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观后感

合集下载

电影《鲁迅》观后感

电影《鲁迅》观后感

电影《鲁迅》观后感电影《鲁迅》观后感1“鲁迅完全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人。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如是说。

作为鲁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说过类似的话:“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塑造出来的鲁迅太‘紧’了一点,鲁迅应该是个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

”那鲁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政客、挚友、论敌、亲人有着各自的描述,每个读者和观众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个鲁迅。

只是我不喜欢很多人站在某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褒扬或者诋毁他,正如陈独秀1937年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当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鲁迅传》中扮演鲁迅而痴迷的琢磨过他的戏骨赵丹也在《角色自我设计》中这么写道:“我无论如何不能抱着主席夸赞鲁迅的几个伟大去创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须忘掉那几个伟大。

”是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那个被官方宣传已经脸谱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儿。

他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但绝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但绝没有拿着“匕首和投枪”),他还是一个生活有着情调的男人、爱着女人的丈夫、疼着孩子的父亲、讲得了笑话的长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识分子!他告诉萧红怎么搭配衣服,他开导萧军怎么谈恋爱,他教巴金如何欣赏版画,他还陪许广平一块儿看电影。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三年,插入了七个梦境贯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将鲁迅生平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串连在电影中。

很多场景和台词都来自鲁迅的小说诗文或者真实生活,有些则作了些许改编(比如女人的女儿性和母性那句)。

电影的开篇,昏黄的夜灯下,鲁迅独自一人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乌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向我们走来。

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去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或许有吧。

”“那也有地狱了。

”于是接下来,三个人的死亡便组成了影片的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

电影鲁迅观后感

电影鲁迅观后感

电影鲁迅观后感电影《鲁迅》观后感电影《鲁迅》是我近期观看的一部影片,它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本文将从影片的情节、主题和影像运用等方面,阐述我对该片的观后感。

影片通过展现鲁迅先生的一生,生动地还原了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影片以鲁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彩的演绎,将观众带入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由于影片的选材广泛,故事情节也更加生动有趣,这让我对鲁迅这位伟大的作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影片中,鲁迅的思想观念与时代背景的糅合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对比。

他面对民族危亡的局面,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文学事业,用笔尖铸造出一部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鲁迅的作品不仅批判了旧文化的腐朽和虚伪,更是唤醒了民众的觉醒,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子。

影片通过饱满的演绎将鲁迅的思想娓娓道来,让我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影片制片方在影像运用上也做得相当出色。

导演通过精良的摄影技术,巧妙的画面构图和充满艺术性的色调处理,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气息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细腻描绘的家族情感,还是恢宏壮丽的历史场景,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上的共鸣。

这些高水准的视觉效果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更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观看完《鲁迅》后,我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敬意和敬佩之情。

从他坚定的信念和为民请命的精神上,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文学家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

他身上的那种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品质,给予了我无尽的启示和勇气,激励我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结一下,电影《鲁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先生的一生和思想,生动地展现了一位伟大作家的成长历程和历史意义。

影片在叙事和影像运用方面的精彩呈现,让观众对影片产生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通过观影,我不仅对鲁迅的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那个充满变革与困难的时代的理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鲁迅先生的致敬,更是对一种精神和信念的传承和弘扬。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范⽂(精选5篇)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范⽂(精选5篇) 当品味完⼀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范⽂(精选5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1 暑假⾥,我阅读了许多鲁迅的⽂学作品。

这⼀天,爸爸妈妈便带我来到绍兴鲁迅故居。

虽然烈⽇炎炎,但是我想要遇见“鲁迅”的兴致却丝毫没有减少。

我们先来到了鲁迅故居,我⼀迈进院⼦,就往屋⼦的后院跑去。

那⾥有⼀个⼤花园,那是鲁迅⼉时的乐园。

你们猜这是什么地⽅呢?对了,这就是百草园。

在鲁迅的笔下,这是⼀个柳绿花红的乐园,可以捉蝴蝶,找蚂蚱,⽆忧⽆虑,⾃由⾃在。

现在,百草园的中间有个⼩菜园⼦,⼏棵柳树围在菜园四周。

蝴蝶在园⼦⾥飞来飞去,偶尔还会有⼏只蚂蚱跳了出来,可⼀眨眼便不见了踪影。

顿时,书中百草园的影⼦浮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鲁迅在这⾥与他的动物伙伴们欢快地追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路上都开着灿烂的鲜花,不时有⼏只鸟⼉从天上飞过。

没⾛多久,我们就来到了三味书屋。

我抬着头,四处张望。

我在找鲁迅刻在桌⼦上的那个“早”字呢!“在这⼉”,我激动地叫了起来。

鲁迅的课桌被放在了⼀个⾓落⾥,上⾯的“早”字还清晰可见。

这个“早”字让我感受到了那时鲁迅的⾃律。

细细品味了鲁迅故居后,我便⽴刻调转⽅向,向咸亨酒店⾛去。

很快,我远远地便看到了咸亨酒店的招牌和站在路中间的“孔⼄⼰”,他⼸着腰,穿着长衫,站在柜边,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进店⾥,挂在墙上的⼀个⽊牌显得格外醒⽬:“孔⼄⼰⽋⼗九钱”。

孔⼄⼰其实很少⽋钱,这让我喜爱,⽽他的迂腐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们的⿇⽊不仁。

最后,我们来到鲁迅纪念馆。

在这⾥,我参加了“遇见鲁迅”的游学活动,这使我对鲁迅有了进⼀步的了解,他的⽂字⼀直影响着我们。

正像臧克家说的那样“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电影观后感影评

鲁迅电影观后感影评

鲁迅电影观后感影评从电影院回家的路上,我在思索,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国大众的觉醒而奋斗不息.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鲁迅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鲁迅电影观后感14月_号晚上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课上我们观看了电影《鲁迅》.整部影片表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勇气.坚毅的品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担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对战友的离去,他虽感苦闷,但依然奋起,用笔端来叹息劳苦大众的命运.面对深爱的恋人,他感到自己的所惜与被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鲁迅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洞悉了生活的本义.就在这对世界的感悟,对人生的反思中,一个民族魂在灵柩中安息了??影片的一开头让人觉得有点恐怖,头发蓬乱凄苦的祥林嫂,嚷着要革命的阿Q??这些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杂沓纷来,在鲁迅先生眼前晃动,正当我们的思想还在小说里那一情一景中徜徉时,影片回到了现实之中.《鲁迅》撷取鲁迅一生中最后三年作为背景,展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民族的赤胆忠诚,讴歌了鲁迅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里以笔代刀.顽强战斗的崇高品格.当鲁迅身边的革命志士〈丁玲,潘梓年,杨杏佛〉一个个被抓,一个个被杀,他根本不因民党政府的残暴而感到丝毫畏惧,反而说出了〝民党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政府,你说它坏是为它好,是为促其进步,然而它却会还你一颗带毒的子弹〞的话,可见他面对死亡的威胁依然是正气凛然,毫不退缩.鲁迅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人,片中通过对一个良师.丈夫和父亲的形象塑造,表现了鲁迅的爱,因为有了爱,鲁迅才会有战斗的精神和力量,还有鲁迅与瞿秋白交往.担忧杨杏佛安危.帮助萧红.萧军等几个片断,都表现了愤怒激昂之中的鲁迅不仅是一个无畏的战斗者,还是一个与常人一样会感到生命脆弱的有呼吸的凡人.而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令我感动和赞叹的是他们所展现出的忘年交的深情,鲁迅与瞿秋白秉烛夜谈,聊到鲁迅的诗《雪》,说话间,在鲁迅的卧室里竟然下起了飘飘洒洒的大雪.这些富有诗意的处理给人印象颇深.影片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顽强风格.战斗品质和博大情怀,反映了他对战友的热忱关爱.对青年一代的无私奉献.对亲人的赤诚之心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深情,也让观众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位伟人,让这位伟人更贴近观众的心.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在无情的病魔吞噬着鲁迅的生命时,他拒绝出国疗养,也许鲁迅如果出国疗养,就不会死去.在他病情很严重的时候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最多活半年,鲁迅看玩笑说五年以前就有人这么说过,泰然处之.在病魔缠身时,他依然坚持为革命而奋斗,为青年做领路人.最终,鲁迅还是死了,他没有被反动派击倒,而是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对于我们这没有经历过风雨硝烟的一代人来说,为自由为革命而奋斗是想象中的事,无法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以一回到现实社会就容易迷失自己,迷失在商品经济的潮流中.看了《鲁迅》这部电影,让我深深觉得当前中国的美好状况是来之不易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实现它而流血牺牲,我们要肩负起这个时代的责任,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的责任,这样才对得起先人的努力,不辜负长辈的期望.鲁迅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启发,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刚强坚毅的人,教会我们如何担当起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任,教会我们如何用笔杆子与敌人斗争到底.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将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鲁迅电影观后感2鲁迅,曾在我眼里是一个十足的〝愤青〞形象,尽管他已不再年轻.直到那一天,我有幸观赏了影片《鲁迅》,从此,鲁迅在我的世界里扮演者不一样的角色,与我心中,占据了更多的分量.电影鲁迅选取了鲁迅一生中最后三年的重要事件,展现了鲁迅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民族的赤胆之诚,对振兴国家和民族的炙热情怀,讴歌了鲁迅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里以笔代刀,顽强战斗的崇高品格和关心爱护年轻一代的宽广胸怀,鲁迅,一个20世纪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战斗家,也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大恨大爱的人物,鲁迅时时都在〝横眉冷对千夫指〞,却始终不忘〝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担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对战友的离去,他虽感苦闷,但依然奋起,用笔端来叹息劳苦大众的命运.面对深爱的恋人,他感到自己的所惜与被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鲁迅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洞悉了生活的本义.就在这对世界的感悟,对人生的反思中,一个民族魂在灵柩中安息了……用_0分钟的电影描绘鲁迅最后几年的日子并非易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背后隐藏的是文豪繁复的思绪和感情.本部电影是通过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段拍摄传记,能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更耐人寻味,影片中的鲁迅也用生活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哲理.在真实与虚幻间穿越影片开始,鲁迅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或许有吧.〞〝那也有地狱了……〞接着,鲁迅又被喊着〝救救孩子〞的〝狂人〞拉住,而身边的高唱着〝手执钢鞭将你打〞的阿 Q 却头也不回地冲进黑暗……鲁迅笔下人物就这样在真实和虚幻间与他会面.特殊的光影效果,巧妙地展现了鲁迅头脑中的梦境,寥寥几个画面胜过了千言万语.虽然是传记影片,但是作者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白描,却用和笔下人物会面的〝虚拟梦幻〞方式,展现了鲁迅内心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作,虚实相济地把文豪的作品和他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战斗精神有冲击力影片抽出了与瞿秋白交往.担忧杨杏佛安危.帮助萧红萧军等几个片断,展示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白色恐怖.杨杏佛遇刺几个外部动作戏份较多的片断,烘托出鲁迅的演讲.论战的激昂.风雨交加间,鲁迅带病参加杨杏佛的追悼会,出门时把家门钥匙塞给了许广平,伞都不拿就大踏步离开了.虽然没有对白,但是风雨交加间,外景的浮躁喧哗,是时局动荡的写照.而葬礼上焦点的虚实.镜头的纵深,也营造出了纪实的感觉.这种真实感赋予了鲁迅战斗精神更多的冲击力.夜谈谈出诗意除了紧张的战斗,影片在处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十分诗意.鲁迅的家庭生活有声有色,许多鲜活的细节展现了他作为父亲和丈夫的一面.鲁迅拒绝出国疗养之后,许广平哭了,这时鲁迅和海婴一样,躺在地板上想不出安慰的方法,夹着上海方言的对话,平实却也感人.而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影片采用了超现实的画面展现忘年交的深情,鲁迅与瞿秋白秉烛夜谈,聊到鲁迅的诗《雪》,说话间,在鲁迅的卧室里竟然下起了飘飘洒洒的大雪.这些富有诗意的处理给人印象颇深.从电影院回家的路上,我在思索,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国大众的觉醒而奋斗不息.以他审视时代的睿智,其实他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在他的生前是无法实现的,然而他却为这个理想不停地工作,〝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即使是失败了,即使是被黑暗势力威胁,即使是被背叛了,他仍然信奉〝赶快做〞的人生哲学,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还在战斗,还在关心着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启蒙.影片就是在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中,把贯穿鲁迅一生的信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形象地凸显在银幕上.鲁迅电影观后感3〝鲁迅完全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人.〞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如是说.作为鲁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说过类似的话:〝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塑造出来的鲁迅太‘紧’了一点,鲁迅应该是个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那鲁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政客.挚友.论敌.亲人有着各自的描述,每个读者和观众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个鲁迅.只是我不喜欢很多人站在某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褒扬或者诋毁他,正如陈独秀_37年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当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鲁迅传》中扮演鲁迅而痴迷的琢磨过他的戏骨赵丹也在《角色自我设计》中这么写道:〝我无论如何不能抱着主席夸赞鲁迅的几个伟大去创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须忘掉那几个伟大.〞是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那个被官方宣传已经脸谱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儿.他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但绝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但绝没有拿着〝匕首和投枪〞),他还是一个生活有着情调的男人.爱着女人的丈夫.疼着孩子的父亲.讲得了笑话的长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识分子!他告诉萧红怎么搭配衣服,他开导萧军怎么谈恋爱,他教巴金如何欣赏版画,他还陪许广平一块儿看电影.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三年,插入了七个梦境贯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将鲁迅生平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串连在电影中.很多场景和台词都来自鲁迅的小说诗文或者真实生活,有些则作了些许改编(比如女人的女儿性和母性那句).电影的开篇,昏黄的夜灯下,鲁迅独自一人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乌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向我们走来.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去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或许有吧.〞〝那也有地狱了.〞于是接下来,三个人的死亡便组成了影片的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在影片的结尾,几乎是完全再现了当年万人空巷的那场葬礼,镜头甚至没有向我们展示一滴眼泪,但当看到那浩浩荡荡的为〝民族魂〞默默送殡的黄包车队时,我差点儿就落泪了.作为一部小众化的艺术电影来讲,《鲁迅》各个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见的中国艺术片啊,大概有几个年头没看到这样的国产小众艺术电影了,手法上构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写评论那还得找机会再看一遍).唯一的毛病我觉得是过于舒缓,剪掉20分钟去就应该更好了(据说导演曾为参展东京国际电影节做了个缩减版本,就是如我所愿的把每场戏都剪短了)!之所以有缘得以看到这部传说中的小众电影,是因为《鲁迅》作为了第二届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而开幕式是在武大举行的,这部电影也还真和武大扯得上一点关系.开场的〝_33年5月_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场戏里的潘梓年,就是后来(_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国立武汉大学的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部长,算是行使过一段校长的职能.不过遗憾的是,鲁迅却实在是没有和武大发生过任何直接的关系(倒是胡适和武大关系挺好的),但他却和武大的很多人通过文字联系了起来,这些人里面,既有被他骂过的比如陈西滢,也有骂了他大半辈子的比如苏雪林._36年鲁迅去世后,武大亦举行了悼念鲁迅的活动.鲁迅永远是个另类,是个超离孤独的孤独者,〝是中国遍地奴才意识的思想荒原上的一个异数〞(邓晓芒语).国民党时代是这样,共产党时代也会一样.______在_57......鲁迅电影观后感4学校里组织学生去鲁迅电影城观看电影《鲁迅》.早在这之前,我通过媒体对《鲁迅》这部电影已有了点儿了解,知道它是由著名影星濮存晰主演.对于这样一个长得高高大大的帅气的男演员能否好鲁迅这个角色,我持有怀疑的态度. 进入电影院,安排好学生的座位,没多久电影就开场了. 黑白的布景,江南某镇的一条碎石小路上.鲁迅身着长衫,围着长围巾,从深巷中走来了.如潮的众人表情麻木.迷茫.惶恐,他们流水般地从鲁迅身边走过,匆忙的脚步散杂而茫无目的. 满脸凄苦.头发的蓬乱的祥林嫂来了,她喃喃自语地向鲁迅要着〝我的孩子,我孩子〞;口喊〝杀人了!杀人了〞的疯子来了,他紧拽着鲁迅的衣服似乎在向鲁迅追讨着什么;把鞭子甩得啪啪作响嚷着要革命的阿Q来了,他嚷了一阵后就循着石拱桥消失在漆黑的深巷中了;舞水袖的戏子也来了,她挥着浮云般的长袖仿佛要把世间绵绵的仇恨与悲怅都甩了去……这些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杂沓纷来,在鲁迅眼前晃动,纠缠,又如烟般地去了……这就是影片的开头,沉重.压抑.令人窒息.那种迷茫.痛苦.绝望的感觉从影片弥漫到我的周围,仿佛那个时代活生生地再现了,站在街头的不是鲁迅,而是我,是我对着满街的人,对着黑暗的社会愤慨忧虑. 接着,色彩一下子明亮了.镜头转到了一所大学,鲁迅对着成千上万的学子慷慨激昂,他的演讲鼓舞了台下的学子,也鼓舞了我.〝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活着的意义又在何处?〞鲁迅给了我这个晚他一个多世纪出生的后辈很好的解答,让我从他的话语中重新审视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我没见过鲁迅,但从濮存晰扮演的角色中,我认识了鲁迅.是的,那个言词锋利.忧国忧民.留着胡子的个性刚毅的男子就是鲁迅,濮存晰把他演活了,濮存晰把他连同他的那个时代一起带到了我眼前,让我有幸看一眼文坛巨匠鲁迅,有幸走进文坛巨匠鲁迅的生活,走进他的家庭,他的妻儿.鲁迅电影观后感5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无力地向前,最终又无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句话时而盘旋耳边,真切刺骨,时而遥远渺茫,漂浮虚幻……是谁在黑暗中叹息,是谁在彷徨中挣扎?一个身影的逝去,却带来了无尽的深思.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漂浮其间,无奈独流水……祥林嫂——一个旧社会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轮回,四季交替,在凛凛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祥林嫂怀着对世界的渴望来到了人世,却带着无尽的愁苦古都离开了.怜悯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对社会的评判.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样是生活在旧社会,同样是受尽煎熬,同样是艰难的朝向远方,满满的逝去,留下一个沉痛的身影.这与祥林嫂惊人的相同.封建社会的腐朽,还有那艰苦挣扎的农民,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点踪迹.当清晨的风刮起第一粒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像电视画面一样,不自然扭动了一下,立即转向原貌,云依旧飞.风依旧吹,但我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一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朝露昙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为虚无,东流水去无从返,倚心惊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天此生何必?怅然若失,仰观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闭塞阻明月.一饮壶觞千滴醉,点滴心头,一语忧伤归空尽,只留一颗晶莹泪,悬在空中,留在感人心.鲁迅电影观后感影评。

《鲁迅》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

《鲁迅》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

《鲁迅》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方便大家学习。

《鲁迅》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1本来想打9分,无奈豆瓣无法。

除去教萧红肖军谈恋爱那里,大部分时间过于严肃的先生。

冒雨送别秋白那场,我以为可以通过光影把两边的伞分开,先生另用一个颜色从中穿过。

虽然先生保护了很多红色作家,但是一直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说的不对的都要被他革命,虽然他看不清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但是他执鞭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违者后果就如现实中那些。

片中主要讲的先生最后三年些许之事,脸色煞白,日渐消瘦,执烟的二指有浓重的烟渍。

许多镜头恍惚让我觉得那就是先生,单纯为革掉旧社会的命而燃烧自己,每每让我眼眶尽湿。

转而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没有太多的能力,却日复一日挑着沉重的担,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终于累倒了。

革命者,若是对自己的前途无比自信又百折不挠敢于不停完善由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理论,那最终必然建立新的希望;若是革一切革命者的命,或是革一切反革命者的命,他是犹豫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革命,他只是单纯的想破除那些不好的,这也是医者的本心吧。

先生累到在了黑夜里,执灯者手中的灯终将熄灭,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真正看的清路在哪里呢。

最后先生去了,我反而觉得他解脱了,正如秋白说的,先生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鲁迅》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合集2看了《鲁迅》这部电影,濮存昕饰演的鲁迅,面容和气质都与我想象中的先生吻合。

除了身高出入较大外,其余还好。

鲁迅先生的一生可以表现的内容很多,这部片子重在表现先生去世前的一段生活。

看得出其内容大多来自周海婴的回忆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在这两大来源中,周海婴的回忆又占得多了些,基本上可以说就是周海婴的角度了。

周海婴的《我与鲁迅七十年》我没看过,萧红的那本回忆我倒是记忆犹新,是部好作品。

观看鲁迅《朝花夕拾》的优秀观后感5篇

观看鲁迅《朝花夕拾》的优秀观后感5篇

观看鲁迅《朝花夕拾》的优秀观后感5篇观看鲁迅《朝花夕拾》的优秀观后感1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齿唇间都是余香,细想来才能感受到其中之真谛,之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

《朝花夕拾》原名叫作“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文章。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了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在百草园愉快的生活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日子,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的日本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地……”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鲁迅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写出了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敬仰和敬佩。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从书中,我还读出了信念。

《纪念刘和珍君》就是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愤然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信念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

当一种信念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信念是一生坚守的东西,一生追求的东西。

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必然会是一个茫然的人。

观看鲁迅《朝花夕拾》的优秀观后感2我此时正拿着《朝花夕拾》这本书回味着,它依稀带我回到了民国时代。

我站在喧闹的街上,突然一辆马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泥水溅了我一身。

哎!那不是陈莲河先生吗?满脸的“义正词严”,听说现在正与西医搏斗呢!看到他的人,脸色却各自不同。

鲁迅书籍观后感

鲁迅书籍观后感

鲁迅书籍观后感鲁迅书籍观后感篇1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呐喊》是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可以说它是中国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书中收集了许多我们所熟悉、津津乐道的文章,例如有《药》,《故乡》,《孔乙己》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不难知道在当时的旧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那些人都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但是他们却一直地那样生活,翻版着一个个前人的身影,一个个以前发生过的,却又在不断发生的故事,难道说吃下那带着革命者一点刚劲滋味的血馒头,就能拯救一切?小栓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仙药吗?可能现在看来那是盲目的的,不可理解的。

可是在那个时候,辛亥革命时,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还是没有解放。

他们还深受封建思想的迫害。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

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

“华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

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为尽为终。

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

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

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

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

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愚昧落后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华家有好几个儿子,小栓生了病,那么华老栓还会如此尽力吗?恐怕不然,他费尽心思为儿子治病,恐怕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道德吧!为了华氏的香火,他们不惜一功代价,甚至用别人儿子的命来“移植”,与其说华老栓夫妇所作所为是对儿子的爱,不如说是对华氏祖宗的“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身上还未散去的封建之气。

关于鲁迅的观后感600字精选作文优秀5篇

关于鲁迅的观后感600字精选作文优秀5篇

关于鲁迅的观后感600字精选作文优秀5篇写鲁迅的作文篇一说到历史上的名人,相信大家能说出口的有很多,比如刘备,关羽,司马光,诸葛亮,曹操等,但是在这么多人里,却只有寥寥几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个人就是鲁迅。

一谈起鲁迅,肯定是有很多故事百谈不厌,那么,你们了解他的出生吗?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一名伟大的作家,我们之所以认识鲁迅,除了他的品格外,还通过他的文字。

鲁迅的文字文笔犀利,读完之后常常能够使人拍案叫绝。

由此可见,鲁迅不仅文笔好,且爱憎分明,那么鲁迅为何写作呢?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可鲁迅为什么怎么做,大部分人都各执一词,其中最可能那边是鲁迅因为爱国,可他为何因为爱国而弃医从文,就不得而知了。

鲁迅早年因为国内学校乌烟瘴气,而去往日本仙台。

在那里,他由于是个中国学生,并且成绩比别人好而备受偏见。

鲁鲁迅的生活环境远比其他人差,再受到这些不公平待遇以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为他后面弃医从文起了根本性的原因。

这件导致他改变态度的事,便是看电影,顾名思义,看电影发出来的事件。

有一次其中有一个片段让入境终身难忘,中国人给俄国当侦探,被日本人抓住,日本人在执行枪决的时候,旁观的都是中国人,枪响之后,所有的中国人都拍手叫好。

鲁迅这才意识到一个人精神上是麻木的,那么再厉害的医术也换不醒他。

从这刻起鲁迅就意识到这点,于是他告别了他的老师,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鲁迅的文笔给人感觉就是文笔犀利,用笔独僻,他不会用华丽的词语来修饰,也不会用各种修辞让我们感到很艳丽。

他的文笔很朴素,但他却用这种朴素的语言唤醒了民众的意志,唤醒了当时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鲁迅是民族魂,我们应该将他那种爱国,爱民的意志传承下去,一步一个脚印。

鲁迅先生篇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通过阅读全文,我知道了鲁迅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忘我革命,为了人民不辞辛苦的战士,令我感触颇深。

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的黑暗让许多普通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月18号晚上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课上我们观看了电影《鲁迅》。

整部影片表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勇气、坚毅的品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担心的是革命青年。

面对战友的离去,他虽感苦闷,但依然奋起,用笔端来叹息劳苦大众的命运。

面对深爱的恋人,他感到自己的所惜与被惜。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鲁迅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洞悉了生活的本义。

就在这对世界的感悟,对人生的反思中,一个民族魂在灵柩中安息了……
影片的一开头让人觉得有点恐怖,头发蓬乱凄苦的祥林嫂,嚷着要革命的阿Q……这些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杂沓纷来,在鲁迅先生眼前晃动,正当我们的思想还在小说里那一情一景中徜徉时,影片回到了现实之中。

《鲁迅》撷取鲁迅一生中最后三年作为背景,展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民族的赤胆忠诚,讴歌了鲁迅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里以笔代刀、顽强战斗的崇高品格。

当鲁迅身边的革命志士〈丁玲,潘梓年,杨杏佛〉一个个被抓,一个个被杀,他根本不因国民党政府的残暴而感到丝毫畏惧,反而说出了“国民党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政府,你说它坏是为它好,是为促其进步,然而它却会还你一颗带毒的子弹”的话,可见他面对死亡的威胁依然是正气凛然,毫不退缩。

鲁迅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人,片中通过对一个良师、丈夫和父亲的形象塑造,表现了鲁迅的爱,因为有了爱,鲁迅才会有战斗的精神和力量,还有鲁迅与瞿秋白交往、担忧杨杏佛安危、帮助萧红、萧军等几个片断,都表现了愤怒激昂之中的鲁迅不仅是一个无畏的战斗者,还是一个与常人一样会感到生命脆弱的有呼吸的凡人。

而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令我感动和赞叹的是他们所展现出的忘年交的深情,鲁迅与瞿秋白秉烛夜谈,聊到鲁迅的诗《雪》,说话间,在鲁迅的卧室里竟然下起了飘飘洒洒的大雪。

这些富有诗意的处理给人印象颇深。

影片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顽强风格、战斗品质和博大情怀,反映了他对战友的热忱关爱、对青年一代的无私奉献、对亲人的赤诚之心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深情,也让观众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位伟人,让这位伟人更贴近观众的心。

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在无情的病魔吞噬着鲁迅的生命时,他拒绝出国疗养,也许鲁迅如果出国疗养,就不会死去。

在他病情很严重的时候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最多活半年,鲁迅看玩笑说五年以前就有人这么说过,泰然处之。

在病魔缠身时,他依然坚持为革命而奋斗,为青年做领路人。

最终,鲁迅还是死了,他没有被反动派击倒,而是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

对于我们这没有经历过风雨硝烟的一代人来说,为自由为革命而奋斗是想象中的事,无法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以一回到现实社会就容易迷失自己,迷失在商品经济的潮流中。

看了《鲁迅》这部电影,让我深深觉得当前中国的美好状况是来之不易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实现它而流血牺牲,我们要肩负起这个时代的责任,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的责任,这样才对得起先人的努力,不辜负长辈的期望。

鲁迅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启发,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刚强坚毅的人,教会我们如何担当起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任,教会我们如何用笔杆子与敌人斗争到底。

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将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