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习题精选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6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6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6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透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潜力。

6、透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1、读题导入:这天我们要一齐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情绪来读一读课题。

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齐走进作者的内心。

2、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①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③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语句,并记录自己的体会。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基础知识展示1、小组内自学生字词,透过查字典词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在组内展示。

2、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4、我明白主要写: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向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5、我明白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学文悟情展示A、交流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1.小组自学,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B、互动交流,教师点拨:1、交流:从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重点语句:生:“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4.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共鸣,引出本课主题。
2.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感受母亲的伟大。
4.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各小组选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让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母爱的故事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孝道文化,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孝敬母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
8.家校共育,强化教育效果:
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成长,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家庭氛围中感受母爱,强化教育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充满温情的母子照片,引发学生对母亲的回忆和情感共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母爱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母爱的理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详细讲解)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真挚、凄凉、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妈妈的爱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妈妈;深情的呼唤一声——母亲!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同学们,一位将近百岁的老人——季羡林,是用怎样的一种心情怀念着自己深爱的母亲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季老的文章《怀念母亲》。

二、了解人物经历,走进人物内心。

1、学生交流搜集的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教师重点指出,季羡林六岁离开父母到济南的叔叔家,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交换生离开祖国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却因战乱被阻留在异国他乡11年。

1946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

一生起起伏伏。

过渡:大家查阅了很多有关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

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种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同学们,请打开书,读一读课文,感怀作者六岁离开母亲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也未能与母亲有促膝长谈的机会,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通读全篇,质疑问难。

1、自主读文,出示阅读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工具书自主学习。

(2)学生认读词语。

(3)通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题、走近作者、文章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教学步骤:一、①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二、②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的母亲。

)③走进作者:学生答:三、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① 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1、亲生母亲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祖国母亲失母之痛2、怀念异国思乡3、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②欣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③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

四、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①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a:“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3篇

《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3篇

《思念母亲》的教学设计3篇《思念母亲》的教学设计3篇《思念母亲》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防止、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p 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准备】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拟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拟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局部同学进展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思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②联络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____?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络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3、再读第二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第二课时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1、听写词语。

2、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____亲”,感受思念作者是那样思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2、复习: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课文2、你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1、提出学习要求: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6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两课时课时一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

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五、作业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6怀念母亲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生我的母亲祖国母亲课时二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过程一、学生读课题后复习上街课所学。

《怀念母亲》教案(精选10篇)

《怀念母亲》教案(精选10篇)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怀念母亲》教案篇1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与欧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祖国的思念之情。

进而激发学生关心亲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与关键: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抓住关键词、句、段与日记,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感情,感悟爱国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学过的与季羡林老先生有关的文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认识季老。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加以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教师重点强调文中的部分字词。

4、畅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理解和体会。

5、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6、动笔为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母亲》习题精选
本文是关于《怀念母亲》习题精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2.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真挚
2.朦胧
3.凄凉
4.沮丧
5.思潮起伏
三、动手练一练。

写一写你对祖国母亲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答案:
一、1.我现在非常想休息,想听音乐,想听张信哲的歌。

2.《童话大王》这本书一直伴随了整个童年。

二、1.真挚:真诚恳切。

2.朦胧:不清楚,模糊。

3.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4.沮丧:灰心失望。

5.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三、(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