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伤痕文学第一讲共32页
伤痕文学精品PPT课件

四、特征:
首先是文学真实性的复归。 其次是人道主义思想的高扬。 第三是社会政治批判功能强化。
五、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 否定不够深刻。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伤痕文学直接从“十七年文学”中派生出来, 它与“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思维观念 有着很深的关系。
长篇小说《钟鼓楼》是作 者后期“京城都市小说” 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小说
创作高峰,获得了第二
届矛盾文学奖。
《钟鼓楼》全Βιβλιοθήκη 式地描写北京普通市民生态 世相,采用橘瓣式的结构,截取1982年某 一天(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 北京城钟鼓楼旁一座四合院内居民生活的 一个剖面,以薜家老二薛纪跃的
二是谢惠敏,作家在这个初中女学生的 身上注入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使她 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这个形象成为 某一类人的共名。这是一个被“四人帮” 扭曲了灵魂的畸形儿,良好纯正的品质 和教条僵化的思想作风在她身上紧密地 扭合在一起,形成其独特的偏执、僵化、 轻信、盲从的性格。
小说《班主任》并不因它艺术成就的杰 出而是因它提出问题的现实性、深刻性 和警世性而载入当代文学史册的。
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卢新华《伤痕》 王晓华 刘心武《班主任》 谢惠敏 宋宝琦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荒妹 荣树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严凉 穆兰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孙长宁 梁启明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许茂 许秀云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莫应丰《将军吟》 彭其 陈镜泉 宗璞《我是谁》《弦上的梦》
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集 中地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
一是小流氓宋宝琦。这是一个在“四 人帮”的毒害下陷入无知深渊的可 悲少年,是一个以蒙昧主义与愚民 政策为特征的历史的产物。作品深 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物极端愚昧无知、 荒诞空虚的精神世界以及令人震惊 的堕落的原因:并非因读坏书而受 害,恰恰是由于什么书都不读才坠 入无知的深渊。
伤痕文学PPT

与 君 弹 做行 天遍 籁天 曲涯 谁 知 音
点 滴 皆 为 天 作 物
千 杯 品 来 都 是 香
首先,作者以谢惠敏作为典型人物, 体现“四人帮”带给整个中华民族的 伤痕。
‚谢惠敏‛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最具深刻内涵的‚典型人物‛之一。刘再复高度评 价这个艺术形象:‚谢惠敏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典型,她的性格在‘左’倾教条主 义的重压下扭曲、变形,灵魂的活力被窒息,这是值得悲哀的,这种扭曲和窒息发展到 了她本身并不感到痛苦和苦闷的程度,这是第二重的悲哀;然而,当她反过来在自己力 所能及的范围内再去压抑扼杀另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时,这就进入更深层的悲哀了。刘心 武无意之中写出了一个深邃的灵魂时,唤醒和震动了或多或少有一些谢惠敏式的潜意识 的整整一代人,引起他们深沉的共鸣、激动、反省。‛
七 尺 清 锋 仰 天 笑
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长 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经厌倦了 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此时关于思 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 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刘心武的短篇 小说《班主任》使用现实主义手法,通 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 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 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
山 河 日 月 总 成 对
一 句 悠 然 尘 世 间
通活“地并的浩诉主步不“心人达僵敏惠学“尤 道打文反为隐劫了任。可救而触到化的 生好其 。开革映真患造十》《的救非目了,思 ” 是 了生 实,成年控班地” 惊令也想 谢
任 春 霞
作 品
中文系2010级语教1班
伤痕文学
刘心武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课件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7
刘心武
8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17
第二节 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概念解释 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登茹志鹃的短篇
《剪辑错了的故事》,以此为标志,1979年到 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的 主潮。 反思文学的主要内容: 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 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 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
11
现在的刘心武重新审视《班主任》:“现
在看来,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任》
的要害在于写了个谢慧敏,作为一种诉
求的载体,她的存在非同小可。但以今
天的文学标准来看,她的文学形象却极
为苍白。正如现在的年轻人读《班主
任》,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写了
那么篇东西嘛,这样的文章算得了什么
呢? ”
12
2.卢新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8 月便发表了小说《伤痕》,后出国留学, 写作《细节》、《紫禁女》。
18
艺术特征: 突出表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将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呈现出来, 以此来突出对历史的尖锐批判。以中篇小说为主 要文体。
著名的反思小说: 短篇《内奸》(方之)、《李 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娟)等。中篇《布礼》、《蝴蝶》(王蒙)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人到中年》 (谌容),《美食家》(陆文夫),长篇《芙蓉 镇》(古华)等。
伤痕文学

首先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这两个段落无疑是在讲述了一个悲惨故事之后,预示了前途的无限光明,然而这种预言又因毫无根据而显得十分空洞。
总之,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伤痕文学"具有明显的局限,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它的最大价值所在,是它连接文革பைடு நூலகம்假、大、空"文学与新的体现"人"的真实性的文学之间的过渡作用。这种过渡性在冯骥才的《啊!》以及金河的《重逢》等作品中表现十分明显,后者虽然被誉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但却已经显示出反思文学的深刻力度。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然而,有意味的是当人们今天重审这批“伤痕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无论当初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固不化的历史影响”。而从政治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意志。
当代文学-伤痕文学

2、文艺政策的调整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1978年5月)和十一届三中 全会(1978年12月)否定了战争文化规范。
在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上邓小平提出要 尊重文艺规律,“不要横加干涉”。
1980年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的方针
三、《死》的艺术探索:
1、摒弃故事情节等客观叙述因素,以抒情为主 干,用散文的方式组织内容,用情感逻辑和 表现形态推进作品的发展。
2、打破生死界限,打破梦幻与现实的界限,不 断变换叙述人称,在生者与死者思想感情的 交流中完成精神上的交融,达到对灵魂的拷 问。
具有强烈的激情和批判精神,在对冷酷与丑恶 的揭示中蕴含着对人类美好心灵、人的自由 和光明未来的呼唤与追求,具有思想者的沉 重和殉道者的严峻。
二、《履历》
1、内容:以切身的生命体验和悲剧的人格精神, 剖析知青“迷狂-怀疑-觉醒-重新确认自我” 的情感历程,反思社会历史,展现人的内心 冲突、人与现实生存环境的冲突,充满了对 自己遭到欺骗的青春岁月的悲悼与嘲讽。
我不得不和历史作战 并用刀子与偶像们 结成亲眷,倒不是为了应付 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 在争吵不休的书堆里 我们安然平分了 倒卖每一颗星星的小钱 一夜之间,我赌输了 腰带,又赤条条地回到世上 点着无声的烟卷 是给这午夜致命的一枪 当天地翻转过来 我被倒挂在 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 眺望
一、北岛诗歌的主要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编 1977-1985年的中国文学
第11章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 “五四”文学精神的复兴 一、“文革”后文学走向的变化及文艺政策的调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主要内容:'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
以上提到的两篇作品,只是在题材上对于'伤痕文学'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在艺术上它们却都是十分稚嫩的。
相比之下,另几篇也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的作品,虽然并无拓荒价值,但艺术上却显然更为成熟,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等。
历史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代表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灵与肉》/张贤亮《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思念你,桦林!》袭巧明《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我是谁》/宗璞《啊!》/冯骥才《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将军吟》莫应丰《芙蓉镇》古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走出迷惘》辛北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伤痕文学

刻在心灵、历史、大地上的刀疤
重庆沙坪坝的文革墓群,正门
历史要把它遗忘,岁月快将它掩埋
为了反抗遗忘,有人将它涂红
有如奥斯维辛,提醒活着灵
这是当年用得最普遍墓志铭
牺牲固怀壮志,日月岂换新天
在这一排集体墓穴中,不知埋了几多人
后人修缮过的,四人同穴啊
魂兮不归,历史无语
很少有人来,但小路还在。来找什么?又带走什么?
有后人的描摹,便有了伤痕文艺
这是青春的凭吊
这是死亡的哀悼
灵魂升天留下了躯壳
奉献给了?
他们曾这样颂赞欢歌
他们曾这样敬祝起舞
当他们为捍卫而倒下
留下的只有诉说着疯狂和荒诞的墓园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题材芜杂,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角落,但它的却将矛头尖锐的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的伤害,给人民心灵造成的创伤;这种创伤既有身体上的的疼痛,流血甚至残疾死亡,更灵魂上的麻痹、扭曲以至于破粹。
伤痕小说始终笼罩着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
毫无疑问,造成了无数人间悲剧;这里既有与时代基调不相符而被无情的碾压的历史悲剧,也有受政治诱导而狂热恣肆的人为悲剧,而更多的在历史无形之手的掌控下的迷失自我理性甚至善良本性所演绎而成的令人无尽叹惋的命运悲剧。
《伤痕》这篇小说讲述一个家庭在文革期间的悲惨遭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信奉革命真理的女孩王晓华,在母亲被造反派揭露出是革命的“叛徒”之后,立即断绝关系,没有毕业就报名上山下乡,拒收寄自妈妈的任何物品,但由此也承担着母亲的政治过错给她造成的后果,在政治上无法进步,与相爱的男友也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她只好放弃美好的期望,独自啜饮母亲给她到来的所有痛楚,一个人孤苦伶仃,痛苦的生活下去。
当妈妈恢复名誉和工作,晓华急切的想和妈妈团聚,然而,当她找到妈妈时妈妈已死医院的病床了。
小说写出了父辈对党的忠诚,却惨遭四人帮的迫害不公,以及青年一代所经历的蒙骗及付出的代价。
小说虽还显幼稚,但也十分的简洁细致,人物的悲剧命运可以在一些细节的刻画中真切地呈现出来,比如女儿王晓华在太平间看到死去的母亲: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额头上深深的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痕,而眼睛却一丝还一动不动地安然半睁着,仿佛在等待这什么。
小说令人震撼地提出,伤痕不仅仅印在父辈的身上,也铭刻在青年一代的心灵上。
政治的严酷迫使青年背弃家庭伦理,伤痕印记在母亲的额头上也刻在母亲的生命年轮上。
但这篇关于青年一代的心灵伤痕的小说却写的很暧昧,因为王晓华背判了母亲,这个背弃行为是作为历史的罪恶来体现的,仿佛只是历史(政治单方面)给予的创伤,个人没有责任,甚至个人只是创伤的承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