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谓宾定状补

合集下载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

一、主语谓语(一)主语的构成材料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

谓词性主语由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谓语:对主语起叙述、描写或判断的作用,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还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充当。

(三)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主语的语义类型有: 施事主语:所指事物施行谓语所表示的行为。

如:大妈切牛肉。

受事主语:所指事物承受谓语所表示的行为。

如:菜买来了。

用事主语:所指事物具有提供使用的内涵。

如:这些土豆烧牛肉。

于事主语:所指事物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

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断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断定的对象。

如:这幅画是我的。

描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描写的对象。

如:这个孩子很机灵。

二、宾语(一)宾语的构成材料宾语的构成材料有:名词性词语、数量短语、“的”字短语、名词性联合短语、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句形式。

(二)宾语的意义类型1、受事宾语:宾语表示直接或间接承受行为活动的客体事物。

包括: 对象宾语(挖土挖野草) 目标宾语(挖地道挖红薯) 2、施事宾语:宾语表示可以施行动语行为的客体事物。

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

3、断事宾语:宾语表示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客体事物。

如: 我姓李。

4、于事宾语:宾语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

如: 到达北京。

进入二十一世纪。

5、反身宾语:宾语表示人物动作返回自身的某个部位。

如: 耸了耸肩膀。

紧闭着眼睛。

三、定语(一) 定语的构成: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二) 定语的意义类别1、限制性定语:数量、处所、领属。

2、描写性定语:性质、状态、特点、用途、质料、职业。

(三)定语标志“的”的作用定语和中心语的构成有的要用“的”,有的不用“的”,有的用与不用语法关系或语义不同。

下面从语法结构、语义联系和语用色彩三个角度考察“的”的作用: 举例语法结构语义关系语用色彩一1 骑自行车人不成立无义与有义对立无用与有用对立骑自行车的人偏正短语2 这桌子偏正短语有义与无义对立有用与无用对立这的桌子不成立3 修理汽车动宾短语支配与修饰的语义对立语用对立修理的汽车偏正短语二4 牛脾气偏正短语描写性与领属性语义对立语用对立牛的脾气偏正短语5 三斤鲤鱼偏正短语限制性与描写性语义对立语用对立三斤的鲤鱼偏正短语三6 中国历史偏正短语语义不对立语用对立中国的历史偏正短语(四)多层定语1、分析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词语修饰右边所有的词语。

主谓宾定状补

主谓宾定状补

主谓宾定状补
介绍
本文档将介绍语文中的主谓宾定状补结构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政治方面的写作。

主谓宾定状补
主谓宾定状补是语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由主语、谓语、宾语和定状补构成。

主语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本身,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而定状补则是对动作进行进一步说明或补充。

例子:
- 主:他
- 谓:说
- 宾:一段故事
- 定状补:激动人心地
句子:他激动人心地说了一段故事。

在政治写作中应用主谓宾定状补
在政治写作中,我们可以使用主谓宾定状补结构来表达政治事件、政策或观点等。

通过使用定状补,我们可以进一步补充和说明动作,使写作更加生动和有力。

例子:
- 主:政府
- 谓:实施
- 宾:改革
- 定状补:坚决地
句子:政府坚决地实施了改革。

总结
语文中的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在政治写作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补充和说明动作,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政治事件、政策或
观点等。

请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主谓宾定状补结构,使你的文章更加生动且有力。

*注意:以上例子仅为示范,具体应用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讲解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讲解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讲解语文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是指在句子中用来修饰主语、谓语、宾语或补语的成分。

它们分别起到了限制主语的成分、说明谓语的成分、补充宾语的成分以及修饰补语的作用。

主谓宾定状补是构成句子的基本成分,通过它们的使用可以丰富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使句子表达更加完整和准确。

首先,我们来讨论主语定语。

主语定语是对主语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它通常位于主语之前,用来对主语进行修饰。

主语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的不定式短语等。

例如:“这只可爱的小猫”中,“可爱的”就是主语定语,修饰主语“小猫”。

其次,我们来讨论谓语定语。

谓语定语是对谓语进行修饰和说明的成分。

它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对谓语进行补充说明。

谓语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他忍着疼痛笑了笑。

”中,“疼痛”就是谓语定语,修饰谓语“笑”。

然后,我们来讨论宾语定语。

宾语定语是对宾语进行修饰和说明的成分。

它通常位于宾语之后,用来对宾语进行补充说明。

宾语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代词等。

例如:“她买了一本有趣的故事书。

”中,“有趣的”就是宾语定语,修饰宾语“故事书”。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补语。

补语是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的成分。

它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

补语通常可以是形容词、名词、代词、副词或介词短语等。

例如:“他变得非常聪明。

”中,“非常聪明”就是补语,补充说明主语“他”的状态。

最后,我们来讨论状语。

状语是对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进行修饰和说明的成分。

它通常位于句子中的某个特定位置,用来对句子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状语可以是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程度、条件等。

例如:“他用心地学习。

”中,“用心地”就是状语,修饰动词“学习”。

总结来说,主谓宾定状补是语文中的基本语法成分,它们分别对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进行修饰和补充说明,从而使句子的意义更加明确和完整。

通过学习和理解主谓宾定状补的使用方法和特点,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句子成分知识讲解语文语法中:主、谓、宾、定、状、补的含意、位置、用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XXX今年十六岁。

(4)XXX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1)什么叫信息?(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XXX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润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1)他[曾经]走了。

(2)我们[北京]见。

(3)歌声[把XXX]带入深沉的回想。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央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标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语文基础知识——主谓宾定状补

语文基础知识——主谓宾定状补

句子成分第一部分句子成分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一、主语1.定义: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①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②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二、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①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②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三、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①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②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四、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①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②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五、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①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②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2.符号:中括号〔〕六、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①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②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七、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1.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2.句子成分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八、语法顺口溜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汉语句子由主谓宾定状补构成。

主谓宾定状补指的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那么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语文主谓宾定状补,一起看看吧!语文主谓宾定状补基础知识点通俗的理主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发出人;谓语即一句话中的表示具体动作的部分;宾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承受者;补语是句子中动作状态进行修饰;定语是对句子中名词性的词语进行修饰的部分;状语是对句子中的动词性词语或全句整体进行修饰的部分.有首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要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主语功能被描述,谓语最爱说主语;宾语多在谓语后,配合谓语来描述.定语只在主宾前,限制修饰不含糊;状语有时在句首,谓语前面常光顾;补语天生胆子小,谓后宾后小嘀咕;的前为定得后补,地字前头是状语.明确概念常练习,学习语法莫怕苦.语文主谓宾定状补语句完整的句子结构是:(定)主//[状]谓<补>+(定)宾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如:“(冬天里)的春天”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如:“辨认<仔细>”句子成分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1)什么叫信息?(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初中语文语法主谓宾定状补

初中语文语法主谓宾定状补
美国正悄悄进行一项投资数十亿美元、由已退 役的空军上将、现主管国家核安全管理局的约 翰戈登领导的,旨在提升核武器制造能力并实 现核武器制造设施现代化的计划.
‫ﻫ‬
4、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 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 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 本①。遗传是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 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 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 ②(定义变式)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 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 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遗传。
扩写句子
练习
1、喜讯传到学校。 2、列车穿过山谷. 3、春风吹遍大地。 4、人们挥舞着鲜花。 5、爸爸是工人。 6、我制订学习计划. 7、柳条拂动着水面。
8、同学们回答问题.
9、太阳升起来 。
缩写句子
弄清了概念,掌握了扩句方法,你就能很轻松地做 缩句练习了。
缩句,一般来说就是把句子缩到只有“主谓宾" 或“主谓”结构。把所有的修饰词全部去除。
主语 谓语 补语
4、给整个句子加时间状语或地点状语。
举例:
(1)小猫吃鱼.
小猫在院子里吃鱼。
院子里,小猫吃鱼. (2)小朋友做游戏。
时间状语或
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游戏。 地点状语放
操场上,小朋友做游戏. (3)雪花飘。
雪花在寒冷的冬天飘。 寒冷的冬天,雪花飘。
(4)马儿跑.
在主语后面, 不加逗号; 放在句首, 要加逗号.
状语 谓语 宾语 状语写在谓
(2) 小 朋 友 主语

游 语戏动。词的前
谓语 宾面语,用的是

语文 主谓宾定状补

语文 主谓宾定状补

句子成分知识讲解语文语法中:主、谓、宾、定、状、补的含意、位置、用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5)明天星期日.(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1)什么叫信息?(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成分知识讲解语文语法中:主、谓、宾、定、状、补的含意、位置、用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令狐采学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1)什么叫信息?(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

例如:(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

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在句子成份的定义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有特殊句式,它改变了成份的位置: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 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