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题答案详解(教师版)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 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答案:D解析:D项“庶人曰死”表述错误,应为“庶人曰死或卒”。

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不同阶层的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具体为“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2、下列对古诗词中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青霭入看无”中的“青霭”,指青色的云气。

霭,云气。

南朝宋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夕阴感遥物,聒聒乱行禽。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霭。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百工”,指各种工匠。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D. “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答案:C解析:C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解说错误,“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B.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教资初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教资初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教资初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恣意妄为踯躅茁壮成长踟蹰不前B. 蹉跎岁月磋商差强人意差之毫厘C. 拈花惹草狎昵拈轻怕重拈花一笑D. 踌躇满志伫立踯躅不前踌躇不决答案:B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B.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

C.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D. 我们对于这种浪费资源的现象,一定要坚决制止。

答案:D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B.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C.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D.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答案:B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B.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妄自菲薄,缺乏自信。

D.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自惭形秽,不敢正视。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焉”解释为“哪里”。

B.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中的“经”解释为“经过”。

C.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的“鸣”解释为“发出声音”。

D. “不耻下问”中的“耻”解释为“羞耻”。

答案:C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耻下问”中的“耻”解释为“羞耻”。

B.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焉”解释为“怎么”。

C.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的“鸣”解释为“发出声音”。

初中语文教资真题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教资真题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教资真题答案解析语文是中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简称教资)中的必考科目。

而对于许多即将参加教资考试的考生来说,语文教资真题的解析是提高备考效率和掌握考点的关键。

本文将从阅读理解、填空、作文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资真题进行解答和分析。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教资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道常见的初中语文教资真题:【真题一】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登高》是他创作的一首佳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以下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概括了这首诗的意境?A. 描写登上高山的壮丽景色。

B. 表达了诗人长期奔波劳碌的心情。

C. 描绘了秋天落叶纷飞的景象。

D. 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消极情绪。

该题的正确答案为B。

我们可以通过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词句,了解到诗人的辛苦和孤独,在长期奔波劳碌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消极情绪的抒发。

因此,选项B最准确地概括了这首诗的意境。

二、填空题填空题在语文教资考试中同样占有一定的比重。

以下是一道典型的初中语文教资真题:【真题二】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上下文和词义,填写恰当的词语。

飞流____云端月,____起不盈悲。

低头____旧地,前____万____。

A.如飞、且、向、前、重B.如烟、不、向、地、程C.如彩、未、不、天、千D.如云、太、向、山、里该题的正确答案为A。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句表达的是飞流激荡在云端的月亮,选项A的“如飞”和“云端”最为贴切。

第二句表达的是低头缅怀过去的地方,选项A的“且”和“向”与文意相符。

第三句表达的是前途无限,选项A的“前”和“重”与文意相符。

因此,选项A填入后整体和谐,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相符。

三、作文作文是语文教资考试中最具有个性化的题型,也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测试题及参考解答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测试题及参考解答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测试题及参考解答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代四大发明?-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指南针- D. 地动仪参考答案:D2. 下列哪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A. 杜甫- B. 莎士比亚- C. 托尔斯泰- D. 魏晋参考答案:A3. 以下哪个句子是对的?- A. 笔记本电脑是一种便携式电脑。

- B. 笔记本电脑是一种固定式电脑。

- C. 笔记本电脑是一种桌面式电脑。

- D. 笔记本电脑是一种智能手机。

参考答案:A4. 下列哪个成语与“守株待兔”意思相反?- A. 不劳而获- B. 弄巧成拙- C. 不痛不痒- D. 得过且过参考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解释什么是比喻?举一个例子。

参考答案:比喻是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用某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达到表达和理解的目的。

例如,“他是社交界的明星”中的“明星”就是对某人社交能力的比喻。

2. 简述《红楼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大批形象丰满、性格各异的人物,在爱情、权力、家族等方面的纠葛和变迁。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作文的重要性及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答案:作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作文,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作文,培养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题目,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指导学生研究各类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结构,让他们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论述古代诗词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古代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初中教资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教资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教资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语文学科对于初中教师教资考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科目。

了解语文真题的内容和答题技巧,有助于备考中更好地准备和提高分数。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初中教资语文真题,并提供相应的答案解析,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对于做好这部分题目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道常见的初中教资语文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一则短文,完成后文的问题。

某工厂门口的候车亭(车棚)——竹楼,成了市民朋友们的争相合影留念的好去处。

每当节日来临时,人们常常排起长队,等待的时间长达数个小时。

这里曾经成了一处游人观景的好地方。

虽然候车亭外形与普通的候车亭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是用中国传统的工艺来制作而成的。

竹子经过处理以后,坚韧有力,而且不旋杈、不开裂,寿命长达五十年。

竹楼是由上下两层楼合为一个整体,空中楼阁、竹香环绕,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人们在竹楼中,可以轻悄悄地窥见外头的人来人往,也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外头的车辆隐约的声音,坐在竹椅上,凭简单的望远镜,可以远观对面河流上的帆船。

市民朋友们说:座在这里看风景,像是置身在竹海之中,感觉特令人留连忘返。

问题: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解析: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某工厂门口的竹楼成为市民朋友们争相合影留念的好去处,并且介绍了竹楼的特点和魅力。

第二部分:写作指导除了阅读理解外,写作也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能够在考试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下面是一道与写作相关的题目: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文。

写作要求:1. 描述一种自然环境,并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2. 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做法;3.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解析:在这篇作文中,我们需要描述一种自然环境,并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可以选择描写一个美丽的山水,或者是一个繁花似锦的花园。

接着,我们需要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做法,比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

初中语文阅读 河西走廊的月亮教师版(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阅读  河西走廊的月亮教师版(含答案解析)

河西走廊的月亮(含答案解析)黄文山①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②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

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粝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③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

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

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

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④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

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⑤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⑥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

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帙浩繁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

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

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

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

酒泉也因此得名。

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⑦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

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

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

初中语文教师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师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师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iàng)蓦然(mò)蹒跚(pán)蹊跷(qī)B. 锃亮(zèng)恣意(zì)剽悍(piāo)踌躇(chóu)C. 徜徉(cháng)缄默(jiān)潸然(shān)黯淡(àn)D. 缱绻(quǎn)旖旎(yǐ)翩跹(xiān)踽踽(jǔ)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体育成绩也很好。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不骄不躁,继续努力。

B. 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骄傲自满,继续努力。

C. 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不骄不躁,停滞不前。

D. 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

B.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了。

C.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了。

D.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律师了。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

C.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了。

D.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律师了。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

B.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了。

C.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了。

D.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律师了。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XXX《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

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XXX.XXX《观沧海》B.XXX《山坡羊·潼关怀古》C.杜牧《泊秦准》D.XXX《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答案】A。

2.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XXX.XXX《昆明的雨》B.XXX《紫藤萝瀑布》C.XXX《苏州园林》D.XXX《最苦与最乐》【答案】C。

3.教学文言文复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

XXX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XXX《三峡》)B.从流飘荡,任意工具。

(XXX《与朱思元书》)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XXX《小石潭记》)【答案】CD.XXX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北朝民歌《木兰诗》)4.讲授XXX《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研究重点,不恰当的是( )。

XXX.领悟作者人生态度B.研究本文托物启志的写法C.感受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D.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答案】B5.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例句来讲解,恰当的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XXX《春望》)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XXX《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XXX《钱塘湖春游》)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XXX《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D6.浏览综合性研究“有朋自远方来”的活动目标,按照请求答题。

活动目标(1)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有关交友之道的名言,并识记其中10则。

(2)了解活动方案的要素,初步学会活动设计方案(3)学会大方礼貌、清楚明白地发出“邀请”(4)写一篇自我引见,并大方、模糊地向同学报告(5)聆听他人的发言,能听懂他人发言的意思对该活动目标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设置研究情境,接洽生活实践,力图拓宽学生的研究空间B.体现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C.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较强,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研究效率D.在设定的五项目标中,对于掌握知识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答案】D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7题20分,第8题8分,第9题12分,共40分)7.案例:阅读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演讲》的两个环节,完成第7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网上答疑:2月6日—2月8日寒假作业1.学生自己先对照答案详解版订正(用红笔)三天的寒假作业,标出疑问,网上和老师交流;2.随堂笔记:①看ppT完成寒假作业P25《掩耳盗铃》P28《截竿进城》的重点词解释标注在原文上,整理译文、主旨(道理);②《泊秦淮》《贾生》的句意、主旨整理在教材P162.3.老师在线针对学生具体问题进行指导、答疑。

4.家庭作业:①背诵并默写《泊秦淮》《贾生》原文②读书笔记③学生可将2月8日的改编小故事拍照上传2月6日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qiǎng qiáo qiào qièqīng réng shàshéshùn强.迫翘.首翘.起惬.意倾.斜仍.然霎.时折.本瞬.间tǎng suǒxièjiǎn cuàn tītīxùn倘.若琐.屑.挑拣.逃窜.剔.除剔.透谦逊.二、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讽:点、横折提、撇、横折弯钩/横斜钩、撇、点再:横、竖、横折钩、竖、横、横孕: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撇、横撇/横钩、竖钩、横印:撇、竖提、横、横折钩、竖三、阅读下列短文并翻译。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bèi)矣。

【重点词】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得:得到。

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负:背、驮。

走:跑。

则:但是。

以:用。

椎:槌子或棒子。

况然:形容钟声。

遽:立刻。

恶:害怕。

悖:荒谬。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响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四、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捅马蜂窝冯骥才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

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一只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细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赶到蜘蛛网上去。

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爷爷说:“不行,要蜇死人的!”③“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

”奶奶反驳道。

爷爷连连摇手,“捅不得,捅不得。

”④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乘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

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⑤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

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通”,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⑥当夜,我发了高烧。

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

家里人轮番用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拔,也没能使我那肿疮迅速消下来。

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

消肿后的几天里也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⑦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呼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马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

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⑧“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一瞧,原来是死的。

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又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

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

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⑨“那它干吗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⑩“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11我听了心里暗暗钦佩。

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

低头再瞧瞧那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

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12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过去的旧巢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

空空又是一年。

○13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

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

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阅读第④—⑥段,请依据文中相应的内容填写表格。

(3分)情节捅马蜂窝前捅马蜂窝时捅马蜂窝后心理①激动兴奋②好奇胆怯③痛苦害怕2.第②③段写爷爷奶奶对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案示例:两人截然相反的意见激起一旁作者强烈的好奇心,是下文捅马蜂窝的缘起。

(共4分。

内容2分,结构作用2分)3.作者在结尾说:“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请结合原文,说明其中的缘由。

(不超过150个字。

4分)答案示例:自己一时好奇捅掉了马蜂窝,不仅毁灭了一群马蜂辛苦建成的家园,还使那只视死如归拼死一战的马蜂牺牲了生命,作者顿觉它“真像一个英雄”,钦佩之情伴着深深的罪孽感。

再想到那群无家可归的马蜂,恨不得马上帮助它们重建家园。

但期待了三年才又迎来了筑巢建窝的马蜂,遂感无比欣慰,因此再不会做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了。

(共7分。

做了什么2分,感受4分,表达1分)五、今日一诗:请大声诵读两遍,背诵下来,并用楷书在右侧空白处默写下来。

泊秦淮【唐】杜牧诗意:烟笼寒水月笼沙,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主旨:通过写诗人夜泊秦淮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对统治阶级不顾朝廷安危,沉迷享乐的不满,以及对朝廷的兴亡之忧。

六、今日一诗:请大声诵读两遍,背诵下来,并用楷书在右侧空白处默写下来。

贾生【唐】李商隐诗意:宣室求贤访逐臣,汉文帝求贤,在宣室中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怜夜半虚前席,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主旨:这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月7日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tuān tuíwǎng huìyèxīxíjūn ài湍.急颓.唐惘.然污秽.呜咽.膝.盖袭.击细菌.狭隘.chǔxiùxuàn yǎn guān yín yìhè相处.星宿.炫.耀俨.然衣冠.吟.诵屹.立应和.二、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纨:撇折、撇折、提、撇、横折弯钩/横斜钩、点迅:横折弯钩/横斜钩、横、竖、点、横折折撇、捺肃: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禹:撇、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竖、提、点三、阅读下列短文并翻译。

截竿进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fǔ)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重点词】执:握,持,拿。

入:进去;进入。

者:代词。

可以译为“的人”。

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亦:也,仍然。

计:计谋,办法。

俄:一会儿,不久。

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至:来到这里。

吾:我。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但:只,仅,但是。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以:用。

中截:从中间截断。

“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从中间。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遂:于是,就。

之:代词。

此处代长竿。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去;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去。

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但见过的事情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四、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木鱼馄饨林清玄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

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③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④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