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 复习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 复习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复习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annual average daily traffic):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

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中各小时的交通量不均衡,一般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

交通量呈现高峰的那一个小时.称为高峰小时。

第30位小时交通量:指将全年8760个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排列,排在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为什么一般取第30位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1、30HV的位置特殊.Qi/ADDT——i曲线的共同特征:在第30〜50位两侧,由线弯曲程度发生变化,左边陡降,右边平缓。

2、30HV取为设计小时交通量——经济、高效。

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把系数K称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K值的分布在9 〜14%之间,当城市道路交通且饱和度较高时.则K值较小,当城市道路交通且饱和度较低时.则K值较大。

K值一般可如下取值城市道路用11% 公路:平原区用13%,山区用15%。

车流密度K 指某时刻单位长度道路上分布的车辆数。

例:1000米长的双向四车道的道路上,在某一时刻每一车道上有12辆车则道路上车流密度:车头间隔车头间隔包括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

车头间距hs:同向相邻两车车头之间的距离。

车头时距ht:同向相邻两车车头之驶过同一断面的时间间距。

问:假设车速36km/h,两车车头间距为10米,问车头时距是多少?若某一断面一小时内通过了600辆车,问平均车头时距是多少?交通三参数之间关系含义:a、当密度小时,交通量亦小,但车速很高;b、随着K增加,Q增加而V降低。

到临界车速V。

时,交通最大,密度K 。

为最佳密度;c、当K继续增加,交通开始拥挤,Q、V降低;最后到密度最大时,V =0,Q =0,此时车辆首尾相接,堵在路上。

道路使用者(如司机)从道路上可能得到的服务质量、服务程度。

①A级,自由状态的车流。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T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T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2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1.22~1.34米),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3.7m2。

舒适活动圈(直径1.07~1.22米),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9~1.17m2;限制活动圈(直径0.92~1.07米),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6~0.9m2;接触区(直径0.48~0.6米),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0.18~0.28m2;一般选取1.4~3.7m2/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2.5m。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1.2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第一章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

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 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1)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3)按交通目的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

(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

(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

城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城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战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

一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布置的原则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尽量满足各种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要求和发展可能;尽量减少对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干扰;使城市与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尽量利用现有设施,减少投资和用地。

1 、港口的组成及其一般技术要求港口由水域和陆域组成水域:航道、码头前水域、锚地要求有合适的深度和面积,适宜水上作业陆域:码头、布置各种设备的陆地,有一定数量的岸线和纵深2、一港口位置的选择〔1〕总体发展要求①在条件允许时,港址与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宜同步规划,一旦政策允许即可运作。

②港址选择要考虑吸引工业区等的建立,更多地为促使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时机和条件。

③出于环境方面的原因,现代港口活动与城市人口正常生活别离的概念,愈来愈被广泛采用。

因此,现代化港口的港址应形成新港区,寻求其与城市居住区两者发展互不干扰的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

3、出行时辰分布早高峰比晚高峰集中;早高峰的出行目的相对较晚高峰集中;大城市有早高峰、晚高峰,且集中度高;中小城市有早高峰、午高峰、晚高峰,集中度低;早高峰持续时间短,晚高峰持续时间长;通勤出行的峰值高,生活出行的峰值低;4、期望线:即OD分布图,连接出发小区和到达小区的直线,直线宽度表示出行次数;5、等时线:由城市的某一吸引点出发,在规定的时耗内可达的用地范围,可以反映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城市结构与出行距离◆城市规模小,出行距离短;◆城市规模大,出行距离长;◆城市布局紧凑,出行距离短;◆城市布局松散,出行距离长;◆城市公交便利,出行距离长;◆影响步行率、骑车率、乘车率的因素:〔1〕出行时耗;〔2〕公交发达程度;〔3〕公交服务水平;〔4〕票价;〔5〕道路交通情况;(6)地形;〔7〕天气等。

城市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大,出行总量大;◆人口规模大,人均出行次数少;◆人口规模大,平均出行距离长;◆人口规模大,早、晚高峰集中,午高峰不明显;◆人口规模大,过境交通比例小;交通量调查的用途:◆交通规划:进行交通量的现状,并预测远景交通量。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 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 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第一章()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1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一个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1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按交通目的3: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人口密集与城市用1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城市用地布局带来2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

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3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

城()4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居民交通意识问题: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 T(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米)内,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

舒适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限制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接触区(直径~米)内,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一般选取~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 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 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第一章()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1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一个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1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按交通目的3: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人口密集与城市用1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城市用地布局带来2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

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3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

城()4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居民交通意识问题: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1、交通的定义: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

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

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

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

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薄。

硬路肩最小宽度见书(P105)13、边沟:城市道路除利用路缘侧平石上的雨水井排除路面雨水外,在郊区道路或山区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

14、路缘石:是路面边缘与横断面内其他组成部分的相接处的边缘石。

路缘石由侧石和平石组成,其形式有立式、斜式和曲线式。

城市道路边缘石采用立式,缘石宜高出路面边缘10~20cm。

隧道内、重要桥梁、道路线形弯曲路段或陡峻路段等处的缘石可高出25~40cm。

15、横坡:路基(路面)横断方向的坡度,为了使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带上的雨水迅速排入雨水井或边沟。

横坡以百分数值表示,其大小取决于路面材料、道路组成部分的宽度。

坡向视雨水进水口的布置而定。

16、路拱: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称为路拱。

17、道路横断面的形式: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四种形式。

18、主导纵坡:指道路中心线结合实际自然地面起伏所得土方填挖工作量最少的平均自然纵坡度。

19、平面交叉口:道路与道路在同一个平面相交的交叉口成为平面交叉口。

20、“绿波”交通: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21、环形交叉口:是在几条相交道路的平面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半径比较大的中心岛,使所有经过交叉口的直行和左转车辆都绕着中心岛作逆时针方向行驶,在其行使的过程中将车流的冲突点变为交织点。

22、立体交叉口:简称立交,是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相互交叉的交通设施。

23、机动车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是车辆外廓的长、宽、高,它影响道路建设的净空和车内容量。

一般为:(P10)总长——车辆前保险杠至后保险杠的距离。

总宽——车厢宽度(不包括后视镜)。

轴距——双轴车:为前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铰接车:为前轴轴中线至中轴轴中线的距离及中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前悬——是指车辆前保险杠至前轴轴中线的距离。

后悬——是指车辆后保险杠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24、车辆的停发方式:(1)前进停车,后退发车;(2)后退停车,前进发车(常用);(3)前进停车,前进发车;25、车辆的停放方式:按汽车纵横线与通道的夹角关系分为:(1)平行式(常用):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

(2)垂直式(常用):用地比较紧凑,但时间占地较宽。

(3)斜列式: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三角形用地)比垂直停放要多出线。

26、交通流:某一时段,某一断面的人流、车流。

(1)按交通主体:车流、人流、混合交通流。

(2)按交通流输送对象:客流、货流。

(3)按交通流交汇流向:交叉、合流、分流、交织流。

(4)按交通流内部运行条件和驾驶员与乘客的感受:自由流、稳定流、不稳定流和强制流。

27、交通量调查主要有四个步骤:一、选定观测点;二、确定观测日期和时间;三、统计表格的设计;四、绘制统计分析图表;28、道路绿化带的功能:(1)道路绿化可以增加城市景观,使人心情舒畅。

(2)浓密的树冠可以遮荫,挡风,防日晒。

(3)绿化带可以分隔道路横断面上各组成部分,或用来限制横向交通任意穿越,以保障停车安全和快速。

(4)道路绿化带上的温度、湿度与路面上的不同,形成空气对流。

(5)绿化植物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废物和尘埃,使空气清洁、湿润和凉爽。

(6)对于分期建设的道路,绿化带又可起调节备用地的作用,但其下管线仍按远期的位置埋设。

所以,道路绿化带宽度宜为红线宽度的10%~15%。

29、《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划》对规划道路红线的要求:(1)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2)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m;(3)红线宽度在40m~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50%;(4)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5)在路侧带范围内布置道路绿化,其最小宽度根据绿化植物品种在0.8m~1.5m之间;(6)当人流、车流较大或两侧有大型建筑物时应采用既隔离又通透的开敞式种植。

30、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1)树种的选择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2)选择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耐修剪、抗病虫害、深根系抗强风及耐有害气体和尘土的树种;(3)在同一条道路上不宜过多,以防杂乱,宜分段种植,并做到整齐和谐;(4)行道树干的分叉不能太低,建议树干分叉高度不低于4m。

31、道路横断面的四种基本形式分析:(1)单幅路:俗称“一块板”断面,各种车辆在车道上行驶。

优点:占地少,车道使用灵活。

缺点:通行能力低,安全性差。

(2)双幅路(两块板):优点:消除了对向交通的干扰和影响;中央分隔带可作为行人过街安全岛或在交叉口附近通过压缩以开辟左转专用车道;便于绿化、道路照明和市政管线敷设。

缺点:机非混行,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矛盾未解决,且道路使用灵活性降低。

(3)三幅路(三块板):优点:消除了混合交通,提高了通行能力;有利于交通安全、道路绿化、道路照明和市政管线敷设,减弱了交通公害的影响。

缺点:占地多,投资大,在公汽停靠站产生上下车乘客与非机动车相互干扰影响。

(4)四幅路(四块板):优点:兼有二、三幅路的优点。

缺点:与三幅路相同,且所需占地和投资较三幅路更甚。

32、道路横断面图的绘制:1、标准横断面:表现一条道路全线或某主要路段一般情况的横断面成为标准横断面。

2、近、远期横断面图通常采用1:100或1:200的比例尺绘制。

★33、几种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P89):34、平、纵面线形的组合应注意的情况:(1)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2)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曲线的拐点重合;(3)直线上的纵面线形不应反复凹凸,避免出现使司机视觉中断的线形,如驼峰、暗凹、跳跃等;(4)长直线或长陡坡的顶端避免小半径的曲线;(5)相邻坡段的纵坡,以及相邻曲线的半径不宜相差悬殊。

35、平面交叉口的矛盾:(1)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

(2)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

(3)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汇点称为冲突点。

36、交叉口设计一般应考虑以下要素:(1)视距三角形的保证;(2)缘石半径设置(大小与道路等级有关);(3)缘石边缘与交叉口中心的距离(过大、人行横道过长,或车辆停止线很远,交叉口内车流游荡);(4)交叉口内各流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交通岛的设置(保证流线的安全顺畅,提高交叉口车流的通行能力);(5)交叉口地面雨水排除与竖向设计;(6)交叉口范围内管线综合及地面窨(yin)井盖的处理;(7)交叉口范围内交通信号、标志、绿化、公交站点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的布置。

37、人行横道规划设计原则:(1)应尽可能与行人的流向一致,尽量与道路中心线垂直;(2)人行横道要在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长度宜小于15cm;(3)人行横道的宽度与过路行人数量及绿灯时长有关,应结合每个平面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设置,宽度变化过多也不好。

通常,在干道相互交叉时最小4m,支路相互交叉时最小2m,结合需要以1m为单位增加宽度。

38、交通岛的种类:(1)导向岛: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交通方向设置的岛。

(2)分隔岛:为把同向或对向交通(主要是直行交通流)分开而设置的岛。

(3)安全岛、躲避岛: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岛。

39、环形交叉口适用于:(1)车流量不大的城市主干路或次干路和支路上;(2)左转弯车辆较多的交叉口利用环道交织,可使车辆有序、顺畅的通过;(3)多条道路,尤其是奇数道路相交的交叉口,用信号灯管理难以配对,用环形交叉口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4)有地形起伏的城市,为了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前的坡道上制动和起动,利用环形交叉口可以连续不断的通行。

40:道路与道路立体交叉:(1)高速公路或快速路与各级道路相交,一级公路或主干路与交通繁忙的道路相交,可设置立交。

(2)平交路口在目前或规划年限内的交通量将达到饱和或超饱和,并且采取其他改善交通的组织措施难以解决问题时,则考虑设置或预留立交。

(3)地形和环境适宜,例如较高的桥头引道与滨河道路交叉等,可考虑设置立体交叉。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下册)41、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含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

42、出行时耗:指居民一次出行过程中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花的时间。

其反映了距离因素,也反映出交通供给能力及其服务水平。

出行空间分布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城市人口分布、就业岗位分布等情况。

43、期望线:是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通到达小区的直线。

它的宽度表示了交通之间出行的次数。

各个期望线在一起组成了期望线图,也叫OD分布图。

44、等时线:由城市某一吸引点出发,在规定的出行时耗内可达的用地范围,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