上生出巢虫,毁坏巢脾的。

其实意蜂不得巢虫的主要原因就是蜂群密集强盛,能够防止蜡蛾钻入蜂箱产卵,能及时清理出巢虫卵,不给巢虫滋生的机会。

中蜂的繁殖能力不如意蜂,中蜂人也喜欢养殖弱小稀疏的蜂群。

而且中蜂人所用的蜂箱如果不标准,有破洞缝隙让蜡蛾钻入,弱小的中锋村就更难以防止了。

中蜂爱得巢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蜂群弱小稀疏,蜂箱不标准,有破损漏洞。

怎样防止蜡蛾钻入蜂箱产卵?阻止蜡蛾钻入蜂箱产卵就能避免巢虫害的发生,那怎么样才能阻止呢?首先,蜂箱一定要严密,除了巢门口能让蜜蜂自由进出以外,其他地方都不应该有破洞缝隙,严密合格的蜂箱是养好蜂的首要条件。

如何防治巢虫

如何防治巢虫

中国蜂业11如何防治巢虫张老师您好:我饲养中蜂已有两年多,今年我发现蜂群子脾不能封盖,蜂蛹已经基本成型,偶尔在蜂巢前还可以见到被清理的幼虫,有的不能封盖的巢房多成一条直线,蜂友们都说是巢虫危害,我仔细检查了一下确实有巢虫。

请问巢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应该如何预防?读者:李新月李师傅您好:巢虫又称绵虫、隧道虫,是中蜂生产上一种常见的敌害,主要以蜡屑为食,在巢脾上蛀食蜂蜡,穿成隧道,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伤害中蜂的幼虫和蛹,产生所谓的“白头蛹”。

危害严重时,常使大批封盖蛹死亡或蜂群逃亡,还会损坏蜂具。

由于中蜂抗巢虫能力弱,所以常受其危害。

要想做好预防,就要对巢虫有所了解。

一、巢虫的习性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是一种会飞的蛾,其发育也和蜜蜂一样,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蜡螟白天多潜伏,夜间活动。

雌蛾与雄蛾大多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将卵产于蜂箱的缝隙或蜡屑中。

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

巢虫上脾后,潜伏在巢房的底部咬食巢脾蛀成隧道,导致蜂蛹发育受阻,当巢虫在巢脾中发育成5~6日龄时,由于身体长,食量越来越大,对巢脾的破坏力也就越大,工蜂才开始清除“白头蛹”,并啃咬有虫的巢脾,将巢虫拉出,有的落到箱底,靠蜡屑生存,这时工蜂再不会让长大的幼虫再上巢脾危害。

如果蜂群弱,脾内巢虫多,工蜂无法抵挡,蜂群就不得不弃巢而逃,原蜂巢被巢虫危害,整张脾就被吃得一干二净。

巢虫长大后吐丝做网,并在网中结茧化蛹,蛹羽化为成虫,雌、雄蜡螟交尾后再产卵,如此往复。

二、巢虫危害的特点1.巢虫发生的主要季节巢虫的危害主要从春繁开始,夏秋季节较为严重,因为蜡螟的生活条件与蜜蜂类似,当平均气温超过13℃时,蜜蜂可以安全出巢活动,而此时巢虫也开始活动,危害蜂群。

蜡螟的卵和幼虫的发育需要30℃~35℃,这也基本与蜜蜂育子的温度相张大利张大利,1970年9月17日出生,现任辽宁省畜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大学学历,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畜牧师,辽宁省蜜蜂产业首席专家;辽宁12316金农热线特约专家;中国养蜂学会蜜蜂育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畜牧业协会蜂业分会会长。

中蜂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蜂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蜂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中蜂是我国独有的蜜蜂品种,学名中华蜜蜂,俗称土蜂、山蜂、野蜂等,优点是对我国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且善于利用零星蜜源,缺点是分蜂性强、易受巢虫危害、易迁飞、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下面一起来看一看中蜂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吧!一、巢虫【病原】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危害中蜂的主要是大蜡螟和小蜡螟,其中大蜡螟一年可发生3代,完成一个世代约需60~80天,小蜡螟一年亦可发生3代,完成一个世代约需50~70天,两种蜡螟都靠在蜂巢中蛀食蜡质为生。

【症状】巢虫主要危害中蜂,尤其是弱群更易受害,轻者影响蜂群正常发展并影响蜂蜜产量,严重时蜂群因无法抵抗而不得不弃巢而逃,事实上巢虫高发期也是蜂群迁飞的集中期。

【防治】①强群对巢虫有极强的抵抗力,防治巢虫最有效的办法是饲养强群。

②箱底蜡屑为巢虫繁衍提供了条件,要定期清扫蜂箱中的蜡屑。

③蜡螟以幼虫越冬,越冬期幼虫藏匿在巢脾或蜂箱缝隙处,可抓住这个有利机会灭杀幼虫。

二、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原】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中国毒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71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流行,病情严重并很快蔓延至全国,至今仍是中蜂饲养地区危害性极大的中蜂病害。

【症状】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危害大龄幼虫,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直卧在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成黄白色再变成棕黄色,内部组织液化且液体中有颗粒物,病死幼虫房盖下陷,多被工蜂咬开或穿孔。

【防治】①病害流行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的蜂群可作种群育王。

②蜂群发病时要人为断子,让工蜂清扫巢脾,减少幼虫重复感染。

③合并弱群做到蜂多于脾,加强保温,确保蜂群有足够的饲料。

④中蜂囊状幼虫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但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有一定的疗效,某些抗病毒的药物也有一定的效果。

三、爬蜂病【病原】爬蜂病并不特指某一种蜂病,而是泛指以蜜蜂异常爬行为特征的所有蜂病,例如蜜蜂麻痹病毒、蜜蜂孢子虫、蜜蜂螺原体、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等都可能引起爬蜂病。

蜜蜂巢虫发病原因及防治

蜜蜂巢虫发病原因及防治

蜜蜂巢⾍发病原因及防治巢⾍这东西是⼀种让养蜂⼈头疼的事情,发病观察⼜不⽅便,因为⼤家也不可能天天拆蜂箱检查,危害⼜⼤。

那么⾯对这中病害该怎么防治?⼜是怎么引起的呢?1、及时更换新脾旧脾是最容易出现巢⾍的,随着蜂群的增长,蜂箱⾥⾯的巢脾需求会慢慢增加,⼀个强壮的蜂群,是需要经常添加。

这时候旧脾如果没有及时就极容易出现巢⾍,且蜜蜂在有了新脾之后,重⼼也会随着转移到新的上⾯去,巢⾍就有了发育的时间。

蜱⾍⼀般是由于蛾产的卵慢慢发育起来的,在旧脾多的情况下,发育极快,因为蛾也会根据旧脾的空闲数量来产卵。

2、饲养强群⼀个峰少脾多的蜂群是最容易出现巢⾍的,因为这样的情况下,巢⾍卵是不容易被蜜蜂发现,也不容易被养蜂⼈发现的。

所以⼀个健康、强⼤的蜂群的脾最好长期处于蜂多脾少的情况,但是也不要多太多了。

⽽且强⼤的蜂群对于巢⽳的清理能⼒是很强的,蛾也不容易偷偷潜⼊,让蜂群能⾃⼰内部就解决巢⾍的问题。

3、及时清理蜡屑蜂箱蜡屑也是诱发巢⾍的⼀个重要原因,由于旧的巢脾占据地⽅,有没有什么⽤处,⼀些蜜蜂就会去破坏旧脾,然后⼀些蜡屑就会从上⾯掉下来,形成堆积。

由于味道相同的原因,蜜蜂⼜不会及时清理这些东西,这就形成了巢⾍适合⽣长的的环境,最后导致巢⾍⼤爆发。

所以清理蜂箱时时这个⽅⾯的清理很重要。

4、避开灯光巢⾍多由于⼀些野⽣蛾⾍产的卵孵化引起,⽽蛾最容易受到灯光的影响,所以有养蜂⼈会发现处于灯光下的蜂箱,巢⾍出现⼏率极⾼。

所以蜂箱放置的地⽅最好晚上附近不要有什么光源,这样会有效的避免蛾光顾蜂箱,这样没有了产卵者,巢⾍⾃然也不会有了。

以上就是巢⾍发病原因及⼀些简单的防治了,⼤家可以针对性的改进下⾃⼰。

当然也有⽤药物来进⾏防治的,⼀般都是⽤巢⾍清⽊⽚,不影响产蜜,只要放置在脾的间隙中间即可。

部分专业知识转⾃⽹络。

中蜂巢虫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中蜂巢虫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 要:2018年3月以来,九寨沟县有多名中蜂养殖户反应,有部分的蜂群飞逃及死亡;有蜂农反应,大部分养蜂户,特别是新养蜂者及缺少管理的蜂群造成飞逃及死亡的情况较为严重;就养殖户所提出的问题作了走访调查草地、郭元等乡镇,在调查中发展,蜂群飞逃及死亡的蜂箱内可见巢础上打孔结网,巢虫很多,有的蜜蜂的子代到幼年期不可以覆盖或覆盖后被毁坏出现了“白色虫蛹”,造成养殖损失。

本文就中蜂巢虫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饲养管理中,加强巢虫预防,有效提高中蜂的养殖水平,发展饲养强群,对中蜂养殖有关键的技术涵义。

关键词:中蜂;巢虫;预防措施1 造成中蜂巢虫出现的原因巢虫又称之为“绵虫”,当地人称为“腐蛆”;是大多数中蜂的天敌,它用蜡屑来作为自己的食物,并进入蜂巢下部侵蚀蜂巢房,是蜡螟的子代,隶属于蜡螟亚科。

可见大、小蜡螟这两类。

县境内河谷村寨蜂群巢虫危害较为严重,高半山村寨蜂群相对危害较轻;大部分产生在3月~4月,10月~12月,主要危害弱小蜂群,特别是秋、冬季没有割老脾的老式饲养的圆木巢蜂群,新式蜂箱饲养的蜂群,因没有及时退脾,管理不到位的蜂群也时有发生;蜡螟夜晚行动强烈,雌雄夜晚交配以后,把卵产在蜂巢的间隙处或蜂箱的蜡屑当中。

刚刚孵育的子代,在蜡屑当中先活动,2到3日之后就会上升到巢脾,如果蜂群比较壮大,蜡螟的子代就没有办法上升到巢脾。

幼虫长大以后,以巢脾、蜡屑为寄生主体,较为喜爱吸食蜂巢脾上方的蜡屑。

源于该虫在巢脾内钻孔侵蚀的原由,巢脾中会产生“白头蛹”的情况。

中蜂幼虫不可以正常长羽化,严重威胁到蜜蜂的繁衍,更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导致蜜蜂的大规模逃离及死亡。

根据调查咨询得知,九寨沟县中蜂巢虫的出现大约在每年2月~3月、10月~12之间。

2 预防措施2.1 饲养中蜂强群选育优质大蜂群进行饲养,群势强的蜂群,保证了蜂巢中含有足量的营养物质,同时需要确保蜜蜂的数量大于蜂巢脾。

即便蜂群巢脾区域广,遭到中蜂巢虫的侵害,因为其蜂群群势强,工蜂能及时发现蜡螟的幼虫,蜂巢中的蜂群相互合作,并通过咬脾的方式咬掉蜡螟的幼虫,所以,遭受中蜂巢虫威胁的区域相对而言就会很小,亏损不显著,也不会带来什么威胁。

中蜂巢虫防治方法四招

中蜂巢虫防治方法四招

中蜂巢虫防治方法四招中蜂巢虫是一种常见的蜂虫害虫,对蜜蜂巢穴产卵,蜜蜂蛋白质饲料滋养幼虫,导致蜜蜂繁殖力下降。

为了有效防治中蜂巢虫,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第一招:巢箱清洁管理巢箱清洁管理是保持蜂巢清洁、健康的关键步骤。

首先,定期检查巢箱,清除巢底的死蜂,避免腐败物滋生。

其次,定期更换老化的巢体,清洗巢房内的细菌和病毒。

还可以在巢房中使用一些能吸附湿气和异味的材料,如活性炭和白炭等,保持巢房干燥清新。

第二招:合理饲喂中蜂巢虫危害主要发生在蜜蜂蛋白质饲料中。

因此,合理的饲喂方式可以有效防治中蜂巢虫的侵袭。

应合理控制蜂站中的饲喂量,避免过量的饲喂导致蛋白质进一步腐败。

可以采取分次饲喂的方式,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和干燥度,减少中蜂巢虫的滋生。

第三招:病害防治中蜂巢虫常常伴随着一些病害的发生,如鼻孢子虫病、蜂痘病等。

因此,病害防治也是有效防治中蜂巢虫的措施之一。

首先,定期检查蜜蜂的健康状况,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

可以使用一些对蜂类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如病康宝等,进行疫病防治。

第四招:环境整治中蜂巢虫的滋生与环境因素有关,因此,进行环境整治也是防治中蜂巢虫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方面,随时清理蜂舍周边的垃圾,保持整洁卫生。

另一方面,合理进行草地修剪,消除中蜂巢虫滋生的生活环境。

同时,增加益虫的数量,如蜻蜓和捕蜂鸟等,对中蜂巢虫进行天敌防治。

总结来说,中蜂巢虫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巢箱清洁管理、合理饲喂、病害防治和环境整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治中蜂巢虫的滋生和繁殖,保持蜜蜂健康,提高蜜蜂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还需加强对中蜂巢虫的研究,提高防治效果,保障蜜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中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中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作者:韩艳静来源:《农业与技术》2018年第20期摘要:中蜂养殖的前景十分广阔,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中蜂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病虫害,大大降低了中蜂养殖的经济效益。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此提高中蜂养殖的效果,促进我国养蜂行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蜂;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8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099在中蜂养殖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经常发生病虫害。

中蜂主要病虫害包括中蜂囊、巢虫等,对中蜂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1 囊状幼虫病1.1 危害囊状幼虫病主要由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具有较高的染病率,能够为蜜蜂养殖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蜜蜂一旦染上该病,就会引起蜂群秩序混乱,蜂群的采集、护卫以及清巢能力大大降低,对整个蜜蜂群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该病是蜂农的防治重点。

1.2 识别症状、防治技术患上囊状幼虫病的中蜂发病初期,会产生“花子”现象,同时对于脾面上,会出现“尖头”症状,用镊子抽出尖头后,可以看见囊状,患病的中蜂的体色还会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是由珍珠白逐渐变黄、再变成褐色、黑褐色,已经死亡的幼虫,其尸体没有臭味,易于清理。

针对中蜂的囊状幼虫病,还应适当的换王,这主要是因为新蜂王具有较强的活力,有利于切断传染源,而且不易感染病毒,对下一批幼虫的哺育非常有利。

同时蜂农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应为中蜂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注意对群内温度的调节,加强对蜜蜂巢的清洁以及消毒,减少病菌的滋生,避免病毒的传毒。

另外还应对患病的中蜂进行药物治疗,可以采用半枝莲、甘草,加水煎汤,还应加入维生素和病毒唑针剂,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糖浆,喂给中蜂,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

2 欧洲幼虫腐臭病2.1 危害欧洲幼虫腐臭病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其主要由粪链球菌、蜂房链球菌等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早春、晚秋低温季节,蜜蜂幼虫容易感染该病,对于患病的蜜蜂幼虫,会导致其身体腐烂,如果该病较为严重,则会引起巢脾上出现严重的“花子”,使得蜂群失去生产以及生活能力,甚至出现幼虫大量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史与习 性02
⒊大蜡螟生活史与习性
雌性成虫 羽化的雌蛾,一般经5 h 以上才能交尾,交尾次数1~3次。 产卵期平均为3.4 d。产卵量600~900粒,有的可达1800粒。 产卵位置多在箱壁缝隙中。 寿命在3~15 d,温度较低,雌蛾寿命会延长。 雄性成虫 雄蛾寿命较短,平均约为5.5 d。
发生与环境

⒉大蜡螟的形态特征 —— 卵
卵呈短卵圆形,长 0.3~0.4 mm,表面不光滑。卵颜色初为 粉红, 后转化乳白, 苍白,浅 黄,最后变成黄褐色。 卵块为单层, 卵粒紧密排 列。
幼虫01
⒉大蜡螟的形态 特征 — 幼虫
幼虫刚孵化的幼虫呈 乳白色,稍大后,背腹面 成灰和深灰色。老熟幼 虫体长可达28 mm.
⒋大蜡螟的发生与环境
与温度的关系 卵和幼虫的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30~35℃),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使大 蜡螟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与食料的关系 大蜡螟幼虫可以取食蜂箱内所有蜂产品,特别嗜好黑色巢脾和蜡屑。新蜡对 大蜡螟幼虫发育不适宜,会造成幼虫发育中断,成虫个体变小,产卵量下降。中 蜂群常更换老牌,对抑制大蜡螟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与群势的关系 弱小蜂群蜂群无力保护暴露巢脾和驱逐侵袭的大蜡螟幼虫,造成蜡螟危害。 与天敌的关系 大蜡螟的自然天敌种类很多,包括病毒、细菌、原生动物和昆虫类。已知大 蜡螟重要的天敌有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nner)、核型多角体 病毒、线虫、蜡螟绒茧蜂(Apanteles gallenae Wilrlnson)、麦蛾绒茧蜂(Bracon hebetor Sny)、蜡螟大腿小蜂(Brachymoria sp.)、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和大头蚁(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防治01
⒌大蜡螟的防治方法
⑴饲养管理
⑵物理防治
⑶化学防治
⑷生物防治
防治02
⑴饲养管理
采用清巢力较强、能维持强群和抗巢虫力较强的蜂种饲养 饲养强群 保持蜂多与脾,或蜂脾相称的蜂脾关系 多造新脾,采用新脾 定期清理箱底,保持箱内干净 捕杀成蛾与越冬虫蛹,清除大蜡螟卵块
防治03
⑵物理防治
蜂产品防巢虫危害 巢蜜、蜂花粉冻置于-6.7℃下4.5 h,或-12.2℃下3 h、 -15℃下2 h处理,可杀死各期大蜡螟。 采用框耳阻隔器 可减轻巢虫的危害
生活史与习 性01
⒊大蜡螟生活史与习性
大蜡螟生活周期 通常生活周期为2个月左右,有的长可达6个月之久。 卵 当气温为29~35℃时,卵期为3~5 d。 湿度对卵的孵化影响较大,最适湿度为60%~85% 。 幼虫 幼虫期长短受食料、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当食料与温度条件适宜(温度 30~ 35℃,相对湿度 80%)时,幼虫期为17~19 d。 发育中的幼虫特别嗜好黑色巢脾, 其在取食过程中钻蛀隧道,是造成白头蛹的 主要原因。 发育成熟的幼虫结茧前停止取食,找寻巢框或箱底裂缝处吐丝作茧,化蛹。
内容提要
三、大蜡螟防治方法
⒈大蜡螟的分布与危害
⒋大蜡螟的发生与环境
⒉大蜡螟的形态特征
⒌大蜡螟的防治方法
⒊大蜡螟生活史与习性
分布与危害 01
⒈大蜡螟的分布与危害
大蜡螟属世界性的蜜蜂害虫,几乎遍及全世界养蜂地区。它的分布主 要受长期寒冷的限制。在高海拔地区,大蜡螟没有或很少发生。例如,美 国的怀俄明州拉罗米地区,已经有近40年没有发生大蜡螟的天然危害了。 而在东南亚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大蜡螟危害相当严重。 大蜡螟给我国养蜂业造成的损失、尚无准确估计。但据1979—1980年 对贵州锦屏县中蜂群调查显示,该县受大蜡螟危害的蜂群占全县总群数的 3/4以上,其中危害致逃的蜂群数量约占逃群总数的90%。 大蜡螟只在幼虫期取食巢脾,危害蜂群封盖子,经常造成蜂群内的“白 头蛹”,严重时白头蛹可达80%以上的子脾,免强羽化的幼蜂也会因房底的 丝线困在巢房内。
框耳阻隔器
防治04
⑶化学防治
( 药剂治疗主要针对贮存的巢脾) 用36 mg/L 氧化乙烯对巢脾熏蒸1.5h,杀灭各期大蜡螟。 用 0.02 mg/L 二溴乙烯熏蒸巢脾24h,杀灭各期大蜡螟。 熏杀蜡螟常用的药物还有二硫化碳,硫磺(二氧化硫)等。
防治05
⑷生物防治
苏云金芽孢杆菌 据研究,这种杆菌及其毒素对处理过的蜂群无任何不利影响。 用苏云金杆菌喷洒蜂群或浸渍巢础可以防治大蜡螟。 核多角体病毒 据 Bailey(1966)试验,用核多角体病毒处理巢脾,可以有效 防治大蜡螟。 放射诱变 据美国Nielsen(1971)报道,使蛾产生放射诱变以抑制大蜡螟 种群可能是未来防治大蜡螟一项重要手段。 保幼激素类似物 据研究显示,在蜂群内使用1.5 × 10-3的保幼激素类似物(JHA) 可抑制大蜡螟卵的孵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