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

合集下载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1.尊师重道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尊师。

学生要对老师恭敬有礼,师生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学生要向老师问好,称呼老师为“师傅”、“老师”,并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2.尊老爱幼古代社会强调尊重老人和关爱幼儿。

在社交场合,年轻人要向老年人问好并为他们让座。

同时,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也十分重视。

3.客人是上帝古代中国有“客人是上帝”的观念,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

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并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和娱乐活动。

4.宴席礼仪古代宴席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开始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酒水和食物,并提供座位。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要不断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适时地敬主人一杯。

同时,大家在用餐时要遵守一定的餐桌礼仪,如拿筷子要用右手,不出声、不大笑等。

5.礼节性拜访古代人们重视礼节性的拜访,称为“礼”,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

在拜访前,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在到达时带上一些小礼物。

受访者要热情地接待客人,并表示感谢。

6.丧葬礼仪古代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包括寿宴、告别仪式、送葬和祭祀活动。

在葬礼上,家属要穿上孝服,亲朋好友要前来慰问,送绸帛或金银物品。

同时,还要进行丧葬礼仪,如挂黄纸、焚香、烧纸钱等。

7.婚礼仪式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也非常繁琐。

双方家长要商定婚约,然后进行过门仪式,准备嫁妆和聘礼,最后进行婚礼仪式。

在婚礼中,要进行拜天地、行三跪九叩、喜糖分发等传统仪式。

8.朝贺和相见礼仪古代中国官员见到君主时要进行朝贺,表示自己的忠诚和敬意。

朝贺时要行拜,预备一些贡品,并随同朝贺的官员要按照规定的等级站队行礼。

9.着装礼仪古代中国人的着装非常讲究,有明确的等级和身份象征。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要求穿着不同的服饰,如士人要穿文士装,官员要穿官服,百姓要穿寻常装等。

10.谦和斯文的言谈举止古代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上的谦和和斯文。

要注意说话文雅,不讲粗俗话,不放肆大笑。

同时要留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失礼貌。

总之,古代中国的风俗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关系和价值观念,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遵循着各种各样的民俗和习俗。

这些民俗和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1. 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多样而独特。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过大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聘礼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送礼以示诚意,礼金和嫁妆的价值往往要经过双方长辈商量决定。

过大礼是指男方正式迎娶女方的仪式,包括行亲友三拜、订婚以及对新娘家人的感恩之礼。

婚宴是婚礼的最后环节,新人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2. 丧葬习俗古代中国人对丧葬有着严肃的仪式和习俗。

根据传统,丧事要举行丧家会议,邀请亲友帮助安排丧事。

在葬礼上,人们会焚香祭奠,举行告别仪式,并将逝者埋葬于坟墓之中。

丧服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要穿戴与普通服饰不同的孝服。

3. 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伴随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纪念逝者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享用清明粽子。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4. 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养生和礼仪,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例如,在传统餐桌上,人们通常要按照传统次序逐个品尝不同的菜肴。

重要的场合上,主人还要向客人敬酒,以示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季节选择食材,追求饮食的平衡和变化。

5. 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非常重要,代表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要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原则,以及遵守社会礼仪。

对长辈要行三跪九叩礼,对师长要行师恩礼,对朋友要行揖礼等等。

这些礼仪习俗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普遍,并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上古时期,传承至今。

礼制主要集中在婚嫁、传道、祭祀、姓名、节日等几大方面,是极其庞大的体系。

一、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了当时的婚配方式、婚礼流程、礼仪以及新人祝福时所说的话等。

其中,婚礼流程是礼仪规范最为完善的一个部分,成亲前夕大家会举行宴席等活动,送上新娘宝贝和礼金等。

二、传道礼俗
传道礼俗是古代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山贤人开拓出道路,会将法规传授给后代,将他们的信仰传承下去。

每次传道,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按掌礼,拜祭祭祀,谢赐礼物等。

三、祭祀礼俗
祭祀礼俗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神明表达尊敬,也是表达祖先的敬畏之情。

每当有不同的节日,就会举行祭祀仪式,礼仪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四、姓名礼俗
姓名礼俗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孩子取名字有着严格的规定。

有人名有宗族名、氏族名、个人名;有男子名有女子名;有谐音起名有寓意起名。

五、节日礼俗
节日礼俗一般是以农历月份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变化而改变的。

每当节日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拜年、灯节、舞狮、舞龙等活动,以礼仪方式庆祝节日。

总之,中国古代礼俗是一个由多种礼仪行为组成的庞大体系,传承至今,且仍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可以探索。

古代礼俗

古代礼俗

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 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 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 新娘顺从易于驾御。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 媒妁撑伞遮天,新郎护送入洞房。 婚宴后,食新娘茶,俗称“闹新娘”,即喝甜 茶,闹洞房,以凑热闹。此时以喜句贺新婚,使新 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娘耐 性或其性情举动,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 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 娘手端茶盘,以甜茶、冬瓜、糖果敬宾客。宾客接 受甜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 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 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称“念四句”,句意除表 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有现成之句, 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 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但 闹客反而称快。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
则不固”(注:《论语· 学而》)。这是因为,只 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 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 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 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 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 语· 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 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 记· 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 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 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译成现代的文字,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 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 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 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 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 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仪式,因“五”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驱“五毒”等。

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

一、孝悌孝:指赡养父母、尊敬父母。

如“今之孝道,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悌:指对兄长敬重、顺从。

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二、祭祀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三牲: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只有羊、豕,没有牛,称为“少牢”。

因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这类牺牲为牢。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如“至易水上,既祖(祖,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取道”(《荆轲刺秦王》)。

三、行礼长揖: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敬意。

如“子路拱而立”(顿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后也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天,拜神,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现代汉语“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宗法礼俗(一)宗法常识、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间!”堪伯仲..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而事君者,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古代文学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一)宗法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X”。

78.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79.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80.“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X)[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史记. 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8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82.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

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3.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

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8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 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85.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拓展]顿首,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
1.礼俗:即礼仪风俗。

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举行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

4.笄(jī)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15岁)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表示成人可以结婚。

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样的风俗。

6.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

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7.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8.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候,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9.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

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途中相遇,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

10.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

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1.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

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盟要杀牲、歃血。

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12.免胄:胃,盔盎。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胃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13.祖:古代钱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14.封禅(shàn)。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称“禅”。

15.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16.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7.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

18.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19.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20.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21.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22.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23.夺情: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守丧期间,守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守丧的人为官,国家因特殊原因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作“夺情”。

24.庐冢:也作“庐墓”。

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庐”,房屋;“冢”,坟墓。

25.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26.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抬起。

27.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28.长跪:古代礼节之一。

指直身而跪,表示庄重。

29.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倨傲无礼的表现。

30.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如《周礼.春关.大柱》:“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震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

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

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

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

只是拱手行礼,就是现在的揖。

军队中有这样的肃拜。

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

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

丧礼中先作顿首后作稍颡(sǎng),叫吉拜;先稽颡后顿首,叫凶拜;振动,是战栗变动之拜。

31.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

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

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

对同姓,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32.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33.拱:拱手。

两手相合胸前,表示恭敬。

34.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35.趋:臣见君时的礼节。

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36.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37.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38.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39.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

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

“百姓”随之指一般平民。

40.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此外,黎民、黔首、庶人也指平民。

41.尊卑
①室内座位尊卑:古代的室在堂后,南墙开一窗,称作“牗”,牗东有窄墙,墙东为户(门),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②车座的尊卑: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平时出行的车以左为尊。

兵车有所不同,兵车的指挥车是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作车右。

普通的兵车,是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持弓,右边甲士持矛。

③官位的尊卑: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右丞相比左丞相大。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间左”,贬官称“左迁”。

42.忌讳
①古人讳言“钱”字,“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

”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请人作诗文字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时,将钱买官谓之“铜臭”等。

②古人讳言“死”。

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繁,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天折等。

43.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

①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②家讳:或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③避讳的方法。

a.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b.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写,或作“某”,或作“囗”。

c.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些一两笔。

d.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