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与作用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

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的历史比较研究的最初运用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

该书对158 个城邦政制宪法进行了比较。

19 世纪以后,比较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致如下。

萌芽阶段古希腊色诺芬(Xeuophon ,公元前430—前355)关于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

古罗马西赛罗(Cicero ,公元前143—前106)在《论演说家》一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文化教育状况。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在其珍贵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方教育的情况。

突尼斯的伊本•卡尔(Ibn Khaldum,1332—1406)非常欣赏东方伊斯兰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比较的要素表示关注,对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某些见解。

1647年,瑞典的约翰•洛克森纽斯(Johan Loccenius)已开始对一些国家的教育历史进行比较。

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佩带(Willan Petty , 1623 —1687),法国的狄德罗(D.Diderot , 1713—1784)、孔多塞(Condorcet,1 743 —1 794)也对教育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总而言之, 19 世纪以前,少数杰出人物在教育领域内运用比较研究法,虽然是可贵的, 但又是不自觉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 他们的活动不能被看做科学意义上的教育比较研究。

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比较研究的“萌芽阶段” 。

形成阶段19 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类比,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的教育。

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 , 1775—1848),美国的霍拉斯•曼(Horace Mann , 1796—1859),英国的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 1822 —1888)。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不同对象或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或发现规律。

比较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比较研究方法有多种形式,包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对照比较等。

本文将对比较研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横向比较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对象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方法常用于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或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例如,可以通过横向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来了解它们的异同和优劣。

横向比较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不同对象的特点,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观察角度和思考视角。

其次,纵向比较是指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方法常用于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演变规律。

例如,可以通过纵向比较同一地区不同年代的经济发展情况,来了解其发展趋势和规律。

纵向比较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把握其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对照比较是指在对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时,着重强调它们的差异和对立面。

这种比较方法常用于研究事物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可以通过对照比较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对照比较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挖掘事物的内在矛盾,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比较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比较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因此,比较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比较法的研究方法

比较法的研究方法

比较法的研究方法比较法是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将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发生的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和总结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比较法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场景。

1.选择比较对象:比较法的第一步是选择需要比较的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的现象,也可以是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现象。

2.分类比较:通过对比较对象进行分类,可以使研究更加系统化和有针对性。

例如,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文化背景下的现象进行分类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或文化的特点。

3.制定比较框架:比较框架是指对比较对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可以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比较对象的特点来制定。

比较框架可以包含概念模型、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方法等。

4.收集数据:比较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因此数据收集是比较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文献阅读、采访等方式获得。

5.数据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进行比较。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各种统计方法、比较方法和图表等手段,来揭示数据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6.总结结论:根据比较方法的分析和数据整理,需要对比较对象进行总结和结论。

总结和结论可以通过比较框架来进行,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来制定。

二、比较法的应用场景1.跨国比较:比较法可以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以便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差异。

2.历史比较:比较法可以用于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以便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3.社会变迁比较:比较法可以用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以便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变化。

4.文化比较:比较法可以用于跨文化研究,以便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此类研究也被称为跨文化研究或文化比较研究。

5.政策比较:比较法可以用于政策的比较研究,以便了解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政策。

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引言:比较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对象或现象进行比较,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优劣等特征。

本文将介绍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并重点阐述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一、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比较研究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可以是探索性的、描述性的或解释性的。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需要明确比较的对象和要比较的特征或变量。

二、选择比较单位比较研究需要选择比较单位,即确定要比较的对象或现象。

比较单位可以是个体、群体、组织、国家等,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比较单位。

三、收集比较材料比较研究需要收集比较材料,即获取有关比较单位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可以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四、制定比较指标比较研究需要制定比较指标,即选择衡量比较单位的特征或变量。

比较指标可以是量化指标或非量化指标,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比较指标。

五、建立比较模型比较研究需要建立比较模型,即确定比较单位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等建立比较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和解释。

六、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研究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即对收集到的比较材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可以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和推断。

七、比较结果的解释和评价比较研究需要对比较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即根据比较指标和模型对比较单位进行评价。

可以使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比较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并得出结论和建议。

八、撰写比较报告比较研究需要撰写比较报告,将研究目的、问题、方法、结果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呈现。

比较报告应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等部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以便读者理解和参考。

结论:比较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对象或现象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它们的差异和联系。

比较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比较单位、收集比较材料、制定比较指标、建立比较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解释和评价比较结果,并撰写比较报告。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得出结论。

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比较研究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比较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首先,比较研究方法的特点在于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不同事物进行全面的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比较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出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社会科学领域,比较研究方法常常用于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比较研究方法也被广泛运用,比如对不同物种、不同环境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另外,比较研究方法还可以促进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优缺点,从而可以借鉴其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共同进步。

比较研究方法有助于促进事物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领域的发展。

总之,比较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全面、深入、广泛的特点,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比较研究方法的优势,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方法 比较法

研究方法 比较法

研究方法比较法
比较法是研究方法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主要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影响因素。

比较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和理解不同条件下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的推论和评估。

比较法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标准、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

比较法可以分为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

- 定性比较:主要依靠描述和解释的方式来比较研究对象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对象的特征、性质、过程、关系等来进行分析。

常用的定性比较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案例研究、文本分析等。

- 定量比较:主要通过数值化的方式来比较研究对象进行量化分析。

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和模型来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更具有数值和客观性的结果。

常用的定量比较方法包括对照实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比较法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通过比较法,研究者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深入理解和解释研究现象,为学术研究和实践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比较研究法基本概念、种类、步骤、要求

比较研究法基本概念、种类、步骤、要求

比较研究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认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只有对经验事实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进而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分类类比,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

比较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什么是比较研究?1.比较研究的基本概念比较(Comparative)一词的意思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2. 比较研究的实质将比较研究仅仅作为一种收集信息资料的手段,这实际上是-种误解。

比较研究需要搜集资料与事实,并进行加工整理,,但远不止如此。

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比较,也是一种认识。

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教育比较研究与其它教育研究方法不同之处在于:(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

比较研究,方法简单、生动鲜明。

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3.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1)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的结合,帮助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食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3)通过对教育现象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1.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研究这是根据事物之间存在差异性和同一性而分的。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以文字、图片、音频等非数值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文献分析等手段来获取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

定性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深入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在含义,揭示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动态。

定性研究方法还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问题和构建新的理论。

然而,定性研究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不如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是一种以数值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它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手段来获取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

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客观、可靠的研究结果,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比较。

定量研究方法还能够帮助研究者验证和检验理论假设,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然而,定量研究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无法深入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在含义,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动态。

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定性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含义,提出新的问题和构建新的理论;而定量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验证和检验理论假设,提供客观、可靠的研究结果。

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合理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

总之,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它们在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推动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摘要:所谓比较研究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所存在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

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本文根据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自身学习的实践,分析了本人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

主要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种类、作用、运用条件和一般工作步骤等几个方面出发阐述对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比较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一、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比较研究法是对事物同异关系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以往的经验、教训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得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

比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

比较研究法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它与其它研究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一)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二)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三)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

比较研究,方法简单、生动、鲜明。

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二、比较研究法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几类。

(一)按属性,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

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

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按时空,可分为横向比较(类型比较法),与纵向比较(历史比较法)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

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按目的,可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

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

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四)按比较方法,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

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

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三、比较研究法的作用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通过比较研究,选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通过比较分析,在搜集文献情报与资料过程中,不仅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定性鉴别,而且有助于揭示一些较专深的不易明察的资料信息,在进行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时,也需要运用比较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理论研究的结果与观察、实验实践的事实之间是否一致作出判断,从而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实践检验。

没有比较,就不可能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作为一种一般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各个领域的比较研究,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一)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相结合,有助于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二)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三)通过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条件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科研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只有在如下条件符合时才能运用比较研究法。

运用比较研究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同一性、双(多)边性、可比性。

(一)同一性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

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

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惟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

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

(二)双(多)边性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

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

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

(三)可比性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

例如,英国的Public school 与美国的Public school就是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贵族学校,而后者则是贫民学校,不具备可比性。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了。

五、比较研究方法的一般工作步骤20世纪60年代,比较研究方法开始运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领域。

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乔治·贝雷迪。

他在对历史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吸收、批判的基础上创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法,从而使比较法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

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把比较研究法的工作实施分成:描述、解释、并列、比较等四个步骤。

(一)描述比较研究从详细描述比较的对象开始,就是说对研究对象的现状尽可能周密、完整、客观地描述出来。

为此,必须收集相关的资料文献,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

研究者采用比较研究法,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是想比较什么,通过比较想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

这是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达到这一点,研究者明确比较的内容和范围,也就是说,想在哪一个维度上对哪些材料进行比较,这既是一个比较标准的选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目标的具体化问题。

这一步骤是比较研究的依据和基础。

选定比较的维度是比较研究能否科学进行的前提。

这一环节包括以下细节:(1)选定比较的主题。

(2)确定比较的内容,也就是确定比较的项目。

(3)确定比较的范围。

制定比较的标准为了从文献中得到更加确切的知识,有必要对研究之对象进行实地考察,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鉴别,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供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最好是第一手资料。

而且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通的情况,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采样的科学化,资料归类合并的程序化,资料收集人员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深厚的基础理论素质。

(二)解释对这些归类好的资料作出原理性解释,即赋予资料以现实和历史意义,为下一步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在完成对所要比较研究对象的详尽而客观的描述之后,就要对所了解的研究对象的现状进行解释。

即说明这些现状所具有的意义,以便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的,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那样。

也就是说,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把所描述的研究对象现状与社会的一般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深度说明这些现状所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这就是解释阶段的目的。

在解释资料时,应当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全面的分析,并保证解释的客观性而不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

(三)并列对各种资料按比较的指标进行归类、并列。

从严格意义上讲,比较研究从并列阶段才开始。

在这个阶段,首先把前一阶段里已描述并解释过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并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然后确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最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设。

(四)比较在比较阶段里,要对并列阶段提出的假设按照“同时比较”来证明正确与否。

这是比较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阶段要对收集到的材料逐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之所以产生差异的原因,而且要尽可能地进行评价。

比较时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

(1)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密切联系的,所以应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

在比较时,任意选择个别条件,片面地进行比较,或者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进行比较,都是不正确的。

(2)比较事物的本质事物不仅有现象的异同,更有本质的异同。

比较研究不能仅抓住表象而忽视本质,否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事物。

“假如一个人能当即看出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识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室,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就是说我们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要进行本质的比较就要通过大量的、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社会风俗等角度进行探讨。

(五)结论通过比较研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论证,验证提出的假设,做出结论。

以上就是比较研究的一般步骤,这些步骤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

(1)确定比较的问题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前提;(2)制定比较的标准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依据;(3)材料的分类与解释是运用研究法的基础;(4)比较分析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重心;(5)得出结论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1] 梁鹤年. 比较研究: 论方法 [J]. 城市规划, 2003, 1([2] 梁辰. 比较研究方法在经济史中的运用 [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0, 003): 69-72.[3] 东静蕾.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浅析 [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6):[4] 岳劲松.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浅析 [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3(2): 48-51.[5] 彭华民, 顾金土. 论福利国家研究中的比较研究方法 [J]. 东岳论丛, 2009, 1(012.[6] 王晨光. 不同国家法律间的相互借鉴与吸收——比较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J]. 中国法学, 1992, 4(01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131页[8]马克﹒布洛赫.比较历史之方法.转引自项观奇.历史比较研究法.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04-107[9] 王春霞.简论比较史学的原理[J].华夏文化, 2005(1): 24-27.[10]朱政惠.关于比较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 1993(1): 60-64.(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