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设计范例
沥青路面设计计算书【范本模板】

2.2沥青混凝土路面计算书2.2.1交通量分析该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车道系数为0.7,初始日交通量为25350辆/日交通量计算表表2标准轴载作用次数计算表则使用年限内标准轴载作用次数为:157[(10.05)1]36554840.7 2.8110()0.05e N +-⨯=⨯⨯=⨯次;15'7[(10.05)1]36547520.7 2.4310()0.05eN +-⨯=⨯⨯=⨯次。
2.2.2确定路基干湿类型选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时,面层类型系数s A 取1.0,路线经过的地区属于2VI 区,土质为砾石类土含有少量的粘土,地下水埋深3.0~4。
5m,平均填土高度1。
5m ,路面底距地下水位的高度H 为4。
5~6.0m.由JTG-D50表F.0.1查得2VI 区,由于H 大于1H ,因此路面属于干燥路基。
由任务书查得土基的回弹模量055.530E MP MP =>,故土基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根据当地经验和实验结果,初步拟定路面结构层及力学计算参数如下表: 表3 面层各结构层数据计算表2.2。
3 按弯沉指标计算水泥稳定砂砾层厚度h 3b sc edA A A N l 2.0600-=()()0.27600 2.8110 1.0 1.0 1.019.20.01dl mm -=⨯⨯⨯⨯⨯=e N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累计轴次,取e N =72.6310⨯(辆/车道)。
c A -—公路等级系数,一级公路取1.0(见课本163页系数取值).b A —-基层类型基础,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总厚度大于等于20cm 时取1。
0。
s A —-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面层取1。
0. 综合修正系数F =0.380.361.63()()2000s o l EPδ⨯ (路基路面书公式8—22)0.380.3619.255.51.630.548200010.650.7F ⎛⎫⎛⎫=⨯⨯= ⎪⎪⨯⎝⎭⎝⎭将六层体系简化成上层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中层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以及下 层为土基组成的三层体系。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案例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案例【题目】试设计某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用沥青混合料。
【原始资料】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
3.结构层位:三层式沥青混凝土的上面层.4.气候条件:最低月平均气温为-8˚C。
5.沥青材料:可供应重交通AH-50、AH-70和AH-90,经检测技术性能均符合要求。
6.碎石:石灰石轧制碎石,洛杉矶磨耗率12%,粘附性(水煮法)5级,表现密度2700kg/m3。
7.石屑:洁净,表观密度2650 kg/m3。
8.矿粉:石灰石磨细石粉,粒度范围符合技术要求,无团粒结块,表观密度2580 kg/m3。
【步骤】1.矿料配合比设计(1)确定沥青混合料类型因为道路等级为高速公路、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为三层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为使上面层具有较好的抗滑性.按表选用细粒式I型(AC-13I)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2)确定矿料级配范围按表6-3(3)矿料配合比计算①将规定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中值换算成分计筛余中值计算结果列于上表第6~8栏②计算碎石在矿质混合料中用量X = aM(4.75)/ aA(4.75)×100%= 21.0 / 49.9 ×100%=42.1%③计算矿粉在矿质混合料中用量Z = aM(<0.075)/ aC(<0.075)×100%= 6.0 /85.3 ×100%=7.0%④计算石屑在混合料中用量Y=100-(X+Z )=100-(42.1+7.0)=50.9% ⑤校核:结果列入下表,该合成配合比符合要求2、确定最佳沥青用量通过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初步确定沥青最佳用量;然后进行水稳性和动稳定度试验校核调整 ①制备试样:当地气候条件最低月平均温度为-8˚C ,属于温区,采用AH-70沥青。
根据表6-3所列的沥青用量范围,AC-13Ⅰ的沥青用量为4.5%~6.5%。
按实践经验,选取沥青用量5.0%~7.0%、0.5%间隔变化,制备5组试件②测定物理指标⏹ 表观密度ρs ⏹ 理论密度ρt⏹ 空隙率VV=(1-ρs/ρt )×100% ⏹ 沥青体积百分率 V A⏹ 矿料间隙率VMA=VV+V A⏹ 沥青饱和度VFA= V A /VMA ×100%③测定力学指标马歇尔试验测定结果汇总如表并在表中列出现行规范要求的高速公路AC-13Ⅰ型沥青④马歇尔试验结果分析—OAC绘制沥青用量与物理—力学指标关系图表观密度空隙率饱和度稳定度流值⏹ 根据密度、稳定度和空隙率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初始值1由图可见:表观密度最大值的沥青用量a 1=6.20%;稳定度最大值的沥青用量a 2=6.20%;空隙率范围的中值的沥青用量a 3=5.60%,计算 OAC1=(a1+a2+a3)/3=6.0%⏹ 根据符合各项技术指标的沥青用量范围确定沥青最佳用量初始值2各项指标都符合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要求的沥青用量范围OACmin ~OACmax=5.30%~6.45%OAC2=(OACmin+OACmax )/2=5.9%⏹ 根据OAC1和OAC2综合确定沥青最佳用量OAC 检查按OAC1求取的各项指标值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同时检验VMA 是否符合要求,如能符合时⏹ OAC= (OAC1+OAC2)/2=6.0%根据气候条件和交通特性调整最佳沥青用量 i. 对热区道路以及车辆渠化交通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OAC2~OACmin 范围内决定,但不宜小于OAC2的0.5% ii. 对寒区道路以及一般道路OAC2~OACmax 范围内决定,但不宜大于OAC2的0.3%由于当地属于温区,并考虑高速公路为渠化交通,要防止出现车辙,选择在中限值OAC2与下限值OACmin 之间选取一个最佳用量OAC’=5.6%⑤水稳定性检验 采用沥青用量为6.0%和5.6%制备马歇尔试件,测定标准马歇尔稳定度及浸水48h 后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结果列于表,浸水残留稳定度均大于75%,符合标准要求。
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

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
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是指根据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沥青路面的设计计算。
以下为一个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的步骤和内容:
1. 设计要求和标准的确定:根据所在地区的交通量、道路类型、设计寿命等要求,确定设计标准和要求。
2. 交通量估算:根据道路所承受的交通量,进行交通量的估算和预测。
3. 路基设计:根据设计交通量和地基条件,进行路基设计,包括路基宽度、路基厚度等。
4. 路面设计:根据路基设计和交通量要求,进行沥青路面的设计。
计算沥青面层厚度、基层厚度等。
5. 材料选择:根据设计要求和标准,选择合适的沥青材料和基层材料。
6. 施工工序设计:根据路面设计和施工要求,确定施工工序和顺序。
7. 施工工艺设计:根据设计要求和标准,确定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8. 施工质量控制:根据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和检查。
9. 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施工工序和工艺,制定施工进度计划。
10. 施工费用估算:根据施工工序和工艺,估算施工所需费用。
以上是一个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的大致步骤,具体的设计内容
和计算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确定。
沥青路面设计范例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沥青路面设计)范例1.1 道路等级确定根据调查资料,基年交通量组成如下:表3.1 基年交通量组成由于路线为县级公路,因此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以下,则由预测年限规定: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及二、三级公路的规划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则由公式:Nd =N(1+8%)n-1 (式1-1)其中:Nd—规划年交通量(辆/日)N—基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年平均增长率(%)n—预测年限(年)即:规划年交通量为:Nd=[(150+80+100+120)×1.5+150×2.0+(120+110)×3.0]×(1+8%)15-1 =[345+150+300+180+360+330] ×(1+8%)15-1=4890辆/日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000~6000辆,综合考虑选定道路等级为三级。
1.2 结构设计6.2.1轴载分析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
6.2.1.2.1轴载换算(基本参数见表6.1)轴载换算公式如下:N=35.4iik1i21ppNCC⎪⎪⎭⎫⎝⎛∑=(式6-1)式中:N—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Ni—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P—标准轴载,(KN);Pi—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K—被换算车型的轴载级别;C 1—轴载系数,C1=1+1.2×(m-1),m是轴数。
当轴间距大于3m时,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轴间距小于3m时,应考虑轴数系数;C2—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38。
表6-1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表6-2 预测交通量组成6.2.1.2.2累计当量轴次根据设计“规范”三级沥青混凝土设计年限取8年,双车道系数为0.6—0.7,本设计取0.7。
N e =[(1)1]365t r N rη+-⨯⋅⋅ (6-2) 式中:N e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沿一个方向通过的累计标准当量轴次(次);t —设计年限(年);N 1—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r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平均增长率(%);η—与车道有关的车辆横向分布系数,简称车道系数。
沥青路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沥青路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第一章工程概况1.1 工程简述1.1.1概述某沥青路面建设工程,全长56.50米。
1.1.2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K0+000~K13+270段三级;K13+270~K54+500段四级;2、路基宽度: K0+000~K13+270段7.5米;K13+270~K54+500段6.5米;3、路面宽度: K0+000~K13+270段7米;K13+270~K54+500段6米;4、路面结构: K0+000~K13+270段;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AC-13)+0.6cm稀浆封层(ES-2型)+25cm级配碎石基层+12cm未筛碎石底基层;K13+270~K54+500段: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AC-13)+0.6cm稀浆封层(ES-2型)+20cm级配碎石基层+12cm未筛碎石底基层;5、设计荷载:公路-II级。
6、设计速度:K0+000~K13+270段30公里/小时;K13+270~K54+500段20公里/小时;1.2主要工程数量1.2.1 路基工程1、路基土石方工程路基开挖土方14670m3,挖石方2430m3;坍方清理10400 m3;路基利用方填筑11132 m3;2、特殊路基处理换填砂砾石840 m3;换填片石9912 m3;砂砾石路基补强层5641 m3;10cm天然砂砾调型层322681 m2。
1.2.2 排水工程1、边沟M7.5浆砌片石边沟11148 m3。
2、盖板沟C25钢筋混凝土水沟盖板15m3、排水M7.5浆砌片石排水沟586 m3。
4、盲沟碎石盲沟(80cm×80cm)195m.1.2.3 防护工程M7.5浆挡土墙5564m3;M7.5浆砌护肩墙2129m3;M7.5浆砌上挡墙2530m3;M7.5浆砌片石消力槛204m3。
1.2.4 路面工程1、未筛分碎石底基层厚10未筛分碎石底基层353426 m2。
2、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级配碎石基层69016 m2;厚25cm级配碎石基层284410 m2。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典型实例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典型实例1、设计理论-层状体系理论2、设计指标和要求; (1)轮隙中间路表面(A点)计算弯沉值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2)轮隙中心下(C点)或单圆荷载中心处(B点)的层底拉应力应小于或等于容许拉应力3、弯沉概念(1)回弹弯沉:路基或路面在规定荷载作用下产生垂直变形,卸载后能恢复的那一部分变形。
(2)残余弯沉:路基或路面在规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卸载后不能恢复的那一部分变形。
(3)总弯沉:路基或路面在规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总垂直变形(回弹弯沉+残余弯沉)。
(4)容许弯沉:路面设计使用期末不利季节,标准轴载作用下双轮轮隙中间容许出现的最大回弹弯沉值。
(5)设计弯沉:是指路面交工验收时、不利季节、在标准轴载作用下,标准轴载双轮轮隙中间的最大弯沉值。
4、弯沉测定;(1)贝克曼法:传统检测方法,速度慢,静态测试,试验方法成熟,目前为规范规定的标准方法。
(2)自动弯沉仪法:利用贝克曼法原理快速连续测定,属于试验范畴,但测定的是总弯沉,因此使用时应用贝克曼进行标定换算。
(3)落锤弯沉仪法:利用重锤自由落下的瞬间产生的冲击载荷测定弯沉,属于动态弯沉,并能反算路面的回弹量,快速连续测定,使用时应用贝克曼进行标定换算。
5、设计弯沉的调查与分析(1)我国把第四外观等级作为路面临界破坏状态,以第四外观等级路面的弯沉值的低限作为临界状态的划界标准,从表中所列的外观特征可知,这样的临界状态相当于路面已疲劳开裂并伴有少量永久变形的情况。
(2)对相同路面结构不同外观特征的路段进行测定后发现,外观等级数愈高,弯沉值愈大,并且外观等级同弯沉值大小有着明显的联系。
因此可以在弯沉值与不同时期的累计交通量间建立关系。
6、设计弯沉值; 设计弯沉值是路面峻工验收时、最不利季节、路面在标准轴载作用下测得的最大(代表)回弹弯沉值。
可根椐设计年限内每个车道通过的累计当量轴次、公路等级、面层和基层类型确定的路面弯沉设计值。
7、容许弯拉应力对沥青混凝土的极限劈裂强度,系指15℃时的极限劈裂强度;对水泥稳定类材料龄期为90d 的极限劈裂强度(MPa);对二灰稳定类、石灰稳定类材料系指龄期为180d的极限劈裂强度(MPa),水泥粉煤灰稳定类120d的极限劈裂强度(MPa) 。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案例

• ①轴载换算
•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的轴载换算公式
为:
N
k i 1
C1C2ni
Pi P
8
•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轴载换算结果表(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
车型
Pi
C1′
C2′
前轴 58.6
1
18.5
黄河JN163 后轴 114.0
1
1
江淮HF150 后轴 101.5
• 5)设计指标的确定
• 对于一级公路,规范要求以设计弯沉值作为设 计指标,并进行结构层底拉应力验算。
• (1)设计弯沉值
• 路面设计弯沉值根据公式计算。该公路为一级 公路,公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是沥青混凝土, 面层类型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基层 类型系数取1.0。
• 设计弯沉值为:
F
1.63
Ls
2000
0.38
E0 p
0.36
1.63
23.47
0.38 40 0.36
200010.65 论弯沉系数αc
ld
1000
2 p
E1
c
F
c
ld E1
• 根据设计规范,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 限取15年,四车道的车道系数是0.4~0.5, 取0.45。
Ne
1
t
1
365
N1
1 0.115 1 365 2092.3 0.45
0.1
10918939.8次 1092万次
(2)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 轴次
沥青路面设计计算案例

沥青路面设计计算案例一、新建路面结构设计流程(1)根据设计要求,按弯沉或弯拉指标分别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标准当量轴次,确定设计交通量与交通等级,拟定面层、基层类型,并计算设计弯沉值或容许拉应力。
(2)按路基土类与干湿类型及路基横断面形式,将路基划分为若干路段,确定各个路段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
(3)参考本地区的经验和规范拟定几种可行的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方案,根据工程选用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试验,测定各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等,确定各结构层的设计参数。
(4)根据设计指标采用多层弹性体系理论设计程序计算或验算路面厚度。
如不满足要求,应调整路面结构层厚度,或变更路面结构组合,或调整材料配合比,提高材料极限抗拉强度,再重新计算。
(5)对于季节性冰冻地区应验算防冻厚度是否符合要求。
(6)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路面结构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完成结构组合设计后进行厚度计算,厚度计算应采用专业设计程序。
有关公路新建及改建路面设计方法、程序及相关要求详见《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二、计算示例(一)基本资料1.自然地理条件新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地处Ⅱ2区,拟采用沥青路面结构进行施工图设计,填方路基高1.8m,路基土为中液限黏性土,地下水位距路床表面2.4m,一般路基处于中湿状态。
2.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该设计路段路基处于中湿状态,路基土为中液限黏性土,根据室内试验法确定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为40MPa。
3.预测交通量预测竣工年初交通组成与交通量,见表9-11.预测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0%.(二)根据交通量计算累计标准轴次Ne ,根据公路等级、面层、基层类型及Ne 计算设计弯沉值。
解:1.计算累计标准当量轴次 标准轴载及轴载换算。
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规定,新建公路根据交通调查资料,主要以中客车、大客车、轻型货车、中型货车、大型货车、铰链挂车等的数量与轴重进行预测设计交通量,即除桑塔纳2000外均应进行换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沥青路面设计)例
1.1道路等级确定
根据调查资料,基年交通量组成如下:
表3.1 基年交通量组成
由于路线为县级公路,因此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以下,则由预测年限规定: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及二、三级公路的规划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则由公式:
N
d =N
(1+8%)n-1 (式1-1)
其中:N
d
—规划年交通量(辆/日)
N
—基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
—年平均增长率(%)
n—预测年限(年)
即:规划年交通量为:
Nd=[(150+80+100+120)×1.5+150×2.0+(120+110)×3.0]×(1+8%)15-1 =[345+150+300+180+360+330] ×(1+8%)15-1
=4890辆/日
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000~6000辆,综合考虑选定道路等级为三级。
1.2结构设计
6.2.1轴载分析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
6.2.1.2.1轴载换算(基本参数见表6.1)
轴载换算公式如下:
N=
35
.4
i
i
k
1
i
2
1p
p
N
C
C⎪⎪
⎭
⎫
⎝
⎛
∑
=
(式6-1)
式中:N—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N
i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
P—标准轴载,(KN);
P
i
—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
K—被换算车型的轴载级别;
C 1—轴载系数,C
1
=1+1.2×(m-1),m是轴数。
当轴间距大于3m时,按单独
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轴间距小于3m时,应考虑轴数系数;C
2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38。
表6-1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表6-2 预测交通量组成
6.2.1.2.2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设计“规”三级沥青混凝土设计年限取8年,双车道系数为0.6—0.7,本设计取0.7。
N e =
[(1)1]365
t r N r
η+-⨯⋅⋅ (6-2) 式中:N e —设计年限一个车道沿一个方向通过的累计标准当量轴次(次);
t —设计年限(年);
N 1—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
r —设计年限交通量平均增长率(%);
η—与车道有关的车辆横向分布系数,简称车道系数。
通过计算得出:Ne =1902361次。
6.2.2.3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的轴载换算公式为:N ′=i 2k
1i 1N C C ∑=8
(
)i p p
表6-4 轴载换算结果表(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
注:轴载小于50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6.2.2.3.2累计当量轴次
参数取值同上,设计年限是8年,车道系数0.7。
Ne ′=
[(1)1]365
t r N r
η+-⨯⋅⋅ (6-3) 通过计算得出:Ne ′=1530042次。
6.2.2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
由上面的计算得到设计年限一个车道上的累计标准轴次约100万—200万左右,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中表4.1.3-1和4.1.5的推荐结构,结合实际,拟定路面结构层次为: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其中中粒式沥青混凝土(5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6cm ),基层稳定碎石土(18cm ),底基层采用石灰土(
27)。
6.2.2.1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和劈裂强度
抗压模量取20o C 的模量(根据具体规),各值均取规给定的中值计算参数如下表6-5:
抗压模量计算参数表 表6-5
该路段处于Ⅲ4区为粉质土,稠度为0.95,查“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Mpa )”查得土基回弹模量39.5Mpa (插法求得)。
6.2.2.3设计指标的确定
对于三级公路,“规”以设计弯沉值作为设计指标并进行结构底基层拉应力验
算。
⑴设计弯沉值
L
d —600×(Ne)-0.2 Ac×A
s
×A
b
L
d
—路面设计弯沉值(0.01mm).
N
e
—设计年限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
A
c
—公路等级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1.0,二级公路为1.1,三、四级公路为1.2;
A
s
—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面层为1.0;热拌沥青碎石、乳化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1.1;
A b—基层类型系数,对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总厚度等于或大
本设计为三级公路,公路等级系数A c—1.2,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取A s—1.0,半刚性基层总厚度大于20cm,基层类型系数A b =1.0.
则 L
d =600×(Ne)-0.2 A
c
×A
s
×A
b
=600×1902361-0.2×1.2×1.0×1.0
=39.9(0.01mm)
6.2.2.4设计资料总结
设计弯沉值为39.9(0.01mm),相关设计资料如表6.6:
表6.6 方案计算表
公路等级: 三级公路
新建路面的层数: 4
标准轴载: BZZ-100
路面设计弯沉值: 39.9(0.01mm)
路面设计层层位: 4
设计层最小厚度: 15 (cm)
表6.7 路面结构层设计表
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
LD= 39.9 (0.01mm)
H( 4 )= 25cm LS= 41 (0.01mm)
H( 4 )= 30cm LS= 37.8(0.01mm)
路面设计层厚度
H( 4 )=26.7 cm(仅考虑弯沉)
验算路面防冻厚度:路面最小防冻厚度5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