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材分析教教学设计.doc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基本信息课题《怀念母亲》作者及工作单位刘华赣州市白云小学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管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是歌颂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配合本组专题,还有”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
“回顾拓展”广展示台”都是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安排的,本组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 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这是一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好教材.单元第二课《怀念母亲》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撒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一一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时《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在学完《詹天佑》后知识,能力及情感得到训练,储备,渲染后的一个巩固训练篇目.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后面的学习是前而学习的深化和发展.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一一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 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时《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在学完《詹天佑》后知识,能力及情感得到训练,储备,渲染后的一个巩固训练篇目.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学情分析经过《詹天佑》的学习,学生已对爱国志士的爱国情怀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本课内容的对于亲生母亲的带有未能孝敬养老的悔恨之情及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情怀,理解体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怀念母亲》教案(通用10篇)

《怀念母亲》教案(通用10篇)《怀念母亲》教案 1【教材简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母及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季羡林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
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
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
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季羡林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季羡林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季羡林的心声。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范文

《怀念母亲》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爱和尊敬,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表达出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情感教学法: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 写作教学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怀念母亲》文本及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写作练习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如《妈妈的吻》,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温暖。
1.2 教师出示一张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1.3 教师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2.1 学生自读课文《怀念母亲》,理解课文内容。
2.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3 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进行回答,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美好时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倾听、理解彼此的情感。
3.3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进行回答,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4. 写作练习4.1 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母亲的写作话题,如“我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4.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4.3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5.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关爱和尊敬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案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怀念母亲》这篇文章。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提高亲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怀念母亲》这篇文章。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悉《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4.2 学生准备:预习《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母亲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5.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5.3 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5 总结教师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强调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
5.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写下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发誓要好好孝顺母亲。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环节。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写的感恩母亲的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7.1 开展母亲节活动:在母亲节当天,组织学生为母亲准备礼物,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7.2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创作关于母亲的诗歌,并进行朗诵比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8.1 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8.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怀念母亲》教案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案(15篇)《怀念母亲》教案1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妈妈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2、复习: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妈妈为题,写了哪两个妈妈?(板书:生身妈妈、祖国妈妈)他对这两个妈妈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妈妈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课文2、你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1、提出学习要求: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妈妈和祖国妈妈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题、走近作者、文章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教学步骤:一、①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二、②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的母亲。
)③走进作者:学生答:三、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① 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1、亲生母亲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祖国母亲失母之痛2、怀念异国思乡3、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②欣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③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
四、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①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a:“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怀念母亲课文欣赏教材分析教案探讨XX

《怀念母亲》课文欣赏教材分析教案探讨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怀念母亲》的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讨论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等,并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如何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母亲的回忆和感受,引出今天的课文《怀念母亲》。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3. 内容理解: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4. 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表达方式讨论:讨论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如何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受,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思念。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文复述和情感分享,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通过学生的修辞分析和表达方式讨论,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评价学生对母亲的热爱和尊敬。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怀念母亲》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介绍、课文的创作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怀念母亲》的文本打印稿,每人一份。
2. 课文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3. 学生分组,每组四人,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4.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指导用具。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怀念母亲》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分享小组的发现。
3. 小组汇报: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怀念母亲课文欣赏教材分析教案探讨

怀念母亲课文欣赏教材分析教案探讨一、教材分析本课选用了一篇名为《怀念母亲》的课文,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怀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思考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四、教学方法采用阅读理解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引出本课主题。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深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5. 情感引导: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母亲的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强调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本课结束后,将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母爱的文学作品,如《母亲》、《妈妈》等,并写下阅读感悟。
八、课堂活动设计1. 情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 母亲节特别活动:在母亲节当天,组织学生为母亲制作贺卡、写信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母亲》教材分析教案教学设计-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
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
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
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2)对词语的理解。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
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
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
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
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
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二、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建议1.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2.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3.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
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
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课文最后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
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5.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自学与老师引导相结合,适时给予指导,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四、教学案例抱终天之恨悟爱母之情师: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
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
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
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
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
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
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
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
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
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五、拓展阅读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