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购物为巢
奇货可居的典故

奇货可居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商人。
此人颇具经营头脑,善于投机和囤积居奇,所以富甲一方,名声远扬。
有一年,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
在这里吕不韦发现一件稀有奇货,大叫:“此奇货可居。
”他匆匆忙忙赶回家向父亲陈述了自己的投资计划,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为了这件“奇货”,吕不韦耗费了大量钱财。
成批成批的珍奇宝物源不断地送到秦国皇宫,最后连自己心爱的小妾也送了出去。
几年之后,吕不韦由卫国的一个富贾一跃成为秦国的丞相。
高官厚禄,其风光与富贵程度胜往昔千倍。
这就是吕不韦善于投机经营的结果。
原来,当年吕不韦眼中的“奇货”是置身赵国的秦昭王孙子异人(即子楚)。
子楚的父亲安国君是秦国太子,所以子楚有望成为秦王。
为了帮子楚登上王位,吕不韦向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送礼。
他一面让子楚认华阳夫人为母亲,一面怂恿华阳夫人在安国君面前替子楚美言。
民间传说吕不韦为了讨好子楚,把自己的爱妾送给子楚为妻即秦始皇的母亲。
吕不韦的苦心没白费,几年后子楚被接回国封为太子,继而登上了王位。
为了报答吕不韦的鼎力相助,子楚登基后厚赏了吕不韦。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
这四位公子都喜欢招纳宾客。
他们礼贤下士之名远扬天下。
为了也能享有贤士的美名,吕不韦效仿四公子也广招宾客。
他待宾客,仿佛比四公子还优厚。
所以,在很短的一个时间里,他门下便拥有3000多名能人智士。
随后,他又效仿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命门客人人记下各自的所见所闻,分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洋洋20万言,这本书,便是后来传世的《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因嫪毐之事受到牵连而被贬,后来他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鸩酒自杀。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吕不韦的“奇货”确实“可居”,他为吕不韦带来了做生意无法得到的声名与权势。
寓意奇货可居这个典故说明吕不韦倾家以助异人为秦国国君的行为,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商人的投机行为。
他把异人看作是“奇货”,一个可以为自己赢利“无数”的“奇货”。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和出处

买椟还珠的寓⾔故事和出处 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是说买来装珍珠的⽊匣退还了珍珠,⽐喻没有眼⼒,取舍不当。
它是出⾃《韩⾮⼦·外储说左上》的⼀个寓⾔故事,那么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买椟还珠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买椟还珠的寓⾔故事 ⼀个楚国⼈,他有⼀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下,他觉得有了⾼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份”就⾃然会⾼起来。
这个楚国⼈找来名贵的⽊兰,⼜请来⼿艺⾼超的匠⼈,为珍珠做了⼀个盒⼦(即椟),⽤桂椒⾹料把盒⼦熏得⾹⽓扑⿐。
然后,在盒⼦的外⾯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件精致美观的⼯艺品。
这样,楚⼈将珍珠⼩⼼翼翼地放进盒⼦⾥,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都围上来欣赏楚⼈的盒⼦。
⼀个郑国⼈将盒⼦拿在⼿⾥看了半天,爱不释⼿,终于出⾼价将楚⼈的盒⼦买了下来。
郑⼈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往回⾛。
可是没⾛⼏步他⼜回来了。
楚⼈以为郑⼈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想完,郑⼈已⾛到楚⼈跟前。
只见郑⼈将打开的盒⼦⾥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说:“先⽣,您将⼀颗珍珠忘放在盒⼦⾥了,我特意回来还珠⼦的。
”于是郑⼈将珍珠交给了楚⼈,然后低着头⼀边欣赏着⽊盒⼦,⼀边往回⾛去。
楚⼈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分尴尬地站在那⾥。
他原本以为别⼈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哭笑不得。
买椟还珠的成语出处 战国韩韩⾮《韩⾮⼦外储说左上》:“楚⼈有卖其珠于郑者,为⽊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饰以玫瑰,辑以⽻翠,郑⼈买其椟⽽还其珠。
” 买椟还珠的作者简介 韩⾮⼦⽣于周赧王三⼗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33年),韩⾮为韩国公⼦(即国君之⼦),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家,法家思想的集⼤成者,后世称“韩⼦”或“韩⾮⼦”,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物。
有巢氏神话传说记载

有巢氏神话传说记载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 。
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之一。
居住在古黄河下游一带,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新石器时代。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巢氏的神话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有巢氏简介有巢氏,简称“有巢或巢”,号“大巢氏”,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
相传为缁衣氏之夫、燧人氏之父。
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开篇解说词:“从有巢氏仿鸟筑巢、构木为屋到具有中国气度、中国风格的浙江美术馆,中华文明的每一次驻足,总能惊艳四方。
从选址西子湖畔,到确立建筑风格,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美术馆修建完成。
国务院《经济要参》刊发:《从文化输出“新抓手”浅议有巢氏文化之价值》:“有巢氏时代代表着人类从原始‘穴居’向‘巢居’文明过度的新阶段,是人类和动物逐渐分离的文明启蒙时代,所以把有巢氏定位为‘文明的领航者’,当之无愧。
…‘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是有关有巢氏的最有名的句子。
有巢氏时代,没有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以后的民族、宗教色彩,更没有政治色彩。
”顾名思义,“有巢”就是人们要有地方住。
而有巢氏教人们不再住在地面洞穴中,在树上用枝叶建造出简陋的蓬盖作为示范,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
筑巢为室,华夏先民得以安居一处,家园的梦想终成现实。
最早的巢居又称为“树上居”,后来才延伸到了平地上形成房屋。
有巢氏率领子民在哪里筑巢为室,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度等等;在中外史籍中,可见详细记载如:《遁甲开山图》记载:“有巢氏王天下百余代。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载:“有巢氏部落建立的巢国(简称“巢”)则仍旧都城于今巢城(巢湖市)。
”;“有巢氏”便是一位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平民英雄。
华夏始祖有巢氏《致黎锦熙信》言到:“古之人有行之者,巢、许是也。
”;“巢”指有巢氏后裔巢父,尧时高士,以巢居闻名。
奇货可居的历史故事出处含义

奇货可居的历史故事|出处|含义奇货可居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常比喻凭借某种独特的技能或事物谋利。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奇货可居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奇货可居的历史故事阳翟大商人吕不韦,经常出现在赵国都城邯郸的街头。
往往来来,买买卖卖。
他手头已经赚下了很多很多的钱,可说是家有万金了。
这一天,吕不韦正在街上走着,忽然对面走来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虽然衣冠平常,但丝毫不失贵人之气。
吕不韦不禁暗暗称奇。
待那人走过之后,他问近旁一个小贩儿:请问适才走过的那位是谁?他是……原来,是秦国留在赵国的人质,名叫异人,他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国君的儿子。
安国君有子20余人,但全非正房华阳夫人之后,皆由那些姬妾所生。
异人生母,名叫夏姬。
夏姬不得宠,又早死,所以,秦赵渑池会盟两国互换人质时,异人便来到了赵国首都邯郸。
异人来到邯郸之后,因秦国不断攻打赵国,赵王便迁怒于他,把他拘留在丛台之上,并由大夫公孙乾昼夜监守。
他过着出无车,宿无妇,食无酒的枯燥无味的生活,终日里郁郁不悦……听罢小贩儿的介绍,吕不韦凝思片刻后爽朗大笑着说道:哈哈,他真是喃喃奇货。
这奇货,可先囤积起来,然后作一笔大生意。
哈哈哈哈!吕不韦先以重金结交于监守异人的公孙乾,后又结识异人。
有一次,他与公孙乾、异人一起喝酒。
酒到半醉,趁公孙乾去厕的机会,吕不韦问异人道:秦王已经老了。
太子安国君所宠爱的是华阳夫人,可她没有儿子。
你兄弟20余人,至今没有一个得宠。
你何不趁这个时候回归秦国,去找华阳夫人,求做她儿子。
这样,以后你才可能有立储的希望呀!异人含泪回道:我何尝不希望能如此呢?唉!怎奈身在他国,恨没有脱身之计呀! 吕不韦说:这好办。
我可以设法救你回国!异人说:能救我回国,日后倘能得到荣华富贵,你我共享!为了叫异人回国,吕不韦来到了秦国的京都咸阳。
不久,吕不韦便打听到华阳夫人有个姐姐也在咸阳城中。
成语故事:奇货可居

成语故事: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
这个成语最初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下面我来给你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大商人,他通过经营珠宝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名叫异人的年轻人,认为他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奇货”,于是便开始计划将异人当作“奇货”来囤积,以期望在未来高价售出。
吕不韦首先向异人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帮助他扩大影响力,并让他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政治人物。
接着,吕不韦又通过各种手段,让异人被选为秦国的太子,从而成为了秦国的继承人。
最后,当异人继承秦王位后,吕不韦便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回报。
“奇货可居”这个成语便是源自于这个故事,它意味着通过投资于某些稀有或独特的货物或人,等待其价值提升后再出售以获得高额利润。
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可以用来形容投资、投机等各种经济活动。
除了“奇货可居”这个成语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成语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比如“亡羊补牢”、“画蛇添足”、“半途而废”等等。
这些成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通过学习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祖先是有巢氏!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庄子•盗跖》也说,“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有巢氏受到鸟窝的启发在树上用枝叶建造出简陋的蓬盖,用以居住,以防御野兽的侵害。
有巢氏作为是原始巢居的发明者,为巢居文明的开拓者,因此位列五氏之首。
巢居即树居,石器时代的树居不可能到现在还留下实物痕迹,考古是无法考察到其原貌的。
但从国外民族资料看,在几个世纪前的某些热带地区,如印度的萨姆地区的后进民族,便存在树居的习俗。
原始人类原先居于山洞称之为穴居,巢居在黄河长江流域会成为主流吗?不会,理由有四:一、狩猎采集生活,经常要迁移;二、简陋的巢棚无法真正挡住风雨;三、睡眠时无法烤火取暖;四、无法保留火种。
查阅更后期的资料,汉•戴圣《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禽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营窟实为北方的窑洞,《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陶穴也应为窑洞,窑洞在周朝就已出现;北朔穴居的“穴居”自然是指窑洞居住。
橧巢应是根据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南越巢居的“巢居”也应是干栏式建筑(如吊脚楼)居住。
《礼运》的作者根据当时已有的“营窟”和“橧巢”对有巢氏时代的巢居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冬居营窟,夏居橧巢”目的是“避寒暑也”。
这就解释得通了,穴居为主,暑夏则以巢居为辅,巢居是临时性的——对于要防御野兽侵害,用火就可以了。
古人没法穿越到现代,不知道距今40万-50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可以从天然雷电火灾中取火并有效用火,以为必须经燧人氏钻燧取火后才有火可用,因此所有有关有巢氏和燧人氏的故事,都是必须先讲有巢氏,然后再讲燧人氏;如单独讲有巢氏,则须重点说明“未有火化”。
构木为巢文言文注音版

构木为巢文言文注音版
摘要:
一、介绍构木为巢的背景和含义
二、解释构木为巢的起源和发展
三、讨论构木为巢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四、总结构木为巢的历史地位和启示
正文:
构木为巢,这是一个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非常著名的词语,它代表着一种人类居住方式的变革,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构木为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当时的人类社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人们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于是,有圣人发明了构木为巢的技术,人们可以用树木建造房屋,从而避免遭受禽兽的攻击。
这种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人们可以在固定的地点居住,并且开始发展农业。
构木为巢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解决了人类的安全问题,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构木为巢的帮助下,人类开始进入定居时代,并且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
在中国古代,构木为巢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发明,它被用来象征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构木为巢的传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构木为巢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解决了人类的安
全问题,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构木为巢的帮助下,人类开始进入定居时代,并且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
有巢氏构木为巢小古文断句

有巢氏构木为巢小古文断句有巢氏构木为巢,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人物,被尊为巢居文明的始祖。
关于有巢氏的记载,最早见于《庄子·盗跖》篇,其后《韩非子》、《史记》等古籍中也有所提及。
以下是一段关于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小古文,以及其断句和解释:有巢氏者,古之隐士也。
见世人穴居野处,知鸟善居,乃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其时,人民不知构室,有巢氏教之,遂立室居。
自是有巢氏之教,民始有室,君子居室,小人庐舍,各得其所。
天下号曰有巢氏。
断句及解释:1. 有巢氏者,古之隐士也。
有巢氏:指有巢氏这个人。
者:用于提起话题。
古之隐士也:指有巢氏是古代的隐士。
2. 见世人穴居野处,知鸟善居,乃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见世人穴居野处:看到人们挖洞居住在野外。
知鸟善居:了解鸟类善于筑巢。
乃构木为巢:于是用木头建造巢穴。
以避群害:用以避开各种危害。
3. 其时,人民不知构室,有巢氏教之,遂立室居。
其时:在那个时候。
人民不知构室:人们不知道如何建造房屋。
有巢氏教之:有巢氏教导他们。
遂立室居:于是开始建造房屋居住。
4. 自是有巢氏之教,民始有室,君子居室,小人庐舍,各得其所。
自是:从那时起。
有巢氏之教:有巢氏的教导。
民始有室:人们开始有了房屋。
君子居室:贵族住在房屋里。
小人庐舍:平民住在简陋的房屋里。
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了适合自己的居住地。
5. 天下号曰有巢氏。
天下:全国。
号曰:称呼为。
有巢氏:指有巢氏这个人。
总之,这段古文通过简短的文字,描绘了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文明进步和智慧创造的尊崇。
有巢氏的传说象征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他通过观察自然和学习鸟类的智慧,创造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巢居,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文明始祖的敬仰和对智慧创造的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购物为巢
有巢氏是远古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也称“大巢氏”。
远古时期,野兽多,人类少,人们居无定所,经常受到禽兽的攻击,时时刻刻都活在丧命的恐惧中。
人们看到有的动物是住在山洞里的,就学起了它们的样子,居住在山洞中,以躲避风雨和野兽的袭击。
可是,山洞潮湿陰冷,并且时不时还是会受到野兽的侵袭。
就在这时,一位圣人出现了,传说他出生于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游历仙山,受到仙人的点化,因此聪明智慧非常人能比。
他看到鸟儿的巢都筑在树上,这样既可以遮风挡雨,又能远离野兽的威胁,实在很聪明。
受此启发,他选了一棵高大的树,用树枝和藤条在树上建了一座房子。
这座房子被树木的枝叶遮挡着,刮风下雨都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因为位置很高,野兽都够不着,因此不必担心安全的问题。
其他的人看到后,都非常高兴,纷纷向他学习,在树上建起了房子。
从此,人们白天采集植物的种子和野果,晚上栖居在树上,再也不必担心突然受到野兽的侵袭了。
巢居的发明让人们可以不用担惊受怕地过日子了,人们为了表达对它的发明者的感激之意,于是推举他为部落的领袖,并尊称他为有巢氏。
有巢氏当了部落的领袖后,积极为大家做好事,因此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很快便名扬天下。
其他部落的人认为他德才兼备,便一致推选他为部落总首领,并尊称他为“巢皇”。
因此民间传说中有种说法,认为有巢氏是上古圣人“三皇”之一。
当然,带领先民筑巢为室,使人民能得以安居,有了家园,是巢氏最
大的功绩。
先秦古籍中,关于有巢氏是这样记载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有巢氏”这个称号是后世之人依据传说追赠给第一个在树上建房子的人的,是传说中的人物,是后人虚拟出来的。
从这个朴素的名号来看,他已经不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而是一位创造了历史的普通人。
实际上,有巢氏代表的是人类发展中从穴居到巢居的一个阶段,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进步,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代表了先民们为了生存坚持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从穴居发展到巢居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有巢氏生活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此时,人类社会已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居住形式的变化,带动了人类婚姻形式的改变。
人们不再群居在山洞中,避免了近亲通婚,渐渐地,同一氏族内部也禁止通婚,不管是男女都要在自己氏族之外挑选婚配对象。
这种族外婚显然要比血缘婚进步得多。
在中华文明史上,正是有巢氏带着先民迈出了区别于动物的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