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2021年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2021年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在者实际的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为大家的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___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 ___所得

学生 ___有关乐府诗和 ___的资料,了解 ___,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___: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 ___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 ___ ___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归类,并探讨抒发了 ___什么样的情感。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二、知人论诗

问:对于曹操,同学们知道与他有关的哪些呢?预设:望梅止渴、奸雄、枭雄......

(一)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 ___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 ___。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三)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

用。它搜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两遍;

(二)请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并再读;

(三)介绍创作背景,推出朗读所带情感;

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 ___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喜悦、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四)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读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些什么呢?)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

2021年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在者实际的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为大家的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___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 ___所得 学生 ___有关乐府诗和 ___的资料,了解 ___,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___: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 ___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观沧海》

《观沧海》 汪维川涪陵区义和镇镇安中学校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 、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

最新部编本诗歌《观沧海》中考试题原题汇编

《观沧海》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 【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观沧海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观沧海知识点整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全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啦,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考试范围】 1、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观沧海》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观沧海》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观沧海》翻译赏析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观沧海》翻译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 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 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 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中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34篇观沧海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sǒng)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上课学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教案《观沧海》 教学目标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

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导读:一、《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三、《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

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 曹操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

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导读:观沧海原文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非常。 16.至:极点。 17.咏志:即表达心志。[4]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上文是关于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初中古诗课文观沧海内容

初中古诗课文观沧海内容 《观沧海 》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 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 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相关内容,一 起来看看! 作品原文 观沧海 东临⑴碣⑵石,以观沧⑶海⑷。 水何⑸澹澹⑹,山岛竦峙⑺。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⑻,洪波⑼涌起。 日月⑽之行,若⑾出其中。 星汉⑿灿烂,若出其里。 幸⒀甚⒁至⒂哉,歌以咏志⒃。 词语 注释 ⑴临:来到,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 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1/7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乐府歌结束用语, 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 意为 (我) 十分庆幸来到这里,用诗歌 (即观沧海)来歌吟心志。幸,庆幸。甚,十分。至,极点。 白话译文 (我)向东来到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 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 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 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 206 年),乌桓攻破幽 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 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 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 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 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 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 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 石山时写的。[5] 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 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 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6] 文学 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 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诗人借大海的雄 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7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doc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 《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古诗,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原文的翻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以供大家阅读。《观沧海》原文: guā n c ā ng h ǎi 观沧海 cá o c āo 曹操 dō ng l í n jié,shyǐíguā n cā ng。hǎ i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shu ǐ h é d à n d,àshn ā n d ǎ o s ǒ ng z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shù mù c ó ng sh ē,ngb ǎ i c ǎ o f ē ng m。à o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qi ū f ē ng xiā,oshóèng bō yǒ ng。q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r ì yu è zh ī,xíru ngò ch ū q í zh ō ng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xī ng h à n c à n ,làru nò ch ū q í。 l ǐ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xì ng sh è n zh ì,z gāēi y ǐ y ǒ ng 。zh ì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 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 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 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

【初中语文】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 感知大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 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观沧海》曹操

《观沧海》教学设计 曹前文曹操的《观沧海》写景寄情,气势豪迈,语言自然流畅。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荡平割据、统一宇内的雄心壮志。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豪迈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想象。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

初中语文古诗文复习:《观沧海》

初中语文古诗文复习:《观沧海》导读:初中语文古诗文复习:《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观沧海》练习题

、默写《观沧海》 二、练习 1、 本诗作者 _______________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 一位杰出的 ______________ 、军事家。 2、 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___________ ”。写景时,先写 岛上的 __________ ,次写海面上的 ______________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的是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的是静景。 5、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 的画面描 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 <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 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______________ ,树木的 _______ ,波浪 的 _______ 。 9、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 展现了诗《观沧海》练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